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灯谜:1973—2012
45294200000072

第72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在法国巴黎第三十二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了这样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事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几个方面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内容有: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们认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中国灯谜应当属于“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的范畴。

(三)非物质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综合性、集体性、传承性和传播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模式化和类型化、变异性、象征性等特征。那么中国灯谜是否具备了这些特征中的部分或全部特征呢?

二、中国灯谜具备非物质遗产的全部特征

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灯谜的性质和特点,认为中国灯谜具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特征。让我们做一分条缕析。

(一)中国灯谜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中国灯谜无论从整体上讲,还是从一个谜种、一个谜法上讲,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特征。

1.总体上讲,中国灯谜艺术制谜有制谜的艺术,猜谜有猜谜的技巧,两者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具有艺术创作的特点,后者具有娱乐技艺的特点。制谜者的灯谜作品必须要有猜射者来猜射,才算完成了灯谜艺术的全过程,因此,灯谜艺术是制谜和猜谜综合艺术。

2.制谜方法的综合性。在制谜方法上灯谜利用了汉字的形状、声音和意义三个方面的元素,以及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语言关系,是综合性的汉字艺术。

3.灯谜展品的制作和展猜流程的综合性。过去灯谜是写在灯上的,兼有花灯制作的工艺;把谜作写到灯笼上的过程,兼有书法的艺术;后来将谜作抄在纸上,同样也有书法的艺术。展猜悬挂谜条时要布置展猜现场,又有展演的艺术的成分;有的地方用击鼓渲染猜射的气氛,用鸣金表示猜射过程的终结,又有音乐的艺术成分;现代的灯谜电控抢猜,无疑是集中了灯谜艺术、电脑制作技术和竞技运动几个本来就是综合性的艺术或技术,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竞技艺术,具有更加复杂的综合性特点。

4.一些谜种的制作构件更能体现综合艺术的特征。书法谜含书法艺术成分,印章谜含篆刻艺术成分,动作谜含有表演艺术成分,红谜含有色彩或美术成分,画谜自然直接借鉴和使用了绘画艺术,音乐谜含有音乐艺术成分,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一种综合性的特点。

所以钟敬文教授讲:“谜语活动,决不是无足轻重的玩艺。应该说,它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和有意义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灯谜“集体性”游戏规则

灯谜的集体******规则,从灯谜活动全过程即可看出。

灯谜猜射的游戏娱乐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集体性艺术。灯谜活动必须有出谜者或摆谜团体和猜谜者或猜众两部分人群参与。就猜射而言,无论是报刊的函猜、街头的展猜还是会场的一般竞猜,或者是电控抢猜,都是出谜猜谜双方的群体行为,其活动方式的集体性是毋庸置疑的。

灯谜活动方式十分灵活,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参与活动人群范围越大,活动特色越浓,越能体现灯谜游戏娱乐的特点。

同时也不排外个人自娱自乐方式,即使是自娱自乐也有一个(群)潜在的制谜人或者制谜集体作为对手存在。

(三)传承性和传播性

一种文化现象适应社会的需要产生了,便成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经过传承、扩布和发展,必然或迟或早地要被反映于民族文献上;或同时或稍后,它也必然要引起人们对它的逻辑思索,因而产生理论的成果(从萌芽状态到比较发达的程度)。(钟敬文:《中华谜书集成·序》)

中国的谜语可以说是和文字同样的久远。关于谜语的起源,现代学者,有的从春秋战国算起,有的却向上追溯到夏代。他们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看法。我近来觉得,从残存的文献资料看,中国谜语的渊源,在传说的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它就是那首被文学史家们认为诗歌起源资料之一的《弹歌》。这首形体短小,记载时间也比较迟,并且创作原因和作用也被给以别解的短歌,其实,正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远古谜歌。(钟敬文:《中华谜书集成·序》)

灯谜传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家庭式的口传、古代上元灯节的花灯传播、近现代的谜条展猜传播、报纸杂志的文字传播、电台的语言传播、电视台的语言文字和动作传播、网络的传播,等等。总之,从中国灯谜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传播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民族性和地域性

钟敬文先生关于灯谜的民族性讲过一段话,他说:“灯谜,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创作和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现代灯谜精品集·序》)钟先生的这段话基于这样一种情况:灯谜是借助了中国汉字具备形、音、义三种元素的特点,利用汉字丰富的内涵构成以及一字多义、异形同音、同形异音、分拆顿读、联想等手法,加以变化产生的。灯谜是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所不可能具备的,所以它极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已经形成了有汉字的地方就有灯谜,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灯谜,有讲汉语的地方就有灯谜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比如在泰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华人集聚的地方就有灯谜活动和灯谜组织存在。可以这样说,灯谜的这种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是其他民族民间艺术所不能比拟的。

(五)模式化和类型化

灯谜的活动流程和灯谜艺术的文化空间,经过千百年的演练、实践,不断得到规范完善,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法门(制度)。各种灯谜活动方式和每个谜种、谜法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规范。灯谜的制作和灯谜猜射方法以及各种灯谜活动的过程也都形成了各自近乎工作流程一样的程序模式,或者讲各自的游戏规则。

灯谜活动的文化空间,对认定和表述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强的操作性、科学性。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这个概念来表述灯谜,最能集中体现这种艺术的模式化、类型化特征。“文化空间”又称为“文化场所”,在申报和公布代表作名录中具有特别地位。灯谜的“文化空间”是灯谜作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具体形式与民间和传统的表现形式。灯谜的“文化空间”符合中国民间文化生态实际情况,它不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且还有时间的概念。

口头谜语阶段,空间很灵活,人与人之间或者一个人出谜,众多人来猜谜。发展到灯谜阶段,一个人或一群人出谜写在灯笼上、纸条上或登载在报刊上,更多的人来猜。这里有一个空间,不是固定在一个场所,但是有一个大致的场所——人员聚集的地方,如广场、俱乐部、街头和灯会,或者聚集在报纸、杂志前。总之,场所在概念上是相对固定的,虽然具体的场所每次会有变化。

时间上,中国灯谜也有相对固定的约定,如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元宵节晚上。发展到现代灯谜,已经不仅仅在元宵节晚上、春节、元旦、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各种纪念日的白天或者晚上都可以举办灯谜猜射活动。还有各种谜会,游艺晚会猜灯谜的节目那次也不能少。各种媒体固定的灯谜活动时间,更是固定的。灯谜完全符合具有文化空间的特点,并且更具灯谜文化空间独特性。

著名民俗学家向云驹先生在他著的《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章口头遗产“谜语”一节中说:“民间的谜语是民间表现智慧、测验智慧并培养智慧的一种民间口头艺术形式。”他在该节末尾有一句注,写在括号里:“中国灯谜还有许多是文字谜,此处不述。”

(六)变异性

中国灯谜的变异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1.灯谜的谜面和谜底本身就利用了变异的创作方式,他通过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方式,通过某一字(词)或几个字(词)一个特性或几个特性,作为载体,通过义变、形变、音变等变异的手法,字序、字词间变异,达到创作的目的。

2.由隐语时代纯粹的口头表达,向记录这些语言的文字记录变异。

3.中国灯谜的传播,从人际间的交流,通过展示向更大范围的大众提供娱乐的变异。其中包括近年来兴起和发展的网络灯谜,这是灯谜由传统纸质媒介方式向现代化传媒方式的变异。

4.由单一的语言为创作方式向图画、音乐、书法、动作等多种符号媒介的变异。

5.灯谜文化空间的变异也是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多种变异,前已述及,此处不再赘述。

6.灯谜的变异还表现在谜法、谜种、谜格、灯谜流派的派生变异。灯谜由远古的口头隐语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变化。

(七)象征性

由于灯谜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段,决定了它必须用汉字的形、音、义为灯谜创作符号,尤其是谜面的意义,往往只是一种符号,并不取其本义,而是用它的歧义,从谜面到谜底不是它本身是什么,而是说它影射象征着什么,表现了它的象征性作用。

潮州韵谜中象形,还有灯谜中借代法门,或直接或间接都具有象征性。

三、中国灯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探讨的两个相关的问题

我们证明中国灯谜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特征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为中国灯谜申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做准备。

我国目前拥有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代表作,位居世界第一。到现在为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宣布了3批90项代表作,日本、韩国和印度也是连续3次获得成功申报的国家,它们分别拥有3项代表作,并列世界第二。

(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目的和工作难度

曾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一秘,并直接参与我国连续3批申报工作的邹启山先生说,在我国的申报工作中,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组织了一个较好的工作班子,能够较好地理解、领会相关申报的要求,使我国的3次申报均获成功。应该说,申报代表作实行限额制的结果是,申报的门槛很高,但也是一项极高的荣誉。在申报工作中,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申报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因此,在申报程序、方法及内容规定上,两者都有差异。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必须是保护状况达标的遗产地,如故宫、长城,在申报列入时,已经达到了合格的保护标准和保护状况;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应包括项目的价值、消亡的危险和10年保护计划。从这个意义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是手段,促进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在评审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一些项目由于不注重保护计划的制订和周密性,导致申报的失败。因此,在我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的过程中,也要防止“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

(二)关于中国灯谜的濒危性问题

1.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的三个层次。广义的与物质遗产、遗址、遗迹、文物、典籍等对应的无形遗产、口头遗产、非物质遗产。狭义的以民间文学(口头遗产之重要主体和组成)、民间文艺、民俗文化、传统的表演艺术、民间科技、民间技艺、民间知识、民间工艺等为内容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以狭义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之精华为主体,以广义但处于濒危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为补充,作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列入“代口头文学与文字典籍代表作名录”,它们以“代表作”和“濒危性”为界定标准,要求世界性的形态和全球性的价值与意义。

这其中,因为“濒危性”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了各种自为状态下的“民间文化”,非民间传统的无形文化等非物质的传统艺术,如这些文化遗产具备了全球意义和世界级价值,一旦处于濒危状态,也在“代表作名录”保护和选择的范围内。

濒危性是代表作名录的一个重要参考条件。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作的设置就是要抢救、挽救那些濒于灭绝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在代表作名录启动之初,以世界之大、民族之多、民间文化之繁盛,又是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一次又限定一个国家不得超过一个。所以,濒危优先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2.中国灯谜的濒危性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优先保护的仅仅是处于濒危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中国灯谜是否处于濒危状态?

在讨论中国灯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面临濒危性处境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分析,做出判断。

(1)灯谜属于民间艺术而不是官方文化。中国各地的灯谜组织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形式,从他的上级主管部门即可看出:有民间文艺家协会、各级工会、各地工人文化宫、各地文化馆、各地文化局(文体局),五花八门,极不统一。大家都不知道它属于谁管,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灯谜曾经在申请灯谜组织时遇到了困难:文化部门认为那是玩,不接纳。中国灯谜也曾经想加入体委,因为有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加入体委的先例,体育部门认为那是不是体育运动,不接纳。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薛汕先生也看出了这个问题,他说,可以说是出于偏见,长期以来,灯谜艺术竟是无所归属。“文学艺术”拒之门外,“体育运动”也不收容,竟不承认是智力活动与体育活动的健康竞技,连棋类、扑克、杂技都不如。

中国灯谜最终参加的还是中国民协,说明它的民间文化特征已受到半官方的群众组织的认可。

(2)灯谜是下层文化而不是上层文化。1994年《文虎摘锦》编辑部在《文虎摘锦》总57期、58期,公布了对全国1170名从事灯谜活动的人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虽然,调查的方法还不尽科学,调查的对象还不尽全面,但还是说明了很多问题。

从参与灯谜活动的人员构成以群众所占比例最大,我们可以看出灯谜是下层文化而不是上层文化。处级和企业负责人56人,占4.46%;科级以下干部131人,占10.42%;高中级专业人员299人,占23.79%;农民36人,占2.86%;一般科技人员、办事人员254人,占20.2%;工人商业服务人员239人,占19.01%;个体顾户和劳动者14人,占1.11%;学生52人,占4.13%;待业2人,占0﹒16%;离退休人员149人,占11.85%;其他人员25人,占1.99%。

从没有参加灯谜活动的原因来看,我们也可以间接地了解到灯谜的下层文化性质。没有参加灯谜活动的原因:无场所141人,23.5%;无人组织254人,占42.33%;无人参加39人,占6.5%;无经费117人,占19.5%;其他49人,占8.17%。

从谜人们的收入水平看,则直接说明了灯谜的下层文化属性。收入上等水平72人,占6.28%;中等水平824人,占71.9%;下等水平250人,占21﹒8%。这组统计数字是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如果现在再做一次调查统计,估计中下等收入人员的比例将大大增加,下等收入的人数会更多。

(3)俗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从事灯谜活动的人员很少有上层人士,虽然灯谜界反复呼吁积极吸收精英人士到灯谜组织和灯谜活动中来,但从未能如愿以偿。

俗众文化性质的问题也用数字来说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2﹒14%,大专占30%,大学仅占17﹒86%。这不是俗众文化又是什么?

灯谜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精英人士参与,他们曾经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谜作,为中国灯谜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不过那只是精英们茶余饭后的精神点缀而已,社会精英们从来没有把灯谜真正当作正事。

在过去长期的阶级社会里,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占据优越条件的社会成员,他们的谜语制作,虽然一方面脱离了广大人民,这当然是一种缺憾,但从另一方面讲,他们也贡献了一些佳作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有辨别地予以尊重。

(4)大众文化与个体文化。由于参加灯谜活动的人大都是下层群众,收入低,他们所参加的文化组织又都是松散性质的群众组织,许多谜友的灯谜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许多边远地区的谜人甚至是孤军作战。

由于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约,组织形式十分脆弱,谜人队伍是来去自由。在《文虎摘锦》的调查中,关于谜友的稳定性一项中,被调查对象周围的谜人退出谜界的有620人,占调查人数的53%,这620人没有参加问卷调查,也就是说有1/3以上的人员退出了谜界。

谜人们认为谜界最迫切的任务是普及的占62﹒5%,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灯谜是大众文化的属性。

(5)中国灯谜属于业余文化而非专业文化。中国灯谜虽然有许多人参与,但是由于其非官方性质和某种意义上讲全凭参与者的兴趣支撑,所以呈现出此起彼伏的自生自灭现象。如果从从谜的原因分析:受人影响的131人,占10﹒13%;自己感兴趣的583人,占45﹒12%;工作需要的389人,占30﹒1%;业余爱好的189人,占14﹒63%(此项可以兼答)。

在谜活动中,只参加猜谜的84人,占7.18%;只制谜的128人,占10.94%;猜谜兼制谜951人,占81.28%;只参与欣赏灯谜和/或组织灯谜活动的7人,占0﹒6%。猜谜兼制谜的人加上只制谜的人共占89.46%。

谜友认为灯谜的最大功用是:娱乐的583人,占50%;益智的787人,占63%;教化的94人,占8%;增知的527人,占45%(此项可以兼答)。

以上数字都可以证明参加灯谜活动的人纯粹是业余文化行为。

中国灯谜至今没有一个专业谜家,至今没有一个专业的灯谜组织,至今没有一份公开出版的专业灯谜报刊(曾经有过一个公开发行的谜报),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设置的灯谜奖项。

(6)现代社会多种现代化媒体对灯谜的冲击作用。在过去群众业余生活还不是那么丰富的时候,灯谜活动的开展还算顺利。在电视出现之后,灯谜活动的开展就举步维艰了,再加上麻将、歌舞、大餐等能直接获取利益和娱乐的项目空前活跃,灯谜作为一种先有苦后有甜、动点脑筋的才能获得愉悦的娱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谜人的圈子越来越小,年轻的谜人在许多地区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经费越来越不足以维持灯谜组织的自身活动,各地谜人们都有一种危机感、濒危感。灯谜确实到了应该并必须受到国家保护的状态。

3.中国对灯谜活动所做的保护工作。在举步维艰的境地中,中国的灯谜活动之所以能在各地开展,主要是以全国各地的谜友们热情所使,大家的热情太高了,灯谜趣味性对群众的吸引力太大了,谜人们的热情和执着也感动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各地还做了一些灯谜保护性工作,如漳州灯谜艺术馆、石狮灯谜艺术馆,命名了一些以灯谜艺术之乡、学校,谜人们也及时总结灯谜艺术成果,出版了为数不少的谜书,编印了大量的灯谜内部书刊,灯谜艺术成果得以部分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还远远不能足以解除灯谜面临的濒危状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说白了,就是谜作者尽量用回互其辞的手段,让猜谜者头脑昏迷,进入迷宫。谜贵别解,是其一大特征。谜味浓郁的好作品,无一不是利用了别解手法,使谜作者和猜谜者思想交融,最后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想不到的意境美的熏陶。记得在一次谜会上,见一谜面“梁山寨主”要求猜河流名。当时我就被“梁山”二字所迷惑,总在“水泊”上绕圈子。一谜友指出,梁山寨主是宋江,肯定与“江”有关系。我方恍然大悟,找出了该谜谜眼“江”字,于是猜中谜底“长江”。所以,猜谜者如果中了制谜者的圈套,走进了人家故意设置的陷阱,钻进牛角尖不知回头,是很难绕出迷宫达到目的的。这样的经验教训猜谜者都有。制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个“陷阱”须设置得巧妙,不显山不露水,不留斧凿痕迹,使猜谜者昏迷;而猜谜者则一定要独具慧眼,能识破机关绕开“陷阱”找出破谜的钥匙即“谜眼”,才能直捣黄龙一语破的。这是一对矛盾,而这矛盾的出现与解决的过程也正是制猜双方思维、感情交流并融合的过程。灯谜的最大乐趣与魅力也正在这里。因此,对灯谜的“陷阱”与“谜眼”,我们就很有必要做一点总结和探讨。

