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我与陈延先生相识已有28年之久。先生长我19岁,我们都曾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因而先生可谓是我名副其实的学长和前辈。我与先生忘年之交经历了一个由仰慕到熟识,由熟识到共事,由共事到知己的过程。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回首1978年在长安兴国寺初识先生之时,那时他38岁,比我现在还要年轻许多。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招收的第一批也是西安美术学院首届研究生,陈延先生的画艺和风采确实给古老的兴国寺带来了震动。然而,转眼之间如今先生已是位白须飘然、坐山观海的老者了。岁月的流逝不仅将过去的一切都变成了历史,同时也成为人们开拓未来的资源。纵观这位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成就于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下的艺术家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艺术成就与一个时代的文化密切相关;他的艺术历程在当代美术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特征;他的艺术观念亦洋溢着独到的文化内涵……凡此种种,都可以使我们品读出一个学院派画家的心路历程和艺术风范。
陈延先生为江苏泰县人,1940年7月21日出生于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央医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父母作为八路军野战医院军医,常常出生入死地奔赴在抗战前线,没有条件营造自己的家园,更没有时间照看自己的孩子。因而,在陈延出生后,父母便将他寄养在延安甘桂驿戴家沟一位农家中。他在陕北奶妈的呵护下长到了6岁。1946年,父母将他送进了陕甘宁边区保育小学读书。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时,延安保小即随军政机构东渡黄河,转移到晋绥边区三分区山西临县磺口区白家山刘家岭村。1948年,延安收复后,保小又迁回延安裴庄。陕北农家岁月和延安保小的马背生活,不仅给陈延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记忆,同时也成为他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延安保小迁移到西安。1950年后,陈延又随同父母所在部队西北军区第一野战军辗转于兰州和宝鸡之间。在这个阶段,他在兰州读完了小学课程,其后又就读于兰州第一初中及宝鸡中学。自幼即迷恋绘画的陈延在此期间有幸得到黄胄先生的指教。1956年,陈延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60年他又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6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同年,被分配到甘肃省卫生厅从事宣传工作。60年代末期,他又被调入兰州市群众艺术馆工作。在艺术馆工作期间,被流放在青海的朱乃正以及许多落难或游走于西北的画家都成为陈延先生的好友。1978年,陈延当选为兰州市人民代表,同年,他又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师从李习勤教授,攻读研究生学业。1980年,陈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并被留校任教,随后又担任版画系副主任。1986年被评为副教授职称。1989年调往广东汕头大学工作。1990年担任汕头大学美术系主任。1993年被评为教授职称。1996年任汕头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任汕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3年任汕头中国画院副院长,同年底任汕头大学艺术研究中心教授。2005年7月,陈延先生65岁时退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汕头是自己人生的最后港湾。
陈延先生自60年代起即开始从事艺术创作,然而,他的绘画真正令艺术界所瞩目的时代,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艺术界,人们最初广泛闻知陈延的作品并不是他的创作性力作,而是他那看似在不经意状态下为《读者文摘》所画的轻松而优美的插图。事实上,他并不仅仅是位优秀的插图画家,他的艺术涉猎的门类之多,以至我们在今天也很难用一个单一画种的名词来给他的艺术作以定位。他的创作包括版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插图、连环画、宣传画和水墨画等多种类型。而且在这多种类型的创作中,他几乎在每一个画种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他的版画、连环画等作品。称之为国内一流水准是当之无愧的。
