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当了盟主后,当务之急就是树立自己的权威。袁绍说:“我本来没有压众之心,汝等推戴我为盟主,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诸位各宜遵守,勿得违犯。”众人皆说:“唯命是从!”
袁绍这番话是很有必要的。这等于是袁绍与各路诸侯的一个约定。没有这个约定,是管不好这个联盟的。
袁绍当即令兄弟袁术总督盟军粮草。这倒不能算任人唯亲,因为当时的战争,粮草供应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囿于当时的物流发展水平,供应粮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盟军前部先锋由长沙太守孙坚担当,他奉命领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汜水关守将派流星探马到洛阳汇报。董卓却遣悍将华雄引兵来救汜水关。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济北相鲍信,担心孙坚抢了头功,私下派兄弟鲍忠抢在孙坚之前搦战,却被华雄一刀斩杀。
孙坚率部而来,将华雄部将胡轸斩杀。华雄坚守城池,孙坚一面攻城,一面去袁术处催粮。袁术手下人进谗言说:“孙坚勇猛如虎,如攻破洛阳,杀了董卓,就是首功。与其这样除狼得虎。还不如不给他运送粮草,让他军心散乱而败呢。”袁术决定不发粮草。孙坚缺粮,军心不稳,被华雄击溃。
联盟往往是这样,各路诸侯虽然依托在同一目标之下,却相互猜忌,各怀鬼胎,很难形成合力。联盟是考验盟主领导能力的试金石。袁绍担任盟主之初,就明示过“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如果袁绍坚定地执行这一约定,那么联盟还有可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但可惜的是,袁绍却错过了最初的,也是唯一的机会。当败讯传来,袁绍只是向大家宣示,却没有对擅自出战的鲍信、不发粮草的袁术施以处罚。这样,袁绍的领导威信顿时急剧下降,这为联盟日后的四分五裂埋下了伏笔。
华雄来攻。各路诸侯纷纷派出猛将,却一一被华雄击败。正在束手无策之际,关羽挺身而出,要去迎战华雄。
此时的刘关张三人是跟随北平太守公孙瓒来的。刘备的职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平原县令,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
袁术出身名门望族,一向看不起人,就连他同父异母的兄长袁绍,因是侍妾所生,也不被袁术放在眼里。这是一种严重的“类别化偏见”,在袁术看来,关羽这样出身低微、职位低微的人根本就是不入流的,如果派这样的人去迎战,盟军方面就颜面无存了。所以,袁术大喝道:“你欺负我们各路诸侯没有大将吗?你一个小小的弓手,怎么敢在这里胡言乱语?快与我乱棒打出!”
曹操见关羽气宇轩昂,急忙劝说袁术:“公路兄息怒。这个人既然敢挺身而出,谅必有几分能耐。不如就遣他出战,如果不能取胜,再杀他不迟!”
没想到盟主袁绍不但没有责怪袁术的莽撞,反而也支持袁术的看法,说:“孟德,这样不行。如果我们派一个弓手出战,一定会被华雄耻笑,我们哪里还有颜面见人呢?”
曹操说:“这个人仪表非凡,华雄怎么会知道他是一个弓手?”为什么袁家兄弟会惊人一致地“以位取人”,而曹操却会“以貌取人”呢?
人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为了快速做出判断,往往会用某个或某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来对万事万物进行分类,以简化认知的难度。比如,一名女性黑人混杂在一群白人中,就会被认知为黑人,而她的女性特征就会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而当这名女性混杂在一群男人中,她就会认知为女性,而她的肤色特征就会被忽略。这种认知的倾向就叫做类别化。
类别化是形成人类偏见的重要根源。
袁绍和袁术兄弟俩出身一致,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基本一致,从而对类别化认知的判断尺度也基本一致,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偏见的一致性。所以,这两人都会认为派一个弓手出战,有损颜面。当然,这种判断也提前预兆了袁氏兄弟虽然起点很高,却不能取得成功的命运。因为这种偏见用在太平盛世是不会引致太严重后果的。而现在已经是汉末的乱世了,乱世出英雄,英雄不问出身,才是乱世制胜的法则。当年刘邦就是以卑微之身在秦末的乱世中成功上位的。如果像袁氏兄弟这样,还是“以位取人”,那会错失多少亟待出头的英雄啊!
