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
45395700000007

第7章 民俗民风(1)

(第一节开秧门)

开秧门是汉族农业生产的一种民俗风习,主要流行于安徽江淮地区。蓄积前后,择吉日插秧,插秧前举行开秧仪式,预祝秋季水稻丰收。仪式中,要焚香点烛,放鞭炮,祭土地神,接着全家聚餐,饮开秧酒,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家长,至水田中插第一棵秧苗,晚辈边唱插秧歌,边插秧,年轻人泼酒泥水,被泼得最多的为吉利。

据说,此事源于朱元璋。明代以前水稻是直播的,不移栽。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落难,在皇觉寺里当过和尚,放过牛。有一回他放的牛吃了人家田里的秧苗,他怕主人责怪,就把别处茂密的秧苗拔出来,栽插到被牛吃掉秧苗的地方。结果,栽插过的秧苗长得十分旺盛,稻谷穗大粒饱。从此,插秧成为一种新技术开始得以推广。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年号洪武,人称他为“朱洪武”。民间认为朱洪武是“真命天子”,栽秧成功是上苍保佑他的。于是,大家在栽秧前要举行一个“敬菩萨”的仪式,这就叫做“开秧门”。

筷子的来历

我国自古就用筷子进食,其实,这筷子的来历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呢。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

馒头的由来

馒头,人人都吃过。哪个发明的你知道吗?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对国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

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做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狼嚎。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做“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做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做“馒头”。馒头做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丛中得到启示,慢慢地,馒头就成为了食品。

如今,馒头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地,至于其中包含着的诸葛亮的爱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戴耳坠的传说

古时候,人们讲究“耳大如轮,眼大有神”,注重以貌取人,认为耳垂小了是没有福气的象征。但是人一出世,天生的小耳垂,又有什么办法弥补呢?传说,只有戴上耳坠。才能把耳轮拉长。因此,妇女都喜欢戴一副耳坠。

问起这一风俗的来历,据说还是三国时期貂蝉传下来的呢。

貂蝉原是东汉末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一名歌妓,她长得相貌出众、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以亲女看待。

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对他恨之入骨,但是敢怒而不敢言。王允为此事也闷闷不乐,终日不思茶饭。貂蝉虽是女流,可王允的心事,她却宗宗看在眼里,件件记在心中。她很会察言观色,为主人分忧解愁。

于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貂蝉在花园里设下香案,为主人祝祷。她虔诚地燃起三柱香火,仰天一拜说道:“明月呀明月,你虽昭昭洁白如洗,可知我家老爷心中烦恼?苍天呀苍天!我貂蝉虽乃女流之辈,老爷婢女,若能为老爷分担忧愁,我愿万死不辞。”恰在此时,王允因忧国心烦,夜不能寐,来到后花园赏月散心。他听见有人祝祷,连忙躲在一座假山后面,静听起来。他听完貂蝉的祝愿,心情无比激动和感激,忙上前来,搀扶起这一歌女。王允问貂蝉:“你向苍天明月祈告,为我分忧解愁,可知我忧在何处?愁为何事呀!”

貂蝉说:“当然知道。”

王允又问:“既然知道,又有什么妙法替我杀了董卓?”

貂蝉说:“只要老爷相信得过我,奴婢愿效犬马之劳,即使赴汤蹈火,也心甘情愿。”

王允听了,顿时为这女子的仗义和气魄所感动,当即认貂蝉为女儿。后来王允与貂蝉合议:先将貂蝉献于董卓,后再暗许吕布,以离间两人之交,让这董吕两人勾心斗角,互相杀害。

貂蝉耳垂小,怕自己美中不足,董、吕二人看不上,使密谋落空。她想办法弥补,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良法,就在家中拿了些碎银子,叫银匠给自己做了一对银耳坠,挂在耳垂上。这样过了不久,耳垂果然变大了,为她的美容又增添了不少姿色。

董卓一见貂蝉大喜,吕布一见貂蝉着迷。果然,董卓和吕布因争夺这一美女而激烈相斗。吕布因为和貂蝉私通,怕事情被发觉,总是心神不安,王允见时机成熟,就设计使吕布为内应,董卓就这样被杀了。

