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喝时以红头绳将两个酒杯系在一起,由娶亲方面的一位妇人将一杯递与新郎,由送亲方面的一位妇人将另一杯递给新娘,各饮半杯,再予互换,意思是说“千里姻缘一线牵”。无论新郎新娘有无酒量,都要象征性地交杯饮酒。
然后,新婚夫妇同吃“子孙饺子”和“长寿面”。“子孙饺子”由女家做好,带到男家煮熟,“长寿面”由男家制作。吃时,通常男家安排一男孩隔窗大声问:“生不生?”由娶亲方面的一位妇人或新郎回答说:“生!”表示生育后代。
吃完饺子,新郎可以退出洞房,新娘必须继续盘腿坐在床上,举行“坐财”礼。
“闹洞房”的活动。在北京及北方许多地方,都流行着“三日无大小”的风俗。持老观念的人认为,越闹越发,不闹不发,甚至有“人不闹鬼闹”的说法。本来闹房是一种对新婚夫妇的祝贺方式,但在婚礼上则发展为戏弄新人的恶作剧。闹房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向新人抛撒糖果、喜果;有的则对新人进行劝酒,甚至灌酒;有的将苹果用线拴在帐上,让新人对啃;有的则采取不文明的方式折磨新婚夫妇。本来美妙的洞房花烛夜,变成了难熬的恶作剧。此外,在有些时候,新婚夫妇都要守花烛。他们通宵不眠,坐守花烛,防止蜡烛熄灭,出现不吉利征兆。
现在的婚礼讲究文明,闹洞房的程序已经被简化了。
回门
回门是中国民间婚俗中的重要礼仪,并且流行甚广。按着中华婚姻礼俗习惯。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还要举行“会新亲”礼仪。新婚夫妇起米后,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接着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这个时候,新娘的婆家的长辈们齐集一堂,接受新婚夫妇的叩拜。接受拜见的长辈不能白白受礼,往往要破费一点,通常要掏出包有现金的红包、手帕、戒指、化妆品等礼物送给新娘。那些辈分比新郎新娘小的,则向新婚夫妇行请安礼,新婚夫妇也要掏出红包赏给小辈们,作为“见面礼”。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新娘要在新郎的陪伴下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的“回门”,也叫“回酒”。在民国时期,有些人家为节省起见,简化仪礼,婚礼过后,间或在婚礼当天或次日就行回门。回门是新娘婚后首次回娘家,表示对娘家的留恋之意,因此对此举格外重视。一般都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娘,因为有“回门不见婆家瓦”的规矩,所以娘家多在黎明之前就将新娘接出来。新娘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新郎则与内兄弟行礼。见完礼后,岳父母家会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回门是旧式结婚礼仪的结束。到了这个时候,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结婚仪式才宣告完了。
在现代婚俗中,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与民族仍保留“回门”的习俗,但其中的礼仪、程序都有很大的简化和改变。除保持在第三天回门为固定不变的日子外,其他程序和礼节,都很随便。
以上我们介绍的是单一的,只有一个新郎和新娘参加举行的婚姻庆典,而且是在选定的婚庆礼堂中,有众多亲朋好友参加的庆典。除此之外,在我国许多预婚新人中,也有选择不举办庆典活动,而是采取根据共同志趣和愿望到外地旅行游玩的婚礼形式。这种蜜月旅行,无论是登高览胜、水上泛舟,还是去深山古刹寻古探幽,或是到现代化城市观赏市容、采购衣物,都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怀抱中享受无穷的乐趣,将给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们称这种完婚的形式为“旅行婚礼”。这一结婚方式在年轻人当中日趋流行。
