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于老婆饼的另一个传说则源自于广州的莲香茶楼。去过广州的人都知道莲香茶楼是广州名店,而潮州老婆饼则是它的看家点心。清朝末年,当时莲香楼请了一位潮州籍的师傅。有一年他探亲回家带了许多莲香楼的点心给家人,谁知他妻子在吃了点心之后大为不满:“你们莲香楼的点心还比不上我娘家炸的冬瓜角呢。”点心师傅听了妻子的话,很不服气:“那就把你娘家的冬瓜角做出来,跟我们莲香楼的点心比一比!”第二天,妻子准备了一锅冬瓜茸,用白糖、面粉来做馅料,再用面粉皮包成小角,放在油锅里炸至金黄色。点心师傅尝了一口,连声赞好。回到广州后,他把妻子做的冬瓜角带给茶楼的师傅们品尝。莲香楼的师傅什么样的点心没见过?可是,他们吃了冬瓜角后,都赞不绝口。莲香楼的老板知道了,也来尝了一个。老板说:“嗯,味道很好!这是哪里的名点啊,叫什么名字?”潮州师傅一时也回答不出来,其中一个师傅便说:“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做的,就叫它潮州老婆饼吧。”
有趣的是和“老婆饼”相对应的还有一种饼叫做“老公饼”,它们在形状上稍有差异,吃起来味道别具风格。“老婆饼”形状小巧,口感细腻,一粒粒的芝麻吃完后还觉得唇齿留香,真的犹如小女人一般细致周到。“老公饼”形状则稍大,味道和面包有点相似,倒有点像个大大咧咧的大男人。
冰糖葫芦的由来
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那是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了怪病,她突然变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眼见贵妃一日日病重起来,皇帝无奈,只好张榜招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他在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将棠球子(即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前吃5~10枚,半月后病准会好。”贵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于是龙颜大悦,命如法炮制。
后来,这酸脆香甜的山楂传到民间,就成了冰糖葫芦。
春卷的由来
春卷是我国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佳点。用薄面皮裹馅,卷成长方形,放在油里炸熟即成。看去色泽金黄,吃来酥脆香嫩。特别是到得融融春日,许多人家都喜欢品尝这种点心,并用于款待亲友,以取迎新春之意。
据说,在唐朝以前,一到立春日,家家户户都用面粉做成一种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的蔬菜、水果等,赠送给亲友,叫做“春盘”,以示迎春和祝福。杜甫有诗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反映的就是唐代前后这一生活习俗。春盘的内容,也因时因地各有不同。
唐朝时的春盘一般是放的萝卜和芹菜,而富裕人家春盘的花样就多了,除了薄饼外,还备有酱熏及炉烧盐腌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粉丝、鸡蛋等,用薄饼卷着吃。宋代,宫廷里办的春盘可是豪华多了。
明清时,随着烹调技术的提高,经厨师们一再改革,面粉薄饼就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这时,不仅在民间深受喜爱,而且在宫廷里也算一名点。在清朝盛大宴会时,举办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也做为9道主要点心之一。如今的春卷,从品种众多、形状独特、馅心丰美等诸方面,都是以往的春卷所不及的。而且,不论北方,还是江南,都有自己的着名产品。
“葛根”的传说
北有人参,南有葛根。葛根全身都是宝,根、茎、叶、花均可入药,既有药用价值,又
有营养保健功效。在古代,葛根被列入“官药”,有些品种还被当做贡品,进贡给帝王将相。
葛根是豆科植物,传统的中药材,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子,生长在山上野草丛中。江苏、江西、河南都有,尤其在江苏句容县茅山、宝华山一带,资源十分丰富,品质也好。
句容县人叫“葛根”为“葛”,这是怎么来的呢?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东晋升平年间,一日,葛洪带领两名弟子来到茅山。葛洪是句容人,我国着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养生家,号抱朴子,人称小仙翁。葛洪写书写了几十上百卷,有《抱朴子》、《神仙传》等,葛洪的学问在江南是无人可比,他的书比司马迁的书还多。
葛洪云游四方寻找仙山福地修道炼丹,去过江西,到过广州,转来转去还是转到家乡来了。当他走到茅山一看,满山绿树青竹,有洞,有池,有溪流。山中抱扑峰,四面峰峦叠翠,云雾缭绕,真是难得的好地方。葛洪再不走了,就选中了抱扑峰,结庐炼丹,清修行道。
炼丹的原料有丹砂、雄黄、雌黄、云母、硫磺、空青、戎盐、消石等八种,古人谓之为“八琼”。丹炉炼丹,终日烟熏火燎,紫烟漫卷,气味刺鼻。时间一长,两弟子因修行不深,出现了毒火攻心,口臭牙痛、大便秘结,身上红疹等症状。葛洪看在眼里,疼在心头。用什么办法才能解除丹毒呢?葛洪用了许多草药,但效果都不理想。
一天夜里,葛洪梦见三清教祖来到眼前,向他指点迷津:“此山漫山遍野长有一种青藤,其根如白茹,渣似丝麻,榨出的白液,清秀中略带甘甜,既可清热解毒,祛燥消疹,亦可煮之食用充饥,你不妨寻来一试。”葛洪拜谢了教祖。
第二天,葛洪让弟子们在山中静养休息,自己独自一人带着干粮,按教祖指点的方向,一路寻找“青藤”。有位樵夫告诉他:“往东的山垄中,有你所要找的那种青藤。”葛洪忘了途中辛劳,加快脚步寻到那里,只见古藤缠绕,野趣盎然。平地上,藤攀藤、叶挤叶,像铺上了一层翠绿色的大地毯。山坡上,树挂藤,藤缠枝,一阵山风吹来,像青龙出海,似绿浪翻腾。葛洪顾不得欣赏这秀景,找到一处松软的黄土坡,选中一株粗壮的青藤,用棍撬,用手抠,终于将一颗钵盘粗的大藤根掏了出来。葛洪在山泉处洗净泥土,将青藤根背回了抱扑峰。
回山后,葛洪将青藤根切成片状,用锤敲碎,挤出白浆,煮熟了端给两个弟子喝。浆水一喝下,两个弟子便感到燥热的身体逐渐平静了下来,没几天,两弟子的病就全好了。
不多时,青藤能解毒治病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按葛洪的指点,挖青藤根清凉解毒,食用充饥,织布遮衣,并大量采种繁殖,一时间,青藤传遍大江南北。而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青藤叫什么名字,只知是葛洪发现所传,于是就将这青藤取名为“葛”。至此,这个原本没有名字的植物,就有了一个名字叫“葛”,而葛的根块则称之为“葛根”。
从此,葛洪用葛为民间治头痛中风、疗疮解毒,解民间疾苦,并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将上茅山的大道命名为“葛洪路”。
何首乌的传说
据传,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有个叫文象的和尚,在句容山里遇到一个姓李的老人,叫安期,虽寿高百岁,须发亦黑,问其原因,说是服了一种妙药。安期老人告诉文象和尚,妙药是一个叫何田儿的人送的。
何田儿自幼体弱,直到58岁还没结婚成家。后出家学道,住在山中庙里。一天醉卧山坡,忽见两棵相距三尺的藤枝慢慢向一块儿靠拢,相互缠绞一起,过一会儿又解开,反复多次。何田儿觉得奇怪,一直等到天亮仔细看了看,藤是紫色的,叶又像红薯叶,顺藤掘起,根块有拳头和胳膊那么粗细。何田儿请教别人这是什么东西,没有任何人知道。
后来,有一位老人说这是仙药,你身体不好,何不试用!何田儿半信半疑,将仙药弄碎用酒冲服。七天以后,何田觉得身上好了许多。他继续服用,面色大改,气血旺盛,旧病全无。本来花白的头发,变得乌黑油亮,容颜如春。于是,他便回乡娶妻,后连生数子,何田儿亦改名为能嗣,取其能生之意。他寿至168岁,其子孙也沿其办法,上山寻找此药,大儿寿至130岁,其他儿子也在百岁以上。
安期将这种药叫做“何首乌”。首,头;乌,黑色。何首乌,意即何田儿的头发黑了。
以后,人们就有了服用何首乌习俗。
“敲竹杠”的由来
