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4531400000063

第63章 世界卷·古文明时代的世界(2)

公元前1000年,闪米特人(迦勒底人的一支)击败亚述人,后又在公元前612年灭掉亚述帝国,重新建立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时期,以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最为强大。短暂的新巴比伦王国仅存在了88年,便被波斯人毁灭。但新巴比伦王朝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难以迄今磨灭,“冒犯上帝的城市”巴比伦城便是其中之一。

在《圣经》中,巴比伦城被称为“冒犯上帝的城市”。

根据《圣经·旧约》描述,最初人类只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后来,这支人类的祖先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发现了一块肥沃的土地,他们在那里定居下来,并建造了城池。随着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他们便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向天上的高塔——“巴别通天塔”。

当时,作为全民性的工程,他们用砖和河泥修建的“巴别塔”很快便直上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耶和华觉得,正是因为人们讲同样的语言,才有沟通能力,建造起了这样的巨塔。后来,耶和华为了不让人类的力量威胁到自己,便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不能沟通,从而削弱人类的团体力量。因为有了这么一个故事,人们便把巴比伦城称为“冒犯上帝的城市”。

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它却从另一面反映出了当时巴比伦城的繁荣和富强。

当时,巴比伦城是两河流域最为壮丽、繁华的城市。城内外有两道高大的城墙,城里的建筑物宏伟壮观,如尼布甲尼撒王宫和著名的“空中花园”,以及那座传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

巴比伦的城墙长达16公里,宽处可以让一辆4匹马拉的战车转弯。城墙的两端起于幼发拉底河畔,河对岸是巴比伦的新城区,一座大桥横跨幼发拉底河,将新城区和主城区连接在一起。可以说,巴比伦的城墙不仅是用来抵御敌人的防御工事,还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不受河水泛滥之害的可靠堤防。

此外,巴比伦还有100座用铜做成的城门,因此又被称为“百门之都”。巴比伦古城中,最大的门叫做典礼门。典礼门高4米,宽2米,修建得非常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毁巴比伦古城时,也没能将这座城门损伤丝毫。

穿过城门大道,向西看去,便是尼布甲尼撒的王宫。据说,“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妻子塞米拉米斯公主而建造。

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擅长建筑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成了总高90米的巴别通天塔。

在古代,这样一座如此巍峨雄伟的通天塔,可以说是一大奇迹。亚历山大占领巴比伦后,也打算重建通天塔。但他发现,光是清除废塔的砖瓦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于是放弃了重修通天塔的计划。

赫梯王朝

在古巴比伦后期,逐渐强盛的赫梯经常向两河流域侵扰。公元前16世纪初,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城,满载而归。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通过制定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来巩固自己的王权。公元前16世纪末到公元前13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赫梯人毁灭了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并在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际,夺取了埃及的领地,与之争霸。

到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双方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战争。公元前1283年,由于双方损失惨重,两国签订和约。在这次战争中,赫梯王国元气大伤,后来又发生内乱,这个伟大的帝国迅速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13世纪末,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的“海上民族”腓尼斯丁人肢解了赫梯王国。到公元前8世纪,赫梯帝国彻底被亚述摧毁。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发明炼铁技术的便是赫梯人。在赫梯王国那里,冶铁技术是一项不能外传的专利。因此,当时铁的价格是黄铜的60倍,简直可以说是贵如黄金。

亚述帝国

两河流域的北部叫做亚述,也就是今天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地区。

早期的亚述国,是在亚述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城市国家。当时,亚述国实行的政治与苏美尔的城邦首领相似,权力有限,都是贵族寡头。除此之外,亚述国又另外设有名年官和乌库伦。名年官是指每年从长老会议的成员中选出一个人,并用他的名字命名该年;乌库伦是长老会议指派的一个管理司法和土地的小官员。

在公元前19世纪末,沙马什阿达德以暴力手段夺取了政权,成功之后,他继续不断向外扩张。玛里被吞并后,他让儿子在那里担任统治者。接着,他又将领土扩张推进到了地中海东岸,逼迫周围国家向他进贡。

沙马什阿达德死后,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趁机攻打亚述。到了公元前15世纪,亚述被小亚细亚东南部和两河西北部的米丹尼王国控制,早期的亚述王国宣告结束。

公元前15世纪初,由于米丹尼受到赫梯的沉重打击,亚述王国趁机独立。从此,开始进入中亚述时期(约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9世纪),独立复兴后的亚述不断对外发动扩张战争。公元前13世纪,中亚述终于一雪前耻,消灭了米丹尼。

