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你一定想知道,武器军事卷
45222300000019

第19章 战术人物(1)

战术是指在战争中或面对潜在的战争,通过人的主观思考,对经验的提炼而创造出来的符合战争规律的思想体系高超的战略战术和指挥技巧。从产生之日起历经上千年的实战考验,战术体系并未成为过时的文化而惨遭淘汰,相反却对当今的战争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乱世出英雄”,古往今来,诸多着名的军事人物都从纷乱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作战等方面的才能一一展现出来,使战争不只是赤裸裸的血肉之搏和各种武器的竞技赛,更是指挥与才干的激烈交锋。

战略与战术

战略和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争所具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战略是指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策略和方法、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略手段等。战术是指进行战争的具体方法,主要内容有:战斗的部署、战斗进行的方式、指挥的方法、各部分军队的协同和关系等等。战争进行中,战略指导决定战术,战术则需服从战略安排,同时也会对战略产生一定的影响。

战略的形成

人类社会有了战争就逐渐形成了战略,在中国古代,有关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曾使用兵略,谋略和方略等特定的术语来表述。汉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其中兵权谋讲的就是战略。

战略和战役、战术的关系

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对战役、战术起指导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又有赖于战役,战术的胜利。军事战略按作战类型和性质,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近战

近战是近距离内与敌作战。能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和近战兵器的威力,减少或避免敌人远战火力的杀伤,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是劣势装备军队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一种有效战法。近战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是短兵相接、紧张激烈、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战斗。

进攻与防御

进攻与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最基本的作战方式。进攻,即组织军队主动攻击敌人,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主要手段以歼灭敌人,占领对方阵地为目的。按战争的规模分,有战略进攻、战役进攻和战术进攻。防御则是指军队抵抗敌人的进攻,以达到消耗敌军力量、保存自己以伺机转入进攻的手段。进攻与防御在战争中经常是交替使用,相互支持的。有时候是总体进攻而局部防御,有时候是总体防御而局部进攻,以达到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夺取最后胜利为最高原则。

伏击

伏击战术是非常常见和实用的种战术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展现了用兵的突然性,伏击就是对正在行动之敌施行的袭击法。事先将部队隐蔽地埋伏在敌人必须经过的道路,突然发起攻击,迅速歼敌于运动之中。伏击战就性质而言,属于遭遇战,有预期的,不预期的两种,预期的采用埋伏的形式,不预期的采用急袭的形式。

战术的具体内容

在具体的战役中,因地制宜,因条件而定,采用近战、突袭、伏击、打援、地道、穿插、封锁、破袭、渗透劫粮草等具体方法,就属于战术问题。

穿插

穿插是指进攻作战中利用敌军部署的间隙或从薄弱部位迅速插入并进入其纵深的作战行动,从而袭击敌方重要目标,分割和打乱其兵力部署,为分割歼敌创造条件。穿插战术的主要优势是突然性和隐蔽性,用很短的时间,用中等规模的部队绕到敌人的后面,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并且形成在局部作战人数上的优势,达到全歼敌人的目的。

方阵

方阵是古代军队作战时采用的一种队形,是把参战部队(车、步、骑兵等)按照作战要求排列的阵式。一般按古代军队的编制,以伍或队为基础,组成包括中军、左拒(矩)、右拒(矩)在内,形成方形或长方形。根据作战规模的不同,能大能小,大方阵可达万人以上按照不同的作战情况,可变为纵队、横队、梯队或做曲、直、圆的阵形变化如着名的马其顿万阵。

群狼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角逐残酷的欧洲战场上,德国海军将领邓尼茨利用仿生学原理,模仿狼群狩猎战术,发明了适合潜艇海战的“群狼战术”。

运用此战术德军不断袭击同盟国运输船队,导致同盟国人员溺海身亡无数,给盟军的战争补给带来巨大困难。

猛虎难斗群狼

经过多年对潜艇战术的深入研究,又结合丰富老到的应战经验,德国海战专家邓尼茨创制的潜艇“狼群战术”在实战中屡试不爽。1939年9月,英国对德国在海上实行封锁。当英政府宣战的话音未落邓尼茨驾驶的U—30号潜艇即把英国客轮“雅典娜”号亳不留情地送入海底。随即德国潜艇倾巢出动,像穷凶极恶的狼群向英国期间全面轮番攻击击沉战列舰“皇家橡树”号。1940年夏,德潜艇数量激增狼群战术立显奇效;从6月到11月共击沉舰船272艘,计139.5万吨。1942年,“狼群”达到了击沉商船的最高峰全年共击沉商船1160艘,总吨位达630万吨,而自己的损失率却不到7%。丘吉尔称:“我唯一担忧的就是潜艇的威胁——对我来说,这方面的战斗要比英伦本岛的空中决战更加令人担心。”,何谓群狼战术。

