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45217600000038

第38章 岁赐对西夏以及中原人的影响

西夏的财政,主要来自田赋、畜利和各种工商税收、掠夺、赐赠。

赐赠的主体,主要是宋朝。辽朝和金朝虽也曾有过赐赠,但一是不连贯,二是数额相对不多,作用不是很大。

西夏立国之前,宋对党项拓跋氏割据政权已开始赐赠。景德元年(1004年)李德明奉表归顺宋朝,宋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给奉如内地”。“德明自归顺以来,每岁旦、圣节、冬至皆遣牙校来献不绝,而每加恩赐官告……银沙锣、盆、合千两、锦彩千匹……”

西夏立国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夏宋和议完成,元昊向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开放保安军和镇戎军、高平砦榷场,并给予岁赐。总数为每年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其中包括:“净赐”每年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两万斤;“四赐”,进奉乾元节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千斤,贺正旦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仲冬赐五千两,绢五千匹,夏国主回赠银两千两、衣帛三千匹。

岁赐的东西,占宋朝收入的多少,没仔细算,但是是比较沉重的负担,这是事实。岁赐在西夏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也难以计算,但这是它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也是事实。元昊初称帝时,宋夏交恶,宋朝“绝其俸赐,禁诸关市”,不给岁赐了,禁止贸易了,使西夏财政困难、经济严重恶化,物价飞涨,每尺布可值数百钱。岁赐可以说是西夏的财政支柱。

宋对西夏的岁赐,包括历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岁赐之类,是比较滑稽的概念。本来,所谓的赐,是指地位高的人或者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而且还含有奖赏的意思,肯定还必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而宋对西夏的岁赐,其一是被迫的,岁赐多少是夏宋议和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不岁赐或赐之数目达不到要求,李元昊、西夏人是不答应的,相对的和平便实现不了。其二,这里已分不出谁地位高谁地位低了,奖赏的意思也谈不上了,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赎买,甚至是屈辱的纳贡。所谓“岁赐”,是一块漂亮的招牌,一片花花绿绿的遮羞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中国人死要面子,让人讹去了钱财,增加了国内的财政困难,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但这副沉重的担子必须担起来,还要不失体面,装出一副强盛者胜利者的姿态,君临天下,体恤“番邦”,皇恩浩荡,泽被四野。可怜啊!相信宋朝的皇帝皇族以及政权的核心人物们,心里也是流血的人,只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或者就如中国的某个诗人所描写的,一个黑人小女孩,抱着白人的孩子,那生下来就享福的小家伙被侍候着却哭着,而吃不饱穿不暖,时常遭受打骂的小黑人却不得不唱着。宋朝的皇帝、中国的许多皇帝,就如那个可怜的黑女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曾做过类似“岁赐”的事,比如给越南、阿尔巴尼亚以大量的超越自身力量的援助。那些东西,是从中国民众的嘴里一粒米一粒米抠出来的。而岁赐的目的,是要几个“小兄弟”跟着咱们,呼两句反帝反修的口号。“岁赐”的结果,是吃饱喝足了的“小兄弟”反过来收拾中国。哀哉“岁赐”。

岁赐对中原的人们,更多的是心理的伤害。

200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