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人类所共有的通病。人人都有恐惧感。了解恐惧产生的心理原因,树立正确的心态,针对自身情况“对症下药”,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战胜恐惧,避免恐惧带给我们的人生羁绊。
追根溯源,寻找恐惧滋生的温床
恐惧是人类情绪的一种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恐惧是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因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避愿望的情绪反应。人类多数恐惧都是后天获得的。恐惧反应的特点是对发生的外在威胁所表现出高度警觉的生理与心理的综合反应。
其实,人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都会惧怕一些事情。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时刻,勇敢者能够正视恐惧,从而才能克服恐惧。
乔治·赫伯特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针对人如何战胜内心恐惧,他说,“我们必须要直面那些使我们恐惧的事物。”如果这种危险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就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并认真地应对,谨慎地躲开。但生活中,人们内心的多数恐惧,都是臆想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地走上前去,弄清真相。比如你认为你看到了鬼,你就应该走上前去,抓住他。十有八九,你所看到的仅仅是一件人们忘记收回来的衣服。
依照乔治的建议,我们要战胜恐惧,就必须要与所恐惧的事“交朋友。”比如,一个人强迫我们到坟地里转一圈,就应该转两圈。如果我们与那些令我们内心惧怕的事情或人交上了朋友,便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恐惧。
另外,从社会因素分析,不利的家庭因素也会滋生恐惧。比如贫困、缺乏关爱、错误的教育方式、安全感的缺失等,都会使人养成怯懦、弱势乃至不自信的个性。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为我们提供物质基础和情感基础,它与我们最初对于自我的认知密切相关,它对我们的心理以及整个人生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美国总统林肯出生于肯塔基州哈丁县的一个贫穷的移民家庭。父母以种田和打猎为生,生活极为清苦和拮据。
林肯小时候常常食不果腹,还要做很多繁重的粗活。父亲性情暴躁,不但不让渴求知识的林肯上学,而且执意让他在外做苦工,还在众目睽睽之下狠狠地打过他耳光。
九岁那年,林肯的母亲病逝了。林肯受到的关爱更少了,和父亲的矛盾也日益加深。贫寒的家境让林肯从小饱尝辛酸,母爱的缺失、父爱的匮乏使他丝毫感觉不到亲情的温暖,也无法确定自身的价值,再加上父亲对他无端的指责和批评,说他在做苦工时看书是懒惰的行为,还揶揄他的相貌,说他长得像块粗树皮。林肯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直到他长成了一名优秀的青年,仍无法放下自卑的包袱,长期默默关注着自己喜欢的年轻女孩,没有表白的勇气,认为自己不配与漂亮女性交往。
个人成长经历,尤其是童年的成长经历对于不自信的人格影响最为深远。心理科学研究证实,人类的早期生活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人类大多性格密码都封锁在童年的记忆中。
非正常的童年和早期的心灵创伤奠定了人类怯懦、自卑的基调,这种不幸的经历带来的消极影响大部分会递延到未来的成长岁月,甚至极有可能追随不自信者的一生,让他们惧怕挑战、失败,永远在自我狭小世界中徘徊不前,甚至消沉不堪。当然,要真正地消除这种心理弱势,就要通过后天不断地挑战、实践去促使内心变得强大起来。
不自信者的心理根源在哪里
怯懦和不自信都属于心理范畴,特定心理因素是导致人不自信的深层诱因。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灵的扭曲和异化都会导致人不自信。那么,什么样的心理特质使人变得不自信呢?
让我们拨开不自信者的面纱,深入了解一下其心理根源吧!
