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
45395700000004

第4章 民间故事(3)

相传一年的夏秋之际,北方农村,久旱无雨,赤日炎炎,灾情严重,田间禾苗都枯焦而死。且疫疾流行,疾病交加,老弱病残者相继而死。皇上、地方官对农村的灾荒、人民的疾苦,视若无睹、漠不关心,百姓的生死存亡,只有听天由命。少数壮年力强者,勉强支撑,外出寻找树皮野草充饥。说也奇怪,他们惊喜地发现,田埂路边有一种野草还茂盛地生长着。看它的样子,光滑无毛,肉质肥厚,心想:这草一定可以充饥,于是把它连根拔出,采集了一大堆,带回家给全家充饥。吃完后,再去寻觅。吃了几天后,大家居然觉得精神顿起。特别奇怪的是,所患的“拉肚子”病,也都逐渐好了。这个好消息不胫而走,于是村里的人都去田野寻找。之后,村民就尊称这种草叫“长命菜”、“长寿菜”。马齿苋的别名也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开来。

后来,“马齿苋”的异名,也一一被记载在《本草纲目》、《中国药植志》、《中国药植图鉴》等典籍中。近代编写的大型巨着《中药大辞典》也记载了“马齿苋”的别名。马齿苋也的确生命力旺盛。将它连根拔出后置于烈日下暴晒,多日后仍久盛不衰,再经入地栽种,仍能存活。夏秋季节花开成熟,民间大量采集,经沸水烫过后,在日光下暴晒多日,才能晒得干燥,然后便可储存,四季常用。

槐米止血的传说

“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怎么不来……”这时流传在民间的童谣。

槐树历来被尊为仙树,传说,槐花仙子总是借槐花的袅袅香气走出南天门,洞察人间的凡事。槐树下搭台唱戏,有迎接仙女下凡之说。特别是“三月三”这一天,平时很少露面的大闺女小媳妇也都可以从娘家婆家走出来看戏。

有一个村庄有一家大户,清早就套车去接闺女,太阳高丈,也没见到人影,于是又差大领前往看个究竟,大领正攀在树上,等着看戏,听到吩咐,急忙下来,赶到闺女家一瞧,原来姑娘鼻子出血,家人正熬药诊治,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就是不止。郎中见大领满头满身沾的都是槐米,心想:槐为“鬼木”,也许此花可以治这邪症,于是吩咐家人在中药里加入槐米,可姑娘服后,效果不佳。一家人叽叽喳喳相互埋怨,大领见状,急忙说:“吵,吵,吵吧!吵到黑就有好戏看了……”郎中一听:“对呀!凡血见黑则止,槐米为何不炒焦再用呢?”于是又重新制剂,果然见效。大领一看:呵!我来的还正是时候,赶快套车走人,说不定还能赶上看戏呢!

于是,槐米止血的故事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而且还编进了歌谣。

十八罗汉与罗汉果

十八罗汉的神话引出了罗汉果,这其间有什么故事呢?

相传,古时有十八罗汉。某年盛夏,他们早出游山,到中午的时候,烈日当空,十八罗汉大汗淋漓,口渴难忍,就到古亭歇息。这时,迎面走来一个挑柴的姑娘,众罗汉忙求她赐水。村姑娘说声稍等,回山寨后不久便拎来一大壶开水,篮里还装着几个棕褐色的球状果。众罗汉一见水壶就争相欲饮。

“请慢!”只见村姑忙剥开棕色果,提水壶冲泡,轮番给他们斟入碗中饮用。众罗汉顿时觉得甘露下肚,口渴的感觉全然消失,忙问这是什么果子。村姑摇头说:“这种果子在我们山寨到处都是,乡亲们只知道冲水喝,味道又甜又解渴,但不知道叫什么。”一名罗汉脱口而出:“就赐名此果为罗汉果吧!”众罗汉拍案称奇。从此,罗汉果声名远播。

罗汉果味甘性凉,有清热、利咽、止咳、润肠等功能,可治痰火咳嗽、百日咳、咽痛等。骄阳似火的夏季,最适宜常冲饮罗汉果。

(第二节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来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又启发了他,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日月规律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他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民间就把这视为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为纪念他,就把初一定为“年”。

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间有所不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吭,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的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更有的地方在屋角、国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撑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的热闹场面。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新郎”,头戴清朝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只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是一对鼠兄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

春节弥勒佛的传说

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是佛祖派来的,为什么不让我去呢?于是,他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法。

玉帝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多,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管花为借口来决定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做了安排,于是他想出个计来。他借弥勒佛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采烈地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和尚为什么敲木鱼

大家都知道和尚是敲木鱼的,可是和尚的这个习俗是从何时产生而流传下来的呢?

