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已定,曹操进兵汉中,通过收买张鲁的宠臣杨松,顺利攻克。但杨松得到的奖赏却是致命一刀,就像那个为了一个女人而出卖姐夫黄奎的苗泽一样。
曹操得了汉中,主簿司马懿进言说:“刘备刚刚得了西川,人心尚未安定。主公不如趁势急速进兵,一并取了西川。”
曹操意味深长地看了司马懿一眼,心想:“小子,你还嫩着呢。有些事情,你没有经过,是不知道轻重深浅的。”
真正强大的不是实力,而是气势。巧妙地利用咄咄逼人的气势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道理,曹操是懂的,郭嘉也是懂的。当年曹操根据郭嘉的遗愿,在易州按兵不动,辽东公孙康自动就送上了二袁的脑袋。反之,如果他也出兵追击,很可能促成公孙与二袁的联盟。
在赤壁之时,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这个道理,而郭嘉又已去世,没有人再来提醒曹操。所以,在他轻松拿下荆襄、拥兵不进时,东吴降声一片。但他挥师南向,却促成了孙刘的联合,曹操也因此兵败赤壁。
赤壁往事,不堪回首,司马懿,你比郭嘉还差得远呢。曹操由此感叹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曹操不是不想得西川,他只是知道,如果他的大军现在就进发,那是帮助刘备聚拢人心。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曹操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曹操的这一招让诸葛亮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他连忙向刘备建议吐出几块已经吃在嘴里的肥肉——将江夏、桂阳、长沙三郡割让给东吴,以此为代价,说服东吴出兵。这也是诸葛亮一生中唯一一次割地求援,亦可见曹操按兵不动策略的威力。
孙权得了大利后,果然出兵。曹操没想到诸葛亮在关键时刻竟会如此“拿得起,放得下”,只好退回许都。
侍中王粲再度上诗颂德,要曹操进爵为王。这一次还是有反对者,此人是尚书崔琰,原是袁绍手下。这样的反对力量对曹操来说根本不屑一顾,曹操将崔琰杀掉后,就再也没人敢有异议了。
汉献帝因群臣之“请”,下诏册立曹操为魏王。曹操大喜,但形式主义一定是要奉行的。曹操三次上书推辞,但每一次推辞毫无例外地都被汉献帝“拒绝”。曹操“无奈”,只得就了魏王之位。从此,曹操开始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用天子车服銮仪,出警入跸,并于邺郡盖魏王宫。
既已称王,立世子的事就提上了议程。曹操长子曹昂死于宛城。现有卞夫人所生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另有其他侍妾所生儿子二十余人。曹操自己最喜欢曹植。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相像的人,曹植的文学才华冠绝天下,这一点令曹操极为欣赏。而曹丕早有继承之心,他向贾诩问计。贾诩当然知道这件事情的分量,世子代表着未来,如果能够帮助曹丕继承王位,那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就不言而喻了。但这也是件很忌讳的事情,一旦在曹操面前应对不当,很可能引起他的猜忌,甚至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贾诩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当然知道怎么做才能万无一失,这个办法就是当曹操问起该立谁为嗣的时候以“不答”应对。
贾诩不答,曹操当然觉得很奇怪,问他缘故。
贾诩轻轻叹了一口气,说:“我正有所思,所以不能及时回答。”
曹操问他在想什么,贾诩说:“我是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啊。”
袁绍和刘表都因为在立嗣问题上废长立幼,导致了内乱,并进而引来了外患,终于身死族灭,不得善终。这两件事情和曹操都有直接关系,曹操当即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于是就立曹丕为世子。
贾诩的做法极其巧妙。他内心当然是有人选的,这个人选就是曹丕。但是,如果他直截了当地为曹丕说话,不但可能惹曹操不高兴(因为曹操的理想人选是曹植),而且还可能让曹操以为贾诩在世子废立上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会引来很严重的后果。而现在,他故意装出若有所思的样子,并列举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的负面案例,毫无痕迹地将自己置于疏离中立的立场,让曹操觉得贾诩客观中立,毫无私心。也只有这样的说服,能够打动曹操,并不招致猜疑。魏王宫建成后,术士左慈来访,对曹操极尽戏弄之能事,这也可以说是天下人对曹操有意见的一种体现。曹操对左慈的幻术惊疑不定,因此成疾,服药也无济于事。
太史许芝向他推荐神卜管辂。管辂名闻天下,关于他的奇闻逸事已经传遍九州。