1983年,陈延先生的作品《把青春献给四化》在“全国宣传画展览”中荣获二等奖。1984年,他的5件不同类型的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其中3件作品被评为优秀奖,连环画《斯诺西行》获铜牌奖。茹桂曾撰文写到:“陈延是西安美院富于才华和创作潜能的一位中年教师……他将十多万字的《西行漫记》独具心裁地加以提炼、浓缩和改编,选取最富于生活情趣并足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场景,集中分布在30余幅画面之中,而且表现手段不囿常规,造型生动严谨,人物神形毕肖,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1986年,陈延的连环画作品荣获“全国连环画作品展”三等奖。同年,他的连环画作品《第四十一个》被《中国连环画》杂志社评为全国十佳作品。鉴于陈延先生在连环画创作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果,1988年7月14日,他的40余幅作品应邀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十五人连环画邀请展”。这次被邀请参展的画家还包括尤劲东、卢延光、沈嘉蔚、朱新建、俞晓夫、聂鸥、孙为民、韩书力等,主办方认为,所展出的不同风格的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连环画的一流水平。
陈延先生不仅在连环画创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就,而作为他的艺术主攻专业版画创作亦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1996年出版的由王琦主编的《当代中国美术》一书曾称陈延先生为十年来活跃于版画界的优秀画家。1980年以后,陈延的版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多次获奖,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当代中国版画界独具风采。1999年中国版画家协会为陈延颁发了“鲁迅版画奖”。以表彰他20年来(1979-1999年)对中国版画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在从事美术创作的同时,陈延先生还极为注重美术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的成果。1990年,陈延所着《水粉人像写生》由四川美术出版社作为“美术系列丛书”之一出版,该丛书曾荣获国家图书三等奖。1994年,他所撰写的《色彩的路》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6年,他撰文并绘画的着作《设计·人·生活》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1996年起,陈延主编的《世界名家设计大系》丛书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所主编及撰写的《新世纪绘画基础教程》。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国学研究丛书”之一《道法自然:美术创作与艺术观念》,则集中展现了陈延先生从艺50年来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在绘画中,陈延先生自幼曾得到黄胄先生的指教,自1956年他16岁时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后,从附中到大学,再由大学毕业后的多年社会磨练到后来的研究生学习历程,系统而全面地奠定了他的学院派绘画基础。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绘画艺术上,陈延先生不仅有着超常的天赋,同时他还始终保持着勤奋而执着的创作状态。因而,在美术界他不仅是位多面手,同时也是一位精品频出的画家。长期以来,陈延先生在《美术》、《江苏画刊》、《美术观察》、《连环画报》、《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等重要期刊和专集中,发表了诸多优秀作品,并出版有《陈延作品集》。他的作品不仅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同时还曾人选“蒙特卡罗国际艺术大奖赛”、“中法现代木刻展”及香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中国现代版画展”等。1999年他曾应邀赴中国台湾举办个人画展并举行学术交流活动。
我将陈延先生称之为“学院派艺术家”,这是因为陈延先生的艺术可以说是科学严谨的造型方式与个性化的艺术感知相互有机结合的产物。无论他的绘画风格或表现媒材存在着何种多变而丰富的状态。“借物抒情”却是他始终不变的艺术取向。而这种所借之“物”,不仅是以现实的客观存在作为基本依据,同时还是通过他的个性化审美意识对客观现实进行了“修正”的艺术之“物”。如上所述,由于他具有高超的写实技巧和超常的艺术感知,因而,他的艺术从“借物抒情”出发达到了“心手双畅”的境界,而其本质乃是张扬着现实主义与意象美学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可谓是学院派艺术的精髓。20世纪以来,中国学院派艺术教育的历史性功绩,即是扩展了中国艺术家的视觉维度,也使中国艺术家的手变得更加灵活更具表现力,更使中国艺术家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用中国人的智慧去多样化地表现目中所见或心中所悟的大千世界。中国艺术在学院派的推动下走上了科学而有序地发展之路,并促进了民族艺术的复兴。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切凭藉客观现实之物象来表述人类情感的艺术,如果不能够充分发挥人所具有的自由创造功能,那么这无疑是一种文明的缺憾。可以说,中国学院派艺术从本质上完善了中国艺术家“观物取象”的法度。陈延先生的艺术成就在当代学院派画家中是具有极其典型的代表性的。
我在此无需用文字来描述陈延先生作品所具有美感细节,图像的视觉美感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造型艺术的美感特征,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十分拙劣。然而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延先生的素描、速写和色彩写生都达到了学院派艺术的典范程度,他的造型能力堪称学院派一流水准。而他的创作,无论是版画、连环画、宣传画、插图及水墨画等,无不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采,在当代艺术界可谓独树一帜。
