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毒面具作为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器具问世几十年来,不仅广泛应用于军事上,而且也是我们在某些险恶环境中从事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5年,欧洲各参战国军事力量相差无几,使战争表面上处于相持状态。德帝国主义为了在军事上取得进展,首先在战场上施放了一种有毒气体——氯气,使英法两国军队吃亏不小。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180吨的液态氯气攻击敌方阵地,使英法联军的10000多人伤亡。
为了惩罚德军的这种行径,英法两国就以同样的方法“回敬”了德军,一时间整个欧洲战场毒气滚滚,一场化学战就这样开始了。
怎样使自己的士兵不被毒气伤害而更有效地消灭敌人呢?这一严重而又急迫的问题摆在各国军队的指挥者面前。
人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这场毒气大战中,大量动物中毒而死,而野猪却安然无恙。
经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闻到有强烈刺激的气味的时候,它们就用嘴拱地,以避免气味的刺激。
而实际上,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就会变得极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这样,野猪就在这场毒气大战中幸存了下来。
人们也由此受到了启发,科学家们就设想,能否采用猪嘴的外形,并仿造疏松的泥土采用某种物质来吸收、吸附毒剂?
于是,能否找到一种物质来同时对付多种毒气以减少士兵的伤亡而赢得战争的胜利就成了关键。各国化学家都在致力于这一研究。
俄国化学家谢宁斯基首先想到了制糖工业中用来吸附杂质和色素的木炭。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实验。他用装有木炭的布包堵住自己的呼吸道,钻进充满氯气和光气的实验室,他的两个助手屏住呼吸守候在门边,只要听见门铃响,说明他们的导师已坚持不住了,应赶快抢救出来,然而铃却迟迟未响。“该不是他已经出事了吧?”一个助手已沉不住气了。“不会的,若是那样,他早该拉铃了。”另一个与教授共事多年的助手不相信有那回事。
可是,铃,还是一动不动!
正在两位助手都感到害怕而欲打开房门时,门开了,谢宁斯基举着两只被木炭染黑的手高兴地跑出来说:“成功了,成功了……”兴奋地与两位助手拥抱成一团。
就这样,一种用活性炭作吸附剂的猪嘴形防毒面具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样子虽说不中看,可是每当敌人施放毒气时,俄国士兵就立即戴上它在毒气中打退敌人的一次次冲锋。
人们在猪的身上得到了启示,利用活性炭制成了防毒面具,从而减少了战场上的人员伤亡。而且,防毒面具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用于战争,还用于打击犯罪分子和各类危险作业等不同领域。但是,至今防毒面具的外形仍保持猪嘴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