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句容境北的武岐山,流传着武岐山茶醉樵夫的传说。过去山顶有一座道观,名武岐殿,山上有茶园,种出来的茶叶天下闻名。1915年,武岐山的茶叶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传说,道士对来观进香的施主及樵夫待以茶水,从不吝啬。有一次,道长自己沏了一杯上等茶,呷了几口,就外出办事了。一个樵夫砍了一担山柴后口渴难忍,就进来讨水喝。樵夫见有现成的茶水就一饮而尽,然后挑着山柴下山去了。老道长回来连问小道士谁来过。小道士回答说:是有一樵夫来过这里。老道长赶紧说:赶快带上我的解药,去追赶那位樵夫,他走不出三百步,必然醉倒在路边。小道士顺着山路往下追,果真只赶了不到三百步,就看到樵夫的柴担子甩在路旁,人已倒在路边柴草之中。原来,老道长喝过的茶如同烈酒一样,会醉倒人的。
茅西臭豆腐
茅西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江苏人都喜欢吃。
臭豆腐原名叫“青方”。相传清朝时候,村上有家人家开了一家豆腐坊,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走村串户叫卖。时值夏季,有一天豆腐全剩了,舍不得扔掉,就把这些豆腐抬到后院。过了几天,他到后院去,看到豆腐长了黑毛,又有臭味,就撒了一些盐。之后歇伏停业,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到了秋天,豆腐坊主人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这才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浓的香气,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于是,就有了茅西臭豆腐。
羊肉泡馍的由来
泡馍是土生土长的西安吃食,泡馍味道厚重,即现北人豪爽本质,常见几彪形大汉,人人端一碗,碗若小盆,热气腾腾,个个埋头不语,盏茶功夫,馍尽汤干,外地人初到西安,都惊奇不已,私下却告诉我感觉泡馍简单,不如南菜精致,味道丰富。其实泡馍是外放豪爽简单,内在却精致复杂。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得志时,生活贫困,流落长安(今西安市)街头。一天,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因丈干硬无法下咽。恰好,路边有一羊肉铺正在煮羊肉,他便去恳求给一碗羊肉汤,以便把馍泡软再吃。店主见他可怜,让他把馍掰碎,浇给了一勺滚烫的羊肉汤泡了泡。赵匡胤接过泡好的馍,大口吃了起来,吃得他全身发热,头上冒汗,饥寒全消。
十年后,也就是公元960年,赵匡胤当了北宋的开国皇帝,称为太祖。一次出巡长安,路经当年那家羊肉铺,香气四溢,不禁想起十年前吃羊肉汤泡馍的情景,便令停车,命店主做一碗羊肉汤泡馍。店主一下慌了手脚,店内不卖馍,用什么泡呢?忙叫妻子马上烙几个饼。待饼烙好,店主一看是死面(未经发酵)的,又不太熟,害怕皇帝吃了生病,便只好把馍掰得碎碎的,浇上羊肉汤又煮了煮,放上几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调料,然后端给皇上。赵匡胤吃后大加赞赏,随即命随从赐银百两。这事不胫而走,传遍长安。于是来店吃羊肉汤泡馍的人越来越多,形成长安的独特风味食品。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的赞美诗句。
皮蛋的由来
皮蛋又称松花蛋,是我国传统的风味蛋制品,不仅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盛名。经过特殊的加工方式后,松花蛋会变得黝黑光亮,上面布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则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扑鼻而来。松花蛋口感鲜滑爽口,色香味均有独到之处。
经过历史的演变,松花蛋和咸鸭蛋已经成了我国最受欢迎的风味蛋,也逐渐形成了端午节吃两蛋的习俗。每每到了端午节,除了传统的粽子以外,咸鸭蛋和松花蛋也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
皮蛋,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皮蛋性凉,可治眼疼、牙疼、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病。