一般说来,制谜者设置“陷阱”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巧用借代。王少鹏先生以“逐渐离去”要求射******诗词句。作者巧妙地将“渐离”二字隐藏于谜面中,使猜谜者易入圈套。而猜谜者如能将“渐离”窥出,求出该谜的谜眼“高”字,就易得谜底“不要这高”了。刘子荫先生的“鸦片战争”射用物“烟斗”,刘凤俦先生的“意中人结意中缘”射影目“异国情结”,赵晓南先生的“报国离家去前沿”射名胜“法门寺”,苏德友先生的“木兰从军”射军事名词“摩托化部队”,亦是巧用借代设置陷阱的佳作。

2.巧用增损离合。如邓德源先生以“一贯负心品行低”要求射一字。作者有意将“品行低”做二一顿读使猜者进入迷宫。猜者如果将其改为一二顿读猜出“口”字,就容易增损组合出谜底“唤”了。再如,苏德友先生的“山谷一吼九星移”射中成药“黄氏响声丸”,吴新民先生的“留下一句报福音”射字“匐”等,都是此类谜作中的佳品。

3.巧用谜底中的断句顿读。石幼华先生以“津门存亡在此一战”要求射环保词,他就巧用谜底“卫生死角”的断句另读,本来的二二顿读改为一二一顿读,就能找出谜眼“卫”(天津借代)后,进一步思考就能射中谜底了。庄毓添先生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射数学名词“等边、平方、圆”,薛茂章先生的“更夫”射排球术语“打时间差”,武骝先生的“香港回归喜泪流”射农业词二“收割、地下水”,等等,都可做参考。

4.巧用反扣法。庄容川先生以“令正原来是瓦窑”这一典故要求射七言唐诗“不重生男重生女”,如果正面扣合,就很难走出误区;陈书法先生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射数学名词“长方体”;窦泉涌先生的“战争让女人走开”射数学名词“公共角”;刘天禄先生的“欢天喜地”射五言唐诗“斯人独憔悴”。这些都巧用了反扣机关。

5.巧用上下句诗文承启法。王长君先生以“桃花依旧笑春风”要求射成语“面无人色”,就是用此诗上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找出“人面”这一谜眼破底。此法运用甚广,所以猜射者须熟知诗文的上下句。当然要求灯谜爱好者博闻强记、博览群书。王春台先生的“白刀子进去”射经济名词“提取红利”,刘干臣先生的“感情浅喝一点”射股市用语“深交量大”,蔡芳先生的“忽然一阵无情棒”射交通词“打的、对开”,刘之侠先生的“嫦娥应悔偷灵药”射歌词句“何苦要上青天”也归此法则。

6.巧用典故。苏君湖先生以“老莱子戏彩娱亲”要求射成语“哄堂大笑”,就采用了老莱子为让母亲高兴故意穿出戏装调笑这一典故,熟悉该典的人则不难觅得“哄堂”二字这个谜眼。朱洪星先生的“三顾茅庐”射作家“张贤亮”,张俊先生的“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射词牌二“定西番、将进酒”也是用典。陈清泉先生的“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射地名二“卓资、平原”亦是。

7.巧用探骊。王文渊先生以“妹妹的诗稿今何在”射“早点·火烧”,武殿录先生以“纵使相逢应不识”射“视目·陌生人”,“战前动员”射“行当·鼓师”,“临去秋波那一转”射“视目·回头是爱”,都可称上乘之作。谜目设置巧妙,探骊很是有味。这类谜的谜眼关键在于找准谜目。如武殿录先生的“适当时候再剃度”用探骊,只要把握住“适当时候”射出“相机”这一谜目,破底就轻而易举了。

8.巧用排比句。武骝先生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要求射七言唐诗“尽日君王看不足”。这里“君王”就是谜眼。武先生又以“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射文化用品冠量“四张中国地图”,猜此谜的钥匙就在于觅出“四张”这一谜眼。郭少敏先生则以“秋叶半落,渔歌互答,闻有霍声起,此何声也?似鹤鸣,又若狐音”猜字“和”;蔡芳先生用“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作面,要求射体育项目“三级跳远”。这类词味谜须猜者反复吟诵,仔细琢磨,才能揣摸出其“庐山真面目”。

9.巧用谜格。谜界大都主张“无格胜有格”。很多作者都巧设机关,将谜格藏匿于谜面中。敖耀寰先生以“心挂两头急死人”射二字词语“憔悴”,以“下放林场共患难”射贵州地名“桐梓”;唐盛才先生以“百万孩子去造林”射干果“核桃”。都是将原徐妃格隐藏于谜面,让射手去着力发现。蔡芳先生的“一贯反对四处贴金”射化学元素四“铑钚铜镱”;郭少敏先生的“小两口如影相随,真似天生一对,地造一双”射成语“吞吞吐吐”。二谜也可谓是此类作法的典范。也有将秋千、遥对、求凰、卷帘、上楼、下楼等谜格化解隐匿在谜面中的,这里不做赘述。

灯谜的“陷阱”中,最巧者莫过于字词的别解。这已有大量文章剖析。但须提醒猜射者关注的是一些词字较少用的歧义。制谜者如将较少用的字词歧义设置在谜中,就很可能出现让射手颇费心机的佳作。李志新先生以“当官不当配角”为面,要求射影视用语“领衔主演”,谜面中的“官”“衔”就较少用;李玉成先生以“书中自有颜如玉”为面,要求射“美籍华人”,其中的“书”“籍”互换也一般不受人重视。所以,射手还得有尽量多的文字知识,不致因忽略一些字词的个别用法而在一些谜面前一筹莫展。

猜谜者认破“陷阱”,觅得灯谜“谜眼”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先从增损离合入手,找出“谜眼”。如王安钢先生以“三十上下一枝花”要猜一字,射手只要用三个十拼成“卉”,正与“一枝花”对应,就可中底。

2.从谜目着眼寻觅谜眼。苏德友先生以“胡子眉毛一抹糊”为面,要求射宁夏名胜。胡子在谜中常用来射“须”字,而以须字领头的宁夏名胜只有须弥山,再回应谜面就猜中了;赵晓南先生的“高高兴兴别上当”要求射央视栏目,也须由谜目着眼找出谜眼“辞典”,跟踪追击就能射出正底“开心辞典”了。

3.将谜面文字另做顿读处理找出谜眼。吴新民先生以“快闭嘴”为面,要求射四字口语。若将其谜面作一二顿读,“闭嘴”可射出“不出口”这一谜眼,再将“快”用通假字,“说”通“悦”觅出“说”字,就可得到全底“说不出口”了。

4.正扣不得其解,尝试用反扣法觅出谜眼。如李学忠先生的“晚间不搞设计”射成语“白费心机”,李忠福先生的“说与旁人浑不解”射歌名“不是我不明白”,李忠海先生的“体育广告”射七字影目“人生没有单行道”,李志新先生的“不着天,不着地”射法律名词“自然人”以及杨洪起先生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射市招“减肥中心”……这几谜例都可以给谜手一些启迪。

5.看该谜是否采用了借代法,以便找出谜眼。如纪清华先生的“裙带风”射医务用语“服时摇动”,就暗藏机关,只有将“裙”借代射出“服”字作为谜眼,才可破底。

6.识别并找出谜作者有意回避的字词作为谜眼。孙培祯先生以“口道善哉双掌合”为面,要求猜影目。显然在谜面中,作者有意回避“手”字,将“手”字作为谜眼就能射中谜底“说好不分手”。苏君湖先生以“走歪门邪道一事不成”为面,要求射五言唐诗。若找出作者有意回避的“无”字,顺着这一思路,就不难猜出谜底“无为在歧路”了。

7.从谜面中的释义字句上考虑,找出谜眼来。这类用法多在字谜。如敖耀寰先生以“有人夜夜高消费”为面,要求射一字。谜面中的后三字是释义性的,前四字猜的“侈”,正是后三字表达的意思。

8.寻觅出隐藏在谜面中的谜格,找出破谜的钥匙。如张建先生以“黄昏惜别泪双流”为面,要求射饮料名。如果将“泪双流”作为徐妃格处理,就能轻松地射中谜底“汾酒”了。而张立先生的“垓下之地,刀剑林立,刀光剑影,逃之何去”射食品“核桃”也可用此法破之。

9.从作者采用的典故入手,找出谜眼。敖耀寰先生以“子建何以成高才”为谜面,要求猜叶圣陶作品。这里就用了曹操曾夸其子曹植“才高八斗”的典故。如果熟悉这一典故,就可轻而易举地猜中“多收了三五斗”这一谜底了。

总而言之,创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巧设陷阱,就能创作出引人入胜的好谜。猜射者只要多学善谋,勇于实践,就会练成慧眼,识破谜作者设置的陷阱,掌握解谜的奥秘,从而逐渐成为神射手。奇思设陷阱,谜作须创新;“无为在歧路”,徘徊在谜宫。谜坛上需要制、猜双方的辛勤耕耘,才能永葆繁花似锦的青春风采。

(此文2003年荣获“中国·银川谜会”优秀灯谜论文奖)灯谜是以汉字形、音、义的变化,运用会意、别解、象形、拆拼、变读、顿读等谜法制作的一组文字,从谜面到谜底,弄思纤巧,寓意奇妙,充满了趣味。参加灯谜猜射和创作活动,增长知识、启迪智力、陶冶性情、乐趣无穷,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值得提倡。灯谜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发端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灯谜创作随着整个文化的复兴,也呈现出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局面。银川市灯谜学会主要会员在灯谜创作上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积极参与海内外举办的各类灯谜创作活动,制作了许多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贴近生活、服务社会、面底相投、扣合新颖有趣的新作,许多谜作获得了各级奖项。

现就结合笔者1990年至今灯谜创作的经验,举例探讨灯谜创作中“古为今用”,传承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体会。将历史典故、古典小说、民间传说、寓言神话、诗词曲赋、戏剧情节、人物官职、姓名字号等入谜,通过别解、用典、推理、概括、借代等谜艺手法,从谜底句中找出相应的字或词,使谜底词性变化或节奏变化,从而与谜面所用典故内涵吻合,可以产生谬巧谐趣的艺术效果。

1990年3月,我的谜作“安能辨我是雄雌(电视剧目二)阴阳鉴、别亦难”在《全国灯谜信息》“新谜作”栏内刊出。此谜面句为北朝民歌《木兰诗》一句,运用正面会意和顿读手法。使底句中电视剧目二如珠相串。谜中“阴阳”别解为性别,连续扣合谜面,踏实面句中的“雄雌”。被评选为《全国灯谜信息》“创刊十周年”佳谜奖。

1991年2月,《全国灯谜信息》社海内外灯谜创作大赛,我创作了“壮岁旌旗拥万夫(五字称谓)中年理发师”。此谜面句为宋辛弃疾《鹧鸪天》词句,启下句“锦檐突骑渡江初”,会意“辛弃疾领导调遣起义军抗金”,“壮岁”会意为“强壮之年”即“中年”,底句“师”字别解为“军队”。此谜作被“创作大赛”评为佳谜。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喜庆日子,为了庆祝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银川市灯谜学会举办了以“香港回归”为主要内容的灯谜创作,本人创作的谜作“一饭之恩死也知(香港报纸名)信报”,被有关谜刊刊登。此谜是一则典故谜,典据“一饭千金”。面句出自《红楼梦》“淮阴怀古”诗句。当年韩信贫困饥饿时,有个漂母曾舍饭给他吃。韩信封为楚王后,赐千金予漂母以报恩。此谜用典有据,会意自然,别解在底。谜底香港报纸《信报》中“信”字巧借韩信之名,“报”字歧义别解为“报答”之意。

1998年10月,为了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银川市灯谜学会主要会员创作了许多宁夏题材灯谜作品。我创作了“卷帘方见行者兄(宁夏地名)大武口”。谜面中的“卷帘”二字暗示用“卷帘格”,倒读扣合为“口武大”。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诨号行者,其兄叫武植,人称武大,“口”字象形为“方”形。此谜以古典小说人物姓名诨号、称谓借代扣合得底。

2004年2月,《中华灯谜》第四届“新世纪灯谜之星”创作大赛,我的谜作“九纹龙化妆到场,鼓上蚤却步维艰(七字口语)进来容易退时难”,获得佳谜奖。谜面为自撰,巧借《水浒传》泊人九纹龙史进,鼓上蚤时迁诨号名姓,底句七字口语四、三顿读,分扣面句上下句。别解在底句,“化妆到场”扣“来容易”,“却步维艰”扣“退难”,谜作幽默谐趣。

2005年10月,福建省三明市工商局、市消费者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保护消费者权益全国灯谜有奖创作赛,我创作了谜作“天不拘兮地不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词语)限制人身自由”。谜面采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25回癞和尚的“叹通灵玉二首”中的诗句,解为“天不受约束、地不羁留”。《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天地人三字常同列在一起,为夹击法扣合创造了条件,旁敲侧击出谜底“限制人身自由”,被评为创作赛佳谜。

2008年,中国虎友谜社举办“五星杯”全国集锦谜创作赛,我创作了谜作“小李广依附梁山泊(电视剧目三)花、荣归、水浒”,谜面根据古典名著《水浒传》第35回内容,清风寨武知寨小李广花荣归顺梁上泊故事拟出。底句中三个电视剧名“花、荣归、水浒”,在二三字间顿读,节奏稍事改变,一气呵成。此谜作获得优秀谜作奖。

2009年3月,《中华谜艺》社“兰铁成书画艺术杯”海内外灯谜创作大赛,我创作了谜作“却笑毛锥少性灵(国画名词二)指头画、自然美”,谜面为清代戏剧家孔尚任《题指头画》诗句,承上句“指头无限春风力”会意扣合,获得创作优秀奖。

2009年11月,我创作的谜作“金乌海底初飞来(电视剧二)东方红、霞映长天”,入选中华灯谜联合创作大赛《全国灯谜信息》赛区。谜面为韩愈诗句,启下句“朱辉散射青霞开”,射出底句中两个电视剧,扣合连贯,自然浑成。

2010年5月,我创作了谜作“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国小说名二)杜子美还家、在漫长的路上”,获得西北地区谜友联谊会2010年西北地区“十佳谜作”奖。谜面是唐代大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二句,杜甫,字子美。此谜承上句“青春作伴好还乡”会意扣合,底句为两部中国现代小说。

2010年8月,深圳市灯谜学会、潮汕文化研究会联合征集“中华慈孝文化灯谜”,我创作了有关谜作,其中一则谜为“池畔午间巧安排,卧冰求鲤孝贤名(游目)冯玉祥”,谜面系笔者自撰。此谜用典“王祥卧冰”。谜面上句提示“氵、马”,下句会意“王祥”,以上字和偏旁经“巧安排”组成“冯玉祥”。冯玉祥是现代著名爱国将领、孝贤名人。此谜成谜明快,拆拼巧妙,面底紧扣,易于猜中,后被选作谜题受到好评。

2010年11月12日,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隆重开幕,27日圆满谢幕。中国体育健儿奋勇拼搏,共获得团体和个人项目冠军199个。我为这届亚运会中国冠军或参赛运动员芳名创作谜作20多则。其中一则“明朝沈周(亚运冠军)朱启南”,此谜谜面中以“明朝”借代皇帝姓氏“朱”。沈周为明朝著名画家、字启南。亚运冠军朱启南是我国射击运动老将,多次获得奖牌。另一则谜作“道韫聪明咏柳絮(亚运会中国运动员二)谢智、白雪”。谜面据古书典故“柳絮才”,晋代谢道韫咏雪有“未若柳絮因风起”诗句。谜中“道蕴”代姓氏“谢”,“聪明”乃“智”慧,“柳絮因风起”是说“白雪”。谢智为游泳运动员,白雪为长跑运动员,都是广州亚运会参赛运动员。

2010年12月1日,银川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银川市灯谜学会成立20周年,我在《全国灯谜信息》第11期上主擂银川市灯谜学会成立20周年有奖征射,悬谜20则均为本人原创谜作。其中一则“和靖之妻荡秋千(外国电视剧)梅林”,谜作化秋千格于谜面,入谜时以“林梅”扣合。宋诗人林逋,号和靖先生,终身不娶无子嗣,喜爱植梅养鹤,因谓“梅妻鹤子”。《梅林》为英国电视剧。此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熟典而不涩,整谜幽默风趣。在灯谜创作中,经常会出现面对同一素材产生相同创作思路,谋制出相同或相似的谜作的暗合现象,这就是我们灯谜界通常所说的行话“撞车”。关于灯谜撞车这一现象,笔者曾在1994年撰文《灯谜撞车之我见》发表在宁夏固原地区灯谜学会的谜刊《六盘虎啸》(总第七期)上。为什么又要谈到这一问题呢?因为有很多谜人没有见到此文,至今灯谜“撞车”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本人认为有必要老调重弹。

一、为什么会出现灯谜“撞车”现象

中华国粹灯谜短小精悍,乃是超短型(或为微型)的文艺作品,往往是一句话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当然还有无字谜)就制出了一则谜面。掌握了谜道,很容易思路相同,极易出现灯谜撞车现象,就是大家所说的“英雄所见略同”。

