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45197600000031

第31章 空灵境界故事(1)

谤书盈箧

“谤书盈箧”形容遭到别人的攻击、诽谤;或者形容是非不明、谗言可怕。

此典出自《战国策·秦策二》:“魏文王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十分贤明,非常信任手下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

一次,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将军,率兵攻打中山国。这次战争打得很不顺利,乐羊花了三年时间才攻克中山国,他得胜回来,向魏文侯报告作战经过时,流露出了自我炫耀、得意洋洋的神色。魏文侯察觉了乐羊的骄傲情绪,却没有说什么,只是取出了一只箱子,让乐羊自己去看。原来,箱子里装的是这几年间魏国群臣宾客写的奏书,内容都在责难攻打中山国的事情和诽谤乐羊。

乐羊吓得浑身发抖,终于明白了自己能取得这样大的战功,全靠君王对他的信任。乐羊再三向魏文侯磕头谢罪说:“这次成功地攻下中山国,根本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君王之力啊。”

痴人说梦

“痴人说梦”本指对痴呆的人说梦话,而痴呆的人信以为真,后来用以讽刺人说不可能实现的荒唐话。

此典出自《冷斋夜话》:“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有一位叫僧伽的和尚,有精深的道德学问,很有名气。龙朔(唐高宗年号)中叶,僧伽到江、淮一带游历。他性情乘戾,有人问他说:“你姓什么?”他答道:“我姓何。”

再问他:“是哪一个国人?”他又答道:“何国人”。僧伽死后,李邕(唐代大文学家,书法尤其出名,当时有“书中仙手”之称)替他写碑记,误以为僧伽当年所说的是真话,便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这真是对痴人说梦话呀。

原来僧伽的答语蕴含着高深的佛学哲理,李邕写碑记时,不假思索地就认为他是姓何、何国人,这与把梦境当成现实没什么两样。

出言不逊

“出言不逊”的意思是,讲话傲慢无礼。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冬天,为了保证安全,袁绍特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上万军队专门护送军粮,并集中囤积在大营以北的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淳于琼也留驻在那里保护。曹操得到消息后,亲自率领精锐步兵五千人前来偷袭。张郃对袁绍说:

“曹操兵强马壮,淳于琼必败。一旦他失败,将军您的大业也就要完了。您应当立即率兵去救援淳于琼。”郭图不同意张郃的意见,说:“张郃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乘曹营空虚去攻袭它,曹操一定会回兵来救,这样,乌巢之急也就不救自解了。”张郃说:“曹操的大营非常坚固,我军短时间内也无法攻下。如果淳于琼被抓住了,我们就都要成为曹操的俘虏了。”袁绍不肯听从张郃的意见,只派小股轻骑兵来救援淳于琼,而派主力部队去袭击曹军大营,企图一举攻下。

由于曹营早有准备,因而袁军没有攻下。这时,曹操大败淳于琼,乌巢粮食全被烧光。

消息传来,袁绍军心大乱,溃不成军。郭图深感惭愧,但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变本加厉地诋毁张郃,对袁绍说:“张郃对我军的失败幸灾乐祸,讲话傲慢无礼。”张郃害怕了,便阵前倒戈,投降了曹操。

出言成章

“出言成章”

本指口才好,脱口而出的话都成合乎规范的文章。后来,用以形容文思敏捷,不用草稿。

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禹耳参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疏河决江……”

据说尧的眉宇有八种色彩,九窍通达,为人公正无私,一句仁义之言能使万民肃整;舜有两个瞳子,叫做重明,他做的事情成为后世的规范,说出话来焕然成章;禹的耳朵各有三个洞穴,这就是大通,兴利除害,疏通江河。

大放厥词

“大放厥词”原来是赞扬柳宗元写出了大量有文采的文章,含褒义。后来,常用来讽刺人大发议论,多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词)。”

唐朝,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叫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世称柳河东。他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二十岁便中进士,被授为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

柳宗元与刘禹锡却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在当时是很高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并称。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公元819年,柳宗元病逝在柳州,时年四十六岁。

第二年,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好友韩愈写了《祭柳子厚文》,表达了对他的哀思。祭文大力称赞了柳宗元的文采和才华,说他“玉佩琼琚,大放厥辞。”意思是说,柳宗元的文章文笔秀美,尽力铺陈词藻,就像晶莹净洁的玉石。

大声疾呼

“大声疾呼”用以指向人迫切地大声呼吁,使人警觉。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唐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叫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二十五岁时已中进士,二十八岁了还没有得到任用,便写信给宰相赵憬,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等了十九天没有得到回信,他又写了第二封,即《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在信中,韩愈大声疾呼朝廷应像救水火之灾那样,来救助和任用有才学而面临困境的人。他说:当一个人遭受水火之灾向别人求救时,不仅亲属为他奔走呼号,旁观者也会大声疾呼,希望人们快来救救这个遭受灾害的人。因为这个人所面临的情况确实非常紧急,处境确实危险。我的境遇也是这样既危险又急迫,因此我也大声疾呼,希望有人伸出救援之手……道听途说