“群狼战术”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潜艇部队,当时的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强调把潜艇派到对方运输频繁而防御薄弱的海区活动,并且以集群作战,实施近距离夜间水面攻击。这很像自然界的狼总是群体捕猎,并会选择最佳的地点和时机出击的方式,因此这种战术被称为“群狼战术”。它的精髓就是发起群攻,攻其不备,击其八方,耗其体能,溃其意志,最终赢得胜利。

上演最后的疯狂

蒙受巨大损失的盟军不能坐以待毙,英美海军大规模实施反潜作战。建立强大的护航舰队,严密的空中、海上监视网,新型雷达和深水炸弹投入实战,在大西洋海域布下了围捕“狼群”的天罗地网。德国潜艇的受损数量不断攀升,最终不得不于1943年5月下旬退出大西洋战区。1945年5月8日,邓尼茨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然而,他一手训练出的潜艇部队却拒不投降,20多艘潜艇全部凿艇自沉,这就是嗜血成性的“狼群”上演的最后一次疯狂。

闪击战术

闪击战,是利用突然性,速度和物质、火力上的优势,对敌军造成心理震慑致使其瓦解的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运用此战术,先后征服了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以及法国等众多国家,在北非与英国交战中也大获全胜。闪击战以最小的损失,毁灭性地迅速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时至今日依然风采依旧。在信息战中融入闪击观念,演变出的“信息化闪击战”,将在未来战争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源于东方的智慧

《孙子兵法》中就蕴含着闪击思想:“进而不可御者速也。”要求快速突袭,破坏有效防御。如:楚汉争霸时项羽闪击彭城,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西方速战速决的战术运用也不乏其例:尊为“西方闪击战之父”的古希腊军事家埃帕米农达斯对外征战的相关战役,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太的突击战法法兰西拿破仑的“集团式”闪击战法都是现代闪击战的雏形。20世纪初,军事理论家冯·施利芬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闪击战理论;1937年,古德里安在《装甲兵及其与其他兵种的协同》、《注意!坦克!》等着作中,用理论揭示了闪击战的含义。

巅峰之战1940年5月10日,德军从北海至卢森堡一线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发起闪电猛攻。将142个师编成三个集团军齐头并进,德军以3000多架飞机横扫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72个机场。15日,荷兰投降。比利时境内的德军实现陆空配合,11日攻占埃本埃马尔要塞17日攻陷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当德国A集团军经阿登山区向法国突进时,卢森堡就不战而降了。开战第四天,德军在色当地区强渡马斯河,重创盟军,继而向索姆河口方向扩大战果。A、B两个集团军协同把盟军40个师围困在敦刻尔克地区,28日比利时插上白旗。德国如此迅速地在18天之内掠下三国,把闪击战术演绎得出神入化。

青出于蓝

以行动的突然性、打击的致命性和作战的快速性为主要特点的闪击战术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地空闪击、海空闪击、立体闪击和精确闪击四阶段。德国闪击法国就是地空战的典型代表;海空闪击则以震惊世界的珍珠港战役作为典范之役;立体闪击是发挥海陆空联合作战效能进行全纵深、全方位的立体突袭。能充分体现此战术的战例首推美军突袭格林纳达。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各兵种信息互联基础上,形成高效,同步、快速的联合攻击,集中地体现了精确闪击战的特点。

游击战术

游击战是一种在统一军事战略指导下,以小规模军事行动打击敌军的作战方式。一般组织规模为小型队伍,少至几人,多至几百人,经常性地在转移中攻击,采取破坏活动,等待形势发生变化,逐渐转化为正规武装力量,或者直接摧毁对手夺取政权。纵观军事史、它是以弱者对抗强者、颠覆政治秩序切实可行的一种作战方式。