此外,也有不喜欢张扬的青年男女选择在家中举行婚礼,择定日子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相聚。家中备有糖果烟茶和适量酒菜,如婚礼在晚饭前后举行,可在家中点燃数盏红烛,以增添喜庆气氛,也称“红烛家宴婚礼”。喜宴上,来宾向新婚夫妇祝福,长辈向新婚夫妇提出希望。喜宴前后,可搞些有意义的游艺活动,例如猜谜语、对对联、赠诗言,以及书法、绘画、小手工、小魔术、小幽默等,还可请老年人或小朋友表演节目。
旅行结婚前的准备
新婚夫妇如果选择旅行结婚首先要确定好旅行线路,并尽量了解一些所经线路的自然状况,以使新婚旅游进行得更加顺利。如果对所去的旅游地的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匆匆上路,往往会达不到蜜月旅游的目的,甚至还会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要准备好行装,最好轻装上阵,只带必备的用品即可。带好足够的钱款并收好,以备路途中和游览中的开销。当然新婚夫妇需要带几身漂亮衣服,新娘还要带上几样化妆品,漂亮的装扮能增添旅游中的愉快心情。要带上二人的身份证、结婚证书,以方便新婚夫妇住宿。出外旅游,鞋子很重要,最好选择旅游鞋或运动鞋。另外,要注意季节的特点和天气的变化。此外,洗漱用品、游泳衣裤、雨具、照相机等要准备好。
行装准备好后,应分门别类集中,不要过于零碎和分散,否则大包小裹,上车下船都极为不便,影响旅游情绪。再有是根据自身健康情况,带点平时习惯用药,携带一些必要的药品。
旅行结婚中的注意事项:
1.时常和家里保持联系,通报情况,以免家里惦念;
2.注意利用和节省时间;
3.注意相互照应;
4.注意选购纪念品和留下旅行纪念品;
5.注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集体婚庆礼俗
中华民族的婚庆典礼除一对新人举行外,也有数对、数十对乃于上百对新人在一起共同举办婚礼仪式的形式,这就叫做集体婚礼。
集体婚礼的特点在于时间短、规模大、花钱少、气氛热烈隆重。
集体婚礼在民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对一般民众来说,相对于传统婚礼而言,新式婚礼仍有费时费钱费力之缺憾。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些进步人士致力于婚仪改革活动。于是,一种新的婚礼方式——集体婚礼便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北平等地应运而生。
它是人们婚礼改革的一大成果,首先出现在上海。
20世纪30年代中期,杭州、上海、北平等地的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中华旧式婚礼已不适用,中国的婚俗已极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和民情,甚至有一些婚俗。尽管传统习俗、文化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但也必须予以禁止,而新式婚礼又无一定的标准,颇感不便。为此,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就依照西方模式而制定了一种集体结婚的办法。
1935年2月7日,当时的上海市社会局公布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体结婚办法。其中规定凡本市民举行婚礼,须申请参加集体结婚礼;集体结婚每月第二个星期三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由市长、社会局局长证婚;参加者应向社会局申请核准,并缴纳婚礼费20元;市政府印发结婚证书等。
1935年4月3日下午3时,我国有史以来的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上海江湾的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共有57对新夫妇参加。按统一要求,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软缎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在军乐进行曲声中随着引导相互搀挽步入礼堂,分列两行,司仪宣读新人名单,新郎新娘按照名单顺序,依次轮番登台,向孙中山像三鞠躬,新夫妇双方相互两鞠躬,向证婚人一鞠躬,然后由证婚人赠送结婚证书和纪念品,致证婚词。礼毕,新郎新娘在乐曲声中步出礼堂,到广场摄影留念。