1991年6月,我在北京参加中华灯谜国手赛,试卷中为住地饭店名“金宏”配面,我与锦州毕殿魁先生同时同地,但非同一考场均配出“西安交大”之面(“金”为“西方”,“宏”乃“大”)。1991年9月,三明市“明珠杯”征谜,有一珍稀动物“果熊”,我为之配面“实在窝囊”,自我感觉良好。10月初,我在宝鸡参加中行“储蓄杯”灯谜邀请赛,与秦安王少鹏先生谈及此谜,他也是“实在窝囊”。《明珠璀璨》谜刊寄到我手中,见到与此谜暗合的作者还有蔡秋湖、谢瑶中、曹锵、曾令禄等谜家共14人之多。珠海电台征谜,我与苏德友君分别都制出了“神州处处艳阳天(商标二)夏普、丽光”这则谜,真乃不约而同,心心相通。

二、谜底过于熟悉和字数少,极易产生“撞车”

众所周知的佳谜“人人树立四化志(字)德”,北京的李飞鸿先生和江苏苏州的汪寿林先生就在此谜上撞了车,几乎是同时一个发表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灯谜征射上,一个发表在第二日的《北京晚报》上,二位先生应同时拥有此谜的著作权。

1988年伊始,北京举办首届灯谜函寄会猜,我将1987年底创作的“人人树立四化志(北京店名)全聚德”一谜寄往首都,并刊入北京《钟鼓楼谜刊》中。1988年7月23日《宁夏日报》发表了我的这则谜,可1991年11月的《灯谜指南》上仍然登出了此谜,作者是昆明的谜友,而不是我。后来翻阅《中华当代谜海》第171页也有此谜,作者是武汉的童年先生。

成句作面也是灯谜极易撞车的一个因素,如:“三千宠爱在一身(花名)贵妃红”“但悲不见九州同(四字常言)为国分忧”“人面不知何处去(陆游词句)只有香如故”,后两则我也曾制过,并在外地征谜中寄出。但我在《中华当代谜海》中见到过这两则谜的作者并不是我。

灯谜大师柯国臻先生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成语)无与伦比”,据说与大师吴仁泰先生“撞车”,但双方互相谦让的精神在谜界传为佳话。

三、同时“撞车”并不可怕

在征谜的过程中,给出同样的谜材,因谜人思维相同,难免会出现撞车的现象,这并不可怕。如“蔬菜”“水果”“地名”“国名”等谜材。但在署名作者时,本人认为不应只标“多人作”,应将作者全部署上,这也是他们劳动的成果,也是对作者的尊重。三明市的《明珠璀璨》就做得很好。凡是同面的,只要不是病谜,所有的作者,均载入该谜之后,让作者一看,我们这么多人都是此思路,有利于今后的创作别开生面,在创新上有所突破。

四、会意谜极易“撞车”,离合谜机遇较少

会意谜因思路相同,“撞车”条件极易发生。离合谜因要在字面的拆拼上下功夫,因此暗合的机会就少得多了。如电视栏目“新闻联播”我很早就制出“乍听处处布谷声”,我发现有很多近似此面的谜作。我又制出“聂耳顺手关门,一番分析,立即又去”,我想这样就不易撞车了吧。

当今网络灯谜在谜目上别出心裁,出现造底观象,且不论它的是非功过,但在防止“撞车”上是很有独到之处的。如郭少敏先生的“清仓促销烟斗”等。在谜目的挖掘上下功夫,也能防止撞车。如赵首成先生的“家祭无忘告乃翁(报名)宁夏日报”,章镳先生将此面制成“(报名连称谓)宁夏日报记者”这就有了突破,我又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制成“(西北曲艺形式)宁夏道情”。陈书法先生将“人面不知何处去”众所熟知的谜面设目为“抗战影片经典台词”,底为“有花姑娘没有”,这就是突破创新。

自撰的七言诗句作面的北派谜,也就是独脚虎,也不易发生撞车。

五、要尽量避免“新车”撞“老车”的现象

1974年春节,银川拖拉机厂举办灯谜晚会让我主持。我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创作新谜。我家墙上有张世界地图,我看到“西班牙港”的地名,感到很好编,只要在西班牙找个港口就可以了,找来找去找到了巴塞罗那,当即制成“巴塞罗那(外国地名)西班牙港”。晚会上挂出后,让参射者一顿好猜,终于猜出,一致评价此谜很好。1982年3月,我们编辑《三人成虎》谜刊,此谜载入第一期中。《文虎摘锦》1992年8月号《奥运专题(一)》第一条就是此谜,作者为江苏谜友,想不到此谜经过18年后又换了主人。

2006年6月,黄健翔在解说世界杯足球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时,喊出了“意大利万岁”,被称为解说门。我当即制出“杨修道破曹公‘阔’(电视新闻事件)解说门”,发表在《智力》2007年1月总第343期田鸿牛先生主持的“谜苑采珍”上。《全国灯谜信息》征曹操之谜,在2010年第4期的《信息》上刊出了武骝先生的“杨修道破阔字意(汉语新词语)解说门”。

宁夏作家张贤亮先生名闻中外,宁夏谜家朱洪星在1988年为其名配面“三顾茅庐”,并在1999年1月揭晓由宁夏灯谜协会、银川市灯谜学会主办的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灯谜征集中被评为佳谜(见刘二安主编《全国灯谜创作大赛佳谜精选》)。1988年因《银川晚报》上刊出一则“翼德骂孔明(打宁夏作家)张贤亮”,我写了一篇谈制谜要严谨的文章,题目就是《三顾茅庐——张贤亮》发表在当年12月29日的《银川晚报》上,1991年1月我会谜刊《三人成虎》第5期《凤城谜话》刊登此文。可在10年后的1998年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灯谜征稿中张贤亮的谜面“三顾茅庐”的作者除了朱洪星外,还有30多人。又过了10年,2008年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征谜和“西北风情”海内外灯谜创作大赛中,“三顾茅庐”还是源源不断、接踵而来。

2003年中国银川谜会,命题创作中银川八景之一的“良田晚照”,北京的翟鸿起先生的谜面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初评为佳谜,遗憾的是和1998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40周年征谜中的撞车,因此只好舍弃。

出现新谜撞老谜这样的“追尾”现象原因有:一是后者虽未见到前者之谜,但与前者思路相同;二是后者似曾在何处见到此谜后又忘了,见到此谜底才想应有这样的谜面配上,就把此谜又搬了出来,而成为自己的创作;三是不排除抄袭(当然只仅仅是少数沽名钓誉者)。

六、怎样才能避免“撞车”现象

要避免灯谜撞车,这就是说谜面要别开生面、独辟蹊径。平易简单的谜好作,但又极易撞车(包括成面)。制谜时最好翻一翻《中华当代谜海》,多阅览一些灯谜书刊,或有条件的在网上利用网络灯谜搜索引擎查询“谜萃”“顽石斋”或“中华灯谜库”,“中华灯谜库”存谜已超过53万,如遇相撞立即“刹车”,以防“追尾”。新名词、新事物,要抢占先机,先声夺人,就能避免灯谜创作的撞车现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灯谜园地必将绽放出鲜艳的花朵,沁润出醉人的芳香,必将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雄鸡一唱天下白,谜界师友们精心制作的“鸡谜”琳琅满目。在谜作中,采用“生肖假借法”,用地支中的“酉”与生肖中的“鸡”相互配扣制成的灯谜,称之为“鸡谜”。创作鸡谜可采用多种方法,以下以笔者自己创作的鸡谜为例,加以阐述。

1.谜面含有“鸡”字,谜底出现“酉”字。如以“鸡尾酒会惹相思”为谜面打一字“醴’。此谜以“酉”扣“鸡”,以“酒”射“曲”,以“相思”借代“豆”,“尾”为方位字,“会”为联系词,丝丝入扣,字字有着落。又如以谜面“鸡年浦东聚会饮酒”猜离合字“酉甫酺”,此谜以“酉”扣“鸡”,“浦东”为“甫”,“聚会饮酒”射“酺”字,底面扣合严谨。

2.谜面含有“酉”字,谜底出现“鸡”字。如以“酩”为谜面打谜目“鸡称呼”,此谜谜面拆开为“酉名”二字,各合谜底。又如以“癸酉伊始”为谜面猜植物“鸡头”,该谜以“鸡”年扣合“癸酉”,“伊始”为开始起头,别解“头”。

3.谜面虽不含“鸡、酉”两字,但在谜底出现“鸡、酉”,是一种特定的时间谜。因癸酉年是鸡年,又是新的一年。如以谜面“新年好”猜一字“酿”,谜底“酿”字拆开为“酉良”扣合谜面。又如以“安定团结迎新年”为谜面打影片“泰和鸡”,以“泰和”扣“安定团结”,“新年”为“鸡”年,底面相扣成谜。

4.谜面虽不含“鸡、酉”两字,但在谜底出现“鸡、酉”,是一种运用假借法的“鸡谜”。如以谜面“岁首卷帘看陈仓”打京剧“鸡宝山”,此谜化卷帘格于谜面,以“山宝鸡”入扣,“山”扣“岁首”,“陈仓”为“宝鸡”地名古称。又如以“田园换新貌”猜一字“酤”,谜面“换新貌”暗示“田园”二字的笔画位置变更,重新调整组成“酤”字,是参差法的运用。

5.谜面虽不含“鸡、酉”字,但在谜底出现“鸡、酉”或生肖和地支中排列顺序有关的字,如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猪”为谜面射成语“鸡犬不留”。此谜运用漏字法,谜面只有十二生肖中的十种动物,漏掉了鸡狗,扣合谜底“鸡犬(扣狗)不留”。又如以“戊戌之前”为谜面打一字“酊”,谜面中“戊戌”是干支名词,其顺序前为“丁酉”,合射谜底“酊”字。

6.谜面含有“鸡、酉”,但在谜底不出现“鸡、酉”两字,主要是运用拆字、会意法等,面底相扣成谜。如以“一唱雄鸡天下白”为谜面猜音乐家“音亮”,面底会意别解后成谜。又如以“酤”为谜面射影片二“田园、错位”,此谜面拆开为“古酉”二字,运用参差法,使“古酉”二字笔画位置变更“错位”,重新调整成“田园”二字,底面入扣。

7.谜面运用有关典故、古今小说、民间传说、寓言神话、诗词曲赋、戏剧情节等入谜,谜面或谜底中含有“鸡、酉”字,是“鸡谜”中的用典法。如以“一人得道”为谜面打谢觉哉诗句“鸡犬在云间”,此谜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启下句扣合谜面。据《神仙传·刘安》载,淮南王刘安临仙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比喻一人得到好处,连带周围的人也可沾光。又如以“半夜鸡叫意若何”为谜面猜古今单姓八“周、扒、皮、催、长、工、干、活”,此谜是以长篇小说《高玉宝》中一段故事情节为谜材的。地主老财周扒皮半夜佯装鸡叫,让长工天不亮就为他干活,绞尽脑汁盘剥长工。此谜底面揭示了“半夜鸡叫”的实质,别具趣味。

“癸酉年趣话鸡谜”所举谜例系本人即兴习作,敬请师友雅正赐教。“拼音字”谜是近些年出现的谜种,也有谜友称作“离合音字”谜,“拼音字”谜在谜刊上发表出来的数量不太多。究其原因,是大多数谜友可能没有在这方面下太多功夫。另一个原因是拼音字谜植根于汉语拼音的范畴,受到拼音字组合词组的限制。

汉语拼音的声母23个(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韵母24个(aoeiuüaieiuiaoouiuieüeeraneninunünangengingong),整体认读音节16个(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yinyunying)。汉语拼音虽然绝大多数字都能拼出来,但能组在一起成为制谜的有用词组并不太容易,同时还要受到发声四声的限制,成谜的几率不太广阔。

笔者前一段时间看到谜友发表的几则“离合音字谜”,如:西北铝周敏的“朝愁续莫愁——积郁剧”等谜作。仔细揣摩,这种类型的谜作,基于汉语拼音词组的意义制作出来的谜作,谜友称之为“离合音字谜”,这是借鉴了“离合字”的模式,把这种类型的谜作称为“离合音字”谜。“离合字”谜一旦确定了某个字,它的结构是一成不变的,就是构成这个字的所有偏旁、部首、字素是死的,不能更换结构成分的;“离合音字”谜可以把字音的韵母不分开,如“抓”字,可以分离成“知蛙抓”(zhua),也可以把字音的韵母分离成单独的韵母“知乌阿抓”。而“拼音字”谜只可以更换相同发声的同类发音字的,依据更换不同意思的字后组成的不同词组的意义构思不同的谜面。所以,“离合音字谜”与“拼音字谜”有着结构意义上的区别。故笔者认为严格按照汉语拼音的规定,声母后面缀一个韵母(不得将韵母拆分)拼音组成字面而制的灯谜的这个谜种称为“拼音字”谜。所谓“离合音字”,其实就是拼音字,至于韵母拆不拆都是拼音字的范畴。故笔者认为应当将“离合音字”谜归到“拼音字”谜中来。当与不当,敬请谜友评说。

笔者不久前也作了15则“拼音字”谜,承蒙陈书法等编辑们的厚爱,发表在《西北风》(网络谜刊)第19期上,请谜友们斧正。这几天,笔者又作了几则“拼音字”谜,献给广大谜友:

兄长不慎扭了脚(拼音字)哥崴拐

绕树三匝(拼音字)无窝卧

涨潮(拼音字)波淹边

他人嘴动我口酸(拼音字)吃俺馋

话说过头(拼音字)颇言偏

我一人单打独斗(拼音字)只俺战

笔者写这篇小文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谜友们有更多更好的“拼音字”谜发表出来。“拼音字”谜的前景,笔者是看好的,只要谜友们在这个谜种上下功夫,相信在广大谜友们的努力下,“拼音字”谜这朵奇葩,会越开越艳丽的。中华灯谜从远古的****,到今天形成滔滔谜河,依赖着传承和创新两个法宝。本文试图从灯谜的历史、现状、性质、创新理念以及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几个方面,谈谈对灯谜创新的认识。

一、中华灯谜在创新中发展起来

翻开中华灯谜的历史可以发现,灯谜是在创新中发展成长的。谜语对于隐语是一次创新,灯谜对于谜语又是一次创新。从口头谜歌到写在纸上的灯谜,从写在纸上的灯谜到投影在银幕上的灯谜,从投在银幕的灯谜到上了电视、上了网络的灯谜,灯谜展示方式也在一次又一次创新,使灯谜更加直观,更具诱人的魅力,更具大众性。

鲍照的增损体“井”字谜,对于蔡邕的离合体谜“绝妙好辞”是创新,标志谜语的日趋成熟。王安石的“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分别射“贺”和“资”二字。几乎和现代灯谜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看作是对鲍照和蔡邕谜作的创新。

南朝齐末,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篇首次对谜语的产生、定义和特点作了创造性的论述:“自魏以来,颇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品物。纤巧以弄思,试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北宋时期,汴梁城出现了马定斋等一大批谜语艺人,可视为中国第一批专业谜人。这样的新鲜事甚至让当代谜人望尘莫及。

宋代谜语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谜语形式的多样化,出现了字谜、物谜、画谜、印章谜和人名谜等,形成了一定的猜谜体制,如道谜、正猜、下套、贴套、走智、横下、问因和调爽等。

南宋时临安出现南北垢斋和西斋后谜社是灯谜组织的首创。

明朝黄周星首创了酒令体谜语。徐渭的字谜,“何可废也,以羊易之”猜“佯”,“月字去了一直”猜“脚”等,都是灯谜新作。谜语发展到明末,扬州谜人大胆创新,创设了“广陵十八格”,这是中国灯谜有格的开始。广陵十八格的创设,不但增添了谜趣,扩大了谜材,而且增加了灯谜的容量内涵,受到人们的喜爱。

清朝谜事活动远胜于明朝,以文义为特征的灯谜达到了空前的普及,谜格不断增加,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有文字、俗语、成语、诗词、人名、国名、地名、花卉和中药等。

历史上灯谜组织创新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是扬州。清嘉庆年间扬州有竹西春社,清末民初扬州的谜家高乃超、孔剑秋等又创立了竹西后社,主张制谜须“典、浅、显”“俗不伤雅”,创作出许多自己独特风格的谜作。竹西后社在谜史的研究和谜艺的探索方面,也有突破和发展,同当时北平的“北平射虎社”遥相呼应,相互辉映。

民国初年(1912年)由孙玉声、王均卿发起的上海“萍社”,民国四年(1915年)韩少衡为社长创立的北平射虎社,则是两个大都市灯谜组织的创新。

在萍社、北平射虎社和竹西后社的影响带动下,近现代各地创立的谜社还有:北平隐秀社和丁卯社、上海的玉泉轩谜社、苏州的西亭谜社、厦门的萃新谜社、晋江的谈虎楼、兰州的水晶谜社、潮州的莲社和谜学俱乐部,等等。这些谜社都是各地谜人在灯谜组织上所做的创新尝试,对于促进灯谜活动开展和培养灯谜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快了灯谜的发展和繁荣。

民国初期,制谜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南宗和北派。南宗和北派虽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灯谜流派,却成为灯谜流派意识的肇始。实际创作中,南中有北,北中有南的,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民国四年(1915年)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是我国灯谜理论的第一部里程碑式谜著。洋洋数万言,议论精辟,为前人所未发。这部谜话形式的灯谜理论专著,至今被谜界奉为圭臬。民国十八年(1929年)谢会心的《评注灯虎辨类》,是灯谜理论的又一座里程碑式谜著。谢会心厘定谜法43类,分诠谜格44种,是当时一部较为完备的灯谜论著。这两部谜著都是近代对古代灯谜理论的创新。

历史上灯谜创新的实例不胜枚举,这里不再一一俱列。

二、当代中国灯谜创新的实践

新中国的成立为灯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时代为灯谜创新带来了机遇,灯谜创新现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当代灯谜组织的创立,为灯谜创新聚集了用之不竭的人才队伍。