一般而言,羞怯的人是极容易不自信的。从心理层面上讲,羞怯者时刻都在担心自己出错或者表现得不得体,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在公众场合会感到分外不自在,即使私下里与人接触,也担心别人看穿自己的怯弱和紧张,他们越是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结果越是适得其反,过于紧张时他们会面红耳赤、呼吸急促,讲话断断续续、缺乏条理性,通常给人以极度害羞和不善交往的不良印象。羞怯者自知表现失当时,往往会感到不自信,他们为自己的羞怯而感到羞耻,为自己差劲的交际能力而羞愧。
电影《亚当》中的男主角存在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他是个非常害羞的青年。他唯一的爱好就是钻研天文学,和他人交谈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宇宙大爆炸和银河星系之类的研究展开的。一旦发现别人听得不耐烦,他会立即收住话匣,变得尴尬和紧张不安,甚至语无伦次。
由于不能正常和别人交流,他十分自卑和恐惧。
过度依赖心理也会引发不自信。生活中,有的人生活重心会严重偏移到他人身上,认为只有获得他人的关注、认可和爱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一文不值。由于他人的意念和对自己的态度带有极大不确定性,他们便会因此而患得患失。当被否决、被漠视时,他们就会自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从内心深处厌弃自己。
《牛虻》中的主人公亚瑟由于得知自己最为崇敬的蒙太尼里神甫是抛弃自己的生父,差点精神崩溃。
心如死灰的他只身逃到了南美洲。在异国他乡他受尽了磨难,不仅伤痕累累,而且疾病缠身。多年以后,他以富翁身份再次回到故土,对蒙太尼里神甫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
他爱自己的父亲,渴望得到父亲无私的关爱。可是父亲带给他的却是欺骗和抛弃。他的心死了,再也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感,变得无比自卑,强烈的自卑感继而转化成深深的怨恨,唯有报复才能够平息他满腔的怒火。
对自己过于苛责的人会经常被自卑困扰。这种类型的人总是用近乎苛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旦达不到预期,就会立即给自己扣上失败者的帽子,并因此而看轻自己。他们通常是完美主义者,追求绝对的完美主义,对任何瑕疵一律采取零容忍态度,自己一旦暴露出了瑕点,就会深陷恐惧和焦虑之中。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他在壁球竞技领域出类拔萃,年仅16岁就成为以色列国家壁球冠军,是最被世人看好的世界壁球种子选手之一。他考入世界一流学府哈佛大学后,一度被视为年度最优秀的三名学生之一。
如今,他事业有成,却坦承自己已经不幸福了30年。由于对自己过于苛求,他常常因为达不到完美的境界而充满挫败感,进而引发自卑,而无形的压力和焦虑又使他丧失了对快乐的体验。
比较也是不自信产生的“万恶之源”。正所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世界的舞台是何其广大,总有人比你更聪明、更出色、更受欢迎,总有人让你望尘莫及。如果你为此感到自惭形秽,那么无疑已经加入了弱势个性者大军。
在美剧《绝望主妇》当中,勒奈特由于挚友布里事业有成并出版了轰动一时的主妇食谱而感到自卑。原为女强人的她,为了成为一个好妈妈,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沦为一名无比平凡的家庭主妇。
然而,同为主妇,布里却凭借着精湛的厨艺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相较之下,她觉得自己黯然失色,也由此引发不自信情绪。
攀比似乎是人的天性,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与周围的人在方方面面暗暗较劲,向下比较会让我们产生优越感,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奉为黄金法则会让我们知足常乐,向上比较则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技逊一筹,不自信感油然而生。因此不自信情结源于我们总是跟比我们强大的人不停地做比较,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于是强烈的挫败感促发了内心的恐惧。
你之所以不够勇敢,是因为太在乎结果
很多人之所以在梦想或挑战面前表现得怯懦、软弱,很多时候是因为太在乎结果。比如,你不敢挑战工作的难题是因为你害怕搞砸后受到领导的批评或同事的嘲讽;你不敢向爱人表白,是因为你害怕被拒绝;你不敢辞职去追求梦想,是因为你害怕失败后生计无保障……我们还未开始行动,就先去悲观地设想结果,这样只能让人生在患得患失的节奏中蹉跎。
电影《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阿甘的美国青年奋斗的故事。
据测试,阿甘的智商仅有75,进小学都是困难的事。但是,他几乎做什么都能成功:长跑、打乒乓球、捕虾,甚至爱情。最后,他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活得并不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甘的成功全拜赐于他不懂得计算最终的输赢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简单地坚持,认真地做、傻傻地执行,从不计较结果会是什么样。
珍妮让他“跑”,他就傻傻地不停地跑,最终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他的长跑潜能;看到别人打乒乓球,他也是只管打,不计结果的输与赢,最终成为“乒乓外交”的代表者……
阿甘并不是真的愚者,真正的愚者是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人。他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计成本、不考虑结果地努力。生活中,多数人的失败就是因为太在乎结果,让“思维”锁住了自己的手脚。
企业家史玉柱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企业里缺的不是考虑太周全的‘聪明人’,而是行动力强的‘傻子’。聪明人遇到问题总是怨公司、骂上司,算计着要有一分收获才肯进行一分耕耘,没多少收获便不肯耕耘了。每个决策,每个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损失,如果不划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获,后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获。”这句话道出了失败人生的真相。
