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多数失败,并非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因为恐惧吞噬掉了我们的自信和勇气,导致我们无法承受失败而放弃各种机遇。要想成为人生的赢家,我们就要先战胜自我,消除恐惧这个“拦路虎”。
有一种失败,叫输给了自己
加拿大心理学家汉斯·塞耶尔在《梦中的发现》一书中指出:“人的身体及大脑中所包容的能量,犹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样巨大。人类约有90%~95%的潜能都未得到开发和利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能让人无所不能。”
依照这理论,我们所面临的绝大多数困难、挫折、挑战等,应该很容易被克服或解决掉才是,但事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顺利,有时甚至很容易为一点小的困难、挫折而理所当然地接纳失败,给人生画上“休止符”。这样的话,我们失败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输给了自己。
国际著名登山家罗塞尔,经常在没携带氧气设备的情况下成功地登上海拔64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世界第二峰乔戈里峰。
世界上许多登山者都以不携带氧气瓶登上乔戈里峰为人生第一目标。但是,几乎所有登山者都只登到海拔6400米处就无法继续前进——因为这个海拔高度的地方空气极为稀薄,人几乎会窒息。所以,对登山者来说,想要靠自身的体力与意志力“独立”去征服乔戈里峰——登上峰顶,确实是极为严峻的挑战。
然而,罗塞尔却突破种种障碍实现了目标。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出了自己的成功秘诀。
罗塞尔说,在突破海拔6400米的登山过程中,他最大的障碍就是内心里各种翻腾的恐惧。因为,在攀爬过程中,头脑中任何一个小小的恐惧都会松懈人内心原本坚强的意念,转而变得渴望呼吸氧气,慢慢让人失去征服的冲动与动力。随后,“缺氧”念头就会产生,最终让人放弃征服意志,接受失败。
原来,多数登山者之所以无法到达顶点,是因为被脑中所设想的各种小“恐惧”给打败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全力以赴却无法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用内心的恐惧给人生“自我设限”。史玉柱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多数人的失败,都是输给了自己。”俞敏洪说:“人因为太害怕失败,所以才会失败!”他们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弓箭手叫奥塞·迦太基。他百发百中,从来没有失手过。为此,人们都称赞他的射技高超,对他十分敬佩。他的美名很快传到了罗马皇帝耳朵中。
皇帝命奥塞·迦太基进宫表演,对他说:“今天请你来是想让你展示一下精湛的射技。如果你射中了远处的那个目标,我就赐给你万两黄金;如果射不中,我就让你去做苦力。”
奥塞·迦太基听了国王的命令,一言不发,神色变得激动起来。他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但心中一直想着能否射中——这可关系着自己的命运啊!
当开始发箭的那一刻,一向镇定的他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颤抖起来。最终,箭落在离靶心几尺远的地方。
旁边的一位贵族元老感叹说:“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地战胜了自我,才能成为真正的神箭手啊!”
与其说奥塞·迦太基败于技艺不精,不如说他败给了自己,败给了内心的恐惧。这个故事从侧面告诉我们,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在害怕的一瞬间,你的失败就成为必然了
日本著名佛教学者铃木大拙在其著作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著名茶师要去京城去办事。为了保证旅途安全,他在腰上挎了一把剑,扮成武士。
可是,怕什么就来什么。在行途中,他遇到了一个浪人。
浪人向茶师挑衅:“你也是武士,咱们比剑吧!”
茶师说:“我不懂武功,我只是个茶师。”
浪人说:“你不是武士而穿武士服,有辱武士的尊严。你就该死在我剑下!”
茶师一想,躲是躲不过去了,就指着附近的一个池塘,说:“你容我几个小时,等我把要办的事情办完。今天下午,我们在那个池塘边见。”
浪人答应了。
茶师直奔京城最有名的大武馆。他看到武馆外面聚集着成群结队来学武的人,便冲了进去,对里面的大武师大声喊:“求您教我一个最体面的死法吧!”
一位大武师很吃惊,说:“来这里的人都是为了求生的,你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何?”
茶师便把与浪人相遇的事讲了一遍,然后说:“我只会泡茶,但今天要跟人决斗了。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大武师说:“那好吧,你为我泡一遍茶,我就告诉你办法。”
茶师很伤感,说:“这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
他做得很用心,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将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点地将茶倒出来,捧给大武师。
大武师一直看着泡茶全过程。他品了一口,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过的最好喝的茶。我可以告诉你,你不必死了。”
茶师说:“您要教给我什么绝招吗?”
大武师说:“不用我教你,你只要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就可以。”
那位茶师听罢便去赴约。浪人已经在那里等着,见到茶师,就拔出剑来:“你既然来了,那我们开始比武吧!”