1978年春,以苏温才为首的“蚶江灯谜小组”正式成立。1988年,该小组易名为“蚶江侨乡谜社”,并在香港设立“蚶江灯谜组香港分组”,成为新中国最早的民间灯谜组织之一。1978年,温州市工人文化宫恢复重建业余灯谜组并编印了谜刊《瓯海谜花》。1981年成立的漳州市灯谜协会、1983年成立的澄海市灯谜协会则是更严格意义上的灯谜组织创新。随之全国各地灯谜组织纷纷成立,它们或挂靠文联,或挂靠文化馆,或挂靠工人文化宫,组织严密,活动形式多样,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谜社创新。

刘二安等提议创立的新丁卯谜社和黎国廉等人1927年创立过丁卯社不同,应属别具一格的谜社创新。新丁卯社是偶然的机会,由1986年参加漓江谜会兔年出生的谜友在本命年前夕发起成立的。新丁卯谜社本意并非要成立生肖谜社,而是一种松散的灯谜结社。它不设机构,不定章程,仅是以生肖为结社媒介,以不定期编印同人谜刊为活动形式。

新丁卯谜社引发了新概念生肖谜社的连锁反应:诸子、金牛、虎友、腾龙、银蛇、庚午、吉羊、金猴、金鸡、伏虎、乙亥等谜社一个个创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11个生肖谜社都是对新丁卯谜社的创新。

1998年10月,西北铝谜协被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授予“中华十佳灯谜社团”中的唯一一家企业灯谜社团。西北铝的灯谜活动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创新。西北铝灯谜协会在每年元旦、元宵节、五四青年节、中秋节、国庆节举办过各种形式的谜会,每次都有千名左右职工、家属、师生参加。从2005年起,每年5月定期举办谜协年会,邀请厂外谜友做客交流,像其他行业协会一样堂而皇之地举办年会,在全国绝无仅有。

灯谜理论创新是谜界最重要的创新。

柯国臻对灯谜理论以及灯谜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认识、新理论,成为老一代谜家灯谜创新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灯谜法门100种,对改造谜底、拟制谜面、底面扣合以及谜的品种进行了规范。他推陈出新的创造性工作,让后学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少走了许多弯路。柯国臻还对谜格进行了整理,做了谜格的遴选、归纳与创新工作。针对民国韩英麟《增广隐格释例》所列的407个谜格,严重地存在着异名同法、体类不分、大多繁杂空泛鲜能切合实用等情况,于1975年先在《漫谈谜格》一文中提出立格原则及“格为谜用,格助谜活”的观点,接着依照谜底字的形、音、义变化,对旧有谜格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筛选、删除与合并,写成《谜谱》一书,列格十大类,共九十五格。紧接着,他又根据现代灯谜提倡“无格胜有格”的观点,考虑到谜格具有变化谜底字序、字形之功能的因素,再对《谜谱》中的九十五格进行精简改革,在他与吴仁泰、金瓯合著的《中国灯谜知识》一书中,专章列出常用谜格40个。这一科学的、富有理论色彩的革新举措,受到了谜界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赵首成是成句挂面灯谜创作的代表人物,真正的“戴着脚镣游戏”者。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灯谜制作技法的创新,成熟的技巧常常生发出新意。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他把求异思维和联想思维发挥到极致,表面上却藏而不露,古、今、中、外、典雅、诙谐、时尚尽在谜底中揭示出来。赵首成有很强的灯谜鉴赏能力,他主张“唯美”的灯谜,当然这种唯美不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他撰写和编著,或与人编著了《百年谜品》等谜书,推出了一大批谜人和佳作,为各种流派风格的谜人、谜作打造了平台。

吴仁泰首创了灯谜欣赏的体例,并进行了大量灯谜欣赏实践。他凭借深厚的谜学造诣、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用深入浅出、凝练生动的笔触,率先写出了一篇篇小品文形式的“佳谜欣赏”文章,先后正式出版了《佳谜欣赏》(一、二辑)、《海外佳谜欣赏》等。又与柯国臻等人合作出版了《佳谜鉴赏辞典》,为推广和普及灯谜知识,探讨灯谜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吴仁泰的这种一谜一议的“佳谜欣赏”体裁,虽未直接讲述系统的灯谜艺术理论,但读者可随着他的一篇篇赏析文章,一点一滴地学到许多灯谜理论,学到判定谜作优劣的方法,客观上起着明显的灯谜导向作用。

历史上对于谜病缺乏系统的研究,仅散见于综合性谜著中的片段论述,如,薛风昌《邃汉斋谜话》的二忌,杨汝泉《谜语之研究》的四忌,徐枕亚《谈虎偶录》的十忌,谢会心《辍耕谈虎录》的十忌等。各家所列忌病论述笼统,很少分析举例和互有参差,合同存异后不足20种。鉴于以上情况,郑百川想到了谜病。他首创了“谜病例话”的灯谜评析体例,指出灯谜创作中的“面底相犯、倒置扣合、重门扣合、扣合空泛”等30种谜病的典型病例。后来他又参合前人论述,结合近年所见,调整观点,将谜病另行分类,选取典型病例,进行症状与病因的剖析,做了大胆的探索。“谜病剖析”成为灯谜评析的另一种崭新方式。

姜文清从谜30余年,近日突发奇想,将自己创作的部分谜作,各以一诗相配,名之为《诗说灯谜》,创新了一种新的灯谜赏析体例。体裁虽假古体诗,内容却标新立异。

在灯谜评析理论和实践方面,蔡芳显然是一位重要的谜家。他除创立了“谜理、文理、情理”灯谜三理说外,还有大量其他灯谜理论文章。蔡芳利用自己大量灯谜评析实践的优势,结合其他作者灯谜评析研究的成果,加以理论化,写出了《关于佳谜标准和灯谜评论》等理论文章,对灯谜评论和谜作评析做了理论上的创新。

谜种创新是当代谜坛谈论最多的议题,也是当代谜人实践最多的工作。

周震康一直都在研究游目谜,很有成果。他受隐目、带目格和骊珠谜的启发,消除了骊珠谜等过于“隔”的弊端,将谜面、谜底揉合一处,创立了“游目谜”。降低了猜射难度,增加了猜射趣味,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谜种。

单纯字谜不够丰富饱满,佳作难制易猜,不能满足谜界开拓求新的要求,谜界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探索,开发出了通假字、形近字、离合字等新谜种。

老谜人龚酉(陈道平)的四声字谜研究、青年谜人缪建金的方位字谜研究都是字谜谜种创新实践之一。

据扬州迷人王峰研究,最早开始英语谜创作的应该是1913年12月23日之前,胡适是开拓者之一。胡适的“u(新出英语小说一)TheinsideofCup”等英文谜,稍后有张起南的英语谜“morning(打字一)谭(西言早)”,当代温州谜家胡文元也曾尝试过英语谜。最近,广东省普宁市陈瑞茂涉足了英语单词谜的创作。谜作如:“球门”(on)、“他在前面撑着一把伞”(the)和“他来到了110”(hello)等英语谜。英语谜不失为一个洋为中用的新样式灯谜创作类型。

当代灯谜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可能是灯谜创新表现最出彩、频率最高的项目。

1979年,南京率先举办了“全国九城市灯谜会猜”。进入20世纪80年代,接连有“佛山谜会”“匡庐谜会”“蚶江侨乡谜会”“丹东谜会”“黄鹤谜会”“漓江谜会”“姑苏谜会”“全国首届电视猜谜大奖赛”“红楼谜会”“陈仓谜会”。其中,中国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要数全国“双星杯”灯谜邀请赛,26个省市自治区105个代表队424名代表参加;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海内外151人参加,其中,台湾16人,是海峡两岸首次灯谜文化交流。20世纪90年代又有河北保定“五星杯”“田野杯”谜会,上海的“申懋杯”东方谜王赛、“广洋杯”灯谜精英赛、“西北铝杯”全国大中型企业灯谜赛等灯谜活动。进入21世纪谜会更多,形式更新颖,并引入了电脑技术,开始了灯谜电脑投影的时代,福建晋江更是一年一个谜会,搞得人“应接不暇”。各地都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赋予了灯谜活动以鲜活的形式,加入了崭新的内涵。上海谜人袁杰发挥特殊的组织能力,把旅游和灯谜结合起来,接连组织了“绵山谜会”“枫泾谜会”,创立了灯谜活动年轻态形式。

大型谜会在经济发达地区举办可能轻而易举,但在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举办是难能可贵的。陕西宝鸡是开展灯谜活动最多的西北城市,先后举办了七八次大型谜会。陕西绥德于2000年举办了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二届二次委员会暨“凌云杯”首届中华灯谜锦标赛。银川市也举办过两次大型谜会,其中一次是创新意义较大的“中华灯谜艺术高层论坛”。这些谜会每次都有各自的亮点,都结合各自的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创新。

田鸿牛率先在全国提议举办大地域灯谜组织活动——陕甘宁谜友联谊会。1999年国庆节,首届陕甘宁谜友联谊会在陕西宝鸡开幕,甘肃陇西西北铝闭幕。后来又举办了几届,平均一年半举办一届,在全国谜界有较大影响。相对来说,西北地区的灯谜联谊活动先走了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纷纷编印灯谜书刊,为灯谜创新搭建了宽阔的展示平台。

在这方面,河南刘二安做了更多开创性的工作。他编辑了全国性谜刊《全国灯谜信息》,编辑了《中国谜语库》《中国当代灯谜艺术家大辞典》《中华灯谜年鉴》五年鉴、双年鉴,编辑了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新灯谜大观》等,还创办了《网络灯谜信息》《全国灯谜信息》手机版,联络团结了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华人谜友,在海内外谜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9年1月,根据郭龙春先生遗愿,由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办,刘二安牵头组织,在谜界首次设立“郭龙春谜书奖”。谜书奖的创办对于弘扬祖国传统灯谜文化遗产很有意义。

网络灯谜的出现构成了20世纪末最大的灯谜创新,具有“灯谜革命”的意义。网络灯谜最早开始于全球第一个网络灯谜社团游子吟谜社。游子吟谜社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地域上更松散,却显示出灯谜文化无限的感召力和诱惑性。其后,风云谜社、猜灯谜谜社、春风谜社、青年灯谜营、华灯谜社、全国灯谜信息、中华灯谜网等网站相继建立起来,几乎改变了灯谜形势的格局。伴随着网络灯谜的兴起,老哈、阿翁、华清、老鹰等一大批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络谜人涌现出来。

当代灯谜创新的实例多得数不清,张奕虎关于谜史、灯谜典籍和海峡两岸谜艺交流的研究,以及闽南语系地域灯谜活动的设想,张哲源关于灯谜申遗和灯谜对外交流的研究和实践,胡安义关于灯谜活动方式和如何全面选拔灯谜人才的研究和实践,汪德亨关于柯国臻灯谜艺术研究和成句入面灯谜技法研究和实践都是灯谜创新的实例。再比如魏育涛谜史研究的创新,武骝灯谜语汇的创新,王得道灯谜理论表达方式的创新,许友金灯谜定义的讨论,等等,证明了灯谜创新无处不在,人皆有之。当然,这些创新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三、灯谜的求异思维方式决定了灯谜必须创新

古代、近现代及当代谜人之所以有这么多灯谜创新,是因为灯谜的规定性所决定的。灯谜性质问题说到底是关于灯谜思维方式的问题,这种方式应该是哲学上的求异思维。

灯谜创作本身就是利用了求异创新的手法,从谜面到谜底必须“创新”,如果谜面和谜底是一个意思,就不能称之为灯谜。求异思维的思维模式,要求在思维中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各种差异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灯谜创作和猜射的这种“中介”,即是发生了形、音、义变的那个字、词或语句,以及语句的结构或词序、字序。参与这种中介的字、词或语句是变化位点,往往成为灯谜的“眼”。

求异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1967年在对创造力各因素进行详尽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按照求异思维的法则,创作灯谜要追求和别人不同,和自己以往的想法、作品不同,使思维发生飞跃,正所谓另辟蹊径,生产出和以往不同、面貌迥异、不同凡响的新作。

求异联想的例子很多,如同义相扣、用典、借代要用接近联想。形近字、通假字、谐音字等在外形、意义、读音上相似的要用到相似联想。反扣、侧击、夹击要用到对比联想。承上法、启下法和问答法灯谜要用到因果联想。因果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起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起因。

上海谜人是喜欢标新立异的求异一族。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灯谜实践创新当属海派灯谜。海派灯谜始于1978年,以江更生、朱育珉、金寅、苏才果、苏纳戈等为代表的海派谜人,正视现代科技发展、西方文化介入和人们知识结构改变的现实,坚持传统灯谜基本原则,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创造了富于变化、讲究谜味、雅俗共赏的海派灯谜。海派灯谜在内容上,多用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摒弃旧的“四书五经”之类的名目。海派灯谜注重趣味性,具有雅俗共赏的多元文化结构,包容性气度、实用的风格和富于创新的精神。海派谜人敏感地利用多种新闻媒体,营造了广阔的灯谜活动平台。如今活跃于海上谜坛的刘茂业、袁杰等就是新生代主力军。

淮阴谜人易中主张的“纯创作灯谜”可能已被谜人们遗忘,但谜人们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实践着这个灯谜创作的新概念。章镳是一位喜欢在灯谜上标新立异的谜人,搞了很多纯创作谜作,还出了一册纯创作灯谜专集《流水十年间》。纯创作灯谜着眼于造面,和现时网络流行的造底不同,造底是着眼于谜底。纯创作灯谜又和成句配面的灯谜创作不同,成句配面灯谜的创作过程主要是发现、装配和造境的功夫。较之成句挂面,纯创作灯谜更多创作的成分,更具创新的意义。如果把闻一多创作的新格律诗比作是“戴着脚镣跳舞”的话,那么成句挂面灯谜创作可比作是“戴着脚镣游戏”。而纯创作灯谜则像是冲出牢笼的鸟儿,在空中自由翱翔。

郭少敏是传统、网络两栖谜人,更是一个富有求异思维的谜人,早前他创制过长短句谜(仿词谜)。后来他又发现了一种方兴未艾的“造底”现象,折射出当今灯谜创作的一些创新理念与思维模式。郭少敏还对“成句灯谜的底材延伸”等灯谜问题提出了自己新颖别致的见解。

四、灯谜艺术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

灯谜的创新包括许多方面: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法创新、谜种创新、语汇创新等,最重要的是灯谜理念的创新,也就是说要有创新之心。理念指导行动,没有创新的理念就没有创新的实践,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必将是豆腐三碗、三碗豆腐的老调重弹。

近代书法家曾熙评价沈增植的书法是“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写字在不稳中求稳,又在稳中求不稳,稳与不稳之间犹如画的似与不似之间,才有动感,耐人寻味。如果整齐死板,犹如算子,那就不是书法。灯谜创作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拙和巧相对,生和熟相对,不稳和固定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变。拙是基础,讲的是基本功,是大巧,正所谓大智若愚。工处在拙要求老老实实学习灯谜基本理论,老老实实练好制谜猜谜基本功,还要练好“谜外功”,要遵守灯谜基本规律,不能投机取巧。生和不稳都是求变,关键在于生,生是熟的出路。“熟能生巧”,关键是要生出巧,这个巧是新东西。熟过了不行,就烂了。太熟了的面孔人会厌,太熟了就要想办法找出路。先要入门,进去了要想办法出来,要推陈出新。不稳就是要不停地寻求变化,生命不息,变化不已,不断更新不断前进。不稳要有高度,要有胆识,是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不稳有风险,难以达到,但风险与机遇并存,最有意义的灯谜创新往往是伴随着风险诞生的。

笔者现在还不能给灯谜的“生”和“熟”以准确的概念,却想感性地借几句古诗词加以比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熟,“枯藤老树昏鸦”是熟。“总把新桃换旧符”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是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怀胎十月,一朝分娩那种痛苦而又兴奋的生。

南通谜家郑抒应该是属于那种“胜人处在不稳”型的创新者。他和上海苏纳戈主张灯谜的性质是别解的观点,这种观点现在已被谜界广泛认同。

陈振凡是一位充满了求“生”欲望的谜家,他组织灯谜创作活动,犹如他的名字那样总是“惊世骇俗”。他组织举办的“望州山杯全国‘一’字谜创作大赛”,诱导引发出大量“一”字好谜,引发了谜坛热烈地讨论。笔者曾经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妙趣横生现象”。他编辑了《妙趣横生》《花色谜新品屋》《典故谜新作坊》《新字谜精品版》等谜刊,不断地花样翻新。陈振凡对骊珠谜的研究别具创新意义,他把骊珠谜分成了前骊珠、后骊珠、单珠、双珠等细目。

五、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延续和拓展

传承和创新是灯谜这个统一体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不传承灯谜没了根基,不创新灯谜不能发展,所以说发展也是灯谜的硬道理。灯谜的基因必须传承,中国元素、汉字元素(或以汉字元素为主要成分)、求异思维模式和别解的原理不能变,灯谜谜面、谜目、谜底要素不能变,必须传承,变了就不能称之为灯谜。

蚶江侨乡谜社、漳州市灯谜协会、澄海市灯谜协会的组织工作创新不仅仅表现在结社形式上,而且也表现在活动内容上。三个谜社与其他谜社的不同之处在于:漳州开创性地设立了谜人瞩目的“沈志谦文虎奖”,漳州和石狮两个谜社还建立了灯谜艺术馆,除了大量灯谜创新方面的工作,还在保存和传承传统灯谜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使他们灯谜创新显得更有传统灯谜深厚的文化底蕴。澄海的创新在于传承了传统的击鼓猜谜的方式,开了灯谜申遗的先河。