人若太在乎结果,只会患得患失,阻碍前进的步伐。事实上,个人奋斗的意义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其过程。如果我们能看淡结果,看重生命在奋斗过程中的愉悦感,那你的人生就不会总在计较得失的过程中白白浪费掉了。
曾获19项国内外大奖的袁隆平说:“要看淡结果和名利,踏实做人,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现在少数人功利心和享乐心太重,总是太过在意结果,急功近利,到头来只是害人害己,只有踏实努力,才能体味前进过程中的心灵的满足感。”
一个人努力奋斗的意义在于过程,在于在其中体味追梦的激情,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也正如稻盛和夫所说:“人生在世,直到终要咽气的那一刻,都是在体验各种各样的苦与乐,在被幸与不幸的浪潮冲刷中,不屈不挠地努力地活着,把这个过程本身当作‘去污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性,修炼灵魂,带着比初到人世时有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这个世界。我认为,人生的目的除此以外别无他求。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从人生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体味生命的富足。”为此,我们不屈不挠地奋斗,勤勤恳恳地经营,孜孜不倦地修炼,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奋斗是一种人生信念,是人生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力量,最能激发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它就像栏杆一般,让人扶着它走向人生顶峰,让人在满足感和成就感中获得一种精神愉悦。所以,我们切勿再去看重努力后的结果,如果有梦想,想挑战,就抓紧去付出行动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无往而不能。
人生是你自己的,何必在乎别人说什么
人很多时候会怯懦、害怕,是因为太过在乎别人的眼光。比如,在社交场合,我们总是显得腼腆且沉闷,总是羞于与他人交谈,是因为害怕被人嘲笑,于是总是羞于开口;我们羞于向别人提及自己的梦想,是因为怕别人讽刺自己在“白日做梦”;在会议室里,面对滔滔不绝的同事,我们总是不敢向上司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因为害怕被人否定……
其实,人生是自己的,无论你做得对也好,错也罢,都是自己的一种领悟和感受,又何必让别人的意见或观点去左右我们的人生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与他的儿子,共同赶着一头驴到附近的市场去做买卖。
没走多远,就看见一群姑娘在路边边说边笑。其中,一个姑娘指着他们大声喊道:“嘿,快瞧,你们见过像他们这样的傻瓜吗?有驴子不骑,宁愿自己走路。”农夫听到这话,心中很是在意,立刻让儿子骑上了驴,而自己则高兴地在后面跟着走。
一会儿,他们又遇见一群老人正在看着他们,并哀叹道:“你们看见了吗?现在的老人可真是可怜。看那个懒惰的孩子一点都不孝顺,自己只顾骑着驴,却让年老的父亲在地上走路。”农夫听到这话,连忙就让儿子下来,自己又骑上去。
没走多远,他们父子俩又遇上一群妇女和孩子,几位妇女七嘴八舌地乱喊乱叫着:“嘿,你们瞧远处那个狠心的老家伙,他怎么能自己骑着驴,让那可怜的孩子跟着在后面走呢?”农夫听罢,又立刻叫儿子上来,与他一同骑在驴的背上。
快到市场时,一群城里的人大声叫道:“大家来瞧,这头驴多惨啊,竟然驮着两个人,这头驴是他们自己的吗?”
另一个人又插嘴道:“哦,谁能想到你们这么骑驴,瞧驴都累得气喘吁吁了。”
听罢这话,农夫和儿子急忙从驴上跳下来,就用绳子捆上驴的腿,找了一根棍子将这头驴抬起来赶路。
当他们使出了浑身的劲儿将这头驴抬过闹市入口的小桥上时,又引起了桥头上一群人的哄笑。当时驴子受了惊吓,就挣脱了捆绑撒腿就跑,不想却失足落入河中。农夫当时既懊恼又羞愧,最终空手而归。
农夫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却任人支配,到最终得到的只是懊恼和羞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会如农夫一样,别人如何说,他就怎么去做,结果只会弄得周围的人都有意见,且谁都不满意。与其因为别人的说辞而改变自我,不如坚持做自己。因为人生是我们自己的,只需做到问心无愧就行。
一位成功者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曾回忆过他的一段人生经历:
我在小学三年级时,一次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奖励我一张世界地图。我当时高兴极了,跑回家就开始看这张世界地图。十分不幸,那天轮到我为家人烧洗澡水。
我就一边烧开水,一边在火炉边看地图。当我看到埃及时,心中异常地兴奋,因为在学校时,就听老师说埃及有金字塔,有艳后,有尼罗河,有法老,有很多神秘的东西。当时,我就心想长大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埃及。
当我看得出神时,爸爸从浴室中冲出来,身上裹了一条浴巾,大声对我说:“火都熄灭了,你在干什么?”
我说:“我在看世界地图,听老师说埃及有……”
我的话还没说完,爸爸就生气地给我两个耳光,说:“赶快生火,那地方有再多的东西,我也保证,你这辈子永远也到不了那个地方!”说完后,他一脚把我踢到火炉旁边去。
我当时看看我爸爸,惊呆了,心想:“我爸爸怎么给我这么奇怪的保证,我这辈子真的永远到不了埃及吗?”但是,我又想,我这辈子一定要到埃及去,要证明爸爸的说法是错误的。
在随后20年中,我心中十分坚定地知道,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到埃及去。
我的朋友都问我:“你到埃及去干什么?”那个时候,出国是极难的一件事。
我对我的朋友说:“我的人生是自己的,谁也无法对它保证什么。”
经过20年的努力,我终于有一天到了埃及,坐在金字塔前面的台阶上,买了一张明信片寄给爸爸。我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我现在在埃及的金字塔前面给你写信。记得你小时候曾经给我两个耳光,并保证我以后永远到不了这么远的地方。现在,我就坐在这里给你写信,只是想告诉你:谁的人生也不能被保证!”