上海首届集体婚礼,以隆重、热烈、简朴、文明的方式举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并一时之间成为时尚。
集体婚礼形式
现今的集体婚礼方兴未艾,并发展了多种形式,比如有:
舞会式集体婚礼
顾名思义,舞会婚礼则是在新郎新娘互舞与来宾们助舞中进行,因此舞会式婚礼应突出“舞”的特点。这种婚礼举办得成功与否,取决于会场的选择、人员的组织和音响效果。乐队可请专业的,也可请业余的;若无乐队,播放录音也行。至于场所,可布置室内舞厅,也可设露天舞场。婚礼宣布开始,随着乐曲声,新郎新娘可率先起舞;继而,众来宾选好舞伴陆续上场。婚礼的其他程序可利用跳舞间歇穿插进行,新婚夫妇亦可借间歇之机向来宾敬献食品或饮料。程序和舞曲的安排,应有利于将婚礼气氛逐步推向高潮。结束时,新婚夫妇应向来宾致谢。
篝火式集体婚礼
篝火式集体婚礼场地设在野外举行,参加婚礼的新人们可提前到场先领略一下郊外的田园风光。聚餐畅谈理想和未来,待到晚上,参加婚礼的人们围坐一圈,如无椅凳,可备一些雨布,席地而坐,更有情趣。宣布婚礼开始,并由主婚人点燃篝火。在欢快的乐曲和热烈的掌声中,新婚夫妇成双成对并肩入场。大家围着熊熊燃烧的象征着不息生命篝火翩翩起舞,祝愿新婚夫妇永远幸福。与此同时也可穿插举行文艺联欢活动。举行这种婚礼仪式,一般选在晴朗无风的春秋之夜,场地应选择较为空旷并有灭火设备的地带。这种婚礼仪式要求组织严密,还要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工作。篝火式婚礼若举办得好,很有情趣。
综合式集体婚礼
这是一种由新人单位或是由各群团、社会组织举办的,由多对新人参加的集体婚礼,综合式集体婚礼的内容比较随便和自由。婚礼开始的时候,来宾就座;宣布婚礼开始;新郎新娘双双在欢快的乐曲和热烈的掌声中并肩入场;介绍新婚夫妇、证婚人和来宾姓名;主婚人、证婚人分别致祝词;新婚夫妇向父母鞠躬、感谢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育之恩,答谢亲友、同事、领导关怀之情;向新婚夫妇赠送纪念品;新婚夫妇互赠纪念品;父母、领导人和知名人士致贺词;新婚夫妇向客人敬烟、敬糖、致答谢词;最后,举行舞会、放映电影或文艺演出活动。
如逢春季,婚礼亦可在户外举行,规模和程序略作精减,可做一些发挥和调整。比如,组织青年新婚夫妇栽种新婚纪念树。
联欢式集体婚礼
联欢式集体婚礼与综合式婚礼大体相仿,但程序可略精减,而突出联欢晚会的色彩,这种婚礼举行得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举办者的组织与协调,而司仪的人选和节目的准备也很重要。节目要经过排练和筛选,节目顺序要安排得当,也可安排知识竞赛方面的内容。司仪要具备下列条件:热情、开朗、幽默、反应灵敏、言谈举止文雅大方。
准备工作
主办单位必须做好集体的准备工作:
1.向有关人员发出邀请函,或以海报的形式公布集体婚礼举行的时间地点;
2.布置婚礼礼堂,要根据参加人数选择一个大小适宜而又宽敞、明亮、洁净的大厅,可以拉一条横幅,两边配以对联,再饰以各种彩带、花草和五彩缤纷的灯光,以增添婚礼浓烈的喜庆气氛,礼堂布置要显得庄重、大方、温馨、高雅;
3.预备好用以招待来宾的喜糖、香烟、茶水以及给新人佩戴的红花和标签,还要选好送给新郎新娘的纪念品;
4.确定婚礼仪式的时间和程序,用工整字体抄写在大红纸上,然后张贴于举行婚礼的礼堂墙上;确定主持人、致贺词人员和致答谢词人员,并分别准备好贺词和答谢词;
5.准备好彩带和彩纸及撒彩纸的人;
6.指定好摄影人员并准备好照相机和胶卷;
7.确定司仪(最好男女各一人);
8.请一支小型乐队,摆置好音响;
9.确定好服务人员。
集体结婚启事式请贴
婚礼仪式
参见“在家庭举办的典礼”仪式。
婚后礼俗
按我国的婚俗习惯,新娘娶到家,婚宴三天后媳妇回门,婚礼就被认为是结束了。其实还有一些与婚礼有关的礼仪也不应疏忽,我们在这里称之为“婚后礼俗”。它包括婚后新郎新娘拜访双方的至亲好友。一方面对他们参加婚礼(包括赠送礼品)表示谢意,一方面与亲友相互认识建立感情,便于日后往来。
介绍人、婚礼主持人、伴郎、伴娘等,他们在婚姻大事及筹办婚礼方面帮了大忙,出了大力,应该答谢。如何答谢,没有统一的惯制,有的送些礼品,有的以钱酬谢,有的单独宴请,形式不一,但一定要做,千万别失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