灯谜的传承教育工作也有创新,卢志文、裔胜东、方炳良主编的《中华灯谜教程》,是正式出版的灯谜教材,无论是内容、编排,还是出版质量都属上乘,结束了灯谜教育没有正规教材的历史。

方炳良就是灯谜教育的成功组织者之一。他们1986年成立的青璜谜社,是全国第一个中学生灯谜组织。方炳良编写了《中华谜学讲座教案》,对青璜谜社的学员进行了“基础教育、提高教育、延伸教育”三部曲式的系统灯谜教育。

以上论述了灯谜创新互相关联的五个问题。评介了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灯谜创新的种种实例,说明灯谜创新是一种历史必然。论述了求异思维作为灯谜的主要思维方式,决定了灯谜创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引入了书法美学中“拙、生和不稳”的概念,把求“生”作为一种灯谜创新理念、把“不稳”作为灯谜创新的最高境界推荐给谜界,也提示谜人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尊重传承,传承善待创新。未来的灯谜必将继续受到现代科技、文明的冲击和影响,未来的灯谜必须接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憧憬灯谜的未来,可能是繁荣昌盛的格局,也感到灯谜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的濒危,灯谜的繁荣与濒危这对矛盾只能交给创新来解决。灯谜创新成了谜界永恒的话题,谜人们身不由己地要担负起灯谜创新的重担。不在创新中繁荣,就在守旧中濒危。我们要选择灯谜创新!灯谜是中华文化独有的奇葩,是我们所称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1世纪的今天,灯谜是否需要创新,回答是肯定的,并且已经在不断地创新着。著名作家、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长张贤亮先生在详解“银川精神”后总结为:“立足传统,与时俱进,包容四海,锐意创新。”在我看来,这也是对灯谜与创新的诠释。

张贤亮先生解释道:“立足传统”——银川人首先是中国人,因此银川的发展必须要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这是银川精神的根系所在;立足传统的同时,更要放眼全球,这就是“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视野才能广阔无限。“包容四海”符合银川移民城市的特质,海纳百川,进而贯彻到行动上来;“锐意创新”是让这座城市的生命延续。

这使我感觉到,灯谜何尝不是这样呢?灯谜离不开传统,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没有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仅仅在少数文人墨客的股掌之中,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从民间流传的谜语,儿歌“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直至后来的“木兰之子”“袭人之子”(花生),都是在发展、创新着。中华谜语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了。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根据需要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表现。谜语衍生出来的灯谜是一门科学。它是利用汉字形、音、义的可变特点,通过会意、增损,象形等手法来制谜。谜源宽广、丰富,谜材取之不尽。中国汉字常用字七八千个,由它组成的词汇,更是包罗万象,变化无穷,灯谜和其他文学艺术相结合,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新形式、新谜种。如灯谜和绘画结合产生画谜,与书法结合产生出书法谜,与印章结合产生出印章谜,与故事结合产生出故事谜,与棋弈结合产生出棋谜,等等;与影视画面和声音结合产生出声像谜,它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加强了猜谜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更加适合广大观众的需要,使猜谜和制谜活动,更加现代化,更有时代特色。这也是灯谜在不断创新的有力证明。

与灯谜不断出现花色谜的同时,字谜种类也出现了离合字、通假字、拼音字、方位字、形近字等灯谜品种。就连悬谜的方法也不断地创新:从最初写在彩灯之上供人猜射,到悬挂在绳索上,刊登在报刊上,播放在电视上,直至如今在网络上都可以进行猜射比赛。20世纪70年代创造并兴盛的灯谜函寄汇猜,为灯谜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谜目上,也在不断地创新着,从猜“××一”“××二”到“××连××”,“××冠××”直到当今网络灯谜出现的谜目“排球教练布阵用语”“车辆性能描述语”“自行车速度比较语”,甚至多达十八字的“汤宝如歌名连音乐用语,含香港著名音乐人”的谜目。谜面为十四字,谜底为六字,所标谜目的字数就占了总字数的47.3%。这样的谜目是否为谜人和广大群众所认可和接受另当别论,但它仍然是在创新。

在灯谜猜射的项目上也在不断地创新,从个人赛到团体赛,从混合赛到女子单打,女子团体(巾帼赛),少儿单打、少儿团体;成年组、少儿组,甚至有夫妻组,等等。在形式上有城际赛、省级赛、全国赛,并且走出国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参加国际城际赛。在谜会的猜射方法上,从举手抢答到电子抢答器,从口答笔答到电脑键盘,从悬挂谜条到翻谜板到电脑投影显色,等等,都表现出灯谜的创新过程。

在灯谜创作的创新上,如宝鸡田鸿牛先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央视栏目二)中华民族、同一首歌”,石狮徐建南先生的“寻根两岸赖‘三通’,首航牵动两地情(近代谜人)林桂舟”都是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形势的佳作,这些佳作是显现出灯谜创新的有力佐证。

在对外展猜、对谜底兑奖上,银川市灯谜学会早就开始改进创新,一改传统的按题号找谜底地对底繁琐做法,制谜人员现场服务,按猜射者报底正确与否当场发奖票,解决了排队拥挤的现象,并给广大群众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灯谜必须立足传统。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离不开传统,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这也是灯谜发展的根系所在。灯谜更需要创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谜人立即就制出了抗震救灾的专题灯谜;北京举办奥运会,马上就制出了奥运专题灯谜;国庆60周年,就制作祖国建设新成就的灯谜;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发出评选“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宝鸡就举办了“庆祝建国60周年西北五省区灯谜邀请展”,其内容之一就是全国“双百人物”灯谜创作赛。这就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灯谜紧跟时代的步伐,讴歌祖国和人民,讴歌新时代,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灯谜这朵绚丽的小花,定会在文艺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浓郁的芬芳。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的世纪,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更加伟大、更加艰巨的任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代新人,提高广大劳动后备军的智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性,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发展学生的个性列为重要的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的产品离不开个性化的人,个性化的人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因此,在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观察分析并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青少年的潜在素质能充分发挥出来,大脑思维就非常活跃,创新思维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就有利于我国后备建设大军整体创新素质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灯谜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担当着很特殊的功能,用灯谜教学培养并激发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将是灯谜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灯谜思维是在创作、猜射及研究灯谜文化的过程中,灯谜工作者大脑的变异过程,灯谜思维是两半个大脑功能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它既具有逻辑思维又具有形象思维的特性。在一般人看来,灯谜的谜面和谜底风马牛不相及,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叫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如果用非常理的文、字、词的异化生发去分析,又感到贴切合理。表面上在意料之外,实质上在情理之中。灯谜的这种面—底的转换,充分表现了灯谜思维的基本性质。灯谜艺术用形象的文字精心创设意境,追求审美效果,又用谜面到谜底的关联、演绎、转化、显示,表现其逻辑性。灯谜思维是一种灵感思维,是智慧火花在闪烁,它不期而至,稍纵即逝。灵感出现就可创作出好的灯谜;灵感萌生,就可从谜面射中谜底。所以,没有创新思维就谈不上灯谜艺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世纪,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主要是从智力来衡量的,而智力强弱则取决于创新思维是否活跃,创造意念是否强烈。创新思维破除了思维定式,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多数,不墨守成规,它充分扩展思维视角,尽量从新的角度、层面、路线或者立场多角度观察、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会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智慧之花茂盛,智慧之果丰硕,智慧之树常青。在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智力的提高无疑是第一位的。创新思维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青少年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那位神仙能人随便点化就具有的,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长时间培养激发逐渐积累形成的。在创新思维培养、形成过程中,灯谜思维具有良好的功效。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创设灯谜教育环境,大力开展普及灯谜文化教育,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对青少年智力的增强有事半功倍的效用。这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所接受,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普遍的重视。灯谜文化具有全息性。它关注天地万物中的各种信息,它与时俱进,能站在社会前沿反映社会各界层出不穷的新事新词。它在扩大青少年的知识面,充实他们的社会知识信息储备仓库方面的作用自不必强调,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上更是作用非凡。厚积才能薄发。长期用灯谜思维熏陶激励学生,长期用异化思维训练教育学生,久而久之,必然会大大提高青少年的智力,并激发他们创新思维并达到创新的目的。这正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不墨守于常规,善于破除思维定式,激发学生的异相思维,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在现代教育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工作者用灯谜艺术、灯谜科学完善充实自己,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同时,用灯谜文化教育学生,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环境,开展愉快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把灯谜教学引入课堂,这只是星星之火。灯谜文化还缺乏较实用的教材。这对于创新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缺憾。星星之火要早日燎原。各类学校中都应该开设不同文化层次的灯谜文化课。在各科教学中也应该积极联系并渗入灯谜教学。大家都应运用灯谜思维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在社会的领域如企业、机关、部队、乡村、社区都广泛开展灯谜文化活动,让灯谜文化艺术遍地开花,让灯谜思维活跃于每个建设者的头脑中,这对于整个社会总体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都大有裨益。灯谜的民间力量在哪里?自然是在民间,在广大谜人、在灯谜精英中。近年来民间精英力量和部分地区官方力量注入灯谜,使灯谜有了较快的发展。毋庸置疑,灯谜发展需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灯谜的发展需要官方和民间各种力量形成的合力。

一、灯谜发展的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

除了独资支持的灯谜活动,灯谜发展的各种力量有时候分不大清。灯谜的发展最理想的力量支持,是官方和民间健全的两条腿走路,这样能够走得有力、走得快、走得远。官方和民间力量对灯谜的支持各有特点。

(一)灯谜发展的官方力量

官方的支持往往和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得紧。许多地方,官方给力灯谜的方式主要是政策上、舆论上和道义上的支持,也有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官方支持的灯谜活动,民间力量是以承办或协办面貌出现的。有些地方的官方给力是全方位的,如福建石狮和晋江的一系列灯谜活动,就是政府全方位给力的最好例证。石狮政府对灯谜的给力更胜一筹,甚至把灯谜活动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2月31日,石狮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实现全面建设石狮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可见给的力度有多大!这是其他地区谜人所不敢奢望的。其他地区政府也以各种方式给力灯谜,多是和民间共同给力的方式。

(二)灯谜发展的民间力量

从历史的经验看,灯谜能够传承到如今,靠的是民间力量,尤其是民间基础力量,这种力量绵若细流,轻若扁舟,然而承载着灯谜缓慢地向前行进,虽然慢,但从未停止前进。古代和近代的灯谜,是靠民间力量在支撑。随着社会的发展,灯谜多了官方和灯谜精英两支重要力量的支持。

民间灯谜精英的支持,如,如雁云灯谜艺术奖、苏剑谜学活动、刘凌云“中华杯”首届灯谜锦标赛等独资支持。民间力量来自“爱”的力量,支持者都是把灯谜爱得要死的坚定谜人,象沈志谦、刘雁云、卢志文、李德生、苏剑、刘凌云,等等。

民间精英力量和官方、半官方(群团组织,如工会、文联等)合力支持,如主要以民间精英力量支持的沈志谦文虎奖、卢志文支持的《文虎摘锦》、李德生先生支持的深圳国际谜会及主要以官方力量支持的新津谜会、上海枫泾谜会等。

二、灯谜支撑的民间基础力量和精英力量

(一)灯谜民间基础力量

古老的、可靠的、最具持续性的民间灯谜力量,是各地的谜人和灯谜组织,还有灯谜爱好者以及关注灯谜的社会人士。我们把这种灯谜力量叫作基础力量或潜在力量。

说基础力量最古老、最可靠、最具持续性,是因为中国古代灯谜活动的开展,没有官方的支持,是纯民间的。民间谜人全凭着对灯谜的热爱和灯谜的知识性、趣味性的吸引,心甘情愿地投入灯谜活动,或口传心授,或书刊阐述,使灯谜薪火相传。

民间基础力量对灯谜的投入呈多种形式:收集谜材、制谜、猜谜、欣赏灯谜、评论灯谜、研究灯谜理论、著书立说、成立灯谜社团、开展灯谜活动、开展家庭谜会及社区谜会、参加谜艺交流、编印灯谜书刊、收藏灯谜书刊、开展灯谜教育、开设灯谜讲座、收徒授艺、建设灯谜网络,等等。谜人中像任焕长那样身残志不移地制谜,像澄海民间灯谜组织和谜人那样,十年间编印灯谜书刊220种,像柯国臻、吴仁泰先生收徒传艺,像老鹰、枫影、飘零叶、sirwolf等那样开展灯谜网络活动,像章镳那样收藏灯谜书刊,像赖杰那样埋头编辑《全国报刊谜汇》,办刊亏损6万多元,一直到发生脑出血。谜人中不乏其人。民间谜人力量无声的涓涓细流,汇集成咆哮的灯谜江河,这就是灯谜的民间基础力量。

在一定意义上讲,灯谜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猜谜、制谜、评谜都是靠千千万万谜人和灯谜爱好者组成的民间基础力量在支撑。

(二)灯谜精英力量

现代的、震撼的、最让谜人向往的民间力量,是近年来涌现的一批灯谜精英,他们原本是谜人,事业有成后,回报自己多年来热爱的灯谜事业,为推动灯谜艺术的发展倾注了时间、精力和资金。我们把这种灯谜力量叫作精英力量,或显性力量。

民间精英力量的投入,包括精力的投入、时间的投入和金钱的投入,时间的投入是衡量力量投入的黄金标准。一次性投入力量的例子很多,比如拉来的赞助。谜人们更欢迎那种长期的持续的投入。多数长期投入的民间力量精英,对灯谜有一种爱,他们不图名利、不计报酬,让谜友们肃然起敬。

民间基础力量也有一些潜在的灯谜精英力量,说不定哪一天,哪个灯谜爱好者就加入了谜人的队伍。说不定哪一天,就有哪个谜人事业成功了,也回报灯谜成了灯谜的精英力量。

三、灯谜精英力量给力灯谜的多种样式

民间灯谜精英和有志之士对灯谜的支持表现出多种样式,并各具特点。

1.沈志谦文虎奖是高雄漳州文虎基金会举办的一种大型综合灯谜评奖活动,是一种灯谜传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沈志谦文虎基金总额最初为10万元人民币,至1998年基金达20万元人名币。自1994年第一届到2011年第十三届共评出全球范围内“具有推动谜事有贡献者”共90位。文虎基金还编印了《微山谜话》等一批获奖者的灯谜著作。获奖的谜人多为年高德劭,已有18位获奖者离世。(高雄漳州文虎基金会丛书:《春灯两岸相辉映——高雄漳州姐妹会缔结纪念专辑》)

2.2008年6月,香港著名谜家刘雁云先生个人出资100万元(港币)设立的“雁云基金会”,进行“雁云灯谜艺术奖”的评选,是三(四)种灯谜单项奖评选活动。2008年年底,评出首届“雁云灯谜艺术奖”系列奖项:雁云灯谜作品奖、雁云灯谜论文奖、雁云优秀谜刊奖。2009年对2008年的“雁云灯谜艺术奖”评奖方案做了调整,将“雁云优秀谜刊奖”调整为“(海内外学校)谜艺传承突出贡献学校”。基金会计划每两年出版“雁云灯谜艺术奖”丛书一辑。(《中华谜艺》)

3.李德生先生支持的2010深圳国际谜会,是李德生和他的灯谜团队小试牛刀,这次谜会已显示了深圳灯谜速度,创造了深圳灯谜品牌,形成了一支深圳灯谜团队,而初具雏形的深圳灯谜模式,表现出人员少而精、内容简而丰、效果广而深的深圳特点。接下来李德生和他的灯谜团队准备要搞的谜会是奥运会式的全景谜会。李先生气魄大,有思想,有目标,思维缜密,有独到的见解。在深圳谜会上,李德生先生倡导的灯谜实际问题的“理论研讨会”成为深圳谜会的一道特色风景线。

4.苏剑给力灯谜之前,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也许是他早就立下志愿——事业有成后,回报自己热爱的灯谜艺术。复出前,苏剑和谜友闯关东到丹东,进中原去安阳,下江南到淮安。继而他连续参加了宝鸡谜会、深圳谜会、新津谜会、东三省谜会,考察取经,了解全国的灯谜形势和现状。苏剑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作为试验,他先搞小的灯谜活动——华山论剑灯谜网络月赛。华山论剑灯谜网络月赛现在是西北片,明年将是西部片,也就是在“华山派”的基础上,再加上“峨眉派”“一指禅派”等的西部谜人参与,涵盖的地域扩大了几倍,这是后话。接下来是世园会征谜,结束时还搞一场有很大影响的颁奖谜会。再接下来是在《文虎摘锦》上搞“苏剑谜学有奖征文”,刮起了一阵阵催人振奋的谜风。最重要的举措是2011年9月出资30万元创立“长安文虎基金”,成立“长安文虎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进行了网络命题征谜评佳、自荐谜评选、全国网络谜赛等一系列活动。最近又发布了《长安文虎丛书》编纂出版公告,现正在编印长安文虎社刊,还准备每4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大型谜会。一套组合拳打出了长安文虎品牌,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当代灯谜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陕西绥德于2000年举办了一次“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二届二次委员会暨‘凌云杯’首届中华灯谜锦标赛”,绥德电脑公司刘凌云先生承担了谜会的全部费用,还独资赞助编印了9期《中华谜苑》,这在中华灯谜发展史上可以说是创先之举,遗憾的是刘先生支持的大型谜事活动目前只有一次,如果再办几次,影响就更大了。