中亚述到了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约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1077年)统治时期最为强盛,曾经一度攻陷了南面的巴比伦城,血腥征伐了北部的安那托利亚部落。到公元前11世纪,大批游牧的阿拉米亚人入侵亚述,使亚述领土四分五裂。从此,中亚述开始走向衰落。

在中亚述时期,最宝贵的当属那部《中亚述法典》。当时,王权加强和君主制统治形式确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根据法典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意味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此外法律还规定,对于那些破坏田界或侵占他人土地的人,将给予严重的经济处罚和身体惩罚。这时,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债务奴隶制。它和汉谟拉比时期那些关于“负债人质在债权人家只服役三年”的规定不一样,中亚述时期的负债人在债权人家里服役是无期限的。由此可以看出,中亚述时期的奴隶境况比之前悲惨得多。此外,法典中还规定:如果奴隶从某个自由民的老婆手中获得任何一件东西,除了追回原物外,奴隶还要遭到割鼻耳之刑。

到了公元前9世纪,西亚和北非的一些强国先后衰落,亚述王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铁器被广泛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亚述军队的武器装备,为亚述侵略扩张、建立帝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位于非洲东北部,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聚而成。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东北部的布隆迪高原,流经埃及和苏丹等许多非洲国家。尼罗河下游分成许多河流,这些河流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整个三角洲面积约24000多平方公里,

知识链接

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发源于东非高原,于埃及境内注入地中海。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历史上,尼罗河孕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今天,尼罗河依然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

尼罗河风光

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非常理想的农业生产地。

尼罗河定期泛滥,而且汛期较长,从每年的7月到11月都处于洪水期。其中,最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到11月后,洪水便会渐渐退去。那时,河流两岸就会留下一层厚厚的肥沃河泥。

洪水退去后,古埃及人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将种子散播到那些肥沃的泥土上,然后驱赶着猪或羊上去践踏。尽管每年的种植期很短,只是从3月到6月,但因尼罗河两岸的土地非常肥沃,4个月的劳作就足以养活两岸人民。因此,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还特意说道:“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古埃及人在公元前4500年建立了许多国家。

当时,埃及人依然处于铜石并用的时代,很多生产、战斗使用的都是以青铜和石器制成的工具。考古挖掘发现,最能体现古埃及人在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3100年历史的是埃及南部的涅伽达遗址。

这段历史被称为涅伽达文化。当时,文字已经出现,人工灌溉也比较发达。通过考察墓葬,人们发现了那时王族和国王的权力标志,这意味着当时已经有了国家。

在众多的考古发现中,最能说明涅伽达文化已经产生王权的是涅伽达地方1610号墓中的一个黑顶陶罐。陶罐上有以眼镜蛇作为红冠的图像,这说明当时的王权已经萌芽。

另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记录其生活的绘画,如希拉康波里的画墓。内容有战争,包括水战和陆战,有头戴蝎子标志的贵族以及象征王权的白冠,还有腰系牛尾的国王形象,甚至还有捆着双手的战俘形象。这说明,当时的埃及人已经开始用文字和绘画来记录事情。

埃及第一王朝法老美尼斯

公元前3100年前,在尼罗河中游的西岸,出现了一座叫提尼斯的城市。在当时,一座城市就是一个部落。后来,那个部落的首领生下一个儿子,也就是埃及的第一任法老美尼斯。

美尼斯长大后,继承了部落政权。在他掌权期间,表现出了很高的领导能力。在他的领导下,提尼斯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最后统一了整个上埃及(埃及南部地区,包括开罗南郊以南直到苏丹边境的尼罗河谷地,便于利用尼罗河水灌溉的地区被称为上埃及;开罗及其以北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则被称为下埃及)地区。

统一上埃及后,美尼斯继续对外发动战争,并且很快征服了下埃及,使整个埃及第一次成为明确的统一国家。

美尼斯统一埃及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上、下埃及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形态的融合。为了稳定新征服的下埃及,美尼斯并没有将提尼斯设为新王国的首都,而是把尼罗河三角洲南端的孟斐斯设为埃及的首都。

为了解决当时上、下埃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现状,美尼斯实行“一国两制”。两个埃及不但拥有各自的国库,并且各自实行独立的财政管理。

在宗教信仰上,美尼斯让上、下埃及分别保留自己的宗教中心,并设立各自的圣城。

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美尼斯采取一国两制的制度,在世界政治史上绝对是一大创举。