从此,戴耳坠也就传到了民间。

裹小脚的传说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最荒淫的皇帝。有一次,他乘船从运河到南方去游玩,但不用划桨摇橹的船夫,而是要选一百个长得漂亮的年轻姑娘,穿上漂亮的衣服,为他拉纤。于是派出钦差们到各地去选美女。

运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姓吴的铁匠,叫吴老大。他有个女儿叫吴月娘,年方十六岁,不但品貌出众,而且勤劳能干。父女俩以打铁为生。这天,吴月娘正帮父亲打铸家什,突然几个差人和一个大肚子钦差闯进来。钦差看了看月娘,一眼就选中了,留下十两纹银,要月娘买些衣物打扮打扮,三日后前去拉船。

钦差刚一出门,吴月娘扑在父亲怀里大哭起来。谁都知道,杨广无道,荒淫无度,他除了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外,又从各地选了美女三千,关在皇宫,供他寻欢作乐。月娘的姐姐就是去年被抓去后,大骂昏君,被杨广割去舌头,活活疼死的。月娘的母亲为此痛哭了三天三夜,结恨成疾,不愈而死。月娘哭着想:昏王已逼死我家两口,前仇未报,新恨又来,害得我家好苦啊!她越想越气,越想越恨。哭了一阵儿,她突然把泪水一抹,对父亲说:“爹!女儿主意已定,我要趁给昏王拽船的机会,刺死昏王,为死去的母亲和姐姐报仇雪恨!”接着她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爹爹,并要爹爹给她打一把小刀。吴老大听罢,万分激动,他沉思了一会,对女儿说:“杨广心狠手毒,行走前呼后拥,你怎能近他身呢?”月娘说:“这样吧,我找块布把脚缠起来,你打一把三寸长的刀,一同缠在脚里,这样不会被人看出。”吴铁匠觉得女儿的主意也行,便说;“好!我给你打一把最锋利的刀子!”当天夜里吴老大就动手打,费了整整一夜工夫,才把刀子打好,天明交给月娘。

月娘双手接过刀子,不禁又流下热泪。吴老大问女儿为什么又要涕哭,月娘泣不成声地说:“当年聂政、荆辑都是有胆识的人,但终于刺杀未成,事败身亡,这次女儿去,怕也……”吴老大听到这里,忙问;“我儿怕死了吗?”月娘跪在地上说:“爹,为民除害,为母亲和姐姐报仇,就是上刀山,孩儿不皱眉头。我是想爹爹这么大年纪了,事成与不成都会连累您老人家!”

吴老大听女儿这样说,连连点头,他把女儿拉起来,说:“儿啊,俗话说,有钢使到刀刃上!杀死昏王是件大义大勇的事,怎能为我动摇不定呢?”说罢,他向女儿要过那把刀,对女儿说:“让我先试试刀刃利不利吧!”转身割断了喉咙。月娘惊叫一声,昏倒在父亲的尸体上……

第三天,月娘把刀子缠在脚掌下面,穿一双尖底鞋,鞋底下纳了莲花,鞋帮上绣了鲜艳的莲花瓣,行走时一步一个莲花印,十分好看,被送到运河岸上拉纤。月娘白衣白裙头裹白续,臂被白纱,穿白挂素,亭亭如玉,醒目出众。杨广一眼就看见了,指令唤她上船。

于是吴月娘被搜身之后,扶上船来。月娘走在搭板上,像微风轻摇柳枝一样多姿,满脸的泪珠,反像荷花含了晨露一样好看。杨广都看迷了。钦差看扬广高兴了,又跪到跟前禀报:“万岁!您看这女子的脚,真奇怪!用布裹着,在岸上走路,一步印一朵莲花呢!”

杨广一听更高兴了,两眼盯着月娘的脚,问:“你为何把脚裹起来,还步步生莲花呢?”

月娘不慌不忙地说:“小女子实不敢瞒哄万岁,我原是王母瑶池宫中的莲花仙子,投胎人间。我这是金莲玉趾,怎不步步生金莲呢?”