用以指随便听来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有一次,艾子刚从楚国回到齐国,毛空就告诉他说:“有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艾子不相信,问道:“哪有这样的事呀?”毛空改口说道:“那么是两只鸭生的。”艾子说:“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毛空又改口说:“那么是三只鸭生的。”毛空见艾子总是不信,就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鸭子的数量,一直增加到十只。这时,艾子就问毛空说:“你为什么不减少蛋的数目呢?”毛空说:“我宁愿增加鸭子的数量,也不想减少蛋的数目。”艾子默不作声了。毛空接着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有三十丈长,十丈宽。”艾子说:

“没有这个道理。”毛空改口说:“那么就是二十丈长。”艾子也说没有道理。毛空又改口说是十丈。艾子忍无可忍了,问他:“你看见这个世界上有十丈长、十丈宽的大块肉吗?”又问:“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那块肉又掉在什么地方?”毛空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是听别人说的。”艾子立即回过头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这样‘道听途说’啊!”

言之凿凿

“言之凿凿”形容说得非常确实,有根有据。

此典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有个大富翁名叫段瑞怀,已经四十岁了,膝下还没有儿子。他很想再娶一个老婆,但由于他的妻子连氏嫉妒心很强,所以他一直不也付诸实施。他曾与一女婢有私,连氏发觉后把女婢卖给了一个姓栾的为妻。

段瑞怀年岁日益增长,由于没有儿子,他的侄儿们便来向他要钱要粮,段瑞怀却一文不给。段瑞怀想到自己无子,准备选一个侄儿作为继承人,但他的那些侄儿们都不愿意。

段瑞怀这才后悔过去不该对侄儿态度那么坏。

无奈之下,他只好壮起胆买了两个妾,不久,她们都怀了孕。但孩子一生下来就都死了,全家失望怄气。一年以后,瑞怀中风卧床不起,众侄子乘机来随意拿取牛马什物;连氏出来干涉,众侄子反唇相讥。不久瑞怀死了,众侄儿把他的财产分得精光。正分得不可开交时,忽然一人前来吊丧。众人都不认识他,便诧异地问道:

“你是何人?为何前来吊孝?”那人答道:

“死者是我的父亲。”众人惊异,忙问原由。

来人说:“我母亲曾是你家婢女,后被卖去栾家,五个月后就生下了我。

我在栾家,众兄弟都不愿把财产分给我,都说我是段家的儿子。”他“言之凿凿,确可信据。”连氏听了非常高兴,说道:“我今天有儿子了。”众侄儿听了,非常不服,告到官府。官府问明情况,将众侄儿夺去的财物全部收回,归还给原主。

飞短流长

“飞短流长”意思是散布谣言、恶意中伤。

此典出自《聊斋志异·封三娘》:“封泣下如雨,因曰:‘妾来当须秘密。造言生事者,飞短流长,所不堪受。’十一娘诺。”

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名叫范十一娘。她的父母非常宠爱她,只要是来提亲的,都让女儿自己选择。有一年的七月十五庙会,范十一娘去游玩。

她遇见一位少女,长得与她一样漂亮,说起话来很有礼貌,两人情投意合,像姐妹一样相互友爱。范十一娘问起她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她回答说:

“我叫封三娘,父母早逝,只有一个老太太守家望门,住在邻村。”

范十一娘邀请封三娘到她家里去玩,封三娘答应了。

一晃两个月过去了,封三娘没有如约来范家,范十一娘非常想念她,以致忧伤成疾。一天傍晚,范十一娘闲得无聊,让丫环陪她到花园散心。刚在石头上坐定,忽然看见封三娘正趴在院墙上往里张望。

范十一娘又惊又喜,忙拉她进园,一起畅谈起来。

范十一娘责怪她说:“你怎么不守信用?想死我啦!”

封三娘解释说:“我也很想念你呢,只是家境贫寒,与你交往害怕被你家仆人婢女耻笑呢!”

范十一娘流着眼泪说:“我想你都想出病了呢,你不要离开我啦……”

封三娘也流下了眼泪,挽着范十一娘娇声说:“我来这里姐姐可要保守秘密呢!让那些造谣生事的人知道了,他们说三道四,说长道短的,实在叫人受不了……”

范十一娘破涕一笑,高兴地说:“只要你留下陪我,我什么都答应你!”