茶师想起大武师所说的话,就以泡茶的心面对那个浪人。
茶师笑着看定浪人,从容地将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地放在旁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点地叠好,放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然后将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整理装束,一直气定神闲。
对面那个浪人越看越紧张,越看越迷惑,因为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对手的眼神和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茶师整理完全部装束,就拔出剑来,将剑指向半空,然后停在那里——因为他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
此时,浪人扑通给茶师跪下,说:“求您饶了我吧,你是这我辈子见过的武功最高的人。”
是什么样的功夫使茶师取胜的呢?是心灵的勇敢,是从容笃定的气势。
茶师并不会武功,但其心灵的勇敢,让他避免了一场人生灾难;而那位武功高强的浪人在害怕的一瞬间,内心便已经投降,其失败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人很多时候的失败,并非是败给了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人在害怕的一瞬间,其心理已经处于弱势地位,此时就算他拥有再高的技艺,也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法拉第说过一句名言:“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其结果往往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奥秘。”人们在面对各方面压力时,往往就会被恐惧所控制,接下来就会变得心神不宁、惶惶不安——临场发挥失误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由此可见,畏惧失败,就可能更快地遭到失败,这就是所谓的未战先败。因此,我们只有在精神上先战胜自己,才能克服对失败的恐惧,才能心态平和地走向卓越。也正如李嘉诚所说:“如果世界上有任何‘成功秘方’,其中最关键的元素必定是你对成功的欲望远远大于对失败的恐惧。”
真正令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有这样一个的故事:
一个教授做心理学试验时,挑选了十个心理素质特强的学生,让他们跟自己走过一个充满危险的黑屋。教授要求学生们一定要小心翼翼地跟牢他。十个学生跟着他,虽然伸手不见五指,但脚底下挺平坦的,感觉没什么,都顺利地走到头了。
这时候,教授打开墙上的一盏灯。大家回头一看,吓得面无人色:原来,他们刚刚走过的是一个窄窄的独木桥,独木桥下是一个巨大的鳄鱼池,十几条张着大嘴的鳄鱼游来游去……
教授又说:“灯已经开了,你们再回去吧?谁有这个胆吗?”没有学生愿意回去。
最后经过劝说,好歹有三个学生哆嗦着回去了,剩下那七个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肯回去。
教授又开了几盏灯。
灯火通明之下,大家一看,发现在独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密密的浅颜色防护网。这样又有五个人过去了。还有两个学生说:“打死也不回去。”
在上述试验中,独木桥下面的设置一直没变,学生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能坦然过桥,而在知道真相后却吓得面无人色,再也不敢从桥上走过。这告诉我们,我们内心所真正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而与外在的境遇毫不相干。
在很多时候,我们所遇到的生活“灾难”,最为可怕的并不在于“灾难”本身,而在于我们将它的严重性做了过分的放大,以致最终被困难所吓倒,一败涂地,甚至断送性命。生活中磨难、创伤、困难和挫折等很多事,都是我们赋予了它“传奇”色彩,它根本就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只是因为我们自己首先就否定了自己,被自己的恐惧心理吓倒,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没有能力避免事情的发生——我们经常没有胆量,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没有大无畏的精神。
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期间,西方世界陷入了一次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美国经济萧条,在街上随处涌动着失业人群,股市的崩盘使许多原本富有的人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整个社会陷入极为严重的恐慌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说了一句至理名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他发表了著名的“炉边夜话”,对帮助人们稳定情绪、平息内心的恐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内部的恐慌平息后,罗斯福顺利地实施了“新政”,最终带领美国人走出了困境。
由于未知,所以恐惧;因为恐惧,而越加相信。于是,恐惧在心中滋生、蔓延,进而占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害怕。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事实上,恐惧只是我们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倘若我们能深入地了解该事物,也就无所谓恐惧了。
我们总在缩小自己的幸运,放大自己的不幸
我们对很多事感到害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在主观地缩小自己的幸运,而放大自己的不幸。比如,梦想受阻了,我们会感到前途一片渺茫,便丧失坚持下去的勇气;生活遇到小挫折,我们便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就处处小心,再也不敢去冒险;受到一点批评,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委屈的人,随后墨守成规,再也不敢提建议……我们悲观地看待自己所遭遇的不幸,最终只会招致更大不幸。
奥维斯和西德里同时毕业于加州大学经济系,又同进了一家外贸公司做销售员。
奥维斯是个积极的人,入职三个月后,针对公司部门的职位构成给自己做了极为详尽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他在工作中也表现积极,遇到难搞定的客户,也会耐心去分析,并整理素材,想办法去说服对方。
一年下来,奥维斯取得“部门销售冠军”的良好业绩,正式被领导考虑为公司支柱型人才。两年后,奥维斯擢升为销售部门经理。随后,他又被一个同行挖走,到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做负责人,可谓好运不断。
西德里却不同,生性悲观,对工作消极应付,上班也提不起兴趣。遇到难题,他抱怨连连,怪自己倒霉。领导每次找他谈话,他抱怨说工资少,环境差,任务重,压力大……或者是领导没有指示,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是推卸责任说这件事不归我管……总之,他遇事首先去怪别人,从不反思自己。
就这样,不到半年时间,西德里就被公司辞退。接下来,西德里又开始找工作,再换工作……不到三年时间,他换了五次工作,成就没有,却积聚了满腹牢骚,逢人就抱怨。
奥维斯和西德里的经历说明了“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总倒霉”的内在原因。前者遇到问题,总想着积极地去改变,缩小自己的不幸,而放大自己的幸运;而后者则恰恰相反,总是消极地去抱怨,不断为自己招来“不幸”。
一个海难的幸存者被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他不停地祈祷,希望有船只来搭救他。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他连船的影子都没看见。
面对巨大生存压力,苦苦求救未果,他不得已,只好在岛上建个简易木屋栖身,每天到岛上树林里去找食物充饥。
一天中午,他拿着野果准备回到木屋时,发现木屋起火了,浓烟滚滚,很快大火将木屋化为灰烬。可怜的他感觉到上帝不公,不禁仰天长啸:“老天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他沮丧地坐在沙滩上,一直到黄昏。在夕阳余晖下,一艘轮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这个人获救后,好奇地问那些救他的人:“为什么你们会来救我?你们怎么知道我在这个岛上的?”
