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4531400000075

第75章 世界卷·中世纪时代的欧洲与同时期的世界(3)

后来,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与突厥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当时的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为了对抗突厥,愚蠢地向西方求救,直接引起了十字军东征。十字军打击了拜占庭人,让拜占庭帝国更加脆弱。

1453年5月28日,土耳其士兵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在数百门大炮的轰击下,坚固的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和近卫们全都战死。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

十字军东征

109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在征战中遇到了困难,这一天他突发奇想,既然是与异教徒作战,那就可以向同教的兄弟寻求帮助。于是,他给教皇乌尔班二世写了一封信寻求帮助。没想到,就是这封信,引发了欧洲持续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战争。

11世纪末的时候,西欧的手工业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意大利城邦崛起,社会各阶层都渴望向外获取土地和财富。再加上西欧长期实行长子继承制,社会上有很多非常穷困的骑士。

意大利城邦的商人,例如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知道阿拉伯和拜占庭帝国掌控的贸易港口非常值钱,便想插上一手。

西欧因为人口迅速膨胀,农民的生活变得非常穷困,他们梦想着寻找乐土,以摆脱贫穷。因此当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出号召的时候,最先响应的便是农民。早在约定日期之前,有一伙农民组成的十字军就已经踏上了征程。虽然东征的队伍里人员混杂,但是他们名义上都打着天主教会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由于所有参战者的服装都装饰以红十字为标志,因此被称为“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与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有很大关系。为了号召东征,他曾经多次发表了慷慨激昂并且极富蛊惑力的演讲。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乌尔班二世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基督教教徒的圣城,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

教皇深深知道,除了道义之外还要有巨大的财富诱惑,于是他继续暗示着说道:“耶路撒冷作为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腴无比,就像是一座人间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伟大的战士们,勇敢地踏上征途吧!”

十字军先后进行了9次东征,但是除了第一次,其余的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东征时的十字军,主要是由法国贵族组成,他们到达君士坦丁堡后,得到了阿历克修斯一世的欢迎,但皇帝强行要求十字军领袖们向他效忠。因为他知道这些欧洲的落魄子弟各怀鬼胎,不过他确实需要他们。十字军帮助阿历克修斯一世夺回了安纳托利亚西部地区。

但十字军的贪欲太大了,胜利之后,将领们不但索求不断,而且还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建立起了一批西欧式封建小国。

在第一次东征成功的诱惑下,法国国王、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德意志国王全部参与进来。但在小亚细亚他们被土耳其人打败,不得不退了回去。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他们并不是去攻打异教徒,而是攻打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从来也没有想到,央求兄弟们帮助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几百年都没被攻陷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首先被十字军攻陷,还被抢劫了3天。战争之后,威尼斯人还夺取了拜占庭帝国大片的领土。因此,在战略角度上说,这次十字军东征失败了,但从抢劫者的愿望来说,他们满足了。

在利益的驱使下,教皇和封建主们还哄骗3万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十字军,历史上称之为“儿童十字军”。其实这是一次有计划的贩卖奴隶活动,参加的儿童们不是死在了路上,就是被贩卖,只有很少的人最后能够返回故乡。

此后,十字军还曾经多次进攻非洲,但十字军最大的问题便是补给很缺乏,因此他们经常沿途掳掠,但很多时候抢不到东西,所以十字军多次失败也就成了必然。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远征都遭到了失败。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中,路易九世自己也做了俘虏。

十字军东征的结束也与路易九世有关,路易九世被赎回之后,又组织了第八次东征,而自己却死在了路上。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东征,实际上便是英格兰爱德华王子去救援路易九世的。最后,爱德华签订了停战协议,结束了这场200年的战争。

十字军东征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十字军夺回了圣地耶路撒冷之后,最先干的事便是3天的屠杀和抢劫,连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也没能幸免。

十字军东征给参与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尤其对地中海东部各国来说,损失最为惨重,但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字军东征让欧洲各国人开阔了眼界,欧洲文化从此也开始活跃起来。

而且,抢劫回来的财富让欧洲的经济贸易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提升了欧洲的经济。十字军东征还间接地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让欧洲人在东方重新发现了古希腊文化,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耶路撒冷争夺战

尽管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受尽挫折,但毕竟还是尝到了侵略的甜头。1144年,塞尔柱帝国的总督马德·丁·赞吉攻占了埃德萨,罗马教廷决定趁机再次发动东征。1147年,德国和法国各组织了一支7万人的大军,准备发动第二次东征。由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所以第二次东征的人数锐减,仅仅只有1000多人参加,其中主要是骑士阶层。