最初的皮蛋是怎样制成的?一说相传明代泰昌年间,江苏吴江县一家小茶馆,店主会做生意,所以买卖兴隆。由于人手少,店主在应酬客人时,随手将泡过的茶叶倒在炉灰中,说来也巧,店主还养了几只鸭子,爱在炉灰堆中下蛋,主人拾蛋时,难免有遗漏。一次,店主人在清除炉灰茶叶渣时,发现了不少鸭蛋,他以为不能吃了。谁知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面还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一种特殊香味扑鼻而来;尝一尝,鲜滑爽口。这就是最初的皮蛋。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摸索改进,皮蛋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
另一说松花皮蛋源于天津。民间口碑云:距今约二百年前,天津某乡村一富户,有一个儿子为年迈的母亲造了一口棺材,把它放在了空宅,以备后用。然而过了很久,母亲仍健在,儿子就命家人将石灰、草木灰撒入棺内,用来防潮湿,并将棺盖留有斗大空隙以通风。忙完了这件事,就把它抛在了脑后。
第二年,母亲病逝,人们正准备移棺入殓,见棺内草木灰中竟有一百多枚鸡蛋。孝子非常生气,把那些鸡蛋都抛了出去,却发现摔在地上的那些破了壳的鸡蛋,里面已经成深褐色透明结晶体,那人感到大惑不解。有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尝了尝,觉得味道鲜美,围观者都觉得很奇怪,就争着品尝,结果味道真的很好。
后来,有人效法那个孝子,将鲜鸡蛋放入石灰、草木灰之中,也得到了那样的鸡蛋。于是,邻里街坊便开始仿效,称之为“变色蛋”。日子长了,这一原始工艺流传到了江浙一带,屡经改进,工艺日臻完善,变色蛋做为一种全新的食品,经善于经商的江浙人推入市场。因此,今天所说的“松花皮蛋”,有始于天津,成于江浙之说。
盐的由来
从前,人间有四个皇帝,东、南、西、北各住一方。佛陀使惹皇帝住在北方,他最聪明、最能干,能上天入地,东、南、西、北四方他都走遍了。
那时候,雪族一共有十二个儿子,有血的是六种,无血的也是六种,而人是头一个儿子。有了人类后,但大地上还没得盐这个东西,好多食物都是雪族儿子后来种下的。
有一年,佛陀使惹上天宫去做客,他每顿吃的菜,都觉得很有味道,跟自己在人间吃的菜大大不同,心里很奇怪。有一天,他就跑进灶房头问大师傅:“你的菜这么好吃,是怎么做的?”大师傅说:“天宫里的香料多得很,菜里放了盐巴就好吃。”佛陀使惹又问道:“你家盐巴多吗?放在哪里?”大师傅说:“当然多了,有九九八十一坛,都放在灶房里。”
到了半夜三更的时候,佛陀使惹摸到灶房门口,推一下门,里头门锁得死死的,只好从窗子上爬进去。盐巴坛子到处摆起。他喜欢得很,头一转抱走两坛,再一转又抱走两坛。他把四坛盐巴从天宫甩下地,东、南、西、北四方各甩一坛。
佛陀使惹回到大地上后,便赶忙去找盐坛子。找了九九八十一天,在盐源地方找到第一坛盐,就是现在的盐井厂;第二个盐坛在成都那一转找到了;第三个盐坛甩在云南地界;第四个盐坛甩到西方国去了。
天王发觉盐坛子遭偷了,很气愤,便将九九八十一个坛子里的水倒下来,大地上洪水朝天,佛陀使惹偷来的盐坛也遭淹了。后来,这些盐化成了水,于是人们把它熬成了今天的花盐。
过桥米线的由来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惠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关于过桥米线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每将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不善传热,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线、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着,享誉海内外,成为滇南的一道着名小吃。
煎饼卷大葱的由来
煎饼卷大葱是沂蒙山人习惯的饭食,闻名全国。这里边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有个黄妹子住在沂蒙山下,沂河岸边。父母双亡,跟着继母过活。她聪明、俊俏,一双巧手,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有钱有势的人家都想娶她做媳妇,她却和一个叫梁马的穷小伙子订了亲。两人情投意合,十分相爱。
黄妹子的继母是个狡黠、刁钻的女人。她背着黄妹子收了一户财主的许多聘礼,可黄妹子哪能应允啊!黄母无法交代,暗中设下了一条毒计。
这天,黄母把梁马请来,笑嘻嘻地说:“看眼下,你家不如我家富裕,你就到我家来读书吧。待考取功名之后,好与黄妹子成婚。”梁马见她变得这么客气,赶忙施礼道谢。黄母又说:“我给你收拾了一间书房,备下了文房四宝。你看还需要什么?”梁马说:“只要有书和笔墨纸砚,别的什么都不需要。”黄母对左右家奴大声说:“你们都听到了吧,这孩子只要书和笔墨纸砚,别的什么都不要。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
梁马搬进书房一看,果然书和笔墨纸砚齐全,他高兴地读起书来。从早晨一气读到中午,可没人送饭来。他不急不躁,继续读书。等到黄昏,还是没人送饭。他走出书房一看,小院门口有家奴把守,不准外出,只好再等。他又等到月亮偏西,仍然没人送饭来。梁马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当了!