谁的人生也不能被保证,同时谁也无权去否定别人的人生。所以,在生活中,当我们被嘲笑、讥讽或否定时,千万要坚持自我原则,走自己的路,别轻易放弃。
别人都已放弃,自己还在坚持;别人都已退却,自己仍然向前;看不见光明、希望,却仍然孤独、坚韧地奋斗着,这才是成功者的素质。
别轻易让“卑微”在心中生根发芽
许多人内心的恐惧往往源于心中的“卑微”。在生活中,每个人或许都曾经有过低到尘埃里的经历:失败的伤痛、儿时悲苦的生活、一段痛苦的回忆、一次严厉的拒绝等,都能让“卑微”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给生命蒙上一层悲观、恐惧的色彩。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某个小镇上,有一位非常穷困的小女孩。她自小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来维持生活。她从小就没穿戴过什么好看的衣服、饰品。为此,她觉得自己很“卑微”,从来不敢跟同龄人随意讲话,更不敢对自己的人生有任何设想。就在这样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18岁。
就在她18岁那年圣诞节,妈妈破天荒地给了她20美元,让她用这个钱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她大喜过望,但是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见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地想: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碜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会上,不知道谁会成为他的舞伴呢?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
正当她站在那里发呆时,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她看到价签上写着16美元,就说:“我买不起,还是不试了。”但这个时候售货员已经把头花戴在她的头上了。
售货员拿起镜子让她看看自己。当这个姑娘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
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的内心无比陶醉、无比激动,接过售货员找的四美元后,转身就往外跑。结果,她在一个刚刚进门的老绅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听到那个老人叫她,但已经顾不上这些,就一路飘飘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觉就跑到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给她的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竟然叫住她,说:“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荣幸地请你做我圣诞舞会的舞伴?”
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
刚一进门,那个老绅士就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时,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一朵花真的能弥补这位女孩心目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其心灵缺感的正是她自信心的回归。同时,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并不能使一个人真的变得“卑微”,能让我们变得“卑微”的只是自己。所以,在遇到困难、挫折或不顺时,千万不能让“卑微”在心中发芽、生根,从而毁了你的一生。
拿破仑身材矮小,但内心却异常强大,不仅从未自卑,甚至个性中还有狂傲成分。他曾宣称,他的佩剑只有剑带是属于法国的,剑刃却由他自己掌握。他曾经在手稿中写道:“一个十分狡猾的凶手在谋杀了合法君主并成功地窃取王位后,同样受到上帝法律的保护……人民比篡权者有更多的权力去驱逐一个篡权的君主。”
拿破仑在少年时期就向君主的权力发起了挑战。他一生都是一个高傲的人。在土伦之战中初露锋芒立下大功不久,由于法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他被投入监狱。出狱之后,一无所有的拿破仑奔走于革命新贵的门前,却怎么也低不下那倔强的头颅。
拿破仑天生就是一个要做大事的人。他不能忍受平庸的生活。在那段没有事业可为的日子里,他心情郁闷,不修边幅,头发蓬松,一幅惹人生厌的外表,甚至无心恋爱。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始终没让“卑微”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他曾在自己手稿中写道:“你要有种,你就扬着脸一直往前冲。可是你得跟卑微、妒忌、毁谤、平庸做斗争。”
在这种信念支撑下,他的人生始终没被卑微所击倒。不久,保王党人发生叛乱。由于巴黎没有合适的军事人才,热月党人不得不请闲居的拿破仑出来指挥军队。面对八倍于己的敌军,拿破仑临危受命,镇定自若,运用高超的军事才华,只用一个小时就击溃了敌军。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粒种子有能决定一切的本质。你在心灵中种下的卑微的种子,你就只能收获卑微,而你种下的是高贵的种子,你就能收获高贵,成为一个高贵的人。但凡那些有成就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小就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会不甘平庸,始终追求卓越,正是这样的信念能让他们不断地驱除“卑微”,即便是在低到尘埃里的日子,也有向上拼命生长的力量。
太多的顾虑是一种心理包袱
生活中,多数人的恐惧都源于内心太多的顾虑:他们遇事总爱思前想后、忧虑重重,这会给人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担”。其实,这种焦虑和矛盾无非是在做决定时所产生的犹豫不决、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人很聪明,但做事总是顾虑重重。某天,一位朋友来拜访他,说有一个创新型的文化项目,如果他们联手一定能大赚一笔。
这位哲学家看了朋友的项目书,很中意,很想和朋友一起干,但仍旧习惯地回答说:“容我再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加入与不加入的好处与坏处,分条地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坏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时,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创业的状况他是清楚的,但创业后会是个怎样的情况,他还不知道。对!应该答应那位朋友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朋友的家中,对朋友说:“你的项目是否启动了呢?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加入!”
朋友回答说:“你来晚了,我们的项目已经启动很久了。现在,我已经成为这里有名的富翁了!”
