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还是不杀?
这次曹操掂量的不是别人的脑袋,而是他自己的脑袋。
曹操出征之际,颁下严令,不得损毁麦田,众军士无不凛然遵守。凡经过麦田,无不小心谨慎,下马步行,以手护麦,百姓称颂不已。
曹操一看令行禁止,非常高兴,骑马行于路中,诗兴大发,正要吟上几句,忽然一只斑鸠受惊后从麦田中掠起,从曹操的马头旁边飞过。马受惊,急往旁边麦田里蹿。曹操反应不及,没有拉住缰绳,马已经将麦子踩倒了一大片。
什么叫天大的玩笑?老天和曹操开的这个玩笑就是。曹操刚刚下了严令,损麦者杀无赦,执行者没有一个胆敢违犯,偏偏下令者自己触犯了命令。这虽然不是明知故犯,但制法者犯法,比知法者犯法后果还要严重。如果曹操简单放过自己,那么严肃的军令就会形同儿戏,军士们也就会放纵自己。但如果曹操要处罚自己,那也不能缺斤短两做做样子。按照命令,这个马踏麦田就是死罪,曹操再喜欢砍脑袋,也不能砍了自己的脑袋啊。所以,曹操顿时陷入了两难境地。
曹操在心底默默疾呼:“上天啊,你不是让我上承天命的吗?怎么给我整出来这么一出啊?你让我怎么办呢?”
上天没有回答,但曹操知道这件事情绝对不能拖,越拖越会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曹操从来不缺乏决断力,他当即把掌管军法的行军主簿找来,问他该如何处置自己的踩麦之罪。
实际上,这正是曹操的缓兵之计,他本人是军法的制定者,怎么会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呢?曹操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绝不能砍了自己的脑袋,而这些下属们也肯定不会同意砍自己的脑袋。但问题是,既要维护军法的严肃性,又要保住自己的脑袋,需要一个非常过硬的理由。而要想出这个理由的难度非常之大,人在着急的时候往往是狗急跳墙,而不是急中生智。
所以,曹操找来行军主簿不是给自己拖延时间,而是为手下这帮足智多谋的人才提供一点缓冲的时间。
行军主簿怎么敢给曹操定罪?
憋了半天,行军主簿才说了一句:“丞相的话,就是命令。您说了,谁敢不从?”他的意思就是反正您是老大,您自己放自己一马,谁也不敢多言的。
浑蛋!真是一个蠢材!
曹操心里暗暗骂了一句。我说了当然没人敢违抗,可我自己能给自己免死吗?
行军主簿的这句话不但没有为曹操提供一个好的借口,反而让情势雪上加霜。因为他把话捅破了之后,曹操就更难给自己找台阶了。
曹操恼怒异常,等了半天,也没有人站出来为自己提供一个免死的理由,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推向悬崖:“我自己制定的军法,如果自己都不能遵守,那还怎么服众呢?!”拔出剑来,就要自刎。
曹操这是在假戏真做。在生活的舞台上,假戏是不能假做的,惺惺作态只能增加他人的反感,只有逼真的假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曹操知道众人一定会抢夺他的剑,让他自刎不成的,但他最需要的还是一个理由。就在众人手忙脚乱的时候,郭嘉终于站出来了,他绞尽脑汁,从《春秋》里给曹操捞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这根稻草上写着五个字——法不加于尊。
郭嘉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
曹操闻言,如获至宝,心中大喜,对郭嘉的印象又好了几分。曹操自小喜欢飞鹰走犬,不爱读书。《春秋》这本书他根本没有重视过,但此刻,这本书顿时变得权威、神圣,光辉万丈。
曹操强行忍住内心的欢跃,故作深沉,一字一顿地说:“既然《春秋》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那么就暂时先记下我的过失吧。”
但曹操冷眼瞅瞅众人有隐隐冷笑之意,连忙又加上一句,说:“不过,死罪虽免,我还是要割发代首,以示惩戒!”这一招确实是曹操自己的《春秋》的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但这只不过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如果这样“草草”收场,军心还是不免受到影响。曹操急中生智,就挥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