德国皇帝康拉德三世亲自率领本国十字军,穿过匈牙利,由色雷斯进入君士坦丁堡。10月底,德国十字军在多里利昂附近遭遇突厥人的攻击,伤亡惨重,康拉德三世只好率领残余部队等待法国十字军的增援,不料法国十字军也损失惨重。1148年,路易和康拉德各自率领残余部队与耶路撒冷王国的军队会合,三军联手围攻大马士革,大马士革驻守的总督使用离间计,又粉碎了十字军的阴谋。路易和康拉德狼狈逃回国内,十字军全线溃败,第二次东征彻底失败。从此以后,东征的事宜也被搁浅。

除了剽悍的突厥人外,十字军东征还有一大劲敌,那便是埃及。随着埃及军事长官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优布发动政变,阿优布王朝取代了法蒂玛王朝,埃及开始侵略扩张。萨拉丁登基之后,迅速攻占了十字军久攻不下的大马士革,占领了阿勒颇纳,将北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也纳入自己的版图。从此之后,伊斯兰世界再次强大起来。

1187年7月,萨拉丁开始进攻“圣城”耶路撒冷。他先是歼灭耶路撒冷的所有守军,接着又连续攻占了阿克、西顿、贝鲁特、雅法、阿斯卡伦和恺撒利亚等沿海城市,彻底切断了耶路撒冷与外界的联系,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9月20日,萨拉丁再次以重兵围攻耶路撒冷城,10月2日,耶路撒冷彻底沦陷。

耶路撒冷被萨拉丁攻占的消息传来,西欧各国极度震惊。于是,一支由英、法、德三国封建主和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开始了第三次东征。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亲自率领德国十字军,原计划吞并拜占庭。不料拜占庭与萨拉丁结盟,一起对付德国十字军。1190年6月,出师不利的腓特烈一世率领3万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结果,腓特烈一世不小心落水淹死在一条小河中,德国十字军就这样尴尬地回国了。

次年,英、法两国的十字军在各自国王的率领下抵达叙利亚,很快便对阿克城发起围攻。1191年7月,十字军攻占了阿克城,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随后,法国十字军撤军回国,只有英国十字军还留在东方。十字军进攻耶路撒冷的计划又一次落空了。

英法百年战争

从1337年到1453年,英法这两个隔海相望的邻邦之间进行了一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错综复杂,包括领土争端、王位继承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等诸多问题。

先说说领土争端的事。由于英国的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都是由法国封建主所创立,所以英国王室和法国贵族历来有通婚的传统,两国关系也不错。然而,英国王室掌控了法国境内北部沿海一带的大片领地,虽然法国国王收回了一些领地,但南部的加斯科尼和阿基坦仍在英国手中。英国希望继续扩大领土,而法国希望完成领土的统一,双方就此产生冲突,最终走上了战场。

再说说王位继承的事情。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并没有留下子嗣。于是,法国三级会议推举查理四世的堂弟——瓦罗亚家族的腓力继承王位,这便是腓力六世(1328年到1350年在位)。此时,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外甥的资格要求继承法国王位,因为他的母亲正是查理四世的妹妹,但法国以女子无继承权为由加以拒绝。爱德华三世没有得逞,便决定伺机报复。

最后说说佛兰德尔。这是一块吸引人的“奶酪”,它地处法国北部,毛纺织业十分发达,是一块富饶之地。而当时英国羊毛最重要的销售地也正是佛兰德尔,羊毛输出更是英王的重要财源。爱德华三世为了报王位争夺战失败的一箭之仇,下令禁止羊毛出口,腓力六世则一报还一报,没收了英王在法国的领地。于是,佛兰德尔便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它在政治上隶属于法国,但在经济上却与英国的关系更为密切。为了保持纺织原料来源,佛兰德尔宣布支持英国,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英法两国的矛盾。

1337年,英法两国正式宣战,战争就此爆发。1340年,英国海军战胜法国舰队,控制了英吉利海峡,这场百年战争从此在法国的领土上打响了。

1346年,在法国北部的克勒西小镇上,英法两国的国王亲自上阵,两军之间进行了第一次大战。英军阵容严整,主力是步兵和弓箭手,两翼则有骑兵。而法军则以骑士为主力,弓箭手也是从热那亚雇来的,兵阵杂乱无章。结果可想而知,法军损失了1500名骑士,而英军只牺牲了3名骑士和几十名步兵。