为了增强自己在上、下埃及的威信和统治力,美尼斯连加冕的仪式也做出了让步。

美尼斯统一埃及前,上埃及传统的统治者头戴白冠,以鹰为保护神,以白百合花为国家象征;而下埃及的统治者则戴红冠,以蛇为保护神,以蜜蜂为国家象征。几百年中,各行其是,互不迁就。

在这个问题上,美尼斯再次表现出了他卓越的统治才能。他分别两次接受上、下埃及的加冕,然后宣称自己是“上下埃及之王”。后来,埃及的历届法老都沿袭美尼斯的这种加冕方式,登位时经过两次加冕,并举行两种不同的典礼。

当时,人们敬称国王为法老,意为“宫殿”。后来,“法老”这个词便就成为古埃及国王专用的称呼。

美尼斯统一埃及后,在位26年,后来在一次打猎中,不幸被河马咬死。

美尼斯开创的埃及第一王朝,前后历时250年,历经8个王。开始的时候,国家由国王和贵族共同统治。等到了第五任国王时,国王开始把行政、军事和司法三大权力集于一身,最终进入专制统治时期。

图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从建立到灭亡一共历经了31个王朝,在这些王朝中,当属第十八王朝延续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版图最大。

在第十八王朝中,当属图特摩斯三世最有成就,他将埃及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变成了洲际大帝国。

图特摩斯三世出生在一个中国人看来很变态的家庭。她的父亲图特摩斯二世娶了异母妹妹哈特谢普苏特为妃,哈特谢普苏特是法老图特摩斯一世和王后阿莫斯的嫡女,而图特摩斯二世则是庶子。为此,哈特谢普苏特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法老继承人。

哈特谢普苏特从小熟悉权术之道,十分善于管理国家。当时,因图特摩斯二世身体多病,权力便逐渐落在了她的手中。

金字塔

金字塔作为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在现代可谓是无人不知。但在古埃及早期,金字塔并非是法老的安息之所。

古埃及在第三王朝之前,法老的权力并不算大。因此,给他们修建的坟墓和给贵族修建的没什么区别,都是马斯塔巴(阿拉伯语意为“凳子”,一种用长方形泥砖建成的锥形建筑)。

到第三王朝的第二个法老乔塞尔即位后,埃及国力越来越强。为此,乔塞尔认为,以前的马斯塔巴已经不能体现出法老的尊贵地位,于是下令让建筑师伊姆荷太普为其修建一个高大的王陵。

为了给乔塞尔建造一座不朽的马斯塔巴,建筑师伊姆荷太普从山上采下方形石块代替泥砖,建造了一座高达61米的六级梯形金字塔。

它之所以被称为金字塔,是由于建筑本身是一种高大的三角形锥体建筑物,并且每个侧面都是三角形,而底座呈四方形,看上去很像汉字的“金”字。所以,在中文里便称它为“金字塔”。

到古埃及第四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650—公元前2500年),开罗附近的基泽出现了三座规模较大的金字塔,即胡夫、哈夫拉和孟考拉金字塔。

在现存的金字塔中,当属胡夫金字塔规模最大,高136.59米,占地5.29万平方米。胡夫金字塔巨大的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石头平均约重2.5吨,其中最大的一块巨石重约160吨。更加叫人吃惊的是,这些巨大的石块之间没用任何的戮着物,完全依靠石块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虽然没有戮着物,但塔身的表面接缝处却非常严密精确,甚至很难在缝隙间插进刀片。

胡夫死后,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继位。哈夫拉即位后不久,在离胡夫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即哈夫拉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不同于胡夫金字塔,它的附近还分别建有“上庙”和“下庙”两座神殿。此外,在离金字塔不远处,还矗立着一座雕着哈夫拉头像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塑,这就是被西方人称为“司芬克斯”的“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高22米,长57米,宽5米,除狮爪用石块砌成外,整个狮身人面就好像是在一块天然的巨大岩石上开凿而成。狮子在古埃及神话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因为在古埃及人眼中,太阳是他们最尊敬的神,所以他们认为法老死后会变成太阳神。为了守护尊敬的太阳神,他们专门建造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来守护法老的门户,表示对法老的尊敬。

与前两座金字塔相比,孟考拉金字塔明显要小很多,塔高只有66米,仅相当于二十几层楼的高度。

考古学家和科学家推测,建造金字塔这样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无数工人花费30年时间才能完成。

一直以来,金字塔给人的感觉都是伟大和神秘的。金字塔除了是法老的坟墓之外,还代表着什么意义一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学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得出,在古埃及人眼里,金字塔在古埃及除了是法老的坟墓外,它还是太阳光线的象征,是帮助法老到达天堂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