哲学家听了,悔恨万分。他觉得朋友的智商远远不如他,却能成就一番事业,而自己却仍旧穷困潦倒。
此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了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顾虑太多的人往往忘记了再高明的思想也是需要由双脚来带动的,他们太自负太依赖于自己的思想,往往因此忽略了行动的力量,最终造成终身的懊悔。
人在做决定时顾虑太多,也是阻碍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一位学者为了寻找成功的真谛,曾经做过无数的调查和心理测试,最后得出这些成功人士在短期内取得成功,可能是因为他们做事的速度比较快。他们看准一个目标后,会立即付诸行动,遇到两难选择时,他们会冷静地权衡得失,迅速地做出决定。最终这位学者得出一个结论,从来不害怕困难,做决定时从不畏首畏脚、不半途而废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的确,一个人如果在机会面前总是畏手缩脚、犹豫不决,只会让机会白白溜走。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果断的判断力,是其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捉摸不定的局势,果断做出决策,要比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做法,更能赢得机会,取得成功。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届总统,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杰出统帅和五星上将,他自身有着非凡的当机立断的魄力。
尤其在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战前夜,他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当机立断、筹谋盘算的魄力,从而使诺曼底登陆战役取得辉煌胜利,最终扭转了整个战局,沉重地打击了德国法西斯势力。
就在登陆前夕,因为天气情况恶劣,一直下着大雨,当时的气象学家断言6月7日就能转晴。如果天气不转晴,那么空降兵将根本无法登陆,将会使整个登陆计划完全失败,使五十多万名士兵面临着牺牲的危险。
在诸多将军都表现出迟疑不决时,艾森豪威尔就当机立断,命令全军在6月6日登陆,最终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可见,当机立断的魄力是成大事者所必备的能力,而遇事总是优柔寡断、忧心忡忡的做法只会让人在关键时刻一败涂地。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要想抓住机会就别让自己总在犹豫中徘徊,让心灵背上沉重的“包袱”,而是要当机立断。当然,当机立断并非是个人冲动的情况下盲目地喊打喊杀,而是需要在正确地分析、判断的情况下敢于拍板,这样才能够临危不惧,一举解决当前的难题。
即便无人欣赏,你也要自我鼓掌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的怯懦、自卑是源于得不到外界的肯定:长相普通,始终得不到异性的青睐;工作能力平平,得不到上司的赞赏;没有特长,所以不敢轻易与人沟通;不善表达,所以不敢轻易在人前讲话……
心理学家指出,被人肯定和尊重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变得懦弱、自我封闭。这时候,我们要战胜恐惧,就要学会自我欣赏。
琳达是个极度自卑的人,总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没有特长,而且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每次与周围朋友在一起时,总是很胆怯,害怕他们嘲笑自己,因为她觉得自己不仅笨,而且还长得不够漂亮。
每天,她都低着头走路,就连与他人说话,声音也小得很。
有一次,朋友聚会,让琳达去参加。聚会吃完饭后,大家建议一起去唱歌。在唱歌时,她的一位朋友丽丽就将琳达叫了起来:“琳达,其他人都唱了,我听说你唱歌很不错,现在就给大家唱一个呗!”
大家也都跟着喊起来,让她唱一首。其实,琳达唱歌很不错,嗓音也很好,但由于自卑,很少在别人面前显露自己的才艺。
看到大家都在鼓励她,琳达只好拿起麦克风唱了起来,虽然唱得有些生硬,但唱了几句后,大家都没想到琳达唱歌这么好听,纷纷鼓起掌来。唱完一首后,同事们又让琳达唱了一首。
丽丽还走了上去,给琳达送上一束鲜花,并凑在耳边说:“琳达,你唱歌真棒,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你身上还有许多优点,为什么你自己看不见呢?其实不管别人是否欣赏你,你首先就要学会欣赏自己,重视自己。”
这次之后,琳达的确开朗了许多。由于性格变得开朗了,她在工作上也有了很大进步。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懂得欣赏自己,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总是盯着别人最出色的地方,有时,即使对方一点也不优秀,他们也会找出一些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优势去欣赏别人,从而忽视了自己的美丽,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恐惧和懦弱。
