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己尧的家乡石正区,地处闽粤赣边区的平远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堑纵横。解放前,这里交通不便,水患严重。山多田少,工业全无。不少乡亲背井离乡,飘泊到南洋去谋生;有的忍受着天灾人祸的威胁,挣扎在死亡线上。
1974年,阔别故土近30年之久的沈己尧按捺不住满腔思念之情踏上了回乡的路途,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石正的怀抱。这位离乡时年仅二十出头的青年才子再归来时已年近半百。亲眼看见农民已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故乡已初步改变了穷山恶水的旧貌。时光流逝,一晃又十年了,他感受最深的是在群山绵延的偏僻山区,公路平坦畅通,公共汽车来往于城郊各个区之间。故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让他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中国的新时代就要到来了!
沈己尧的爱国之情可上溯到他的中学时代。1943年,年仅17岁的沈己尧就读于梅州高中一年级。17岁的少年激扬文字,写了《抗战成功的论证及今后建国的方针——读《中国之命运》后一文,在梅州市《中山日报》(1943年9月2日)刊出,真知力行的理论,有力论证了抗战建国必然成功的信念,这是关注祖国命运情感的自然流露。
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给华夏大地增添了新的生机,新的活力,也为海外华人带来新的感受,新的温暖。沈教授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一片诚心。早在1983年,他敏锐的目光就投到了中国大陆的全面改革、推动现代化等问题上,他赞成科教兴国,促进科技发展,追赶第二次工业革命,普及电脑。他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五代,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的时代,美、日在这方面抓住了机遇,经济发展迅猛。工业革命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中国要发展,必须推行全面改革,不断以先进的科技去解放生产力,以促进轻济的发展。他指出,由于历史原因,如受外国侵略、国共内战、十年文革等拖累,中国在生产、科研发展方面事项上肩负着两次工业革命的重任,中国要在未来的20年间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沈己尧极为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认为中国被延误已久的海洋时代正在到来。他用历史的观点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海禁,他认可郑和下西洋开辟航路,通商交流,传播文化等是中国海洋时代的预习,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如专制帝王的世界中心思想,自高自大,不求创新;小农经济对人民的束缚;政府的海禁政策;科举考试扼杀科研精神等,使郑和航海中止之后后继无人,以致中国的海洋时代被阻。史料详实,论证有力,充分显示出沈己尧深厚的历史功底。
沈己尧教授不仅是一名历史学家,同时还是一名图书馆学专家。他凭其雄厚的专业基础,积其20多年的宝贵经验,针对中国与西方隔绝30多年的实际情况,先后提出中国图书馆工作现代化十项构想和六个方向。这些是极富革新和前瞻性的创见。1979年初,他在美国《华侨日报》上发表了《图书馆现代化十项构想》一文,引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方面的重视,邀请他回国作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他提出图书馆工作要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大众化、协作化和自动化的目标。他认为科技发展有赖期刊新知,要培养专业人才,做好翻译,把世界创造的文明、知识经验变为己有,注意做好出版商和图书馆的协作。他提倡广建图书馆,使其成为发扬中华文化、重建民族自信心的基地之一。1987年他又撰写了《图书工作现代化的一些体会》的文章,就我国图书情报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办法提出了宝贵意见。他的这些富于革新和原则性的创见受到很大重视。中国大学图书馆学系由1979年的2所发展到1987年的70所以上。
沈教授十分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到他的母校石正中学去看一看,与师生们交谈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定势,为同学讲学,鼓励同学们奋发自强。他先后捐款6次合计人民币18.5万元作为“沈己尧奖学金”。自1983年开设以来受助学生2164人次,领到奖学金的同学倍受鼓舞。此外,沈教授经常为母校图书馆寄来书刊资料,不断充实“沈己尧图书专橱”。由于他的支持和鼓舞,使学校教与学更上一层楼。沈教授为家乡教育竭诚尽力,立德建功,深深地感动着石正的父老乡亲。
沈教授情系家乡,热心公益,生活淡泊,平易近人。沈先生他不是富商巨贾,也不是官宦侨领。他是一介书生,用人学者,应当说不很富有,但他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十分慷慨。当他听到族人要维修祖屋,立即从海外寄来美金6000多元。每次探亲回来他都要亲自登门拜访族中老人,共叙家常为亲朋好友送些礼物,聊表心意。有一次他刚从海外归来,便急于求见当地石正当年教他的凌赞元老师(构西人氏)。当见到师母时得知先生文革时惨死,潸然泪下,连连说道:“恩师难忘!恩师难忘!”沈教授就是这样待人接物,淳朴自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只求谆谆诲人,拳拳报国。
沈己尧教授无限的故乡情怀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印证。“我心一片磁石针,不指祖国誓不休!”近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他没有失去方向,他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