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之初,浙南有个被称为“千年没听锣鼓声,万年不见划龙舟”的既偏僻又人烟稀少的山村叫黄坦坑(现为瑞安市桂峰乡)。清光绪34年,胡克林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上有兄长名克芬,下有弟弟克生,还有两个妹妹,在5兄妹中排行第二。在他七八岁时,母亲因患病无钱医治过早地死亡了,所以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会了砍柴、牧羊、干农活,根本谈不上有受教育的机会。
1925年胡克林17岁了,目不识丁的他开始拜师学石匠,他体格强壮,勤奋好学,不久就成为当地手艺精湛而出名的石匠。于是他就开始用这项技艺谋生,不久,奉父命和同乡村的姑娘王钗云成婚。第二年,生下长子胡绍起,做了父亲后,养家糊口的生活担子更重了。
1934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陷入一片凄凉潦倒的局面。当时在贫困深渊中挣扎的胡克林萌发了出国谋生的念头。1937年4月,他的堂叔胡近超从西欧回国,在堂叔的热情指点和资助下,他踏上了前往西欧的遥远旅途。经过一个月的漂泊,他与家乡的108多名中国人一起抵达意大利。
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低下,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不少人歧视华人。意志坚强的胡克林在米兰当起了小货郎,整天起早摸黑,穿街走巷叫卖领带、小皮夹等。
二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侵占荷兰以至大半个西欧,对占领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胡克林和无数同胞一起被捉到法国建筑碉堡,战后只有胡克林等少数同胞死里逃生。连小贩也做不成的胡克林,只得到德军占领下的法国西部海滨城市去做苦工勉强度日。1943年,他返回荷兰寻找新的生计。
在异国他乡漂泊8年,胡克林没有固定的职业,浪迹萍踪,流离颠沛,过着极不安定的生活。最使他焦急挂念的是,和家乡的亲人完全继绝了联系,不知他们的处境如何。多年之后,他才得知,老父在他离家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家中全靠原配夫人王钗云,在无人接济的困境里,含辛茹苦地将年幼的儿子胡绍起抚养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