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这话是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欣赏,即便没有任何人能够看好你,即便鲜花不属于你,也要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有位电车服务员的女儿一直渴望成为明星。可惜,在外人看来,她并不具备成为明星的条件——她长了一张不美的大嘴,还有一口龅牙。第一次在夜总会里演唱时,她千方百计地想用她的上唇遮掩她的牙齿,期望观众不会注意她的龅牙而去专心听她歌唱,结果适得其反,台下的观众看到她滑稽的样子,不禁大笑起来。女孩红着脸走下了台。
下台后,这位女孩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对自己说:“我的龅牙怎么了?请别再为此而感到自卑了,尽情地展示你的才华吧。也许,你的牙齿还能够给你带来好运呢!”就这样,在自我欣赏中,她也慢慢地变得自信了许多。
从此之后,女孩不再掩饰自己的龅牙了。每次在唱歌时,她都尽情地把嘴巴张开,把所有的精力都置于歌声中。后来,她成为一位在电影及广播界享有盛名的双栖红星,甚至很多人都迷上了她那看起来非常亲切的龅牙。
这个女孩就是凯茜·桃莉。
凯茜·桃莉之所以能够广受欢迎、享有盛名,是龅牙带来的好运吗?谁都知道这是玩笑话。但我们必须承认,当她不再自卑于龅牙的存在,学着以包容的心态悦纳自我,尽情地投入到演唱中时,她的气场得到了提升,更多的人被感染了。
所以,在受人质疑时,我们一定要懂得去欣赏和包容自我。要知道,一个人只有懂得重视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才能让生命之树开出美丽的花朵来。
你积极悦纳自我,才能克服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指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不自觉产生的一种深度的焦虑的情景,受这种恐惧心理困扰的人,总会担心自己的言语或行为会招致羞辱,害怕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笑柄,有的人甚至对参加聚会或者在人数众多的公共场所感到不适,表现为脸红、出汗、反应迟钝、动作笨拙、表情尴尬不自然,这类人害怕与人近距离接触,尤其回避与别人交谈,有意避开引发自己焦虑的社交场景,甚至杜绝一切的社交活动,长期躲在一个人的城堡里,过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隐士生活。
米兰达是个缺乏自信的人,尤其对人际交往完全没有信心。在舞会上,她没有勇气面对别人的目光,也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刻意避免与任何人往来。公共场合让她感到分外不自在,每当工作了整整一个上午,将要步入员工餐厅时,她就感到莫名紧张。入座后,她也是只顾低头吃饭,对同事完全不予理会。如果有人试图与她交谈,她便会简短地回答是或者不是,表现出本能的抗拒,同事自感无趣,也就都不再叨扰她了。久而久之,她变得越来越自闭。
由于在公司里不受欢迎,公司利润缩水,进行裁员时,上司首先想到了她。她辛辛苦苦在公司奋斗了四年,不但职位没有晋升,薪水没有涨,而且还被扫地出门。
失去工作后米兰达心里更加苦闷,由于交际能力太差,她连一个倒苦水的朋友都没有。除了一个人喝闷酒,她找不到其他排解情绪的方式。她时常痛恨自己怯懦的性格,习惯用冷漠来掩饰自己的慌乱,用拒绝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用无尽的孤独来对抗交流带来的压力。她觉得自己是个孤单、可憎又可怜的人,就像荒原上失群的独狼,无助甚至绝望。
看到别人谈笑风生、高朋满座,又有体面的好工作,她既羡慕又羞愧,对比无能的自己,无异于一个灰头土脸的失败者。她对自己的鄙视日益加深,对外界的刺激感觉越来越敏锐,后来发展到只要出现在公共场所,额头就会不停地冒汗。任何一个人和她讲话,她都会紧张得身体颤抖,还经常答非所问,引来无数惊异的目光。
为了避免招致更多的质疑和嘲笑,她索性把自己关在家里足不出户,过起了囚徒一般的生活,并拒绝任何人前来拜访。
心理学家认为,社交恐惧一般都是由自卑引起的,表面上看它好像是对外界的极端排斥,其实质是自己对自己的排斥。米兰达对外界的拒绝实际上是由她无法接纳自己,在潜意识里不断排斥自己造成的。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树立自信,积极地悦纳自我。
刘伟是个腼腆的人,因为不善与人交往,所以没有一个单位肯接纳他。无奈之余,他只好帮父亲在市场上卖菜。
五年时间过去了,他的朋友、同学很多都在单位做出了成绩,有的甚至还做了企业家。每当遇到这些“成功”的同学,刘伟总觉得自己低人三分矮人一头。偶然遇到这些同学来买菜,刘伟死活都不收钱,使那些人也不敢到他的摊位前买菜了。
一天,刘伟到朋友家赴宴,与几个陌生人同坐一席。席间,自卑的他未发一言。这时,一位叫高建的矮个子站起来向刘伟劝酒,说:“能坐到一个桌子上,同碗吃饭,同盘夹菜,同盅喝酒,这是缘分,先喝为敬,大哥我先干了这一杯。”接着,他给刘伟端酒。
刘伟平时很少喝酒,便有些推辞。高建有些不高兴地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咱们这是第一次在一块儿进餐。这之前,咱们互不相识。我还不知道你的身份,你可能是个企业家,也可能是个职场精英,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几十年来,你不曾给我提拔和帮助,我也没沾过你的一点光;我没向你借贷过一分钱,你也从没给过我一分钱的资助。但你一天一天过来了,我也一天一天过来了,你过得很好,我也过得不错啊!”