那些人说:“因为我们都看到那个岛冒出的浓烟,知道那里有人,并把它当成求救信号。”
在遭遇坎坷时,我们或许情绪低落,容易感叹命运,怨天尤人,放大不幸——烦躁、焦急、忧伤、绝望、窒息,我们深陷其中,甚至难以自拔,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变了——美妙的音乐变得刺耳起来,七彩的颜色变得暗淡起来,快乐的日子变得痛苦起来。事实上,天空依然湛蓝,河水依然清澈,树林依然碧绿,只因心态一时难以适应——我们的情绪糟了,感觉变了,观念扭曲了。
每个人都会缩小自己的幸运,而放大自己的不幸。当一点点不幸来临时,我们都会忘了存在就是我们的幸运。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麦哲伦在发现新大陆前曾在海上经历过一次大风暴雨。一名士兵因为第一次乘船出海,吓得不停地狂呼乱喊,大哭不止,让船上的人几乎都受不了——这让本不担心的人们开始感到恐惧。麦哲伦气恼地想下令把他关起来。
这时,麦哲伦身边的一位校官说:“不要关他,让我来处理。我想我可以使他马上安静下来。”
校官随即命令水手将那位士兵绑起来,丢入海中。
那个可怜的家伙一被丢下海,手脚乱舞,狂呼救命。过了一会儿,校官又叫人把他拉上船来。
回到船上后,刚才歇斯底里大叫不停的士兵便静静地待在船舱一角,半点声响也没有。
麦哲伦好奇地问那位校官何以会如此。校官说:“在情况转变得更加恶劣之前,人们很难体会自己是多么幸运的。”
生活如同天气,有阳光灿烂之日,也有阴雨密布之时。我们的心愿与现实常常会发生冲突,期望的未必能够获得,能获得的却未必是所期望的。然而,这就是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是不会抱怨不幸的;只会感谢不幸的发生和存在,因为经历过这样那样的不幸之后,人生才更能经得起大风大浪。
别给自己贴上懦弱的标签
在生活中,别人笑话我们失败,那是无知的表现,若自己对自己的失败感到耻辱,那就是懦弱的表现。人最可怕的是因为别人的无知而放弃自我,是给自己贴上“懦弱”的标签。
杰瑞毕业于美国加州一所普通学校。在那次面试中,面对满满一屋来自名牌大学的、有硕士博士头衔的竞争者,他有些担忧。
在面试官面前,尽管杰瑞表现得很自信,但面试官还是很快掂量出了他的分量:“你在专业方面的能力并不能胜任这个职位,你被淘汰了。”他脸上露出了失望和尴尬的神情。可是,他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起身对面试官说:“请问您是否能给我一张名片?”
面试官漠然地看着他,心底里对这位死缠烂打的求职者并没有丝毫好感。
“虽然我无法成为贵公司员工,但我们可以在私底下成为朋友。”杰瑞说。
“哦?原来是这样!”
“任何朋友都是从陌生人开始的。如果有一天,你找不到打网球的搭档,可以直接约我。”杰瑞很真诚地说。
面试官看了他一眼,无奈且极不情愿地把名片递给了他。
其实,那位面试官确实经常为找不到伴儿打网球而烦恼。后来,他俩因为网球而结缘成了朋友。杰瑞也被录用了。
有一天,那位面试官问杰瑞:“你不觉得你当时所提出的要求有点过分吗?要知道,你只是一个来找工作的人,你真有胆量敢那么说吗?如果当时我根本不搭理你,你该如何?”