杨广听这样一说,喜极了,看着月娘笑道:“原来你是荷花仙子,怪不得长的这么好看呀!你快抖开裹脚,让我看看金莲玉趾!”说着就去摸吴月娘的脚。

月娘强忍怒火,倒退几步,心想:机会到了。但周围这么多人,怎么好动手呢?她环视一下其他的人,低下了头,意思是让杨广令众人退下。

杨广一看就明白月娘的意思,随令众人退下。只有那个自以为选美有功的钦差不肯远离,偷偷躲在一旁,想听听杨广说些什么,盼着加封受奖呢。

月娘看看船台上只剩杨广一人,背过身去解开脚上裹布,拿出尖刀,握在手中,然后呼地转身来,猛朝杨广的胸口刺去。杨广吓的尖叫一声,身子一扭,刀子扎在他的臂上。吴月娘正要刺第二刀,那个钦差闻声赶来。这时,惊动了船上其他的人,齐来捉拿月娘,杨广也抽出佩剑,向她砍来。月娘见事不遂心,眼看要落入敌手,纵身跳进涛涛的运河里……

从此以后,杨广接受了教训,挑选美女时,人样再好,凡裹脚者一律不选入宫。打那时起,天下女子怕被杨广选去,都把脚裹了起来,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

明镜高悬的由来

中国古代政法合一,各地行政官员同时也是司法者。官吏们升堂审理案件时,公堂正面总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刘邦、项羽灭秦争霸的时候,刘邦率军进入秦朝都城咸阳,在皇宫里,他看到无数的珍宝奇物,大开眼界。其中有一块方镜,长四尺,高六尺,明艳异常。人若在它前面照镜子,里面就出现倒着的人影;用手按着心,就能看见人的五脏六腑;如果有疾病,就能看出生病的部位。据说秦始皇常常用这块镜子来照手下的大臣和宫中的宫女、太监,如有异常,通通杀掉。

后来官吏借用这一典故来说明自己审案的公正和明察秋毫。由于这块镜子出产在秦国,所以又被称为秦镜;又因为这块镜子功能奇特,所以人们经常用“秦镜”来比喻官吏精明机智,善于断案。后来,无论是清官、贪官,还是糊涂官,为了标榜自己清正廉洁、公正严明,就都在公堂上挂起了“秦镜高悬”的匾额。再后来,“秦镜高悬”又逐渐演变成更为通俗的“明镜高悬”了。

迎春贴“福”字

“迎春接福”,张贴“福”字,是我国人民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

关于春节贴“福”字这一习俗的来源,传说很多,有的说与姜子牙封神有关。相传,有一年除夕,姜太公在分封神时,他的老婆也要求封神。姜太公说:“你嫁到我家,让我穷了一辈子,所以不封你。你一定要封,就封你当穷神吧!”姜的妻子懊丧地问:“封我为穷神,叫我到什么地方去?”姜子牙说:“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件事传开后,怕受穷的老百姓,就都在大门上贴“福”字了。

和春节贴“福”字有关的趣事也不少。传说一年元宵节,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行,到了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赤脚女人抱个大西瓜,取笑淮西妇女大脚。明太祖看后,误认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皇后马氏,因马皇后一双脚大是出了名的,且她正是淮西人。回宫后,龙颜大怒的明太祖下令军士到镇上调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围观,此画出自何人之手。对于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就在其家门口贴一个“福”字。过了几天,军士便以此为据,来到没有贴“福”字的百姓家里捉人。从此以后,每逢春节,人们便喜欢在门上贴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

至于倒贴“福”字,则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某年春节,王府的大管家按例派人把“福”字贴在大门上,谁知贴“福”字的那个家丁目不识丁,将它贴倒了。恭亲王甚为生气,欲鞭罚惩戒。幸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庆之兆。”恭亲王听了,转怒为喜,还赏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后来,王府过春节都倒贴福字,此说也渐渐传入民间,人们纷纷效仿,以图吉利。

如今,每逢春节,人们便在屋门、门楣、墙壁、箱柜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这些“福”字,或是剪成或是书写,色彩鲜明艳丽,有的人家还张贴各种有图案的“福”字,或寿星寿桃,或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等,异彩纷呈,为人民群众欢度春节增添了无限情趣。

压岁钱的由来

三十晚上,小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压岁钱怎么来的呢?

传说古代有一个妖怪叫“祟”,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有一户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妖怪“祟”来了,正要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这件事传开来,铜钱放光,妖怪“祟”落荒而逃。于是乎,家家户户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打扰小孩子了。

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