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你一定想知道,武器军事卷
45222300000018

第18章 战争战役(4)

战争爆发前,苏联就派遣军事人员赴阿实地勘察,以援助为名控制了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等战略要地;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轻武器,拆除重装备;在边境建立前方指挥部。1979年12月全面入侵阿富汗,凭借3万余人和现代化武器,迅速占领首脑机关、国防部、粉碎政府军的抵抗,分东、西两路发动钳形攻势在周内,基本完成对主要城市、交通要道,边境要地的攻占。在随后的九年里,苏军以各种战术镇压“反抗军”,但这些游击队运用山地战术,避开苏军正面攻击,利用地形有效地对苏军进行打击。

被迫撤军

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各方面均处于孤立,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加上战场上的屡屡失利迫使苏联接受1988年达成的日内瓦协议,至1989年2月15日全部撤出阿富汗。

此战造成阿富汗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沦为难民;苏联作战人数约150万,伤亡5万多,消耗450亿卢布。国力被大大削弱,不得不改变全球战略,这一举措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战例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商周之际,周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便率兵伐商。公元前1027年十二月下旬周军东进至孟律,与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等8个方国部落军队及各反商诸侯军会合。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8个方国部落军队,于次年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等,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阵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申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随即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中奴隶心向武王,纷纷倒向周军。武王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此役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着名战例。周争取人心、翦商羽翼乘、虚进攻的谋略,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刘邦灭秦之战中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平乡镇)城下,歼灭秦军主力的一次战略决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闰九月章邯击败赵军,攻占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王歇、赵相张耳由信都(今河北邢台市)退守巨鹿城。章邯以王离部20万人包围巨鹿。巨鹿守军兵疲食少,危在旦夕。赵王歇遣使求救于楚军,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5万楚军北上救赵。项羽亲为解巨鹿之围下令烧毁军营,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二三日粮,以示誓死决战的决心。项羽身先士卒,率楚军连续攻击,九战九捷,解巨鹿之围。巨鹿之战,项羽以劣势兵力成功地实施分割、围歼战术,发扬破釜沉舟的勇猛精神,大败秦军,是灭秦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其优秀作战指导艺术和勇猛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的称颂和借鉴。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势力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鼎立的形势就此形成。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段)击败前秦进攻的战役。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灭晋。面对前奏的强大攻势,东晋内部矛盾暂时缓和,一致对敌,宰相谢安沉着指挥,令谢石谢玄等率领8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十一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涧(今安徽洛河)。大破秦军前哨,斩粱成等秦将10名,歼敌15万,晋以劣势兵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水路兼程,直逼淝水东岸。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又望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西)上草木,以为皆是晋兵,始有惧色。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旅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则想待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杀,于是下令撤退。然而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加以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大喊秦兵败了,致秦军大乱。晋军乘机强渡淝水猛烈进攻,大败秦军。溃兵逃跑时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谢玄乘胜收复洛阳、彭城等地。苻坚身中流矢,单骑而逃。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

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是17世纪80年代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17世纪40年代,沙俄侵略者开始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在今漠河东,黑龙江北岸)、尼布楚等地,杀掠骚扰。清政府决定用武力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被占领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都统公彭春等奉旨统率一支由满、汉、蒙古、达斡尔等族官兵组成的,约三千人的军队从珲珲出发,至雅克萨城下,清军先向俄军发出通牒,劝其投降,遭沙俄督军托尔莉聿拒绝,于是清军水陆列阵,开始攻城。清军用炮猛轰,鏖战彻夜,敌军死伤惨重。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向清军乞降,彭春等准其所请,并允其退回尼布楚。清军将城焚毁,旋即班师。同年,托尔布津背信弃义,再次率领侵略军乘隙占据雅克萨。次年,康熙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乌喇(今吉林市),宁古塔官兵及八旗汉军内福建藤牌兵等两千余人再次攻取雅克萨。清军兵临城下,开火炮向城内轰击,并击退出城挑战之敌,又在城下东、南、北三面掘壕筑垒,在西面断其水道。托尔布津被清军炮弹击中伤重毙命。俄军被围困五个多月,弹尽粮绝,死者枕藉。正当孤域指日可下之际清政府得知俄方同意举行谈判,乃下令撤雅克萨之围。历时两年多的雅克萨之战至此结束。公元1689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索额图,沙俄政府也派出戈洛文做代表在尼布楚举行和谈,划分了两国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8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

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领导指挥下,由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百余万人,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集团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决战。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经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共歼灭和和平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全战役历时64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0日,我军完成了对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之故的分割包围,采取“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原则,切断了敌人西撤南逃的退路;1948年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为战役的第二个阶段,我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集中了优势兵力,先后攻克了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使北平之敌完全孤立,陷于绝境;1949年1月16日至1949年1月31日,为战役的第三个阶段,我军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相结合,迫使北平守敌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淮海等战役的胜利,确立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平津战役中攻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及后来的“绥远起义”为我军尔后解决国民党一百余万残余军队提供了“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这对进一步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