原来黄母抓住梁马“只要书和笔墨纸砚”这句话,做起了文章:我先饿你三天三夜,就是饿不死,也要饿跑。你一跑,我就赖你偷了我家的财物。到那时,这门亲事自然就退了!看,多么狠毒的圈套啊!
黄妹子知道了这事,可急坏了!她一面暗暗怨恨继母,一面苦思冥想。突然心头豁然一亮,有了主意。她偷偷烙了很薄很薄的一沓白面饼,切得方方正正,让丫环给梁马送去。 丫环一到门口儿,就被守门的家奴截住:“夫人有命,只许送纸笔!”丫环把包袱打开:“你看,送的是纸。”家奴一看,果然是一张一张的白纸,就把包袱送进去了。
这时,梁马已饿得头昏眼花。听说黄妹子叫人送来一个包袱,心想一定是吃的,赶紧打开一看,是一沓白纸,别的什么也没有,他很失望。忽然闻到“白纸”散发出一股香味儿,拿起来咬了一口,哎呀,原来是白面饼!梁马狼吞虎咽,吃了个饱,暗暗佩服黄妹子心灵手巧。从此,梁马天天吃黄妹子送来的“白纸”,安心读书,写文章。
三天过去了,黄母问家奴:“梁马怎么样了?”家奴说:“照样读书。”黄母恶狠狠地说:“再饿他三天!”
黄妹子得知此事,更加气愤!心想:你饿吧,我这里有的是“纸”!可又一想,时间长了,梁马只吃饭不吃菜,怎么行呢?她灵机一动,又想出一个办法:把大葱剥净,剪了叶,把根梳理好做笔毛,捆成一扎,和面饼包在一起,叫丫环送去。一到小院门口,又被家奴截住。丫环把包袱打开说:“你看,这不是纸和笔吗!”家奴一看,果然是纸和笔,又把包袱送进去了。梁马有“纸”又有“笔”,他把“笔”往“纸”里一卷,吃起来又香又可口。
又是三天过去了,黄母问家奴:“梁马怎么样了?”家奴说:“梁马照样读书。”黄母大惊:“难道他喝风咽沫儿不成?”家奴道:“不是喝风咽沫儿,他把纸和笔都吃了。”黄母哪里相信,把手一挥:“走,看看去!”她鬼鬼祟祟进了院子,轻轻戳破书房的窗户纸,往里一看,立即吓得目瞪口呆:梁马正大口大口地吃纸和笔呢!
黄母暗暗出了小院,命家奴把梁马唤到正房,假惺惺地问起吃纸和笔的缘由。梁马说:“小婿九岁时,跟一位仙师学过点石成金法,我把纸笔用手一点,就变成食物,可以充饥了。”黄母一听梁马有仙术,惊羡不已。梁马又说:“只是仙师有嘱,考取功名之前,只能试点三次;中榜之后,方可随心所欲。”黄母一听,可急了:“贤婿呀,得中之后可别忘了岳母啊!”梁马说:“哼,我一定好好报答您的恩情!”黄母高兴万分,立即退掉财主家那桩亲事。从此,对梁马相敬如宾。
两年后,梁马中了头名状元,把黄妹子接到京城完婚,夫妻恩爱,生活美满。他很少吃鸡鸭鱼肉、山珍海味,而是把当年的“纸”和“笔”做为家常便饭。后来,煎饼卷大葱的吃法在民间流传开了。
年糕的由来
据说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但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
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给城内饥民,大家暂时度过了饥荒。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与亲朋好友分享。所以,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第三节老婆饼的由来)
传说以前有一对恩爱夫妻,媳妇甘愿卖身为家翁治病。失去妻子的丈夫并没气馁,努力研制出一款味道奇佳的饼,最终以卖饼赚钱赎回妻子,重新过上幸福生活。这款美食制法流传至今被称为“老婆饼”。没想到这小小的糕点里还蕴含着一个如此动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