杰瑞这样回答说:“其实,人最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以后的尴尬。很多人不敢去做一些本来也许可以做成的事,就是害怕丢脸。可是,真正丢脸的不是失败,而是不敢想象失败,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从尴尬开始的,包括交朋友。”
杰瑞的行动和话语都告诉我们,怯懦的心理总会使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主观原因而无法实现,从而使自己与成功擦肩而过。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轻易被尴尬和失败所吓倒。
在生活中,没人能避免失败的经历,我们要做的就是别在失败后轻易给自己贴上弱者的标签,而应该坚信自我,勇往直前,奋起直追。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上公认的现代电影界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但是,他同样也有失败的经历,只不过他没有自己贴上弱者的标签,最终从失败中站起来了。
在1947年,电影《开往印度的船》杀青后,出道不久的伯格曼妄自尊大,自我感觉棒极了,认定这是一部杰作,要求剪辑者“不准剪掉其中任何一尺”,甚至连试映都没有就匆忙首映。其结果糟糕透顶。英格玛·伯格曼为此赔掉了不少钱。
为此,英格玛·伯格曼在酒会上喝得不省人事。次日,他在一幢公寓的台阶上醒来,看着报纸上的相关评论文章,惨不堪言。就在此时,朋友笑容可掬地对他说:“明天照样还会有报纸。”
这是一种标准的西方式幽默。但是,此话给伯格曼带来莫大安慰。明天照样会有报纸,是说所有冷言讥语都是会过去的,你应该争取在明天的报纸上写下最新最美的内容。英格玛·伯格曼是幸运的,他在失败关口没有遭到他人的嘲笑或否定,还有人用富有幽默风趣的话给了他慰藉与力量。
伯格曼从失败中爬了起来,并汲取了教训。在一下部电影的制作中,他只要有空就去录音部门和冲印厂,学会了与录音、冲片、印片有关的一切知识,还学会了关于摄影机与镜头的知识。久而久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这样,一代大师真正成长起来了。
对失败不同的态度,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生。内心强大者会将暂时的困境作为最好的老师,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头脑更为成熟。因此,要明白,我们虽然有着如火的热情,但“热情如火”还需要加上“坚信自我之柴”才能越烧越旺。
摆脱“怕什么来什么”的生活魔咒
近期,内心恐慌的苏珊时时感到自己在走霉运:她担心家里新换的地毯会被弄脏,不管自己有多么小心翼翼,还是在不经意间出了岔子——不是不慎打翻了果汁,就是把面包的碎屑洒在地毯上。
上周,苏珊急迫地想赶赴一次重要约会。但由于时间不早,她觉得打车似乎不可能,便忐忑不安地茫然四顾。结果,几乎所有从眼前经过的出租车都载着客人绝尘而去。
她开始变得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才好。她想起自己最近接连不断的倒霉事,焦虑极了,觉得自己的人生似乎被人下了一种魔咒——怕什么就来什么。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或多或少有过类似于苏珊的经历:怕什么就来什么。难道我们的人生真的是被下了某种神秘的“魔咒”吗?
对此,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莱兰曾这样解释道:“人们总是爱将恐惧的事情惦记于心,这会促使恐惧的事变成现实。”就是说,人们内心越是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变成现实。比如,我们口袋里装着刚刚买来的手机,在公共场所生怕被盗走,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导致手机被偷走。就是因为内心越是害怕发生的事情,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也就越是集中,内心的担忧促使你越容易犯错误。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墨菲定理。
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掌管天地人间的神来到一个村庄,向那里的人宣布:“明天这个村里将有100个人死去,至于是哪100个人,你们明天就知道答案了。”
次日,当神再次来到村落准备带人时,却意外地发现这个村落一夜之间竟然死了1000个人。
心理学家指出,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内心充满恐惧的负能量时,墨菲定律就会让你知道消极心态的厉害。
其实,生活中的事情总是很奇妙,我们只要往好处想,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也就是说,要打破“人生怕什么来什么”的神秘魔咒,我们就要凡事尽量往好处想,当我们打败了内心的“恐惧”时,现实中的所有困境便会迎刃而解。
从前,一个村庄有两位秀才,一个姓王,一个姓李。他们一同进京赶考时,在路上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
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王秀才心里“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王秀才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后,那个“黑乎乎的棺材”的影子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以致文思枯竭,名落孙山。
李秀才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兆头!看来,这回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会高中的。”他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考试时文思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考完回到家后,两个秀才都无限感慨,各自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啊!”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对一个事情的认识也无所谓对与错,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认为事物是积极的,就会信心满怀,处事就积极,充满干劲;认为事情是消极的,就会丧失信心,一败涂地。正如叔本华所言,“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人生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现在很多年轻人经不起打击,也经不起赞美,输一次就一败涂地,刚刚取得一点成绩或者获得一点肯定就飘飘然,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这些是弱者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一个真正的强大者是输得起也赢得起的人,不会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赞美而忘形。
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一向战果辉煌的巴西队没夺得冠军,屈居亚军,整个球队都陷入沮丧中。队员们垂头丧气地抵达机场。有不少球迷抗议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使得队员们的情绪更糟糕。
忽然,人群中出现了一幅温暖人心的标语:“一切都会过去!”简简单单一句话代表着对这些驰骋赛场的体育健儿们的无限理解。队员们被深深打动了:是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去,所有最好最坏的日子连同惨败的记忆会成为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希望属于未来,属于明天。
在随后四年里,巴西队痛定思痛,不断提升竞技水平,终于在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上一举夺得了冠军。
回国时,机场人潮汹涌——这次气氛和四年前大不相同,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然而,欢迎的人群中又出现了一条横幅,内容和四年前一模一样:“一切都会过去!”