曹操没有陷入二袁的误区,和他的出身经历有莫大关系。曹操虽然号称是曹参的后代,但他的父亲却是宦官的养子,而宦官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低微的。所以,曹操不具备二袁那样的出身带来的优越感,因此他会采用另外一种标准来判断人物。
曹操的“以貌取人”非常有意思。这同样是人类认知捷径的一种。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似巨钟。这样一个相貌堂堂的汉子,天生就是一个英雄的形象。人们往往喜欢根据他人的容貌、身材这些第一印象来快速下判断。一个外表出众的人,往往会被附加上其他内在的优秀品质,比如能力出众、品格高尚、心地善良等。
而曹操因为自己身材矮小,长相一般而抱有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几乎伴随了曹操一生。有一次,匈奴使者来访,曹操担心自己的外貌身材与大汉丞相应该具备的标准不符,会被蛮夷(这样称呼匈奴人也是一种“类别化偏见”)看不起,就让崔琰假冒自己来接待匈奴使者。曹操本人则扮作一个侍从,提刀立于旁边。这个被曹操选来替代自己的崔琰,身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典故“捉刀”即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说明“外表吸引力”对曹操认知判断的影响。
关羽高大伟岸的身躯几乎让曹操一见倾心,所以他才会相信关羽一定是身怀绝技之人,从而竭力为关羽争取机会。而两人的这一次相见也让曹操深深喜欢上了关羽。此后,终曹操一生,始终对关羽另眼相看,厚爱不已。
不等袁氏兄弟再次反驳,曹操就命人取过一杯酒来敬关羽。这种“先下手为强,用实际行动堵住反对意见”的做法,是人际交往的强力说服方式之一,但没有一定魄力的人一般不敢采用。
没想到关羽受激之后,进入了“唤起状态”,意气风发,不饮此酒,快马疾出,一刀斩了华雄,等他提着华雄人头回帐,这杯酒竟然还是温热的,是谓“温酒斩华雄”。
关羽出了风头,曹操也有了面子,但袁术的面子可就搁不住了。
张飞一看兄长大展神威,不由大喝:“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此时杀入关中,捉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借机发作道:“俺大臣尚自谦让,你一个小县令手下的小卒,怎么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我赶出帐去!”
袁术的心胸狭窄由此可见一斑。曹操再次站出来说话了:“既然是立功者赏,为什么要计较贵贱?”
曹操的话切中了袁绍的要害。赏罚分明是权威的立身之基,如果袁绍连这一点也做不到,不但自身的领导威信会大大下降,而且盟军的聚合度也会大大下降。袁绍却采取了不作为的态度,置若罔闻,任由袁术与曹操各持己见。袁术使性子说:“既然你们如此重视一个小县令,我告退算了。”曹操说:“怎么能因一句话,就耽误大事呢?”这句话更是伤到了袁术,让众人觉得袁术这个人根本没有做大事的心胸和器量。
双方不欢而散,为曹操与袁氏兄弟交恶埋下了伏笔。在这一场争执中,袁绍明显偏袒自己的兄弟袁术。这其实是一种亲缘保护,每个人的直系血亲都拥有很多相同的基因,为了让这些源自同一祖先的基因繁衍流传,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亲缘保护。血亲之间可以用“亲缘系数”来表示彼此之间的关联。我们每个人和父亲或母亲的亲缘系数为零点五,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亲缘系数也是零点五。而袁绍与袁术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俩之间的亲缘系数为零点二五,但也要远远高于身为外人的曹操。曹操得不到袁绍的支持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曹操虽然不满,但没有过多表露,只是暗中派人给刘关张送去酒肉,慰问犒劳。这正是曹操笼络人心的手段。
再说华雄败后,董卓起兵二十万,亲自前来迎战。吕布骁勇无敌,在虎牢关前将各路诸侯接连击败。最后,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才将吕布击败。诸侯盟军乘势掩杀,夺了虎牢关。董卓败退回洛阳后,决定迁都长安,遂火烧洛阳,强迫皇帝、百官与一众百姓迁往长安。
盟军攻入洛阳,曹操提出要乘胜追击,救回皇帝。但此时袁氏兄弟已经对曹操心存芥蒂,明明知道这是正确之举,却故意不肯配合,任由曹操孤军追击。
曹操在追击时中了埋伏,差点连命也丢了,幸得曹洪拼死解救。这是曹操生平第一次遭受惨败。这次惨败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联盟是靠不住的。
果然,等曹操退回洛阳,各路诸侯已经各怀异心,开始内斗。孙坚得了传国玉玺后私藏而退,与袁术结怨,路上却被荆州刺史刘表截住厮杀。
刘岱向乔瑁借粮不成,拔刀相向,杀死乔瑁,尽得其兵。袁绍掌控不住局面,自己引兵去投关东。各路诸侯自作鸟兽散。曹操失望至极,原来那一番复兴汉室的雄心被残酷的现实打碎。
至此,一个空前的乱世拉开了帷幕,真的英雄将在空前的厮杀中产生。
心理感悟:自卑是对自己的一种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