陈延先生是位有独立个性和思想观念的艺术家。他在美术技法理论、艺术美学、艺术创作和艺术与生活等方面都具有独到的见树,形成了极具文化内涵的艺术观。
陈延先生认为,画家欲达到迹简意淡、真趣自然的艺术境界,即要提高自身的见识和修养,除了直接的艺术实践外,多读一些好书,多走、多看、多思考,用毕生的精力去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个人的品味,先成就了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步入创作的佳境。正如清代书画家陈鸿寿所言:“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但成人。”
陈延是位极其勤奋的艺术家。他曾说:“作品的平庸来自画家志趣的平庸,懒惰也是问题之一。而笨拙却可以勤来补。画画虽说要有天赋,勤奋努力不怕辛苦的耕耘自己的艺术,如农夫弯腰曲背在地里劳作,那才是最重要的。勤劳不仅可以补拙,同时还可以改变笨拙成为聪明。画了一生画,就悟出这点浅显道理。”
在艺术实践中,陈延先生特别强调画家自身的艺术感觉。在他少年时,黄胄先生即曾告诫他,要用感觉去把握对象。多年的艺术实践使陈延先生养成了依据直观感受来表现对象的创作方法。他认为,对绘画而言,感觉比摄影更为准确。因为艺术本身即是人的一种创造,从艺术本质来讲,画家的感觉往往比自然的存在更为可贵。画家对于画面瞬间场景的选择,从来都是在情感驱使之下,凭借直观感受进行判断与抉择。画家在情感的冲动下,所激发的创作热情及不期而遇的感觉,自然会帮助画家找到理论家们所说的“耐人寻味,富于想象,有继往开来的片刻”。而作为画家来说,艺术感觉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感觉的敏锐是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画家的每一幅创作的完善过程,都是在无数次失败经验中寻找感觉的正确切入方式,从成功的经验里一点一滴进行积累的结果。
绘画的视觉感受是绘画之所以成为绘画的最根本的要素。因而,陈延先生特别强调视觉感受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传统中国绘画教学是以临摹人手,西方的美术教学无《芥子园画谱》之类的课徒范本,一开始就是进行写生训练。东西方的教育方式虽然有别,然而要求初学者必须动手,从实践中感悟具体的绘画技法和艺术审美的道理,这一点却是相通的。绘画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直观性,绘画所独有的视觉美感是一切非绘画媒材所不可企及的。因此,学院派的艺术教育方式从来都特别强调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和释读。优秀的美术作品即是无言之师,它所传达的美感信息也常常是难以言传的。
陈延先生的创作态度一贯都是严肃认真的,无论是大幅作品或小幅插图,他都是如此。比如他在谈到插图创作时曾指出:“在许多情况下,一幅插图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插图的画面完全可以不考虑与主题不相干的环境中繁琐的东西,只需如京剧舞台上的几个简单道具点明情节之所在就可以了,然而人物的动作表情、画面的构图取舍,依然十分费心思。经过许多草图,许多次的修改,一幅看似简单的插图才能完成。”
2002年,我在撰写博士论文《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时,曾委托陈延先生依据考古资料对“楼兰美女”进行图像复原。陈延先生经过一周时间的工作,用16开纸作了一幅精美的水彩画。这幅画作印在了我的博士论文中,同时我在博士论文中作了以下论述:
关于对古尸的形象复原问题,是考古学界的一个新兴研究范畴。随着科技的发展,古尸形象复原在国内外有了较大发展,这对直观揭示有关古代民族的形象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吉林大学研究人员对老山汉墓女主人的形象复原和日本专家对“楼兰美女”的形象复原等,在国内外学界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就以上两幅古尸形象复原图来看,笔者认为,也许是研究人员在复制的过程中,缺少艺术家或有艺术造诣的专家的参与,因而其形象虽依赖人类学、考古学和现代科技的帮助,但所塑造的形象则较为生硬并概念化。特别是日本专家所复制的“楼兰美女”,甚至失去了基本的民族特征。而汕头大学陈延教授所绘“楼兰美女”,无论从科学的准确性和艺术的完美性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上述两幅古尸复原图的水准。因而,笔者认为,准确的古尸复原图像的制作,应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的产物。
对于陈延先生的小幅画作有专家评述到:“虽是小幅作品,画家却能倾其全力进行创作,并力图使其尽善尽美。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及一贯平和、沉稳的艺术心态,在目前的文化氛围里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对于艺术的创新,陈延认为,新时代的人所崇尚的道德标准和艺术标准有着全新的内容。然而,绘画的戒恶、扬善、咏美等基本目标应该是永恒不变的。在艺术创新中,个性的张扬与审美价值的体现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和谐体。缺乏审美内涵与个性风采的作品是平庸的作品;而一味张扬所谓“个性”。缺少审美价值的作品,则有损于己而无益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