传说,唐僧经过千万险,从西天取回真经,急急往回赶。走着走着,被一条大河拦了去路。师徒四个急得不得了。

这时,河面突然窜出一条大鲤鱼,它笑眯眯地来到唐僧面前说:“我等你好久了。”说着,就请唐僧师徒坐在背上,带他们向河对岸游去。

唐僧觉得鲤鱼精的脸模子很熟。原来,当初他们去西天路过这里时,还是这个鲤鱼精送他们过的河。当时,唐僧答应取经回头时,为鲤鱼精带一部经书。哪晓得到西天后却把这件事忘得干干净净了。游到河心,鲤鱼精问:“长老,我请你带的经书是否带回来了?”

唐僧只好说忘记了。鲤鱼一听,发了火,身子一耸,就把唐僧师徒往河底卷。三个徒弟一看不好,赶紧救师傅,好不容易把唐僧和行李捞上了对岸。再一看,不得了啦,少了一本经书!三个徒弟气得直咬牙,马上把鲤鱼精抓来,要它交出真经。

可是,那鲤鱼精对唐僧说:“经书是我拿的,可已经吞进肚里去了。”孙悟空气得呀呀直叫,操起金箍棒就朝鲤鱼精头上打,这一棒下去有千把斤分量,鲤鱼精“啊”一声死了过去。猪八戒正要剖鱼肚子,忽见鲤鱼精又活过来,原来鲤鱼精吞下的是《起死回生经》。

从此以后,人是一死百了,再也找不到回身之术了。和尚敲木鱼,就是指望有一天能把鱼肚子里的经书敲出来。

理发师的传说

传说武则天登基时,生了一个太子,这个太子头长得跟驴头一样。驴头太子满月时,武则天要找剃头的给驴头太子剃头,剃头的一看,实在没法剃。武则天怕剃头的外传,就把他杀掉了。再找一个去还是剃不下来。就这样,去剃头的一个都没回来过。

后来皇上听人传,罗祖是剃头的好手,就下圣旨把全调去剃头。罗祖老婆讲:“不能去,你去还不是死?”罗祖说:“那怎么办呢?皇帝传旨,不去要杀头的呀!”老婆讲:“听讲皇帝养了个驴头太子,你把斧子磨快一点,别在裤腰带里,等她把小孩抱出来让你剃头的时候,你就把他杀掉,反正都是一死。”

罗祖到了皇宫,太监把小孩抱来了。剃头的一看,果真是个驴子头。罗祖先假装给他洗发,然后装着在拿刀,突然对外头一指:“万岁来了!”这时,监视他的太监分了神,他拿起斧子一劈。劈后,罗祖一不做二不休,两手用劲一板,啊,驴子头皮掉下来了,一个小孩头出来了!

太监忙进宫高喊:“万岁!万岁!恭喜!太子头剃好了!”

“真的?”皇帝忙跑来看。皇帝一看果然如此,马上下令:“赶紧给他树旗杆!”于是,剃头匠门口从此都竖大旗杆,这是皇帝赠送的。

后来,剃头的坐船,看到船家都是弄篙子撑船,剃头的讲:“你最好用一根小木头按在船头上,弄块布挂起来,顺风飘,就不要人撑了。”

“这个东西哪有?”