克勒西战役后,黑死病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一带蔓延开来,大量人员因感染而死,这场可怕的传染病迫使双方休战。1356年,随着普瓦提埃战役的打响,双方的第二次交锋开始了。新即位的法王约翰二世率领了近两万人的大军,而英国王子爱德华只有区区7000人。爱德华将长弓手呈“V”字形排列于两翼,而骑兵全部下马排为三个防御队。英军从左翼率先发动进攻,接着从正面发动了三波步兵冲击。正在双方交战的关键时刻,英军事先隐藏在背后树林中的精锐骑兵突然从法军背后进攻。毫无防备的法军立刻陷入绝境,最终英军以少胜多,再一次取得了胜利。同时,法王约翰二世和许多贵族都被英军俘虏,法国被迫于1360年与英国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向英国交纳了巨额赎金换回了国王,同时割让了大片领土。约翰二世回国后不久就去世了,王子查理即位,称查理五世(1364年到1380年在位)。此时的法国,由于连年战争经济陷入了困顿,国家民不聊生,起义不断爆发。

为了巩固政权,查理五世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整顿税收,增强了国内的财政实力;另一方面加强军队的建设,起用杰出将领,训练陆军,组建炮兵,建立海军,重建防御工事。经过1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军事形势逐渐好转,除了沿海的少数城市外,法军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由未成年的查理六世即位(1380年到1422年在位)。查理六世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因此朝政大权便落入封建贵族手中。这些人结党营私,在宫内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勃艮第公爵为首,另一派以奥尔良公爵为首,这两派封建贵族互相倾轧,明争暗斗。英国利用法国王室的内讧,于1415年再次发动侵法战争。由于勃艮第派暗中与英国结盟,奥尔良派只好仓促应战,最终惨败收场,巴黎以及法国北部地区沦陷。1428年,英军进攻法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奥尔良;如果攻下奥尔良,英军便可以长驱南下。

在这关乎法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被唤醒了。一个东北边境的农家姑娘贞德挺身而出,拯救了危难之际的法国。她身披戎装,手执军旗,带领着军队向奥尔良进军。在成功守住奥尔良之后,贞德又率领士兵和农民收复了许多城市。贞德成了法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被人们称为“奥尔良姑娘”。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贞德最终被勃艮第公爵出卖,被英国人活活烧死在鲁昂的广场上。贞德虽然牺牲了,但却激发出了法国国民的爱国热情。人们开始拿起武器奋勇杀敌,连战连捷。1453年7月,英军最终被驱逐出法国,这场百年战争也以法国收复失地和统一国家而结束。

百年战争虽然对法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也促进了法兰西国家的统一。为了过上和平稳定的生活,法国人开始主动捍卫王权,这也使得近代法兰西民族逐渐形成。

法国女英雄贞德

15世纪初,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英国已经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广大地区,但英国人并不满足。为了占领整个法国,英军继续向法国南部进攻。于是,这场战争也由封建主之间的混战逐渐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侵略战争。1428年秋,英国将所有的兵力调集到法国南部,大举围困奥尔良城。

奥尔良城是通往南方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对于英军来说,只要攻下奥尔良,便可以长驱直下,而法国也将因此陷入空前的绝境。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名叫贞德(1412年到1431年)的姑娘毛遂自荐,求见法国国王查理七世,表示愿意亲自率军抗击英军。

贞德是一名出生于法国杜列米村的普通农民女孩。她从小受到亲人的影响,信奉天主教。在贞德童年时期,她就曾亲眼目睹英军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从那时起,贞德的心里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她发誓一定要将英国人赶出自己的国家。长大后,她毅然参加了家乡人民抗击英国入侵的抗敌团队。在战火的历练中,贞德得到了锻炼,开阔了视野,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场指挥员。在国家危难之际,贞德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当时很多大臣对这个自不量力的弱小女子都嗤之以鼻,有人甚至不肯让贞德觐见查理七世。贞德无奈下只好女扮男装,向朝野大臣们慷慨陈词,大臣们最终被这个姑娘的勇敢和执著打动了,带她去见了查理七世。贞德以自己对国家的忠心和抗敌的决心说服了国王,取得了军事指挥权。于是,年仅18岁的贞德率领着六千大军前往奥尔良。贞德的故事感染了国人,一路上,自带武器加入队伍的贫民越来越多,贞德的军队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