队员们心领神会地相视一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醒——阴霾成为过去,辉煌也可以成为过去,输与赢都已然成为过去式,他们必须做足准备清空自己,让自己归零,进入新一轮奋斗中,继续刷新纪录。
很多时候,失败是更好人生的开始,而这个前提就是我们要拥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和奋力爬起来的信念。正如白岩松所说:“老天爷一辈子总会给一个人几次机会,关键看你会不会立即去开门。命运敲门时,你在唉声叹气,没有及时去开门。等你意识到这是个机会时再去开门,命运已经和你的邻居拥抱在了一起。一个输不起的人又如何能赢得起呢?成败本身没有那么重要,最要紧的是心态,既能赢得起也能输得起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秋季的一个下午,一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心事重重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里游荡着。他远涉重洋千辛万苦地来到美国求学,起初是满怀着梦想和希冀的,可是初到异国他乡,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文化隔阂,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巨大,让他非常难适应,对未来充满疑虑,担心不能顺利毕业。
正当心烦意乱之际,他看到不远处有一群人在热闹讨论什么。走近一看,他才弄清情况。
原来是一位送外卖的大胡子男子,对一辆新出产的轿车做了十分专业的评价,轿车主人大为惊奇,忍不住和他攀谈起来——他们的谈话吸引了不少过往的路人。人们问大胡子男子为何如此了解汽车。大胡子男子说以前他曾是一家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公司倒闭了,转行送起了外卖。人们听完他的经历后,不免感到唏嘘,有人还发出了长长的叹息声。可是,大胡子男子却丝毫也不感到难过。他微笑着说:“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是输不起的,离开了汽车公司,我照旧可以自食其力,以后我还会成功的。”
听完这席话,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想,一个人若能活得如此洒脱,还有什么是输不起的。
想通之后,他如释重负,在以后日子里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最终学有所成,以优异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并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不俗成果。他就是获得过两弹一星勋章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人生输得起才能赢得起,偶尔输几次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把失败的经历看成是一种磨炼,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大;在乌云密布的日子里,永葆一颗快乐上进的心,坚持不懈地拼搏奋斗,我们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一片艳阳天。
运用积极的暗示清除内心恐惧
一个面对事情总是害怕或在困难面前总是唯唯诺诺的人,其“内在自我”常常是非常幼稚且虚弱的,其内心常常是极容易被“消极的暗示”所统治和占领的。在某些特定因素的刺激下,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无法超越别人,从而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事事都自惭形秽,最终一败涂地。
美国加州有个叫贝利·约翰逊的年轻小伙子,在车站货运组工作。一天晚上下班后,贝利·约翰逊留下来做最后的检查。在检查车间最后一辆冷藏车时,车门的弹簧突然绷断,他被反锁在车中。
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身穿短袖上衣的贝利·约翰逊已经死去多时。实际上,那辆车制冷系统出了故障。冷藏车的电脑记录证明,当晚车厢内平均温度是18℃,绝不至于冻死人……车厢内壁上有贝利·约翰逊用笔划下的遗书,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的:“我就要被冻死了!”“我全身正慢慢失去知觉……”法医对他的尸体做了鉴定,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尸体呈现出很多冻死者特征。
贝利·约翰逊其实是被自己的潜意识杀害的。他的脑中不断地向自己的意念输入负面的情绪“我要被冻死了”,致使其意志力减弱,从而真的被冻死。
在奋斗过程中,很多人心中都潜藏着“消极暗示”。一般悲观的人总是会自怨自艾而一败涂地,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死亡。与之相反的就是积极心理暗示。所谓积极心理暗示,就是坚信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够办好自己想做的事,一定会顺利地完成任务,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的目标,对自己充满无限的自信。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信念,就能跨越一切障碍、险境和困难,最终走向成功。所以,要想成功,我们就一定要努力超越心中的“冰点”,塑造积极的心理暗示。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第53任州长,也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中:那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聚集地。在那里出生成长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等,长大后很少有人能从事较为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却是个例外——他不仅上了大学,而且成为州长。
原来,罗杰·罗尔斯的成功得益于小学校长皮尔·保罗。罗杰·罗尔斯上小学时期,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皮尔·保罗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时,发现那里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
看到那种状态,皮尔·保罗决定改变一下。而他改变的秘诀是给予孩子们积极肯定。
有一天,当罗杰·罗尔斯从窗台上面跳下来,伸着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你将来一定会成为纽约州州长。”
罗杰·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他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说过他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五吨重小船的船长。对皮尔·保罗的称赞,罗杰·罗尔斯着实有些意料之外。于是,他就永远地记下了这句话,并且深信不疑——在以后40年人生生涯中,他不断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他说话也不会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没有一天不按州长身份来要求自己。果然,在他51岁那年,他真的成为了纽约州州长。