《孝经·开宗明义》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是另一本经典,曹操少时虽然不学无术,但这句话还是记得蛮牢的。当时没有理发剃须一说,如果有谁损伤了自己的头发胡子,就是和父母过不去,就会被视为不孝之举。
所以,尽管头发的重要性比不上脑袋,但曹操作为三军统帅,当众割发,也可以算得上是很严厉的处罚了。他的父母已经在徐州遇难,曹操等于是用触犯父母的在天之灵来抵免他践踏麦田的罪过。这样的处罚,应该可以让众人心服口服了。
果然,千军万马本来想等着看一场笑话,现在却个个肃然起敬,再也不敢稍有违逆。曹操处理好了这一起突发事件,成功应对了危机,大军再次开拔,果然是一路秋毫无犯。
在这一次分秒必争的智力竞赛中,郭嘉抢到了第一名。曹操想,这次带郭嘉出来,还真没带错啊。他对郭嘉的表现非常满意,虽然,真正摆平这起两难事件的还是曹操自己的“割发代首”,但如果没有郭嘉前面引用《春秋》名言作铺垫,曹操也找不到下脚的台阶,也就很难提出“割发代首”。即便强行自己提出来,也会让人觉得生硬做作,只是为自己找一个免死的借口,从而失去警戒众军的作用。
而现在,在郭嘉引用名言开路和曹操自己割发代首的护送下,一起本来会对军心造成重大影响的恶性事件,竟然变成了军事纪律现场教育不可多得的活教材,真是不能不让人由衷感叹曹操在资源配置上乾坤大挪移般的精妙神奇。他不但可以变废为宝,甚至还可以转负为正(“变废为宝”是指将别人视为垃圾的无用废物汉献帝变成了奇货可居的道义之源。“转负为正”就是指这起割发代首事件)。
曹操趁着军心正雄,一路挥师杀向张绣。
张绣出来迎战,劈头骂道:“你这个假仁假义的狗贼,简直和禽兽没有两样。”张绣的潜台词是在骂曹操和邹氏私通之事。
曹操奉着皇帝的旨意,内心怀着一股正气来讨伐“乱臣贼子”,没想到被张绣一顿臭骂,撕破了面皮。曹操恼羞成怒,立即派悍将许褚出战。
张绣抵挡不住,一路溃退至南阳城中。张绣闭门不出,曹操围城攻打,但有足智多谋的贾诩坐镇指挥,曹操急切间攻城无果。
曹操亲自骑马绕城一周,查看后命令军士在西门北角上堆垛柴薪,摆出一副要从此处登城的架势。其实这是曹操声东击西之计,他的真实意图是从城东南角上进攻,但他的意图被贾诩识破。贾诩将计就计,将曹操击得大败。
贾诩见曹操败走,急忙写信给刘表,要刘表抄曹操的后路。但此时孙策已经根据曹操的安排,屯兵湖口,刘表因此不敢轻举妄动。谋士蒯良也识破这不过是孙策的疑兵之计,说服刘表引兵向安众县出发,与张绣一起攻击曹操。
曹操败退至水之畔,触景生情,想起去年在这里被张绣袭击,典韦舍命相救的旧事,不禁号啕大哭起来。曹操天性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本来早已被他忘记,但此时又遭败绩,不禁想起了往事。
曹操命令在此处停驻,祭奠典韦。拜完典韦,再依次祭拜侄子曹安民、长子曹昂,乃至那匹被射死的大宛马。曹操性情流露,痛哭不已,众军也被感染,深感曹操对部下情深意重,纷纷陪着落泪。在哭声中,曹操所部已经成为了一支哀兵。哀兵必胜,曹兵化悲痛为力量,将报复的怒火烧向了张绣、刘表联军。曹操又一次上演了“转负为正”的神奇能力,张绣、刘表再次败退。
此时,镇守许都的荀彧发来急报,说袁绍要趁曹操远征之际,袭击许都。原来,袁绍看到曹操将汉献帝这个绝佳的资源运用得得心应手,不由也眼馋了,也想攻打许都,“奉迎”天子,号令四海。曹操怎么可能愿意放弃这个稀世珍宝?
曹操当即决定退兵回都,张绣探知后,要引军追击。贾诩劝他不可追赶,追则必败。张绣不听,亲自引军追赶,果然被曹兵击败。贾诩随后赶来,张绣在退却路上遇上他,不好意思地说:“不听你的话,果然失败了。”
但贾诩赶来并不是要听张绣认错的,他要张绣重新带兵追击。张绣大惊,说:“我都已经被击败了,为什么还要追赶?”
贾诩笑道:“兵势有变,赶快去追击吧。如果这次打不赢,请将军回来砍我的脑袋。”
张绣见贾诩十分认真,将信将疑中再次引兵追击,而这一次竟然真的如贾诩所料,将曹兵击得大败。幸亏镇守汝南的镇威中郎将李通赶来救应,才让曹操平安撤退。
张绣对贾诩十分佩服,回来追问究竟。贾诩此人,可谓是三国中最能摸透曹操心理的人。贾诩断定,曹操撤退,为防张绣来追,必然亲自断后。这样张绣追上之后,曹操亲自督战,三军用命,张绣必然不敌。而将张绣击败后,曹操所部必然掉以轻心,此时再追击,就能趁其不备而获得胜利。
心理感悟:在认知上的自我设限会让你错失很多资源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