6.几支灯谜精英力量及官方给力灯谜样式比较。如果说沈志谦、刘雁云、李德生的支持灯谜活动侧重于传统和传承,那么苏剑的支持则侧重于网络和创新。如果说沈志谦文虎奖、雁云灯谜艺术奖主要是对灯谜事业的推动者和实至名归的谜人激励机制,那么长安文虎社则是侧重于中青年精英谜人的发现和培养。官方力量支持的灯谜活动,多是依靠灯谜基础力量,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政策策略为主题的谜事活动,兼顾到灯谜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效果。

四、灯谜需要各方力量的合力

官方、民间基础力量和民间精英力量的给力方式,最理想的是给予合力,造成一种全社会效应。民间基础力量的常态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隐性的给力,民间精英力量表现为有力的、显性的、震撼的、一个时期内的稳定给力或一次性的给力,官方力量表现为一种强力的、注重社会效果的、一次性或谜人们希望的那种长久性给力。单从时间上来看,这三种力量如果在发力上形成互补,特别有利于灯谜的传承与发展。

从内容上讲,无论是官方力量,民间精英力量,都离不开广大谜人和灯谜爱好者这个灯谜的基本力量。谜界的三种力量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将预示这次或这个组织的谜事活动成功了一大半。

灯谜精英苏剑支持的灯谜活动,已经初见成效,原因就在于创办者和民间基础力量的默契。如在《文虎摘锦》上举办的“苏剑谜学征文”活动,虽然才进行了两期,但已经唤醒了广大新老谜人灯谜理论争鸣意识,一些老谜人又在谜坛重新活跃闪亮起来。

官方和谜界精英对灯谜的支持,也需要灯谜基础力量即广大谜人的理解、响应与支持。灯谜民间基础力量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灯谜精英力量和官方力量的给力,尤其是配合好精英力量的每一次给力,形成一呼百应的顺应性和一触即发的敏感性。民间基础力量对官方力量和民间精英力量的支持,应拍手欢迎,积极参与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结果。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民间精英力量也需要捧场,不能冷了精英们的心。支持精英们的行动是民间基础力量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建议谜界搞一个“感动灯谜人物”的评选活动,把那些对灯谜发展尽了自己的努力,并做出了令谜人振奋成绩的谜界内外人物评选出来,表彰出去,鼓励他们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间基础力量像是缺肥少水土地上的庄稼,不浇水、不施肥也能收获,也能延续,但是不会丰产。如果浇点水、施点肥,它就能开花结果,给得越多收获越大。

灯谜的基础力量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只要有灯谜精英力量和官方力量点燃,就会“火”起来,点燃一次燃烧一次,持续点燃,持续燃烧,形成熊熊火旺之势。

(本文2011年12月荣获《文虎摘锦》第3期苏剑谜学奖)一、一部潮汕灯谜创业史的诞生

2007年4月,对潮汕灯谜是个重要的时间,魏育涛著的《潮汕灯谜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文库》丛书之一,《潮汕灯谜史》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潮汕地区灯谜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在海外传播和发展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潮汕灯谜文化特征,是一部潮汕灯谜的创业史,是中国灯谜研究的重要著作。

《潮汕灯谜史》大32开本,428页。全书32万字,除引言外,正文内容分成八章,并附有参考文献和《潮汕谜书目录》,断代至2006年。作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在潮汕社会发展和中国灯谜发展的大背景中,以自己创造的独特写作体例,为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潮汕灯谜的过去和现状,奉献了一本重要的参考著作。它的出版填补了地方灯谜史正式出版物的空白,也为潮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内涵。

也许有人会问,灯谜是游戏,还写什么史?我们说写灯谜史对于保护属于民间文化的潮汕灯谜很有必要。

关于民间文化保护的争论很多。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白庚胜先生曾经总结了这些争论:“一种观点是,认为过去的文化有一个自然生长灭亡的过程,不用在意,不用抢救,对抢救、收集、整理提的太多,就会对今天的农业文明向都市文明转化形成阻碍,形成一种复古的、抵抗现代文明的力量。这是一种比较激烈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民间文化动不得,完全应该让它保存着、传承着。还有一种观点是,我们现在要紧的不是民间文化实物的抢救,而是对现存资料的研究,对研究者的保护和抢救,研究者是最重要的,过去的研究资料是最重要的。冯骥才先生说得好,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是第一位的”,不保护不行。保护不是简单的收藏,保护有多种内容、形式和目的。其中编写民间文化史是一项重要的保护形式和措施。

近年来,一些灯谜理论著作,特别是对潮汕灯谜艺术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潮汕谜艺》等著作正式出版,使潮汕灯谜开始成为谜人关注的对象之一。但是,却找不到一部对潮汕灯谜发展史有全面认识的著作。前辈潮汕谜人的谜作、谜论和谜事以及他们的辉煌,已经或逐渐被湮没在历史灰烬中。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魏育涛先生萌发出撰写一部潮汕灯谜史的想法,这也是一直是他的夙愿。

潮汕灯谜是传统民间文化。我们说,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础,先进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要尽可能多地将潮汕灯谜文化保留下来,只有潮汕灯谜存在,它本身才有可能改变,才有可能发展。就像建筑工人盖楼,什么地方坑挖得最深,什么地方楼就盖得最高。我们要让中华灯谜文化更有生命力,存在的时间更长、辐射力更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灯谜文化在没有任何法律法规保护的情况下,正在经受着全面的冲击,面临着或人为毁坏、或流失、或因老灯谜艺术家逝去而人亡艺绝等状况。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的那样,现在“每一分钟都有一种民间艺术在消失,再不抢救的话,就永远来不及了”。所以,可以这样讲,《潮汕灯谜史》的作者魏育涛先生为抢救潮汕灯谜,做了留住潮汕灯谜根、守住潮汕灯谜魂的工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大事。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潮汕灯谜史》的出版受到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的重视,获得了相应的荣誉。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广东省第三届民间文艺著作评奖活动于2008年1月9日在广州市番禺区举行,《潮汕灯谜史》获得省民间文艺著作一等奖。2008年1月,“中华谜坛十件大事”揭晓,经《春灯》《中华灯谜》《中华谜艺》《文虎摘锦》《中国报刊谜汇》《全国灯谜信息》等国内主流谜刊联合评选,《潮汕灯谜史》出版入选2007年度中华谜坛十件大事。

《潮汕灯谜史》虽由魏育涛个人执笔,但实际上这本书却是历代潮汕谜人不屈不挠奋斗足迹的忠实表述,它的每一章节都凝聚着潮汕谜人的汗水、智慧和心血。这部书的顺利完成,作者感触很多,他说,要感谢养育了他的潮汕这片热土,感谢赋予他知识和思想的澄海东里中心小学、澄海苏北中学和汕头大学,感谢大力支持这本书撰写工作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感谢无私援助和关怀这本书的所有长辈们和朋友们!当然,也感谢他的家人。

为了完成《潮汕灯谜史》,作者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全部家务几乎都是由家人承担,给了作者以最大的宽容与支持。作者的父亲为本书出谋献策,对初稿进行审订和修改。初稿完成之后,又建议编辑《潮汕谜书目录》做本书的附录,使这部书的编纂体例更趋完备。家人们为这部书的出版在背后默默地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潮汕灯谜史》的顺利出版,离不开当地领导、朋友、谜友的关心和帮助。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将本书列为《潮汕文库》丛书予以出版。汕头地委原副书记、汕头市政协原主席李习楷先生89高龄为本书题写书名;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所长、《潮学研究》主编黄挺教授为本书提出修改意见并审定了全稿,还拨冗为本书作序;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灯谜信息》主编刘二安先生为本书联系出版社;汕头谜友林文通先生为本书装帧设计;黄炳华、李春明和苏少伟诸谜界行家为本书的撰写提供大量潮汕灯谜书刊作为参考;王文楷、张镇和、伍延才、许锦创和鄞镇凯等谜界行家为本书提供书面或口头潮汕灯谜史料;余泮浩、黄秦奇、陈彦钿、张红雄、古燕顺、王友宜、王文锦、施奕盛、陈挺、麦铎雄、潘洁妹、王岛、陈琳藩、余文钦等朋友在本书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写过程提供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潮汕灯谜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潮汕灯谜史编写的难度和作者艰辛的编辑劳动

关于潮汕灯谜的起源难以考证,这也和民间文化研究的其他领域一样,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在为钱南扬《谜史》一书作的序中说,民众的事实能够侥幸写上书籍的,未必有十万分之一,书籍又因日久而渐失传,我们不能起古人于九原而问之。

潮汕灯谜在中华灯谜文化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果将明代嘉靖(1522—1566年)年间潮州戏文《蔡伯皆(喈)》中出现的诗谜作为起始,到外地灯谜流入潮汕有400多年的历史;而将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纂修的《澄海县志》中最早出现元宵灯谜的记载作为依据,潮汕灯谜活动迄今也已有300多年历史。潮汕灯谜艺术经历了自己相对独特的发展历程。而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潮汕灯谜文化现象的发展轨迹当时和后来未得到充分地阐述。

感到踏实的是此书断代在明清以后至2006年,作者占有的这个时期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清代和民国以后,潮汕灯谜专著和灯谜刊物的相继出现,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谢会心为代表的潮汕谜人开始著书立说,潮汕地区灯谜活动日益走向繁荣。这些谜人、谜事、谜书、谜刊资料,为《潮汕灯谜史》的写作,提供了相对丰富的材料。根据作者魏育涛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1月,关于潮汕灯谜的书刊已经超过500种,1500余部(期)。这些资料保存了近代以来潮汕灯谜活动史实,保存了大量潮汕谜作和创作经验,为当代谜坛留下了一批宝贵灯谜文化遗产,急需有人进行认真全面的整理。年轻的灯谜理论工作者魏育涛自觉地肩负起这副沉重的担子。

魏育涛喜爱灯谜已有20余年,他在上小学前就学会了猜谜。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潮汕灯谜活动走向繁荣的时期,也是魏育涛儿时最美好的时光,那时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跟着父亲参加当地的春宵秋夕灯谜会,或者独自挤在谜台下学猜谜。到初中阶段,父亲珍藏的大量潮人灯谜专著和潮汕谜刊成为魏育涛课外主要读物。这些书刊中有《评注灯虎辨类》《韵谜三百则》《无以名我斋谜存》《灯谜知识浅谈》《澄海灯谜》《东林集》《凤城谜话》《谜潮》等。魏育涛从这些灯谜书刊中汲取了大量灯谜艺术养分,了解了潮汕灯谜发生和发展的辉煌历程。大学毕业后,魏育涛对灯谜的热情依然不减,由此而逐渐走进灯谜研究队伍的行列。

《潮汕灯谜史》的写作,从2000年3月开始收集整理灯谜资料,2004年10月开始着笔撰写,2007年4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从收集资料到正式出版,整整花费7年多时间。开始萌发撰写《潮汕灯谜史》的魏育涛才28岁,不能不说魏育涛是少年有为!

魏育涛在大学学的是电子专业,毕业后的工作又是办公室工作,这并未影响他写作《潮汕灯谜史》。他凭借坚实的文学功底和灯谜研究能力,进行了竭尽全力地潮汕灯谜史研究。他查阅了大量潮汕各时期灯谜刊物和潮人灯谜著作,翻阅了大量地方典籍文献、明清笔记小说、民国潮汕报刊,以及潮汕的戏文、歌谣、俗谚等,积累了厚厚的数本读书笔记,从中发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潮汕灯谜史料,这些资料成为他撰写潮汕灯谜史的主要凭据。

史书一般是多人编纂。二十四史的编写除了《史记》外都是朝廷组织许多官员,耗时多年编写的。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来编纂一部灯谜史太吃力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和耗费的心血只有作者心知肚明。

三、《潮汕灯谜史》编写体例的创新

《潮汕灯谜史》是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一个区域灯谜发展概貌的专门著作,由于没有合适的模式可供参考,本书的撰写是一项相当吃力的工作。本书以潮汕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国灯谜史为主要背景,将潮汕灯谜的发展脉络贯穿起来。

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正史、杂史、别史、野史、稗史等,可直接作为灯谜史写作参考的却没有。这些史书中的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外,大多数正史是由朝廷的官员修撰的。虽然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体例,但是《潮汕灯谜史》编纂者魏育涛却融会贯通,借鉴了这些史书编纂的基本方法。

在评价《潮汕灯谜史》的时候,我们觉得应该从它的科学性、真实性、系统性和可读性几个方面考察。

1.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也就是编辑方法是否合理,用什么观点、什么方式方法表现潮汕灯谜史这一主题。魏育涛在本书编纂时,用历史唯物史观,采用了编年、断代、正史加杂俎相结合的体例。编纂者按编年的顺序,根据越往后期占有灯谜资料越多的特点,越往后的年代划分越细,将整部书稿分为明清、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抗日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前、“**********”期间、“**********”结束后到潮汕行政区域调整前、潮汕行政区域调整后、潮汕灯谜在海外及港澳台的发展史8个板块。其实应该看为9个板块,在引言中述及了明清时代以前的谜事。在每一章的编辑中,创立了独特“格式化”的五步法编辑体例:灯谜组织和谜人、灯谜活动述略、灯谜作品录存、灯谜著述和谜书谜刊、谜史杂俎,将占有的各种灯谜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

2.采信资料的真实性。魏育涛在写作《潮汕灯谜史》过程中,直接利用的参考文献包括5个部分共124种。其中,主要参考(公开出版)书目30种。最早的是杨小绿编,1949年香港潮书公司出版的《潮汕俗谜(增订本)》;最晚的是200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刘二安主编的《中华灯谜年鉴》。主要参考(内部交流资料)书目24种,起于1956年复写传抄本翁松孙著的《春灯佳会记》,截至2005年编印王岛主编的《谈虎色变》。主要参考(内部交流资料)谜刊30种,起于汕头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组编印的油印本《灯谜》,截至于揭西县棉湖灯谜协会编印的《云湖谜苑》。主要参考文章40篇,最早的参考灯谜论文是载于1981年潮州市文联、潮州市文化馆编印的《风城谜话(创刊号)》中,黄继钊著《“凤水谜苑”的由来》;最晚参考文章是载于2006年惠来县灯谜协会编印的《惠来谜苑》的鄞镇凯的《杂说“大潮汕灯谜”》。

3.系统性的灯谜史结构。魏育涛将他的《潮汕灯谜史》构筑成一个三维系统,以章为纵轴,是时间的线索;以节——“格式化”的灯谜内涵为横轴,是谜人、谜事、谜作谜著、谜史杂俎材料展开;把谜人们的灯谜思想和灯谜理论贯穿于整个谜史纵横轴之间,是属于第三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灯谜史系统,将潮汕灯谜的发展轨迹基本上讲清楚了。

我们以横轴为例,分析一下这部灯谜史的结构。作者在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潮汕灯谜的肇始和演变,其中一部分内容简述了明清以前的潮汕谜语。第一节潮汕灯谜组织和谜人,写潮汕灯谜艺术人物;第二节潮汕灯谜活动述略,讲述潮汕灯谜活动实践;第三节灯谜作品录存,记录潮汕灯谜艺术创作实践;第四节灯谜著述和谜书谜刊,是本书的骨干,展现出潮汕灯谜的辉煌,此节评介的潮汕灯谜艺术理论见解只是概要地评介,未做进一步展开;第五节谜史杂俎是本书作为灯谜史的特色,介绍了潮汕灯谜史中的趣闻轶事,或尚待进一步分类和研究的资料,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全书以潮汕谜人为线索,以潮汕灯谜活动为枢纽,以潮汕派谜作和著述为证据加以展开。

4.叙述方式的实用性、可读性。《潮汕灯谜史》最大意义在于它的现实意义——实用性和可读性,可以作为其他地区编写地方灯谜史作为参考,为今后有人编纂中国灯谜史作为重要参考资料,也为当代谜人了解潮汕灯谜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学习和借鉴潮汕灯谜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

魏育涛通过三个方法来增强本书的可读性:一是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灯谜史料;二是每个章节都列举了可佐证潮汕灯谜史和潮汕谜艺的优秀灯谜作品;三是以灯谜杂俎中的逸闻趣事和需要进一步考证研究的谜事,采取开放式的著述方式,为读者留下了思考余地。这些方法和内容都成为史书枯燥资料铺陈的重要调味剂,引发了读者对本书欲罢不能的阅读欲。“灯谜杂俎”部分可以看作潮汕灯谜正史的补充、花絮,是一种新颖的写法,是著者增加这部书可读性的重要手段。

古代史书编纂体例中的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按照古代史书编纂体例,《潮汕灯谜史》的内容大概属于稗史一类。出于对灯谜的责任感,魏育涛将古代属于稗史概念的材料,按照现代的观点用正史的体例编写。只有“谜史杂俎”一节,才真正按稗史方式操作。

四、关于潮汕灯谜特征的讨论

潮汕灯谜艺术的积累是一个逐渐沉淀的过程。潮汕灯谜的发展,用编者的话来说,有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1929年,潮州著名谜家谢会心先生编著出版了我国灯谜史上的第一部灯谜类书典籍《评注灯虎辨类》,这标志着潮汕灯谜艺术的创作体系和理论体系已趋于完整,自此潮汕灯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评注灯虎辨类》对潮汕乃至整个中华谜坛的影响相当深远,它的刊行是潮汕灯谜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983年12月,澄海县(今为汕头市澄海区)灯谜协会宣告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省第一个专业的灯谜研究机构和组织,澄海县灯谜协会的成立,为潮汕各地灯谜活动有序和深入地开展提供了可贵的样板,它是潮汕灯谜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1999年12月18日至2000年1月7日,汕头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灯谜大联赛。这次比赛是全球华人灯谜界的一次盛事,它开创了中华灯谜史网上大型竞赛的先河,灯谜的发展由此而进入一个新的旅程。首届中国互联网灯谜大联赛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推动和加快了网络灯谜的发展进程。它是潮汕灯谜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如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潮汕灯谜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阔的时代背景。我们不妨对潮汕灯谜的发展做一粗略的分析,以便对其他地区的灯谜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2006年1月7日至8日在惠来举行的大潮汕(惠来)迎春灯谜会,旨在希望潮汕谜界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加强潮汕谜界的横向交流和合作,打造“大潮汕灯谜”这一文化品牌,为潮汕灯谜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以此契机,形成潮汕灯谜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使潮汕灯谜界能够在中华灯谜发展史上留下更辉煌的篇章。

潮汕灯谜有一个大队伍,潮汕灯谜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潮汕谜家注重著书立说,从灯谜大家谢会心开始,潮汕谜著频频问世,可能是全国其他地区不能比拟的。

潮汕灯谜有三个组成部分:赋体谜、外江谜和赋体谜外江谜的结合。潮汕谜人将灯谜学的基本理论和潮汕地区的具体谜语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潮汕灯谜,形成了鲜明的潮汕特色。所以,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潮汕灯谜艺术都无可辩驳地昭然于天下。只是还没有人把一张窗户纸捅破,做出潮汕灯谜现象和潮汕灯谜流派的提法而已。一个艺术流派的产生有三种方式:结社、自然形成、后人总结。显然,如果将潮汕灯谜说成是流派,那么这种流派是自然形成的结果。

笔者感觉到在潮汕灯谜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受到了陈元光的开漳文化的影响。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开漳圣王”陈元光。陈元光是唐代开拓福建漳州的辅助将军,曾率领中原十八姓族开发漳州,被漳州人尊为“圣王”。“开漳圣王”文化是漳州、石狮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根基和核心,也是维系海内外同胞亲情乡谊和民族感情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奕虎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意见:“闽南地区与潮汕地区文化背景接近,并且都是现代中华灯谜的繁荣地区,可否将“大潮汕谜会”发展成为“闽南语系地区谜会?”