由此可见,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影响人的一生。对此,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莱兰教授指出,要想改变自己的潜意识,发挥出自己的能量,首先要学会战胜内心的恐惧并进行自我肯定,让自己的思想可以接受各种形式的积极暗示,从而让自己取得种种意想不到的成绩。因为,一个人越是肯定自己,他就会变得越强大,越是否定自己,他就会变得越消极胆小,他的能力就会渐渐消失。如果一个人总是用积极信号引导自己,告诉自己“我能够行”、“我可以做到”,那么他自身的潜能就有可能被激发出来,他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实现其目标。
你有无限的潜能,只不过缺乏尝试的勇气
每个人都是一座巨大的宝藏,但能将其开发或释放出来的寥寥无几。缺乏自信者由于惯于贬低自我,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开发自己更是无从谈起。不仅如此,不自信者还常常会自我设限,为自己设立无数的禁区,因为怕受到别人的揶揄而不愿越雷池一步,消极地停止发展自己和表现自己,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手边溜走而无动于衷,最终与机遇擦肩而过,以致错失成功。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由于在DNA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他们同时荣获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可是,人们却把世界上首位发现DNA结构的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遗忘了。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在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发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惜她太不自信,最终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1951年,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拍摄出了一张图像清晰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
经过一番研究,她提出科学假说,还举行了一次报告会。可是,她的发现在开始时并不被世人认可,不仅没有人相信她的假说,而且不少人质疑她,甚至有人攻击她那张照片的真实性。
在怀疑浪声中,不自信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动摇。由于生性自卑和多疑,她没过多久就否定了自己的假说,还以恶作剧的方式在硬质卡片上为DNA螺旋结构拟写了一张死亡讣告,并且终止了相关研究。
后来,沃森和克里克在DNA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因为揭示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她由于没能坚持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无缘诺贝尔奖,实在令人惋惜。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在科学领域的失败是其不自信的个性造成的。许多科学领军人物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前都曾遭到责难和质疑。例如,居里夫人在发现钋和镭前就遭到广泛质疑,还被要求准确测算出钋和镭的原子量来证明它们的存在。然而,居里夫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深信不疑,最终测算出钋和镭原子量数值,得到了科学界认可。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给自己的心灵设限,将自己固定在特定圈子中,总是习惯性地否定自己,以至于被恐惧扼住心灵,让自己在困难面前痛苦挣扎,不得解脱。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有无限潜能的,我们缺少的就是尝试的勇气。
保罗博士是美国纽约市一所著名中学的教师。在任教期间,他每天都给班上能力弱的学生三道题目,让他们回家练习。
有一天,一个能力弱的学生拿到题目后发现多给了他一道题目,而且最后一个题目似乎超出了其能力范围。
于是,这位学生就想:“长久以来,老师一直都只给我三道题目,也许是老师看到我的成绩有所进步,想增加一些难度来让我练习。”
志在必得的他,满怀信心地演算起来。前三道题目,他如往常迅速地将之解决。然而,到做最后一道题目时,他却陷入迷惘,完全想不出解题方法。但是,他未曾放弃,完全把自己沉浸在思考中,最终在清晨的鸡鸣声中找到了答案。他感到十分内疚,因为他居然花了这么长时间去解答那道题,实在有负老师的精心栽培。
当他将解答完的题目交给保罗时,保罗却一脸吃惊地问他:“你是如何解答出来的呢?”
原来,最后那道题目在数学界流传了许多年,一直无人能够解答出来。那天,保罗一不小心抄错了纸张,让它成为学生的作业。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平时被他看作是能力弱的学生却将之解决了。当他将“难题”解答出来时,保罗的心中顿时也觉悟到:其实,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
那个被保罗认为能力较弱的学生却做出了惊人的壮举,说明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努力去尝试,没有什么不可能。
卡耐基曾说:“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人将它释放出来时,连我们自己也会感到惊讶,因为我们通常都认为那是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种能力的爆发,有时候是需要强烈的刺激的,有时候是需要坚强的意志的。”所以,当我们处于人生的困境中时,一定不要过于担心自己面对的问题太困难,也别太害怕自己前面的路会困难重重,别给自我设限,只要肯想办法去解决,任何困难与问题都会有答案,关键是自己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念。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弗罗伦丝·查德威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泳健将。在1950年,她因成为第一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而闻名于世。
两年之后,她从卡德林那岛出发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滩,想再创造一个纪录。
由于天气的原因,那天海面浓雾弥漫,海水冰冷刺骨。在游了漫长的16个小时之后,她的嘴唇已经冻得发紫,全身筋疲力尽,一阵阵战栗。她抬头眺望远方,只见眼前一片白雾茫茫,仿佛陆地距她还十分遥远。
这个时候,她内心害怕了。“现在仍旧还看不到海岸,看来这次无法游完全程了。”她想着,身体便瘫软下来,甚至连再划一下的力气都没有。
“把我拖上去吧!”她对跟随其后的小艇上的人说。
“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只剩下一英里远了。”艇上的人鼓励她说。
“别骗我。如果只剩下一英里,我就应该能看到海岸了。把我拖上去,快,把我拖上去!”