机动之精髓

之所以要进行游击战,就是因为对阵双方强弱力量相差悬殊。弱军不可能与强军正面抗衡,必须主动避开对方正面部队,采取打击侧后方的办法,朝鲜战场上美军曾感叹到“我们进攻时看不到一个中国士兵,当我们撤退时满山遍野都是中国军队”,这就是游击战术的最好体现。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对手的情况而选择战术如:麻雀战以聚散灵活显胜,蘑菇战在延安保卫战中大显神威,挑帘战令日军闻之胆寒。作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消磨敌人的战斗意志具有头等重要意义,而敌后游击队则有助于摧毁这种战斗意志。

取胜的法宝

早在《孙子兵法》中就制定了游击战战术,强调兵不厌诈和出奇制胜,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就是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一战以来许多革命斗争都采用了游击战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开展游击战,保存军事力量的同时,也抗击了60%以上的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导下,利用丰富的山川平原,河流等各种地理条件,开展了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围困战、破袭战等,呈现出战争史上的一个个奇观。游击战通常都有才智超常的领导人物,卓越的游击战领袖除我国的毛泽东外,还有阿拉伯的T·E·劳伦斯、南斯拉夫的铁托、越南的胡志明和古巴的F·卡斯特罗,他们一般都有贫民背景,能吸引、组织、鼓励追随者,同时向他们灌输军事纪律。

民心所向

民众的支持是游击战的核心问题。游击队的给养、物资、兵源皆来源于群众,必须使军民思想高度统一,招收当地兵员进入游击队伍,建立基层政权组织,宣传信念信仰,建立群众对游击队的坚定信任,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局势就充分体现出伊斯兰教信仰的巨大影响。还要最大程度地争取群众,把敌人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像一位老太太突然向敌军扔去一颗手雷,一个年轻后生猛烈地向未设防的敌军扫射,或一位村姑把一包老鼠药放入敌军的锅中。这些发动群众出奇不意的战斗策略,都是游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斩首行动

斩首行动是战争史上一种新兴的攻击战术,指用巡航导弹、制导导弹采取空中力量与地面行动相配台的军事打击,竭力消灭对方的首脑、首脑机关,彻底摧毁其抵抗意志,使对手缴械。美国传媒学教授汤普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斩首行动其实就是密谋刺杀。“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的谚语形象地概括了这种战术思想。

擒魔之法

英国军事家富勒是提出“斩首”概念的第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攻击敌方指挥系统为首要目标的“瘫痪攻击”,就是“斩首行动”的前身。利用现代战争中信息飞速传递的这把双刃剑,攻击对方的战争指挥当局、联合参谋部、战区总部及各级部队司令部;破坏对方的一切信息传媒,包括电话、无线电频谱电缆和其他传输手段;还要防止对方使用第三方的通信卫星系统。战术讲求快速精确、内应。能够实施的硬件条件是精确打击,运用巡航、制导导弹以确保万无失;内应是斩首行动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求谍报人员利用一切侦察手段提供信息情报,如发现高官的高级车队和重要的统帅指挥机构;斩首行动实现打击的要诀是快速,必须打击对方最重要最脆弱的重心——统帅指挥机构、支撑战争进行的经济支柱产业。

是妙计,是灾难?

美国反恐专家布莱思·詹金斯曾忧心忡忡地提出:“斩首行动有时有效,有时不但不能打击敌人,反而适得其反……”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地对恐怖分子实施斩首行动,恐怖势力也加紧了变本加厉展开报复行动的步伐。自2003年以来,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极端分子更频繁地以“人体炸弹”战术应对,恶性爆炸袭击事件屡屡发生。

优势与风险并存

源于“先发制人”战争理论的斩首行动,首先在科索沃战争中初露端倪它的主要方式一开始即表现为高技术、高智谋。继而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将伊拉克比作中世纪西方邪恶的象征——蛇。美军指挥官鲍威尔曾说过“伊拉克就像一条蛇,我们将力斩其首。”在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中,斩首行动最终以实战的姿态破土而出。美军企图用巡航,制导导弹和第三机械化步兵师配合,一举消灭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以及“基地”组织的其他要员。斩首行动的有效性目前还不能得到肯定,就连其合法性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

孙武

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惠民县)人,祖父田书为齐大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地于乐安。

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着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着战功。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着名的军事理论家。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