灯谜艺术需要的是具有差异的多种艺术,灯谜只有在这种差异中存在和发展,灯谜艺术理论也要讲民主。讲灯谜流派,其实质不是为哪个地区的灯谜艺术争雄、争霸,而是这些共同存在的灯谜艺术营造出一种平等、公正的艺术研究氛围。从历史的意义上,各个地区的灯谜艺术都有其可评价、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容忍当代灯谜艺术的多样性,也就意味着自己不被他人所容忍。从某种视角看,不容许灯谜流派存在是一种独语的心态和意识,远没有练就一种包容的心怀。

五、潮汕谜史作者的遗憾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由于部分谜史资料的缺失,给《潮汕灯谜史》编纂工作带来难题,虽然作者千方百计地采集资料、访问前辈谜人,书成之后,作者仍然负责任地感到有“此事古难全”的遗憾。我们把这些遗憾归结为以下方面。

1.虽然清朝中叶潮汕灯谜活动开始出现繁荣迹象,但尚没发现在这个时期及以前可以直接取证的潮汕谜人、谜事情况的事实。在留存下来的潮汕谜作中,清中叶以前的作品寥若晨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这个历史的遗憾深深地体现在《潮汕灯谜史》中,造成《潮汕灯谜史》古代部分的叙述平淡,留下了遗憾。

2.《潮汕灯谜史》主要阐述了潮汕灯谜活动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潮汕谜人关于灯谜艺术理论的演变过程是潮汕灯谜发展的灵魂,然而在本书的结构处理中,这部分内容是穿插起来进行描述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是谓第二个遗憾。

3.早期潮汕灯谜史料相当零碎,《潮汕灯谜史》在史料的取舍上,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使《潮汕灯谜史》的一些问题和细节暂时难以得到妥善处理。是谓第三个遗憾。

4.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艺术史家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指出:“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传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谜语属于俗文学的范畴,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俗风情与审美情趣。灯谜是人们智慧的集中体现,它既蕴含着丰富而独到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反映出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本书的编纂以潮汕灯谜为主要线索,所以出现了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所长黄挺教授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不足之处:对民间俗谜的注意不够,“怎样给我们从小就在奶奶大婶那里学到的俗谜一个位置,是值得考虑的”。“潮汕谜坛抛弃了‘白字(潮语)谜’而选择了文雅之风,造成今天的气象,这是趋势”。(黄挺还提出《潮汕灯谜史》对什么是“外江谜”并没有做阐述,对这一问题,我们下一段另议。)是谓第四个遗憾。

我们把《潮汕灯谜史》这一版的不足归结为下面几点。

1.作为当代潮汕灯谜主流源头之一的外江谜,在《潮汕灯谜史》中,其概念、实质,流入的时间、方式,以及演变和融合的具体情况,还有它在潮汕灯谜发展史中的位置、影响,没能得到足够的体现。

2.作为潮汕特色谜种的潮州赋体谜,她的演变,以及她与其他谜种关系方面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尚显不足。

3.潮汕灯谜理论尚需在《潮汕灯谜史》加以展开,给予提炼,多一些点睛之笔。

4.《潮汕灯谜史》“引言”中同时出现了“潮汕灯谜文学现象”“潮汕灯谜艺术现象”“潮汕灯谜文化现象”,这些提法显得不统一,当然这些现象有些是大概念,有些是小概念,但仍感到有些混乱。

5.作为史,《潮汕灯谜史》显得断代时间有些太近,可能有人会提出,2006年的事是新闻还是历史的疑问。有人就讲过“20年内没有历史”,虽然有些过分,但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个人撰写谜史,精力确实有限,时间毕竟匆促。在发掘出来的潮谜史料中,许多有用的线索目前还无法继续追寻下去。摆在面前的这部《潮汕灯谜史》,留下的缺陷和遗憾,读者自会评价和指谬。

鉴于以上的遗憾和不足,我们认为,和灯谜艺术史需要不停地重写一样,《潮汕灯谜史》也需要不断的修订完善。我们期待着有《潮汕灯谜史》第2版、第3版的问世。

(本文2008年12月荣获雁云基金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中华谜艺》杂志社灯谜艺术奖评审委员会主办的2008年度“雁云灯谜论文奖”二等奖)一、灯谜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灯谜欣赏是一种以灯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吴仁泰说:“对于灯谜中一部分优秀的作品,人们也已注意到可以通过艺术思考和美的探索,去发现它的优雅意境和精巧构思,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柯国臻评价吴仁泰的《佳谜欣赏》:“是在诸多谜例中审美,博采众长,荟萃精英,帮助人们去认识灯谜美学价值的一本好书。”可见谜界对灯谜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的共识。

对灯谜的审美活动还不仅仅是写灯谜欣赏文章。一个作者创作了一则谜,当他回头来审视修改这则谜作时,他便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对谜作进行了一次审美实践。人们在猜灯谜时就在进行审美实践,不管有意或无意,他都会以自己特定的审美标准对谜作做一个是与非、美与丑和有趣与乏味的判定,虽然这种判定不一定公之于世。

对灯谜的审美活动大致可分为审美欣赏和审美享受两种形式。前者主“动”,表现为一个心理过程,亦即欣赏灯谜的人对灯谜进行感受、分析、联想、破译、玩味的心理过程。它是感性的直觉,又是理性的判断:既受欣赏对象——某则谜作的客观制约,又有欣赏者对欣赏对象能动的审美“再创造”。后者主“静”,表现为一种既定的心理状态,亦即猜射灯谜的人在对灯谜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审美判断所获得的一种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灯谜的审美欣赏是动态的审美享受,灯谜的审美享受是静态的审美欣赏。或者讲,灯谜的审美欣赏是灯谜审美活动的表现型,较多灯谜评论的成分;灯谜的审美享受是灯谜审美活动的内蕴型,有更多游戏娱乐的成分。

由于灯谜欣赏是一种主观活动,每个人在进行这种审美活动时,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志趣爱好、对灯谜艺术的认识程度,乃至一般的道德观念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谜作进行感知、判断。或仅感悟和玩味其中的谜趣,或仅简单地判定一条谜作的优劣,或对谜作做出进一步的判断,指出这则谜作为什么是佳谜,好到什么程度,甚至对谜作的品位做出判定:是神品、能品,还是逸品?这种欣赏是灯谜欣赏的最高形式——灯谜艺术欣赏,这种艺术欣赏并非一般人都能完成,有个艺术鉴赏力的问题。

谜作者们为猜谜的人栽种了繁华竞艳的谜苑,其中也有野花蔓草丛生,构成了一个优劣杂处的环境,让所有进入谜苑的人都具备识别香花野草的能力并不容易。“需要功底老到,眼光锐利的评论家,从这谜作群体中分辨出恶草香花,探生揭秘,使初学者省却迷惘,与行家们产生共鸣。”

二、灯谜欣赏的信达雅审美标准

鲁迅先生对梅兰芳先生男扮女装唱旦角颇有微词。但是梅兰芳到欧美演出,引起了那里的观众甚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耶荷德这样的大戏剧家们的赞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耶荷德有他们的道理,鲁迅先生也不无他的道理,这就是审美欣赏的差异性。但是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在西方享有“梅兰芳的假定性”的崇高声誉,这应该是共识。也许正是由于梅大师表演的特殊性,所以在国际上才更带普遍性。

和其他艺术的审美欣赏一样,灯谜欣赏也有一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问题。欣赏者对谜作的审美判断往往因他们所掌握的艺术尺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譬如中老年谜人喜欢古典美的谜作,青少年谜人青睐现代美的灯谜,这就是差异。但也有共同性,就是不论古今何种题材的谜作,都必须合乎灯谜艺术规律,越有谜味越让人喜爱,并无年龄、地域的差别。判定一条谜作的优劣,人们不一定用什么明确的标准去度量,因为一条谜从谜面到谜底,仅几个字到几十个字(故事谜等除外)。所以在审美判断时,审美主体是凭借着他的“第六感官”悟到这条谜有谜味,猜它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新快乐感,就认为它是一条好谜。这种凭直觉的判断一般还挺准。

朱光潜先生喜欢读英文诗,他判断英文诗的好坏有一个很怪的标准:一首诗到手,他先不求甚解地把它朗读一遍,若读起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很坚实饱满,朱先生就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凌乱,他就断定作者胸中也很空洞凌乱。用这个标准,他往往不出错。

上面这两种情况实际上是讲,一件美的东西,内在的美总是要通过各种通道和方式把美的信息传达到外部,表现在外部形式上,如声音、色彩、图形、动作、气味、文字(如谜面)上来。灯谜也是这样,不能设想情理文理都不通的谜作会是佳谜,不能设想一些庸俗的文字能表达一个美好的事物或意象。我们想,作为一种审美欣赏,灯谜欣赏是否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审美标准?虽然每个人在审美判断时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是若同他人共同交流谜艺时,如有一个大家认同的尺度,讨论起来岂不更方便些?更多一些共同语言?

一条谜作从谜面到谜底,犹如破译一条密码、翻译一句话,尤其在猜谜过程中有更多这种感觉。这使我们想起严复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时为自己定下的“信、达、雅”三字标准,把这个标准移植过来用作灯谜审美标准也很恰当。

台南范胜雄也有同感,他说:“文章有所谓信、达、雅之说,灯谜亦然。信,诚也。就是忠实地表达灯谜的诠释,没有虚抛,义正辞圆。达,适也。就是合适地表达灯谜的内涵,直解别解,通畅流利。雅,娴也。就是娴致地表达灯谜的意境,诗情画意,不同流俗。除以上信、达、雅三者之外,灯谜还要加上一份巧。巧,妙也。就是灵巧地表达灯谜的情趣,神机妙构,谜味隽永。”

对“信、达、雅”作为谜作称佳的标准,我们这样理解:信,指谜作的内容要求。整条谜作从谜面到谜底材料必须翔实,不能无中生有,生造谜材。整条谜作要符合情理、文理、谜理,没有丝毫“艺术的虚假”(自造的词,和艺术的真实相对应)。雅,指灯谜的形式一定要美。不论是古典美,还是现代美,都要有创造美的意念和表现美的形式,不能流于俗套,要创造新的灯谜语汇。达,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灵沟通。在谜面和谜底之间,它是一种联系喻体和本体间的意象信息;在内容和形式间,它是内蕴的美向外有的美发出的信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它是作者向读者传神、传情、言志的阿堵之物。说到底“达”是作者谜艺综合水平的集中表现,也是他驾驭谜材进行创作和表现生活美的全能总分。我们的这种认识尚需方家和谜友给予指正,不断修改完善。

三、灯谜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灯谜欣赏和其他艺术欣赏一样也是一种“再创造”。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曾说:“与标语口号不同,艺术的思维埋藏在艺术形象之中,不是附加在艺术形象之外。”又说:“无形的音乐是给人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有形的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例如画出了汹涌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仿佛听见了什么。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说明这种情况活动,姑且把它叫作‘再创造’吧。”

与标语口号不同,灯谜是一种以曲折、含蓄为特点的艺术,它的美妙往往藏得很深很深,从不漂浮在表面。欣赏灯谜的人必须将自己的经验、知识、理解能力集中起来对谜作进行感受、联想、分析、判定、旁征博引,进而阐发精微,揭示奥妙,从多个侧面丰富原谜作的内容和形象。“当它的内容通过欣赏者的‘再创造’而‘丰富’了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它所反映的生活被深刻地认识的时候。”

当然这种再创造不同于灯谜本身的创造,它受到原谜作的制约,表现出客观制约性。但这种制约也不是欣赏者对欣赏对象单纯、被动地接受,而是欣赏者对谜作的一种能动的“再创造”。因为在欣赏谜作的过程中,被欣赏的谜作已不再是外在的、客观的审美对象,而是由欣赏者“再创造”出来的内在的、主观的及凝结着欣赏者思想、情感、趣味和理想的“审美意象”。因此,灯谜欣赏是被动中的主动,制约中的能动,反映中的创造。

四、灯谜欣赏文章的导向作用

灯谜欣赏表诸文字,就成了灯谜欣赏文章。灯谜欣赏文章是灯谜评论的原始形态或是灯谜评论的准备,一旦发表,就具有很直观的导向作用。尤其是那些学识渊博、灯谜艺术造诣深、审美能力强的谜家所做的欣赏文章,就具有更强的导向作用,有时引导着灯谜创作一段时间内或一个方面的潮流趋向。

许多初学灯谜的人把灯谜欣赏文章作为进入谜林的向导。一些谜人借鉴好的灯谜欣赏文章提高自己的灯谜猜射和创作水平。也有一些灯谜团体在组织灯谜创作比赛时,把谜作是否被其他谜人尤其谜家欣赏著文当作评佳谜的依据。一些好的欣赏文章还被后学视为范文模仿,甚至连格式句式都模仿得很像,可见这种导向作用还表现在灯谜欣赏文章本身。

因此,灯谜欣赏文章写作时必须首先选好谜作,三思而后动笔,不可盛情难却欣然命笔。要按照审美标准,认真剥珉出璞,选薏得珠,从优劣杂处的谜苑中选出符合信达雅标准的佳作来。这样做对作者、读者和欣赏者都有裨益。

五、灯谜欣赏文章的多样性

灯谜欣赏文章一经发表,在读者眼中就变为“审美客体”。在不同的场合和人群中有不同的作用。发表在报刊(非谜报)上的欣赏文章,除了其他作用外,主要是一种普及灯谜活动的作用,要求把灯谜理论淡化,写得通俗些,以适立更多的读者。在灯谜内刊上发表的文章不妨“专业化”些,多一些灯谜理论的深化,因为这里有提高灯谜技艺的问题。中华谜学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技巧,就要深入研究理论问题,就要创作出更多富于时代精神的新谜作、培养更多的新谜人。所有这些工作中,普及和提高并举显得十分重要。

灯谜欣赏文章的样式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但必须受到审美对象的制约。可以从内容、创作技巧和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全方位地欣赏,也可以仅欣赏其中的一个方面。可以一个谜作一欣赏,也可以同一作者的多个谜作纵向比较欣赏,或者多个作者的谜作横向比较欣赏。可以一句话评一条谜,也可从充分发挥单谜欣赏独立成篇。可以重在释典分析写成“赏析”,可以偏于判断感悟写成“鉴赏”,也可以夹叙夹议写成“评析”。可以凭着直感云来雾去写成随笔,也可以多一些理性写成短小的小品文。总之,就是要因材下笔,通过各种手段挖掘、丰富和完善谜作的内容和它所蕴藏的美,而不是简单的接受。

在形式上,灯谜欣赏文章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格式。欣赏文章最好有一个符合内容的标题,不能笼统都是一个“佳谜欣赏”相同的标题。欣赏者的名字应该像其他文章一样写在标题下,而不要放在文章最后的括号内。这样做是表明了一种责任,说错了话写文章的要文责自负。

欣赏灯谜要放在社会的大背景前、在艺术的大背景前、在灯谜的大背景前来欣赏。如果仅仅放在灯谜的环境中来欣赏则思路太狭隘,也隔绝了和其他门类艺术的联系和沟通。只有放在更广阔的背景前欣赏,才能使这种审美活动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时代,才能加深和其他艺术的联系。灯谜欣赏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的欣赏方法。诗歌、绘画、书法、篆刻、音乐、影视等艺术和灯谜本来就有联系,或被当作谜材,或被作为表现手段,它们的艺术欣赏方法不难被灯谜欣赏所借鉴。

