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曹操
45341200000066

第66章 一生相伴的陌路人

再说曹操还在想着东征西讨,他的一个老部属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这个人就是专门吃素,养就一副仙风道骨的董昭。当年,正是董昭力劝曹操迁都许昌,开创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这个人的目光确实比一般人看得更远。

董昭提出了一个令曹操无法拒绝,且想入非非的诱人建议。董昭说:“自古以来,人臣处事,没有一个人能够建立像丞相您这样的功勋的。即便是周公、姜尚也望尘莫及。您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怎么能和其他大臣同列呢?您应该受魏公之位,并加九锡,以表彰您的功德。”

所谓九锡,是指车马、衣服、乐悬、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圭瓒这九样东西。这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而这个“魏”字犹得曹操欢心,因为当年王立曾经说过:“吾观大汉气数将终,魏晋之地,必有兴者。”王立的话,就是天命。后来司马懿如法炮制,取了一个“晋”字。

作为大臣来说,要建立足可“加九锡”的殊勋极不容易,所以,皇帝很少用得着这九样东西。而一旦要用来,往往意味着大事不妙。这是因为一个建立殊勋,足可配得上“九锡”的大臣,却没有被皇帝忌杀,往往是一个掌握实权的逆篡之臣,比如王莽,就曾经受封安汉公,加九锡。但王莽随后篡汉自立。

所以,九锡虽然贵重难得,其名声却不太好。董昭的这个提议为曹操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曹操已经位极人臣,没有“合法”上升空间了。他一直在等待天命来临,天命似乎无时不在,却又若隐若现。此刻董昭的建议却令他茅塞顿开,既然不能一步到位,那就步步为营,拾级而上吧。

曹操正要行动,一个他最意想不到的人却出来反对了。这个人是曹操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谋士——荀彧。

荀彧的理由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当初之所以要追随曹操,就是为了铲除董卓,匡扶汉室。但随着曹操日益专权,荀彧渐渐感到离自己当初的目标愈来愈远。这个刺董的英雄,竟然变成了又一个董卓!当曹操要以谋反之名诛杀国舅董承以及董贵妃时,荀彧已经有所不满,但深感无力和无奈。毕竟,当时曹操还是以丞相的名义行事,还算不上逆篡。这是荀彧用来自我欺骗的一个理由。但一旦升任魏公,整个事情的性质就变了。荀彧再也无法克制内心的认知不协调,只能毅然挺身而出,加以阻止。

荀彧在曹操发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对他极为倚重,也极为信任。曹操每次出征都是让荀彧镇守许都,事实上曹操是将他视为自己的萧何的。

曹操怎么也想不到荀彧会反对自己荣升魏公,也不能接受荀彧会反对自己荣升魏公。

其他任何人的反对,曹操都能接受,但唯独荀彧的反对,他不能接受。

曹操深受打击,备受折磨。但是,董昭却说:“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不同意而放弃众人的厚望呢?”

曹操决心已定,就魏公之位,加九锡。

荀彧掩泪而出,仰天长叹:“我怎么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呢?”悔恨痛心之情,充溢心胸。曹操知道这个被自己视为萧何的人再也不肯帮助自己了,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但成分最浓的还是对于背叛的愤恨。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荀彧称病留在寿春。曹操使人催他上路。荀彧不从,叹息道:“我死后,在九泉之下,是没有脸去见历代汉帝了。”曹操命人送来一盒食品。盒上有曹操亲笔之字,打开一看,却空空如也。

荀彧叹了一口气,知道了曹操的用意,服毒而死。曹操闻之,却又有几分懊悔,命人将荀彧厚葬。

世间万事,无论对错,第一步总是最难的。曹操荣升魏公之后,很快又有人要尊曹操为魏王。

这一步,实在是突破性的一步。刘邦当年曾经杀白马盟誓,“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盟”。虽然刘邦已经死去多年,但忠于汉室者还是抱牢开国之主的这一条戒律不放。如果曹操真的称了王,那么离最后一步就真的只有一步之遥了。

此议刚出,又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这一次是荀彧的侄子荀攸。荀攸的价值观与荀彧大体一致,他的理由是:“丞相官至魏公,荣加九锡,位已极矣。今又进升王位,于理不可。”这又是对曹操的沉重一击!外人的反对,曹操可以置若罔闻,但出来反对的总是他最信任最倚重的人,这令他十分沮丧,也十分愤怒。

曹操再也忍耐不住,破口而出:“这个人难道也想仿效荀彧吗?”这句话传到荀攸耳中,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本来他就已经深深后悔自己竭尽心力却辅佐出了一个逆篡之臣,而曹操手段之狠辣他也十分清楚。忧急愤悔交加之下,荀攸当即卧病不起,仅仅十几天后就去世了。

荀攸的死令曹操备感压抑,他无心在这样的心情下登上魏王的宝座,这件事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

一天,心情郁闷的曹操带剑入宫。汉献帝和伏皇后见了他来,吓得战战兢兢。曹操说:“现在孙权、刘备各霸一方,不尊朝廷,该怎么办哪?”