高建这番话说得太直率了,像锤子一样击打着刘伟的心灵。
高建接着说:“也许今天一别再不会相聚。但我相信,今后的日子,咱们还要一天一天地生活,你会生活得越来越好,我可能也不比你差。这杯酒,喝了,是你给我面子;不喝,是你给你自尊,我不会勉强你,也不能强求你,更不敢难为你。因为我们的人生,都一样是公平地站着的。”
高建的话,让刘伟像浇了一盆冷水,一下子清醒了许多。他红着脸,将那杯酒接过来,真诚地说:“谢谢你!”然后,他喝下了平生的第一杯酒。
刘伟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不再沮丧、颓废。他开始学着与同学们交往,并在业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父亲扩大规模,发展大棚种菜。几年后,刘伟成了大伟蔬菜供应公司总经理。
在一次老乡联谊会上,一些同学认为刘伟大学毕业回乡种菜没出息,敬酒时有意怠慢和嘲讽刘伟,刘伟就不愠不火地将高建那番话讲给了大家听。最后,他说:“我们之所以在别人面前显得卑微,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的人生跪在了地上。”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所在意的“差距”完全是怯懦的个性滋生出来的产物。我们只要能发挥自我的潜能和特长,积极地悦纳自我,就能克服这种心理落差带来的自卑感和恐惧感。
别让恐惧的阴影击垮你
有一句格言说:“失败本身并不可怕,重复失败也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重复失败一次又一次将你想要改变的希望、决心、信心摧毁,让你丧失自信、陷入绝望、质疑自己,裹足在不安与恐惧中寸步难行。”
的确,恐惧失败比失败本身更具有破坏力,它可以摧毁人的意志于无形,让人陷入失败——恐惧——再次失败的循环怪圈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次失败觉得自己运气不好,第二次失败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第三次失败觉得自己受到了干扰,第四次失败信心便开始动摇,认为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也许这就是事不过三的道理,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容忍范围就有可能抓狂。偶尔的失败就像得了一场感冒,并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可是接连的失败就像一场重疾,足以对你的人生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在职场打拼两年后,莉迪亚在事业和家庭之间选择了家庭。她离开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
等到女儿上了幼儿园,她萌生了重返职场的念头。可是,和社会脱节多年,她想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容易。尽管与其他求职者相比,她具有一定优势,比如较高的学历和在知名大企业工作的相关工作经验,但从家庭主妇回归到职业女性的角色对她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莉迪亚接连面试了六次,全部都失败了。
第一次失败,她认为主要是因为时间太过仓促,面试前一天她忙着给女儿烘烤饼干,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应聘的公司。
第二次面试,她又遇到了突发情况,她的妹妹在面试前一天晚上打电话给她,一讲就是三个钟头,她没有把电话挂断,因为她的妹妹情绪失控,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她尽了最大努力去安抚妹妹的情绪。由于没有休息好,第二天面试时她发挥失常了。
第三场面试的前一晚,她偏头痛犯了,结果一整夜都没睡。等她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面试地点时,才发现简历忘带了,当天她在头昏脑涨的状态下含含糊糊地回答了几个问题,得到的是等候通知的回复,结果那次面试又泡汤了。
第四次面试时她没有受到任何客观因素的干扰,休息得很充分,也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应聘的公司,可结果她还是失败了,第五次和第六次面试也是这样。
莉迪亚再也找不出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护了。她感到尴尬和丢脸,对面试越来越恐惧,以后在求职的过程中她总是战战兢兢。可是,她越是害怕失败,失败越是如影随形地陪伴着她。她对自己几乎丧失了全部信心。
对于内心脆弱的人而言,失败是一种负面体验,它就像一团黑云,会在心头投下巨大的阴影,聚集起来足以遮蔽整个天空。失败的叠加便意味着这团黑云要释放更多的负能量,这时人如果没有强大的抵抗能力,就会被彻底击垮。
克丽丝是波士顿一家商贸公司的经理助理。
有一天,她的隐形眼镜出了问题。由于高度近视,她看不清邮件里的货币符号。为了核实邮件的内容,她不得不厚着脸皮去问主管:“这笔款项是以人民币计价还是其他货币计价?”
主管瞥了邮件一眼,上面赫然标记着$60000,他真不明白眼前这个有着三年外贸经验的助理究竟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明白,便很不悦地说:“你仔细看看货币符号,这不是美元吗?难道是人民币、欧元、日元?这点常识连小学生都知道。”
克丽丝受了一顿训斥,心情非常低落。之前,她的工作能力从来没有被怀疑过,平生第一次她知道了什么是挫败感。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加剧了她的挫败感。
有一次,公司派她去见一个大客户。她因为太过紧张把写有客户具体地址的字条弄丢了,只好悻悻地回公司,被主管严厉地批评了一顿。
还有一次,她代表公司应邀参加一个展览会,因为逢上雨天,她穿了一双黑色的雨鞋,而不是得体的高跟鞋,使公司形象大打折扣。主管忍不住大发雷霆。
一次又一次挫败的经历彻底摧毁了克丽丝的自信心。最终,她选择了辞职。