灯谜创作是灯谜欣赏的对象,没有灯谜欣赏(广义的),就没有必要灯谜创作。欣赏的需要推动了灯谜创作,同时灯谜创作也创作着灯谜欣赏的需要。随着灯谜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灯谜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提高了的欣赏水平又反过来促进着灯谜创作水平的提高。灯谜创作和灯谜欣赏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促进着灯谜事业的发展,这一对矛盾将不断在新的高度上得到调整统一。

(本文1999年8月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次文学艺术作品评奖三等奖)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曲折有致﹑变化多端﹑耐人寻味。

灯谜能够使人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开展灯谜活动既可以启发人们的想象﹑锻炼智力,又能增长知识﹑活跃生活。所以,它是一项有益的文化活动。

那么,怎样开展灯谜活动呢?这是不少灯谜爱好者和一些机关﹑企业﹑部队﹑学校及团体等做工会﹑妇女﹑青年团工作的同志们所关心的事。

逢年过节,很多单位都把猜谜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或在礼堂﹑或在广场,悬上红﹑黄﹑蓝﹑绿各色谜条若干,男女老少伫立谜前,有的冥思苦想,有的神采飞扬,那种场面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下面,就如何开展灯谜活动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灯谜(谜条)的常见(基本)构成形式及其各部分的含义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为了使大家不至于把“灯谜”和“谜语”这两个概念混淆,先把“灯谜”与“谜语”的区别谈一下。

灯谜与谜语两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灯谜专指文义谜,其特点是利用中国文字音、形、义的变化,用会意、别解、象形等手法来制谜和猜谜。谜语则指口头谜,多打事物,其特点是着重对事物的形状、动态、性质等特征进行描绘,用歌谣的形式制谜。

如,月下操琴(打一武器名),谜底:照明弹。这就是灯谜。而“身上洁白如玉,心中花花绿绿,白沙滩上打滚,清水池中沐浴”(打一食品),谜底:元宵。这就是谜语。前者是根据文义制谜和猜底,后者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动态、性质来制谜和猜谜的。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灯谜和谜语不是一回事。

现在,我们就看一下灯谜(谜条)的构成,灯谜(谜条)构成分四个部分:谜面、谜目、谜格、谜底。当然,谜底是叫人猜的,是不写在谜条上的。如:

十分欢喜(围棋术语一)(上楼格)无忧角

(谜面)(谜目)(谜格)(谜底)

谜面“十分欢喜”分段会意“十分”为一角,“欢喜”扣无忧,谜目指示的范围是“围棋术语一”,围棋术语只有“无忧角”,没有“角无忧”。所以,用“上楼格”——谜底三字以上,将谜底最后一字“上楼”到最前面扣合谜面。这样,谜底“无忧角”既符合了“谜目”的要求范围,又符合了谜面“十分欢喜”提供的依据。以上就是灯谜(谜条)的基本构成形式及各部分的含义及其作用。当然,我们常见的灯谜大多是不用格的。如:

唇枪舌剑(宁夏地名一)(空)大武口

(谜面)(谜目)(谜格)(谜底)

二、灯谜谜面、谜目、谜格、谜底的基本要求和常见种类

1.谜面:猜射的依据条件。灯谜对谜面的要求是必须准确、明白无误的表达一个概念,是成文、有意义的。人们根据谜面提供的依据条件只能猜出一个谜底。如,半价出售(打一字),谜底:催。谜面成文。把“价”“出”“售”三字的一半重新组合成字,只能是“催”。这样就符合灯谜对谜面的要求。

2.谜目:猜射的指示范围。灯谜对谜目的要求是:必须是范围指示准确;否则,要么猜不出,要么猜不准。

现代灯谜发展迅速,涉猎范围极广,上至太空,下至海底,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真可谓是“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无所不至,无所不及,因而灯谜的谜目很多很多,诸如我们常见的字、词、成语、俗语、常用语、人名、地名、电影名、电视名、书名、歌名等多的不可胜数,但要求是一致的,必须是范围指示准确,当今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发展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因而,分门别类也的确是不容易的事。可是,谜目的要求却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从出发点就偏离目标,那可是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如,前(打一财经名词),谜底:剪刀差。这个谜目就给得很不准确,含糊不清。“财经名词”到底是指财政、经济,还是财务、经济,所以,谜目不准确,谜是没法猜的。这条谜的谜目,准确地应为“政经名词一”。又如,禁放牛羊(打古代一诗人名),谜底:杜牧。谜目“古代诗人”到底是哪一朝代。范围太大了,应为“唐诗人一”就很明确,很好猜了。

所以说,谜目泛了不行,混了字不好,不能用泛谜目唬人,更不应混谜目乱人。

3.谜格:谜格是指谜面、谜底扣合时必须遵循的规律。常听不少喜爱灯谜的同志反映,一见带格的谜就头痛,什么这种格那种格,名目繁多,弄不清是什么意思。其实灯谜的谜格并不多,《辞海》介绍有二十四格,只不过很多谜格叫法不一,但内容相同,常用常见的也不过是六七种。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制谜、猜谜往往可以增加趣味,另辟蹊径,曲径通幽。很多喜爱灯谜并有一些灯谜常识的人都知道,越是带格的谜往往越是容易猜中。常用谜格主要有:秋千格、卷帘格、徐妃格、求凰格、皓首格、玉带格、粉底格、掉头、掉尾、上楼格、下楼格、双钩、骊珠格等。现在有关灯谜的书籍不少,都有介绍。尤其是《实用灯谜小辞典》和《中华灯谜大辞典》两书均有详尽介绍,概括起来也不过就是“谐音类”“移字类”“半读类”等几种类型,内容不多,一看即会,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下面简单举几例。

电影目录(打社交用品一)(秋千格),谜底:名片。将谜底倒读成“片名”扣合谜面,谜底两字,倒读扣合谜面,这就是秋千格的要求。

党内不以官衔互称(成语一)(卷帘格),谜底:志同道合。将谜底倒读成“合道同志”扣合谜面。谜底三字以上,倒读扣合谜面,格名取珠帘倒卷之意,这就是卷帘格的要求。

俱往矣(打山东地名一)(徐妃格)谜底:莱芜。“俱往”,全是去的,反射没有来的,“来无”扣合谜面,再在“来无”各加上“艹”字头成了“莱芜”扣合了谜目的要求。也就是说,根据谜面猜出一个两字以上的谜底后再附加上同一偏旁或部首,得出一个最后谜底来扣合谜面谜目的要求,就是徐妃格了。

再如,门前冷落车马稀(中药名一)(徐妃格),谜底:硼砂。门前冷落车马稀是“朋少”,同加上石字偏旁成硼砂扣合谜目要求。丹心谱(打五言唐诗一句)(求凰格),谜底:来对白头吟。以“白头吟”对“丹心谱”,“来对”是附加字。其特点是谜面和谜底像对联的上下联一样,按字音平仄分明、字义对仗工整的要求逐字对出,再在下联(谜底)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附加字(或词)构成附和谜格的谜底。常用附加字有对、会、合、配、共、同、伴、来对、相对等。这就是求凰格。

关于谜格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现在有关的书很多,有兴趣的同志不妨买上一两本,那可就是“一朝书在手,得心又应手”了。

说到这里,大家已对“灯谜”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和了解了,那么怎样开展灯谜活动呢?下面就我们举办灯谜猜射活动的体会谈一点意见。

第一,举办灯谜活动要尽可能多地结合实际,起码也得有一部分结合实际。所谓的结合实际,主要是指举办灯谜活动的谜材,要和当时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的特点、工作性质等某些具体情况结合。只有结合,参加的人才有“兴趣”猜,也才有“可能”猜得出。否则,所悬谜条大都和当时具体情况“风马牛不相及”,那就很可能影响到灯谜活动的效果。譬如,我们在某拖拉机厂举办了一次“一九八八年元旦灯谜晚会”,其中,悬了这样一些谜条:

(1)蛇年双携手,团结共跃进(字一)谜底:撰

(2)四化(字一)谜底:兄

(3)望长安(本厂人名一)谜底:张宁久

(4)春风吹又生(本厂人名一)谜底:苗越冬

(5)李自成(本厂人名一、秋千格)谜底:王闯

(6)迟迟不起飞(机械产品一)谜底:拖拉机

(7)防暑降温(本厂工种一)谜底:热处理

(8)不劳动者不得食(劳保用品名一)谜底:工作服

(9)晶(企业管理术语一)谜底:半成品

这些谜结合了时间(蛇年)、参加人名、工厂产品、工种、企业管理名词等参加谜会人的实际,大家感到熟悉,兴趣也就浓厚了,人人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破“底”。所以,那次谜会办得很热烈、很生动、很成功。以上例子不是说灯谜只要结合实际就够了,那样是远远不能满足参加人的兴趣和爱好的,还要有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和方面内容的多种类型的谜。再如,银川市文化馆举办了一次“中秋谜会”,其中也悬挂了一些结合实际的谜。

(1)今夜月明人尽望(骊珠格)谜底:首都仰光

(2)三顾茅庐(宁夏文化名人)谜底:张贤亮

(3)志愿兵(宁夏文化名人、卷帘格)谜底:戈悟觉

(4)春秋大战冬不停(省名一)谜底:宁夏

(5)都捏着一把汗(宁夏地名一)谜底:同心县(悬)

由于有这种类型的内容,银川市的人熟悉和亲切,因此,此次谜会连续举办3天,场场爆满。

举办单位和主持人除了要选谜以外,自编一些谜是非常必要的。尽管有些谜编的水平并不高,但受到的欢迎程度还是很热烈的。我们希望,灯谜爱好的同行们在这些方面下点功夫。猜谜不难,制谜也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举办灯谜活动主持人事先要充分准备,要能解释,会提示。我们参加过很多单位的灯谜活动,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猜出谜底告诉主持的同志,主持人往往又是翻本,又是查书,费了很多时间,猜的人七嘴八舌,主持人手忙脚乱。更有这种情况:谜条挂得红红绿绿,猜的人来得稀稀疏疏,猜的人无从下手,主持人也不知如何开口,这样的灯谜活动很难叫人喜爱,更谈不上要达到启迪智慧、增长知识的目的。因此,举办灯谜活动,主持人一定要事先充分准备,熟悉所悬谜的内容知识、猜谜方法、谜目、谜格、谜底,能解释,会提示。

第三,做好灯谜活动的组织工作。我们去参加灯谜活动,有时还会遇到这些情况:奖品乱发,谜条乱撕;谜没猜完,奖已发完;猜不中者拿着奖品到处炫耀,猜中者手持奖票领不到奖品满嘴牢骚。这也是组织举办灯谜活动方需要十分重视的问题。灯谜虽曾被古今不少人误为雕虫小技,但灯谜中有不少学问和知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学无术、不动脑子要想猜中恐不是易事。所以,同样要尊重猜谜、制谜者的脑力劳动。奖品只不过是举办灯谜活动的组织者为了提高猜谜人的兴趣,增加谜事活动的气氛而已。为了不失灯谜活动的本来目的,提醒举办灯谜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在这些方面注意一下,灯谜活动的本意要比奖品大得多,切不可因小失大。

另外,举办灯谜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人还应掌握以下几点。

1.场所大小,谜条多少,时间长短。

2.谜条的内容、形式应丰富多彩,各类字、词、成语、人名、地名皆有,画谜、书法谜、印章谜、带格的谜、即物猜等花色谜时有涉猎。

3.尽量注意谜条的书写质量,一副好的谜条书法本身就是一副艺术作品。

最后,我欣慰地告诉大家,随着灯谜活动的蓬勃开展,在宁夏和银川市老一辈领导同志、文学艺术家、理论家和广大灯谜爱好者的关怀支持下,银川市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和灯谜学会就要成立了。愿宁夏广大灯谜爱好者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灯谜事业的繁荣、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贡献力量。

写于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猜谜语,古有传。流至今,上千年。文人制,众人言。称奇葩,居文坛。久不衰,固其源。享中外,国粹含。春秋始,有发展。曰廋辞,隐语兼。魏晋时,南北朝。称谜语,始承传。到汉代,雏形现。东方朔,蚊谜编。

进东汉,成熟焉。曹娥碑,称典范。离合体,初出现。诸格首,代相沿。谜上灯,宋在先。曰灯虎,始上元。明清期,商业繁。元宵节,灯谜展。起灯市,十数天。曰商灯,可谓先。建谜社,始涌现。古文人,把基奠。

论谜格,张起南。谜用格,谜路宽。格助谜,扩谜源。死变活,自天然。国解放,群众参。谜事盛,喜空前。书专著,设谜园。人才出,力量添。其活动,很平凡。元宵节,多谜坛。

谜虽小,包罗全。下至地,上至天。小到针,细到线。远通古,近眼前。中与外,神与仙。

人与物,水与山。江河湖,峰岭川。市县村,车机船。林中兽,海中鲜。书中句,影视片。皆可容,全可编。其魅力,大无边。要制谜,不算难。识需广,路要宽。一字谜,多句言。用成句,信手拈。面成文,底要严。称佳谜,曲为先。

猜灯谜,先看面。从其中,找谜眼。方法多,仔细研。法之广,难表全。会意法,有正反。面释底,底拢面。可替代,义还原。有承上,启下联。相同义,巧运典。细扣合,思路宽。侧面猜,也不难。夹击法,会意含。词句扣,可分段。可混合,互其间。计算法,数字掺。补贴法,字加添。剔除法,字相减。增减法,有节删。抵消法,字不闲。组字法,拼凑连。有换位,有补添。有合并,有裁剪。有增损,有取半。有方位,有包含。有倒装,有聚残。指遗法,漏字现。有重扣,双义含。排除法,取其半。叠用法,方式鲜。假设法,底还原。推导法,逻辑看。混射法,常手段。曰顿读,把句断。先分扣,再后连。离合字,分开念。再组合,一字全。弓长张,山石岩。略举例,请细研。借指代,多方面。首扣头,眉扣山。遇残月,圈不圆。表指皮,面代颜。丑扣牛,载扣年。通假字,常包含。多参与,苦钻研。想猜谜,实不难。

谈罢法,说象形。点横钩,意不同。之像船,人似雁。古今用,不可变。马蹄归,水四点。单耳刀,像船帆。点像形,何其多。雨点泪,像豆粒。像子弹,像小鸟。像星星,浪花跳。像传球,像斑点。细琢磨,找其眼。一横道,地平线。像桥梁,板凳见。像钢丝,不会颤。像房梁,道路线。一直道,通南北。像箭镞,像铁轨。又像路,又像笔。一撇画,像箭刀。像鞭子,像柳条。竖横钩,像小船,像尾巴,新月弯。像钩子,把鱼牵。口象形,框格方。又像眼,洞也像。乘为错,误相连。未知数,放射线。宝盖头,可象形。桥梁帽,木平衡。千和干,像蜻蜓。见亦字,蝶象形。虎行风,云从龙。陈诉说,皆为云。名指姓,古代陈。田和十,在画中。典有故,词无穷。巧机关,帷幄生。

象形罢,把格谈。第一格,曰秋千。底两字,前后翻。卷帘格,倒着念。回文格,无正反。离合格,左右联。调首格,两字换。二到一,一后搬。调尾格,也不难。尾一字,往前翻。调腰格,指中间。其两字,互相换。上楼格,后移前。末一字,到前面。下楼格,字在前。读底时,到后边。双钩格,双秋千。后两字,移到前。辘轳格,必双言。字隔一,相互换。白头格,称素冠。头一字,谐音念。粉底格,正相反。后一字,谐音见。素心格,在中间。读谐音,不会变。虾须格,仿离合。第一字,左右读。燕尾格,正相反。后一字,左右念。展翼格,指中间。左右读,底照面。蝇头格,第一字。上下读,才对劲。蜓尾格,又相反。后一字,上下念。碎锦格,有点难。全离合,都可念。徐妃格,半遮面。配偏旁,无二般。摘顶格,上下看。先扣底,字头添。摘底格,正相反。扣出底,添下边。遥对格,似对联。讲对仗,平仄严。求凰格,词关联。据其意,前后添。探骊格,目不标。先射目,底自晓。隐目格,似探骊。所不同,一个意。格还有,用得少。谈到此,暂不表。

谈罢格,再说谜。各色谜,要切记。有标点,符号谜。或象形,或拢意。读拼音,字母谜。听音乐,符号谜。有数学,符号谜。看图画,有画谜。有照相,照片谜。看其画,猜其意。剪纸谜,邮票谜。火花谜,钱币谜。印章谜,扑克谜。麻将谜,钟表谜。以上谜,要切记。附加字,必须对。即物赠,最实惠。猜得对,拿回去。实物谜,动作谜。有哑谜,象棋谜。漩涡谜,射覆谜。色彩谜,翻转谜。书法谜,电报谜。附加字,要切记。空心谜,漏字谜。无字谜,置换谜。改错谜,套圈谜。方格谜,加注谜。问答谜,数学谜。离合字,称奇谜。辐射谜,外文谜。方位谜,对联谜。隐格谜,连环谜。书信谜,故事谜。笑话谜,小说谜。谜中谜,化格谜。千万谜,底在内。细观面,识其意。

谈罢格,说罢谜。要猜谜,懂方位。曰方位,属五行。其五方,各不同。曰东方,甲乙木。曰西方,庚辛金。曰北方,壬癸水。戊巳土,却在中。曰南方,丙丁火。这五方,请记清。按地图,另有言。北在上,下为南。左为西,东右面。其规定,不会变。在古代,又不同。请大家,来记清。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用地支,配天干。子丑卯,生肖年。猜射法,何其多。归根底,面包括。多看书,多参与。见得多,会受益。才疏浅,懂得少。有错误,请指导。同交流,共研讨。写此篇,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