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者对于平等的论述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把论证自然平等作为论证人类平等的第一步。薄伽丘(1313-1375)在《十日谈》中写到:“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莎士比亚(1564-1616)在《亨利第五》中写到:“皇上就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人罢了。一朵紫罗兰花他闻起来,跟我闻起来还不是一样;他头上和我头上合顶着一方天;他也不过用眼睛来看,耳朵来听。把一切荣衔丢开,还他一个赤裸裸的本相,那么他只是一个人罢了。”在论证自然平等的基础上,人文主义者论证了人类平等。薄伽丘说:“法律对于男女,应该一律看待。”“主人怎样对待仆人,仆人也可以怎样对待主人。”蒙台涅认为,人类生来就是平等的,后来的不平等完全是人为所造成的。他说:当我们“一看见一个农夫和一个国王,一个贵族和一个奴隶,一个行政官和一个平常人,一个富翁和一个穷人,一种极端的差异便立刻显现于我们眼帘”,他们的差异“只是在袴子上而已”。这也就是说,这种差异并不是人的内在本质所造成的,而是来自后天的外部的人为的诸多原因造成的。人文主义者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同时,对社会体制问题也发表过各种见解。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艾提安·德·拉鲍埃西(1530-1563)认为,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建立的君主制,无论哪种形式的君主制,都是反社会的制度。君主制之所以不适用于社会,就在于它反对自然,违背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自由和平等,人是天生自由而平等的,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状态,后来由于人为的原因,使人们丧失了自由和平等,而陷入不平等状态。君主制政体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它用暴力和专制来扼杀人们天生的自由,维护现存的不平等制度。拉鲍埃西的自由平等思想,对后来西方自由民主学说的发展,特别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从世俗方面倡导人文主义的同时,又从宗教内部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建立起来的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化了的宗教。它的教义核心是个人主义,它的思想基础是理性主义;它所阐发的信仰自由、信徒平等和教会民主的思想,成为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丁·路德(1483-1546)出生于一个矿主家庭,曾任威腾堡大学神学教授,是德国着名的宗教改革家。他将人文主义思想应用于宗教生活,用神学的形式阐发了他的信仰自由、教会民主等原则。“信仰自由”是路德宗教思想的主题。路德说:“基督教徒的自由,也就是我们的信仰。”他认为自由是信仰的自由,信仰是自由的信仰,自由和信仰是一回事。而信仰是联系人的心灵和上帝的桥梁,它只能发自于内,只能是内在心灵的功能;事功是实行教会规定的事务,是外在的功能。信仰与事功不能同时并存,“灵魂单凭信仰,无需事功就可由上帝的约许获得释罪,得到洁净、赋有真理、和平和自由。”一个人只要通过阅读《圣经》,凭着理性对《圣经》的理解,就可建立起内在心灵对上帝的直接信仰。这样就可以将心灵与上帝结合起来成为一体。路德这种“因信称义”的教义,取消了教会和神职人员这个中间环节,否定了教会的神圣权威,打破了教会的精神专制,并使信仰成为个人的自由信仰。在此基础上,路德还提出了信徒平等的思想,他强调无论是神父或教皇,俗人或僧侣,都应是平等的、相通的、自由的。然而,他的自由平等主要还是属于宗教领域的。继路德之后,法国的加尔文(1509-1564)继承了路德“信仰自由”的学说,并对这一学说做出了独具特色的发挥。他是继路德之后又一个着名的宗教改革家,是流行于西欧的加尔文教派的创始人。他认为教会应在人心,提出建立内心教会的主张。他反对宗教形式主义,反对神职人员干预个人信仰。他不仅主张信仰自由,而且还要求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他认为,世间祸福,早为上帝预定;行为善恶,并不影响行为结果。这种理论鼓励人们自由竞争,并把竞争的胜利看成上帝意志的体现,这实际上是把自由竞争合法化、神圣化。在国家体制上,加尔文坚决反对君主政体。他认为主权应归于多数人,而不应归于一人,由一人来统治世界的思想和制度是十分荒谬的。
如此种种,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欧世俗阶层和宗教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意识,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体制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科学与文艺的发展。在自然科学方面,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千余年来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统以致命的打击;哥伦布和麦哲伦等在地理上的大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无可反驳的证据;伽利略在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类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诞生了一系列伟大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如但丁、薄伽丘、蒙田、莎士比亚、乔托、波提切利、提香、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等。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成就及其意义,有学者曾指出:
文艺复兴虽以学习古典为特点,却绝非单纯的复古,实质上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由于中世纪的长期破坏,已经相当残缺,虽极力恢复,所得仍属有限。然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学习古典,并不是简单仿效,而是取其精神。古典艺术的具体形式固然予人以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现实主义的方法和古典社会的民主思想……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思想,在创作实践上是密切结合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崇高与身心的全面完美,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反对神学权威和封建特权。新美术创作的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富的现实情景,就最能体现这种思想,产生最为广泛和强烈的反应。加以在当时具体条件下,新美术创作是较易为广大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接受的文化形态,因此美术变成文艺复兴文化最受欢迎的代表,成果也最为丰富。文艺复兴美术作为西方近代美术的源头,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人类思想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它的价值与意义并不仅仅体现在文艺方面,而是像恩格斯所说,它“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二)欧洲启蒙运动述略