于是,浑身瑟瑟发抖的弗罗伦丝·查德威克被拖上了小艇。
小艇开足马力向前驶去。就在弗罗伦丝·查德威克裹紧毛毯喝了一杯热汤的工夫,褐色的海岸线就从浓雾中显现出来——她隐隐约约地看到海滩上等待欢迎她的人群。
到此时,弗罗伦丝·查德威克才知道,艇上的人并没有骗她,她距成功确确实实只有一英里!她仰天长叹,懊悔自己没能再坚持一下。
事后,记者曾采访她时,弗罗伦丝·查德威克只是说了一句话:“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的确,生活中很多人为之懊悔的并非是失败本身,而是“我本可以”。事实上,一个人最害怕的并非是磨难、挫折、困境所带给我们的考验,而是在关键时刻对自我的否定,然后自暴自弃。
拿破仑年轻时,有一次去郊外打猎。突然,他听见不远处有人喊救命,便快步走到河边,发现有一个男子在水中挣扎。
那河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下河去救人,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再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
那人见求救无望,反而更添一层危险,便只好奋力自救,最终游到了岸边。
身边的随从脸色不禁有些难看,小声嘟囔说:“这也太残忍了!连一点爱心都没有。”
拿破仑听到后,心平气和地对随从说:“我之所以拿枪逼迫让他自己游上岸来,是想告诉他,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唯有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自救者才能昂首挺胸地走过人生之河。”
积极的人绝不会坐等机会,而是在危机情况下会最大限度地肯定自我,并运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条件去自救。他们会在看起来毫无希望时发现生机,从而化险为夷、转逆为顺。
事实上,每个人遇到各种苦难或厄运的几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各自对待困境的态度。听到下面这则消息时,很多人都扼腕叹息:
美国密西西里州几个大学生一起去野外探险时,在一个很深的山洞中迷了路。
起初,他们手上有火把,就拼命地找出口。因为山洞岔道繁多,不久他们的火把就燃烧殆尽。在漆黑的山洞里,他们惶恐不安,乱了分寸。在一阵摸黑后,他们仍然没有找到出口。
于是,他们绝望了,放弃了努力,坐以待毙。
两天后,搜救队员找到他们的尸体,发现他们只离山洞口不过200米远。
他们不是没有在困境中寻求自救的意识,只是这种意识不够坚定,从而绝望让他们走向死亡。如果他们有坚定的自救意识和战胜困难的信念,不断自我肯定,那么走出200米,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最终的赢家永远是不怕失败的人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一位饱受暴晒之苦的人汗流浃背,手里拎着两大盒领带,疲惫不堪地走在香港尖沙咀旅游区的洋服店一带兜售。他已经艰辛地奔波了一上午,跑了几十家店铺,却毫无收获。
当他再一次来到一家洋服店时,那位洋服店老板正在十分殷勤地接待客人,谈着生意。他不知道别人在做生意时是不准他人打扰的,便拎着领带走进店中。洋服店老板看到眼前这个汗流浃背的人,像见到瘟神一般,恶狠狠地嘲他大吼,并将他驱赶了出去。
他见自己被人当乞丐一样呵斥,一阵酸楚顿时涌上心头。没人来安慰他,没人给他一个机会,他以最快的速度不断地擦去夺眶而出的眼泪。
但是,他没丝毫退缩的余地,只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重新展露笑容,继续走街串户兜售自己的领带。
由于敢于面对现实,对事业有着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他最终成为一个赢家。他就是海内外知名的领带大王——香港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
其实,不仅仅是曾宪梓,任何一个有成就者在各种紧要关头,都具有临危不惧,不怕失败,顽强向前的精神;都能在最艰难的时刻,不灰心丧气,并能不断地在失败中认真总结教训,迎难而上,化耻辱为动力,从而给自己创造出机会来。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在跌倒之后有所领悟,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爬起来。
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各种机会、各种挫折。这时候,我们的抉择,我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决定着未来的命运。成功不是一个海港,而是一次埋伏着许多危险的旅程,人生的赌注就是在这次旅程中要做个赢家,成功永远属于不怕失败的人。
威灵顿率领同盟军多次与拿破仑交战,每次都是大败而归。
在经历又一次惨败之后,他突破重围逃到一个山庄上。想起过往的失败经历,威灵顿悲不自胜。他认为自己是个无能的指挥者,感到极度沮丧和自卑。
正当陷入绝望时,他无意间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在费力地结网。刚刚拉好的丝线实在太细太柔嫩,风一吹就断了。可是,蜘蛛并不气馁,开始重新忙着结网,遗憾的是它仍没有结成。
威灵顿看着这只可怜的蜘蛛,联想到自己的失败,觉得它与自己同病相连。可是,蜘蛛并没有因为前两次的失败而灰心,又开始第三次结网。威灵顿心想:蜘蛛啊,不要再做无用的挣扎了,你是不可能成功的。果然,蜘蛛又一次失败了,但它仍不肯罢休,又陷入忙碌之中,开始第四次结网……
威灵顿眼睁睁地看着蜘蛛失败了六次,心想:现在你该放弃了吧?可是蜘蛛依旧忙着吐丝结网,从来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第七次,它终于结出了牢不可破的蛛网。
威灵顿被蜘蛛迎难而上、越挫越勇的精神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向给自己带来巨大人生启示的蜘蛛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立即离开山庄。
走出失败和自卑的阴影后,威灵顿迅速召集剩余军队,最终在滑铁卢一役打败了宿敌拿破仑,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威灵顿转败为胜的滑铁卢之战成为历史上的经典事件。一只小小的蜘蛛尚有不服输的勇气,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怎么能经历几次失败就彻底放弃呢?蜘蛛给了威灵顿启发,使他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改写了欧洲历史。