“你要,我家门口有一个,是皇帝送给我的。”剃头匠便把旗杆送给了船家。以后,剃头的门口旗杆给撑船的弄去当帆了,剃头的坐船也就不要钱。

以前剃头的刀在身边荡,衣服荡得特别脏,和尚对剃头的说:“我身上有飘带,给你做个荡刀布。”说着,和尚便解下身上的飘带给了剃头的做荡刀布,这以后,剃头匠有了荡布刀,和尚剃头也不要钱了。

澡堂子的传说

老澡堂到底有多少历史,第一个老澡堂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已经少有人说得清楚了。但从现有记载和流传的故事来看,第一批澡堂应该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建起来的。

传说当年,朱元璋从全国各地调来大批民工修筑城墙。这是一项工程浩大的苦活儿,民工们终日劳累,衣服每天都会湿透,由于长时间不换衣服不洗澡,许多人身上发出阵阵酸腐味,生了许多虱子,还有一些人皮肤生了毒疮。

朱元璋感到很头疼,叫来大臣想办法。刘伯温就建议,建一批澡堂子。

一声令下,老南京城内就建起了许多澡堂,不过当时的澡堂子是直接架在铁锅上的。按照当时的设想,建一个池子,在池子下面架一个大铁锅,在铁锅下烧,进而加热池子里的水。澡堂的出现,确实解决了民工的洗澡问题。

但后来,因为水太热,烫死了人,因此大家又对这种澡堂进行了改进。于是,人们将铁锅架到池子外,在铁锅上重建一个小池子,小池子上用长条板铺上,在小池子和大池子之间有一个洞进行连通。这样大家在大池子洗澡,就不会被烫着了,而且小池子的长条板上还可以供人蒸一蒸,十分惬意。

澡堂子就用这样简单有效的方式不断发展,延续了几百年。

葛村狗肉的传说

湖熟板鸭,葛村狗肉。在秦淮河的源头句容市的乡村,村村养狗,狗肉便有多种吃法。主流吃法是不剥皮,而是将整条狗放入缸中,用开水将毛烫去,如同杀猪烫毛一样,连皮带肉整煮,用当地特别的调料做出的狗肉香、烂、整,切成片状,片片附皮。而后,沾着细盐吃,肉香皮嫩,烂而不散,肥而不腻,齿颊留香。还有狗杂碎,一滚肝,二滚肠,三滚丢老娘。这真是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葛村狗肉不剥皮”已成当地俗语,方圆几十里,是出了名的。不过,当地有“狗肉不上席”之说,只是朋友喝酒时拿来做下酒菜。

很早很早的时候,这里就到处摆满狗肉摊子,卖的人多,吃的人更多。葛村狗肉怎么会出名的呢?

据说,从前葛村来了七个叫花子,这七个叫花子性情豪爽,痛恨有钱财主,专门跟有钱的财主做对,专干劫富济贫的事,个个都是江湖义侠,白天看不到他们人影子,一到晚上就出来了,个个比鬼都神。他们专偷大户、财主家的财物,从不在村上偷窃扒拿,反而把从外地富豪家盗窃来的财物回来分给穷人,贫苦百姓都说他们好。

这一天晚上,他们又出去了跑了很远,遇到一个大户人家,翻了进去。七个人进去,正当得手准备往回赶的时候,被发现了。刚刚出门,狗就叫起来了,一条大黄狗扑过来,一声锣响,财主家十几个家丁打着灯笼火把一窝蜂地围追上来。

七个叫花子赤手空拳,见状夺路狂奔,一口气跑到葛村,村西头大场上一个草堆,就一齐躲了进去。家丁追着追着,那七个人不见了,以为叫花子已逃到别处去了,正准备回府。不料,财主家的那只恶狗,围着草堆闻来嗅去,还绕着草堆爬上跳下,汪汪汪地狂叫不停。“噢,人在里头!”财主起了疑心,猜到几个叫花子就躲在草堆里,便命家丁放火烧草堆。

家丁们放一把火,把草堆烧了,七个人在草堆里给活活烧死了。家丁们又把七个人的尸首一齐抛到葛村后面的塘里。他们死的那一天,是正月初七。

没了七侠劫富济贫,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贫苦了。以后为了纪念这七个叫花子,老百姓每年正月初七这一天都杀狗肉到塘边敬他们,把带来的狗肉抛到塘里。后来,还把那口塘叫“七圣塘”。

之后,有人提议,往塘里抛狗肉实在是浪费,人们可以等仪式完了,把狗肉留着自己吃。结果一吃,这狗肉倒蛮有滋味。再后来,就有人杀狗,卖起了狗肉,葛村狗肉就这样多了,出名了,直到现在。

后来,人们在七侠被烧死的地方,盖了一座庙,取名“七圣堂”,在墙壁上绘上七个叫花子画像。这事被天上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封叫花子首领为火神。因此“七圣堂”又叫火神庙。

武岐山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