启蒙运动(法文Siecledeslumieres,德文ZeitderAufklarung,英文AgeofEnlightenment。原文均含有“以光明驱逐黑暗”之意)主要是指18世纪具有全欧洲性的思想文化运动。18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构成了启蒙运动的政治经济基础。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法国的理性主义哲学则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全面批判,提倡人的精神应该从长期的封建宗教观念禁锢下解放出来,他们继承和发展了16世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如上所述,这种精神主要是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统治及教会思想对人的束缚,提出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在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启蒙运动中,出现了各种学说体系和许多着名代表人物,如英国的阿迪生、斯蒂尔、斯威夫特、波普,德国的门德尔松、莱辛、赫尔德,意大利的贝卡利亚、维柯,美国的潘恩、杰弗逊、富兰克林,俄国的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作为运动中心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及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美学、文学、艺术和教育学等各个领域,启蒙思想家们以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民主思想为武器,对封建专制制度在政治上作了尖锐的批判,其深广程度亦超越了文艺复兴运动。
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他们把抽象的人作为一切事物的中心,用人的理性来检验封建政治制度,从而证明它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启蒙思想家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大胆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他们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将自由、平等看作是自己追求的信念。伏尔泰(1694-1778)认为人应该是自由的,自由有利于社会,自由应包括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卢梭认为,人生是自由的、平等的,他提倡主权在民的社会理念。美国独立战争中产生的着名的《独立宣言》,表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这实际上是卢梭思想的法律化。孟德斯鸠(1689-1755)在1748年发表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系统地阐释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认为如果三权集于一身就会导致暴政,只有实行三权分立才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保证自由、平等的实现。他的这一思想被体现在法国的《人权宣言》中。狄德罗等一批思想家们则以《百科全书》为阵地,高扬理性的旗帜,以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大力宣扬唯物主义,对封建教会和封建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即使在反动势力的疯狂迫害下,狄德罗等人依然不屈不挠,坚持战斗。恩格斯在评论狄德罗时曾指出:“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就这句话的正面意思说)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末,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
启蒙运动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启蒙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即已开始使用“启蒙时代”的概念,以表示同“黑暗的中世纪”对立。虽然启蒙运动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它的意义却是划时代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广义上的启蒙运动不限于欧洲和北美,而是世界性的普遍的历史现象。有学者评述到:
启蒙思想家崇尚知识,提倡科学,他们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见解,它们既标志着资产阶级精神文明达到的新高度,同时又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促进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们是整个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清洗了人们的头脑,而且对于社会主义运动也是宝贵的遗产。恩格斯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因此,在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是有继承关系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的直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同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但并没有抛弃这些思想材料,而是从这些材料中发展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并使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三)现代化与文明的概念
当代学者在《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一书中参照学界对于现代化各项指标的规定,对现代化的概念提出了以下见解:“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也不是简单的工业化+民主化,它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变革系统工程。一般来说,现代化包括非农业(特别是工业与服务业)的相对迅速增长;商业化和国际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经济相对稳定而持续的增长;城市化及与此相应的人口流动;多层次的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收入分配渐趋协调平衡;组织与技能的专业化与分衍;科层化(或称行政化);群众政治参与程度的增进等等。其中,工业化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诚然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与重要关键,然而如果社会人文环境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如果人民生活总体素质存在着严重缺陷甚至继续恶化,则很难说是已全面实现了现代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考虑到社会、政治、民族和文化的发展。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但是经济增长并不能涵盖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同精神思想和心理因素是互为因果的。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能给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成果,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精神成果又会极大地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辉煌。以广义上讲,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正是这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源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曾指出:“当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时候,它也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能够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是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经济因素同精神思想和文化因素是互为因果的。每个民族的文化形成都具有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不但与经济存在着依赖关系,同时在某种情况下还会极大地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