用别人的弱点或寻找借口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叫“敲竹杠”。
“敲竹杠”这个词的来源是这样的: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商船纷纷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健康,牟取暴利。爱国官吏林则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烟,并在广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逻,查禁鸦片。
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上了商船,监督手下人搜查,他无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烟袋锅,这个动作可吓坏了走私商人。原来他们正是打通船篙,隐藏鸦片的。这会儿,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秘密。他强作笑脸,趁别人不注意把钱塞进官员的手中。这个贪官心领神会,放走了走私船。以后,“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
“敲竹杠”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四川山区,有钱人进山烧香时乘坐着一种用竹竿做的滑竿,滑竿由人抬着。走到半山腰抬滑竿的人就敲着滑杠,要求加工钱,否则就不抬人,乘坐滑竿的只好加钱。
还有一说: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的买卖,以铜钱做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里,晚上结账时再倒出来,谓之“盘钱”,又称之为“盘点”。当时上海城里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陌生顾客进门,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
“二百五”的由来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丈人”的由来
在家庭关系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然而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被叫做“舅”或“妇翁”。“丈人”则是对上了岁数的男子的尊称。
不过在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祭杨凭詹事文》中,开门见山写的是:“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朝人《猗觉寮杂记》和《鸡肋编》都据以为证,以为开始于此。
但更确切地说,为时还要早得多。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里提到“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董承是献帝刘协的表叔,亲上做亲,女儿给刘协做了“贵人”。裴松之注释上边这句话时写道:“(董承)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泰山”的由来
此称谓都与泰山的“封禅”有关。
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旛绰替他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做“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种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做“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做“泰水”的。
由此可见,“泰山”称谓的出现是来自亲属关系中政治利益的关联。
“拖油瓶”的由来
“拖油瓶”是旧时对改嫁妇女的一种歧视性称呼。旧社会妇女改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带到后夫家去的,俗称“拖油瓶”。对于这样一个奇怪的称呼,许多人百思不解。其实这是以讹传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拖有病”而不是“拖油瓶”。
古时候寡妇再嫁,后夫娶寡妇做妻子的,家境一般都不太好。旧社会天灾人祸频繁,一旦寡妇带来的子女有什么三长两短,往往引起前夫亲属的责难。后夫为避免这类纠葛,娶寡妇做妻子时,就要请人写一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后夫无关。因而人们就把再嫁妇女的子女称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与“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说成了“拖油瓶”。
“商人”的由来
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把买卖人称做商人,原来“商人”一词的由来与我国商业的起源与形成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在社会上便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交换的人。公元前一千多年,黄河下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祖先叫契。由于契在大禹治水时有功,被封为商,这便是古代的商族。契的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一天,王亥在贩运货物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袭击,抢走了货物和随从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有个儿子叫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便兴兵伐易。最后终于灭了易氏,商的势力也从此扩展到易水流域。到了孙汤商族后裔,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孙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做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代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农业上定居耕种,手工业等也相当发达。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一下变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呼为商人了。这些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傻瓜”的由来
人们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追究其由来,还有一段奇特的故事。原来“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地取名“瓜州”,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肯干,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甘州(即今甘肃)至四川一带还叫不聪明的人为“瓜子”(即是瓜州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而后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