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关中是中国的院子
45399600000016

第16章 潼关(2)

潏河之源在秦岭北麓的大义谷,它从这里涌出,然后汇合白道谷和太乙谷的溪流,水量大增。它潺潺地流过樊川,将这里滋润得青翠欲滴。站在少陵原或神禾原上。可以看到濡河的流水,阳光之下。像一条逶迤的断断续续的白练,樊川深厚的碧绿为它欢呼。

杜牧所见的潏河的样子,其气之朗然,其禽之怡然,其水之清,其流之响,我仍可以感觉。

樊川自古很美,所以它成了汉代大将樊哙的封地。这个屠夫出身的人,随刘邦共同起兵,并跟着刘邦南征北战,英勇杀敌,斩首近二百人。鸿门宴上,樊哙为保刘邦性命,擅自闯进项羽的帐篷,此时此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不但镇定地拦挡了寒光,而且巧妙地送走了刘邦。刘邦知道他的功劳,登基之后,将少陵原和神禾原之间的土地赐予樊哙。

不过,樊川真正成为一片胜地是在唐代,尤其那些达官富豪与高士骚客,经常在韦曲和杜曲游玩,成为樊川的欣赏者和建造者。韦氏家族以韦曲为中心而聚居,韦皇后的娘家和宰相韦安石的别墅皆在这里。杜氏家族以杜曲为中心而聚居,杜佑致仕之后,在这里度过了晚年。杜甫流寓长安期间。一个阶段就将家安在樊川。在这些闻人的悉心经营之下,樊川成了一个令天下艳羡的地方,所谓城南韦杜,去天五尺,便是指这种形势。

唐代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高峰,这个社会所产生的贵族,无疑是其文明的重要标志,起码是重要的标志之一。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考察问题,那么唐代的樊川,当然充满了唐代的精神与风尚。千年之后,我仍然可以从当时骚客的诗歌之中,领略那种华丽而显赫的生活。它的气息,显然残留其中。

韦曲花无赖。

家家恼杀人。

绿樽须尽日,

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

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

头戴小乌布。

这是杜甫奉陪郑驸马的诗歌之一。郑驸马是唐玄宗的女婿,其宅第在樊川南岸的神禾原。

数亩园林好,

人知贤相家。

结茅书阁险,

带水槿篱斜。

古树生春藓,

新荷卷落花。

圣思加玉铉,

安得卧青霞。

这是钱起对杜佑别墅的印象。钱起为浙江湖州人,公元752年进士,时有隐逸之意流露。杜佑在樊川的别墅属于城南之最,其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衰草。杜佑的坟墓在樊川北岸的少陵原。

谁无泉石趣,

朝下少同过。

贪胜觉程近,

爱闲经宿多。

片沙留白鸟,

高木引青萝。

醉把渔竿去。

殷勤藉岸莎。

这是郑谷在樊川的感受,其闻几个朋友要游樊川,兴起,遂将自己的情思告诉了朋友。郑谷是江西宜春人,公元887年进士,其以咏叹鹧鸪而为长安文人所知。

邀侣以官解,

泛然成独游。

川光初媚日,

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还密,

岩泉咽复流。

杜村连潏水,

晚步见垂钓。

这是杜牧在特定心情之中的樊川:他邀请舍人沈询游其故园,遗憾没有等到。杜牧是杜佑之孙,二十五岁那年进士,以济世之才而自负,曾经多方为官。公元852年逝世。

实际上樊川不仅仅是风景秀丽的郊野。如果它单单是一个河水流淌而山原并立的地方,那么它就不会产生如此巨大并持久的魅力。这里建造了很多的山庄别墅,为达官富豪所有,其中着名的是:何将军山林、郑驸马池台、牛僧孺效居和杜牧别业。骚客也是希望从政的,他们喜欢樊川,难以排除希望亲近达官富豪的心理。樊川就有一些骚客的庄园,岑参、韩愈、元稹、郎士元、权德舆和韦应庄都曾经在这里居住。在中国,知识阶层一直存在着这样双重的性格,既热衷仕途,又喜欢逍遥,仕途使他们显赫,逍遥使他们自在。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樊川为这种痛苦的消化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他们既可以投入官场,又可以寄情山水,尤其是官场的失意能够在山水之中解脱。我认为,在樊川,集中地体现了唐代知识阶层的一种观念。现在,那些漂亮的山庄别墅已经没有了,但那种既想人世又想出世的心理,却一代一代地积淀着遗传着。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崔护的诗,题在樊川的一个农家的门扉上。他是河北定县人,公元796年进士,不过大约在此之前,他落第独游樊川。时在清明,他散步于鸟语花香之中,不知不觉来到一户农家。此处草木葱翠,寂静无声,遂敲门求饮。一位女子开扉递水,之后,独椅桃花之下,注目崔护,倾慕之情忽然流露。崔护询问,她不语,遂默然而去,这时候她很是惆怅。到了次年春日,崔护思念之情涌动,便再到樊川,寻找这个女子。然而,门墙如故,桃花盛开,人已经无影。