比如,郭恩兄弟三人都是瘸腿,请管辂卜卦。管辂卜卦后说,郭恩的父亲在饥荒之年曾经为了几斗米而将叔伯母推落井中,又扔下一块大石头,砸破了叔伯母的脑袋,所以郭氏三兄弟才有此报应。郭恩知道确有此事,连忙认罪。又如,安平太守王基之妻常患头风,而其子又常心痛。管辂卜后说,衙府西头,有二死尸,一个持矛,一个持弓。持矛者主刺头,故其妻头疼;持弓者主刺胸腹,故其子心痛。挖地八尺,果如管辂所言。王基按照管辂吩咐,将这二尸体在郊外埋葬后,其妻其子不药而愈。还如,管辂指点了一位赵姓少年,向南北二斗星君巧妙祈求,终于让这个命中注定要夭折的少年能够活到九十九岁。人们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存在着一种“易得性直觉”。所谓“易得性直觉”就是指,那些能够激发情绪的、生动的、容易想象的和具体的事件,要比本质上无情绪的、乏味的、难于想象的或者模糊的事件更容易被认知、记忆、回忆。
“易得性直觉”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容易被具体、生动、易于想象的事例或信息说服。管辂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简直就是为“易得性直觉”量身定做的,因而管辂尚未出场,光环已经罩定其身,其神秘而强大的影响力扑面而来。曹操请来管辂,向他询问左慈之事。管辂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不过是幻术罢了,用不着担忧。”这句话在管辂之前已经有多人多次向曹操说过,但毫无作用,曹操的病还是日渐沉重。但同样是这句话,在管辂口中说出来就不一样了,曹操顿觉心安,立即不药而愈。真的是管辂治好了曹操的心病吗?答案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是”,是因为确实是管辂说完这句话后曹操才康复的;说“不是”,是因为这只是曹操自己内心的认知有了颠覆性调整,而管辂并没有念咒画符,只不过说了一句普罗大众都会说的话。可见,对于权威的“迷信”,会给自身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生病的时候,曹操根本无心顾及天下大事。病一好,曹操立即就请“管神医”卜占天下大事。
管辂卜曰:“三八纵横,黄猪遇虎;定军之南,伤折一股。”曹操又请他卜占运势。管辂卜曰:“狮子宫中,以安神位;王道鼎新,子孙极贵。”
曹操看得似懂非懂,追问其详。管辂却说:“茫茫天数,不可预知。后有应验,方悟也。”
卜占之术,在中国古已有之,流传至今,有很多非常灵验的案例故事。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很多唯科学论者斥之为封建迷信,认为不过是装神弄鬼,骗人钱财。但其实这样的看法过于武断,以今日科学的发展程度,尚不能解释此类灵异事件,又或者此类事件本就非科学范畴所能够解释分析的。我们应该存疑留观,而无须妄下判断。故本书亦不对占卜之事的本质进行心理分析,但却不会忽略占卜之结果对于人类心理以及附随的行动的巨大影响。实际上,管辂至此尚未用真实的事件来证明自己的神奇,一切不过是街头巷议,捕风捉影,但曹操却对他深信不疑。这样绝顶的奇才当然是居家旅行之必备,曹操想任命他为太史,将他留在身边。
但管辂却说:“我命薄相穷,不称此职,不敢受也。”曹操问他缘故。管辂说:“我额无主骨,眼无守睛;鼻无梁柱,脚无天根;背无三甲,腹无三壬:“只可泰山治鬼,不能治生人也。”权威人物真是牛,连拒绝都让人无法拒绝。曹操虽然被拒绝,但丝毫不以为忤。这也是极为少见的情况。管辂的回答却引起了曹操对面相的兴趣。这个“管神医”真是万能的啊!不但能抓鬼治病,还能占卜看相。
曹操问:“你看看我的面相如何?”管辂说:“位极人臣,又何必相?”
曹操再三问之,管辂却笑而不答。
管辂的这句话貌似敷衍,更似拍马,但却引起了曹操深深的思考。毕竟,这是“管神医”说的话,一字千金。谁也不会想到,就是管辂这平平无奇的八个字,竟然改变了当时整个政局的走向!
曹操就位魏王之后,他内心就像绝大多数天下人预期的那样,很快就想采取下一步的“代汉自立”。毕竟,这一辆驶往帝位的列车已经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冲向终点,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住它了。
“位极人臣,又何必相?”管辂的这句话却为这趟列车踩下了紧急制动。尽管“位极人臣”,但始终还是摆脱不了“人臣”的束缚。
曹操又观照起王立的天命说。王立确实说过“必有新天子出,魏晋之地必有兴者”、“安天下者必曹氏也”这些话,但曹氏实际上并非专指曹操一人,也可以指曹操的儿子一辈。只是包括曹操在内的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将曹氏理解为专指曹操一人了。
曹操又想起曹丕出生时望气之人所说的话:“此子贵不可言,非人臣之气也。”自己只能是“位极人臣”,而曹丕却是“非人臣之气”,两相比较,结论就不难得出了。
曹操突然又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经有好几位名士为自己下过定论。桥玄对曹操说过:“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颙见了曹操后,说过:“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许劭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所有的线索串联起来,天命在曹操的脑海中就真相大白了:“如果天命在曹,那么,我还是当周文王吧!最后的任务就交给儿子曹丕了。”
心理感悟:迷信只能用迷信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