事实上,历史上有关名人转败为胜的例子不胜枚举:爱迪生在发明电灯前遭遇了1200次失败,史泰龙在成名前被拒绝过1855次,世界著名科学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条电缆的设计者威廉·汤姆逊教授说:“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50岁前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这就是‘失败’。”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位知名文艺家的生平,发现他们当中多达127人在人生中遭遇过重大挫败。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习得性无助的魔咒,从如此众多的失败中崛起,最终获得胜利的呢?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打破习得性无助的魔咒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对失败归因的正面解读,如果你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一些恒定的不可改变的因素上,比如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缺乏天赋,那么你就会陷入永恒的无助之中,不愿意再做任何尝试,失败就成了你的终点;如果你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可控的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变的因素上,比如认为自己只是暂时没有得到有利的机会,或者自身的潜能还没能充分开发出来,抑或是自己的状态不好等,那么你只需做出一些调整,很快就会投入到下一次的尝试当中,失败只是你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并不会阻碍你走向成功的目的地。
一次挫败并不会让你卑微到尘埃里
在失败面前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把失败看成灾难,受到一点打击就一蹶不振,于是一次偶然的失败就成为他人生的滑铁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第二种人把失败看成考验,越挫越勇,屡败屡战,直到最终转败为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比如在求职时,有的人四处碰壁,发出无数简历都石沉大海,却不肯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依旧马不停蹄地转战各大人才市场,在经历漫长的煎熬和等待后,最终有了回音,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有的人在学校里有着漂亮的成绩单,履历光鲜,又有名校文凭,可是步入社会后,稍有不顺,就把失败演变成劫难,意志力薄弱,令人唏嘘。
罗杰斯特是加州大学的毕业生。他成绩在学校一直很好,也是老师眼里最有前途的学生之一。
罗杰斯特年轻气盛,很有志向,毕业之后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瞄准了洛杉矶一家知名商贸企业,精心制作了简历,有的放矢地投了几份简历,便待在租住的公寓里等消息。
一个星期后,他收到面试通知。招聘方是一家大型连锁商贸集团公司。他为自己的幸运感到十分高兴。
面试当天,罗杰斯特刻意穿了一套职业化正装,认真地打了领带,希望在形象上为自己赢得几分。面试官一边翻看着简历,一边用余光打量他,略有迟疑地说:“你的简历做得非常漂亮,从简历上看,你应该是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罗杰斯特摸不准他的口气,不知道他是在夸赞自己,还是怀疑自己名不副实,于是把简历上的介绍又重复了一遍,极力证明简历的真实性。
面试官听完之后,转换话题,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诸如怎样看待这家企业,想在企业获得怎样的发展以及认为自己在胜任岗位上具备何种优势等。罗杰斯特对这些问题没有准备,回答得吞吞吐吐。这场面试进行得很不顺利。面试官也失去了耐心,淡淡地告诉他一个星期内会通知他是否被录用。
罗杰斯特垂头丧气地走出办公大厦,之后一个星期都闷闷不乐,虽然没有被录用,招聘方仍然给他打了电话。出于好意,面试官诚恳地指出他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准备不充分,讲话缺乏条理性,随机应变能力差,没有突出的优势等,希望他继续努力。然而,这番鼓励在罗杰斯特听来就是一种彻底的否定——他从小到大听到的都是夸赞,没有人指出过他的缺点,在学业上,他顺风顺水、一路绿灯,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失败。这次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大了。
从此,他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不想找工作,也不想工作,浑浑噩噩地度日,靠做各种非正式的兼职工作维生;30岁那年,他以追求自由为由摆起了地摊;35岁时,他在一家杂货店找到一份店员工作——这份工作后来发展成他的长期职业。
就这样,这个本该有着大好前途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因为一次失败毁掉了自己一生。
罗杰斯特并不是败给了一次不成功的面试,而是败给了他自己。他没有勇气面对失败,这是他自毁前程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一个人无论有多么了不起,曾经取得过多少次辉煌的胜利,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避免失败,失败一次就陷入绝望的人,注定会成为最后的输家,唯有不畏失败,屡仆屡起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总统林肯的简历:22岁做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24岁做生意再次失败;25岁成功当选为州议员;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34岁竞选议员失败;37岁当选为国会议员;39岁没能成功连任国会议员;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选为美国第16届总统。从此,他在政坛大展拳脚,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非凡的领导能力,结束了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成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杰出政治领袖。
纵观林肯的一生,九败三胜,失败的次数显然要多于成功的次数。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林肯没有屈服,信念始终无比坚定,纵使失败一千次,他也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这才是胜利者的姿态。
事实上,一次挫败没有什么大不了,它并不能让你卑微到尘埃里,它只是你前进道路上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不要把它视作最后的悲歌,只有用正面的态度对待失败,你才能奏出旋律昂扬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