从此她们俩同睡一床,相处得非常好,范十一娘的病也好了。父母听说女儿有一位美丽的小姐陪伴着,也非常满意……后来得知,封三娘是由狐狸精变的……沸沸扬扬

“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十八回:后来听得沸沸扬扬地说道:“黄泥岗上一伙贩枣子的客人,把蒙汗药麻翻了人,劫了生辰纲去。

晁盖、吴用等智取了生辰纲后,大名府留守梁中书、东京太师府蔡京分别来书札和指令,要济州府府尹立即捉拿劫取生辰纲的“贼人”。蔡京命令济州府在十天之内必须捉拿“贼人”归案,否则惟府尹是问。济州府尹接到上司指令,慌了手脚,立即命令捕快头目何涛抓紧时间破案,否则重罪加身,决不宽饶。

何涛领了台旨,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即召集许多公差到机密房中商议此事。众公差都面面相觑,如箭穿雁嘴,钩搭鱼腮,都无话可说。当初何涛就有五分烦恼,今见众公差拿不出办法,又增添了五分烦恼。无奈,只得独自一人回到家中,闷闷不乐。

他弟弟何清了解了兄长的苦衷后,拍着大腿说:“这伙贼,我都捉在便袋里了。”

何涛大吃一惊道:“兄弟,你为什么说这伙贼在你便袋里?”何清道:“我赌博输了,便去北门外十五里的安乐村给店小二抄了半个月的文簿。六月三日,有七个贩枣子的客人来投宿,我认得其中一个是郓城县东溪村的晁保正。第二天,又有一个叫白胜的挑着担子从村前经过。后来沸沸扬扬地听说道:‘黄泥岗上一伙贩枣子的客人,用蒙汗药麻翻了人,劫走了生辰纲。’

我猜不是晁保正,还能是谁!只要抓住了白胜,问问他就会知道事情的真相了。”

何涛听了大喜,立即禀报了府尹,府尹立刻命令八个公差去捉拿白胜。

花言巧语

“花言巧语”指虚伪而好听的话。

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朱子语类》中解释‘巧言’说:‘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对‘花言巧语’有形象地描写:‘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流泪。’”

《西厢记》里说:张生和崔相国的女儿莺莺相爱,就委托莺莺的丫环红娘带了情书给莺莺。嫌贫爱富的相国夫人反对他们相爱,只允许以兄妹相称。莺莺惧怕老夫人,见了书信后,便故意发怒道:

“我是相国家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还当场责备了红娘几句,并写了一封回信让红娘送给张生。信中莺莺却密约张生月下相会。红娘识破了小姐的用心,把信交给张生时,唱道:“我们小姐在人前花言巧语,人后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不展,偷偷地掉眼泪。”

画龙点睛原形容张僧繇文才出众,画技高超。今天用以比喻说话或作文章时善于抓住本质,一语道破,使言论或文章深刻、精当和传神。

画龙点睛

此典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不点睛;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见在。”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吴地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张僧繇。他官居右军将军,擅长画龙,尤其擅长画像。有一次,他画兴大发,就在金陵(今南京)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是他去没有画上龙的眼睛。

他说,如果点上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了。

有人认为,张僧繇说得太离谱,不合情理,就请他给龙点上眼睛,想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情况。张僧繇刚刚给龙点上眼睛,突然间雷电大作,轰毁了墙壁,只见两条点上眼睛的龙腾空而起,踏着云朵飞上蓝天。而没有点上眼睛的两条龙,依然静静地停留在墙壁上。

讳莫如深

“讳莫如深”用以比喻隐瞒得很严密,害怕别人知道。

此典出自《榖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

鲁庄公非常宠爱妃子孟任,一心想让孟任生的儿子班继承君位。庄公生病的时候,问他的第二个弟弟叔牙:谁可以担任国君。叔牙说庄公第一个弟弟庆父才能优异,可以担任国君。庄公见叔牙的意见不合自己的心意,又问第三个弟弟季友。季友说愿意用生命来辅助公子班做国君;并命令针巫毒死了叔牙。鲁庄公死了,季友扶助公子班做了国君。庆父却联络庄公的夫人哀姜找人把公子班杀了;另立哀姜的妹妹叔姜和庄公生的儿子开做国君,称为泯公。过了一年,庆父想自己做国君,又派人把泯公杀了。鲁国的人民见庆父一连杀了两个国君,都认为庆父不死,灾难不止,这时躲避在陈国的季友又号召鲁国人民诛灭庆父,庆父恐惧万分急忙,逃到齐国去了。

左丘明在《左传》里把这事描述为“公子庆父如齐”。《榖梁传》解释说:“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意思是:

庆父因为害怕鲁国百姓和季友要杀掉他,才逃到齐国;而《左传》说他是到齐国去,而不说他是逃跑的,替庆父隐讳了杀死国君的最严重的罪过。

惠子善譬

这个故事用以说明:

把别人的长处看做短处,并且强迫别人放弃自己的长处去说话、去办事,那是行不通的。

此典出自《新序·善说》:“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