汉献帝说:“尽在魏公裁处。”这句话本来他是经常说的,曹操平时听了往往付之一笑,因为事实本就如此。但恰好这一日曹操因为荀攸的事心情压抑,听到汉献帝的这句话,一下子就发火了。其实,这也是“踢猫理论”的体现。汉献帝就是那只替罪的猫。

曹操怒道:“陛下,你可别这么说。让文武百官听到了,还以为我欺君罔上!”

汉献帝不知道曹操为什么发这无名之火,不敢再言。等曹操走后,谏议郎赵俨启奏道:“这几天外面在传,说魏公想自立为王,此后不久就要篡位了。”

汉献帝这才明白曹操火从何来。尽管曹操专权,但汉献帝从来没有放弃过铲除曹操的努力。虽然一再失败,但为了自己的生存,更为了大汉的基业,汉献帝又开始了新的谋划。这样一个身处“绝境”的人,虽然从未成功把握过自己的命运,但他的永不屈服、永不放弃仍然值得我们深深钦佩。

汉献帝与伏皇后商议,要皇后之父伏完设谋杀掉曹操。伏皇后写好密信,找来宦官穆顺送信。穆顺将密信藏在头发内,夹带出宫,来见伏完。

伏完写了回信数句,仍令穆顺藏在发髻内带回宫。

曹操早已得到讯报,在宫门口拦住了穆顺。对于这样的事情,曹操已经很有经验了。当年,他被董承骗过,这一次,他应该不会失手了。

曹操喝问穆顺为何出宫。穆顺回答说:“皇后得病,外出求医。”

曹操又问:“医生何在?”穆顺说:“急切间没有寻到。”

唉,做事情,光凭一颗赤胆忠心是不够的。穆顺的回答只能引来曹操更大的怀疑。曹操不再客气,喝令搜查,但看起来这一次他似乎又要失手了。左右搜遍穆顺浑身上下,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物。

曹操悻悻然正要放穆顺走路,但老天又一次眷顾了曹操。一阵大风吹来,将穆顺的帽子吹落在地。曹操又喊住穆顺,再次喝令搜查帽子,帽子里还是空无一物。

曹操无奈,只好放行。但穆顺真的是太紧张了,他戴帽子的时候,小心翼翼,唯恐碰到头发。这个细小的动作一下子触活了曹操的记忆!

当年,他因为不知道“透明度错觉”,而在刺董未成后仓皇逃窜。

当年,他因为不知道“透明度错觉”,而被刘备以害怕雷声轻易骗过。

现在,曹操已经明白了“做贼心虚”的道理。穆顺如此谨小慎微,头上必然有鬼。曹操三度喝令搜查,终于在穆顺的头发上搜出了伏完的密信!

杀,还是不杀?

其实根本用不着选择,曹操只有唯一的选择:“杀!

曹操连夜点起甲兵三千,围住伏完私宅,将伏家老小尽数擒下。又从房内搜出伏皇后的亲笔书信。曹操大怒,再将伏氏三族全部捉拿下狱。次日平明,曹操又令御林将军郗虑引甲兵三百,入宫收缴皇后玺绶。

汉献帝和伏皇后知道大事不妙,伏皇后躲入夹墙中。未几,尚书华歆又引甲兵五百来捉拿皇后。华歆亲自下手,抓住皇后的头发拽将出来,曹操喝令将伏皇后乱棍打死。

这个世上,确实是什么人都有。有像荀彧、荀攸这样悬崖勒马,用生命坚守自己价值观的人;也有像华歆这样无视纲常、助纣为虐换得无尽荣华富贵的人。

曹操一贯采取斩草除根的策略,伏后所生的两个皇子,也被鸩杀。伏完、穆顺宗族共计二百余口,皆斩于市。

伏后惨死,汉献帝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连日来水米不进。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女人也没有能力保护;一个皇帝,连自己的儿子也没有能力保护。这样的生命,难道还有什么价值吗?这样的日子,难道还有什么意义吗?

从此,汉献帝就如行尸走肉一般苟延残喘。而曹操却又来见他,说:“陛下不要忧心,老臣我并无异心。我的女儿已经献给你当贵妃,大孝大贤,现在正该居皇后之位。”

谁还会有意见?谁还敢有意见?

尽在魏公裁处。

心理感悟:正义尽管经常势单力薄,但却不会成为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