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把事情搞砸,难免会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负面的评价,有时甚至会说出自暴自弃的话来,例如“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等,一旦你被这种自我贬义的情绪控制,便会放任自己,让情绪性感冒发展成心理性肺炎,进而因为无助和绝望陷入深深的忧郁中。打败失败恐惧感的方法最有效的莫过于重新获得掌控感,你必须放弃自怜自伤,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以此来重塑自我认知。
拿出勇气,勇敢地向暗恋对象告白
泰戈尔说,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爱一个人因为恐惧而不敢告白,就会与暗恋的人形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它比生死更难跨越,是件多么遗憾的事。
心理学家指出,男人自卑时即使遇到了心仪的女孩也不敢大胆追求,他认为自己不够英俊、没有风度,不够富有,配不上自己喜欢的女孩,于是选择充当她的守护天使,以朋友的身份默默地关心她、保护她,眼睁睁地看着她和别人成双入对,然后看着她披上婚纱成为别人的新娘。女人自卑时会变得更加矜持,不敢奢望能和自己暗恋的对象发生任何故事,只要能听到他的声音、闻到他的气息、看到他唇边的一抹微笑就心满意足了,她把这份美好微妙的情愫深埋心底,看着他正常地恋爱、结婚、生子,而自己只是个观众,不曾和他有过什么交集。
在电影《秋天的童话》中,船头尺是一个自卑的大龄男青年。身在纽约的他在中国餐馆打工,大部分时间不务正业,33岁了连一场像样的恋爱也没谈过。
直到结识了来纽约求学的女大学生李琪,他才第一次坠入爱河。但是,他认为自己身份卑微、一无是处,配不上漂亮温婉的女大学生,所以一直压制自己的感情,在她面前总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爱着她。
船头尺体贴地为她加餐,认真地帮她钉书架,为她买电影票,还为了她树立戒酒戒烟戒赌的目标,默默地看着她和花心的前男友纠缠,心里很介意却没有勇气说出口。她是他的初恋,他当然渴望得到这份纯真美好的爱情,然而却不敢去爱,好几次欲言又止,他像一个青涩的少年,表达爱意的方式是那么笨拙。
她并非不明白他的心意,只是已经被爱情深深伤害过的她,也失去了向前跨越一步的勇气。他们之间不曾有过山盟海誓的浪漫,也没有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他什么也没有说。他们就这样错过了彼此。
船头尺用唯一的财产——自己的爱车换了两个人心仪的表带,她却决定离开了。船头尺舍不得她走却没有挽留,奉上礼物,祝福她一路顺风。
两个人分别后拆开礼物,一个是精美的表带,一个是不带表带的手表,本是绝配的两个事物就这样分开了,正如他和她。
故事本来可以就这样戛然而止。但是,命运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分别多年后,船头尺努力奋斗拥有了一家海滨餐馆。两个人再次相逢,爱情才开始拉开帷幕。
影视作品毕竟是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的艺术表达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往往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你付出了所有,但对方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你不表达对他或她的爱,再多的深情都会如泥牛入海,除了心痛之外留不下任何痕迹。
自卑的人在爱情面前有太多的顾虑,没有十全的把握断不敢把感情和盘托出,担心自己被拒绝,担心以后连朋友都做不了,所以宁愿错过深爱过的人,哪怕造成永生的遗憾。大胆表白或者不一定会赢得爱情,但羞于开口却会输掉爱情,如果连开始恋爱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你能得到爱情的概率几乎为零。
事实上,向心上人告白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你只有鼓起勇气向心仪的对象表白了自己的感情,你们的恋爱关系才有可能确立,否则你只能一辈子单相思。表白并不应该成为难以启齿的事,你有爱别人的权利,对方有选择权,如果你们两情相悦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是单恋,至少你曾为自己争取过,人生便已再无遗憾。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系列小说堪称是侦探小说最为经典的作品。福尔摩斯惊人的推理能力和鬼才般的破案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助手华生医生是他最得力的搭档,然而由于福尔摩斯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华生便成了他光环下的背景人物。其实,华生的故事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他的感情经历,为整部侦探小说增添了不少温情元素。
华生第一次见到摩斯坦小姐就被她深深迷住了——她优雅稳重,有着一双湛蓝色的大眼睛,衣着得体,温柔可爱。当这位年轻的女主顾离开时,华生忍不住向好友福尔摩斯说出了自己对她的好感。
摩斯坦小姐是一名上尉的女儿,每年都能收到一颗珍珠,后来收到了一封约她见面的神秘信件。感到困惑的她请福尔摩斯调查事情的真相。经过一番调查,她得知自己可以继承父亲的一笔巨额财产。经济上的悬殊差距让华生对这位一见钟情的女士望而却步——作为一名有腿伤的退役军人,他既无前途也无资产,不敢高攀富有迷人的女子。在爱情面前,他退缩了,不但羞于表白,还故意冷淡她。当摩斯坦小姐意外失去了所有钱财时,华生趁机向她表达了自己炽烈的感情,并激动地求了婚。
后来,华生幸福地迎娶了摩斯坦小姐,拥有了无比甜蜜的婚姻生活。
虽然此后他参与福尔摩斯的案件大大减少了,但他却得到了宝贵的爱情,一场真挚的表白成全了他一生的幸福。
主动争取才能收获爱情,如果华生一直羞于启齿,那么他就不可能拥有完满的婚姻。虽然缘聚缘散都不由人,但是唯有敢于大胆说出真爱的人才能把握住天赐的良缘,勇敢一点,深情地向对方告白,甜美的爱情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