在唐代产生了众多的诗人,崔护,以他唯一的一首诗而名垂千古。人无不赞赏他形神皆备的人面桃花。可我感兴趣的却是崔护在落第之际到樊川独游的目的。感伤与落寞的心是需要同情和鼓励的,然而他所需要的,五陵少年不会给他,长安王孙不会给他,如果幸运,那么他会遇到为官的骚客,也许他们可以给他以帮助,这种帮助即使是一些简单的安慰,都可能让他温暖,于是,他就到了这骚客好聚的樊川。我想,这样的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吧。

当然,樊川在历史上所显示的分量,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八大佛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不过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的完成,显然是在唐代。这个阶段,上流社会和下层人民都以信奉佛教为大事。他们从佛教之中,接受了因果报应和平等要求的观念,从而使佛教成了这个时代的主要信仰。唐人希望佛居住在青翠的樊川,这样,樊川就有了八大佛寺。其中屹立于少陵原南岸的兴教寺和坐落在神禾原北坡的香积寺最为着名,尽管历经沧桑,但我在樊川却仍可透过丛丛树木,看到兴教寺的红墙,并穿过蒙蒙烟岚,发现香积寺的砖墙。红日蓝天之下,佛地一片静虚。这样,樊川就不但表现为这里有世俗的快乐,而且有天国的气氛。

在这里,我久久沉浸于樊川的昔日,难以自拔。我从零落的诗歌之中,看到了樊川的华丽,尊贵,秀雅,宁静。这是一个民族精神处于高峰阶段的产物,想象一下那个时代,想象一下那个时代的情调,我感到自豪。

可惜,在历史的进程之中,一次接一次地出现兵乱、起义、战火,它们将赫赫唐都多次洗劫,多次毁坏,樊川当然也不能避免蹂躏了。事实是,现在要在这里寻找一块别墅庄园的砖瓦都很困难,甚至当年那些贵族的后裔都下落不明。

然而。樊川犹美,这是我的感觉。在春天的樊川,我情不自禁。它属于我的故乡,我有幸自己的家就在少陵原。小时候,我曾经向这里眺望,在这里走动,但樊川的美却只有在这个春天我才能如此明确地认识和领会。

黄昏。夕阳柔和的光辉照耀着樊川,由于没有山也没有原的阻挡,那些金黄的颜色长驱直入,铺满大地,并久久在这里徘徊。光洁的古道悠然从这里通过。人已经稀少了,高耸的一棵连一棵的白杨,排列于古道两旁,微风吹拂着明亮的树叶,银灰的树皮反射着夕阳的光辉,那里偶尔会出现昆虫啄出的黑色的窟窿。走在这样的古道上,心情是难以平静的,你会想到从田野突然窜出的土匪,也会想到曾经有唐朝的文官武官将在这里通行,他们或坐轿子。或骑骏马,随从和美女跟随其后。

韦曲附近,到处都是菜园,农民将塑料薄膜搭成拱形的棚子,温暖的薄膜之中。鲜嫩的蔬菜正在成长。棚子一个一个联合起来,使大片的田野都处于塑料薄膜的覆盖之下,于是薄膜的白色就在夕阳的映照之下一片明亮,这使远方稠密的树林显得幽暗,阴沉,凝重。农民正在菜园浇水,施肥,锄草,一个壮实的姑娘,面色红润,汗水微渗,扶着锄头向古道上的行人张望。红色的倒扣的瓦罐下面的,是韦曲的名菜艽黄,其叶黄似金,茎自如银,整齐卫生,爆炒脆而不顽,作汤浮而有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