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45408800000007

第7章 记忆:历史的武义与开放的武义(2)

唱山歌是畲族文化的传统。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三月三”对歌节。“三月三”这天,主要活动就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故亦称“乌饭节”。乌米饭是通过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黑色而来。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充饥度过难关,于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后来,人们把三月三日定为节日,在那天吃“乌米饭”以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祠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弧,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从1994年开始,柳城畲族镇与丽水市的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松阳县的板桥畲族乡联合轮流举办三月三畲族歌会,目前歌会已举办六届。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歌会已成为浙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

畲族的春节也独具民族特色,节日里家家帖红,人人着新衣,到处鞭炮声,相互道喜,备办三牲厚礼祭祖。畲民十分重视过春节,畲乡流传着这样的一首顺口溜“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说的就是做糍粑,表达了畲民盼望在新年里有好时运,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族在大年初五的时候要“赶年”也叫“开年驾”(送年),即把供品摆在天井或门口祭祀。祭祀后,再由长者率儿孙到各房间、通道、鸡舍、牛猪栏、狗窝等处,边扫边吆喝,然后将垃圾倒出村口的路边,打扫完后,全家喝糖茶,预祝年年有余,意为驱邪,送神归位。

2.沿革:柳城镇的风物图画

丰富的自然资源,丰饶的物产,独特的小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迷人的柳城风物画。同时,为武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1)建置沿革

柳城原名鲍村,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建宣平县,清康熙年间(1662-1722),知县张祜召集民众在城四周植柳,数年后柳树成围,遂名“柳城”。柳城原为宣平县治所在地,明景泰三年(1452)建宣平县,1958年宣平撤县并入武义,1961年武义县恢复建制,改称柳城公社。1983年改制称柳城乡,1985年恢复柳城镇建制。1992年原大源畲族乡并入,改称“柳城畲族镇”,是武义南部地区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2001年,全县乡镇区划调整后,新塘乡、竹客乡、云华乡并入柳城畲族镇。

柳城畲族镇位于瓯江流域的宣平溪上游,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9万,其中畲族人口0.35万。柳城畲族镇是武义县南部地区经济文化中心,2001年被省政府列为“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2)宣莲

柳城一带流传着这么一句谚语:“天赐宣平黄金土,地育宫廷白玉莲”,说的就是宣莲——中国三大名莲之一,是武义县传统的名贵特产,因产于原宣平县而得名,有近200年历史,是清代皇家宫廷选用的贡品。如今主要产于柳城、西联等乡镇。

关于宣莲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宣莲是一对侍奉观音娘娘的金童玉女从观音的莲座上偷来的,一日,金童玉女趁观音到太上老君处听经,就偷了莲座下凡来。莲座飘落到宣平的壶源地界,变作一朵美丽的荷花苞,被一老农接住,带回家供养了起来,待花苞开了的时候,跳出一对童男童女,甚是可爱,老人就认他们为子女,不久,这事被观音知道,很是生气,作法将他们收回。在飞天的时候,金童急中生智,从中挖出一颗莲子,用力扔了出去,正好落在老汉门前的池塘里。这粒莲子很快长大、开花了,就长成了这粒大、内酥、味美又具有特殊药用价值的莲子。

每年六七月份,荷叶田田,莲子飘香,莲子就到了成熟的季节。近几年来,柳城畲族镇为了扩大影响,提高宣莲的知名度,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三届“宣莲节”。此时宣莲已经成为武义南部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3)大男麻糍

相传农历正月十四为陈十四夫人诞辰。这一天,上坦村凡头年生儿得子者,家家洗石臼,捣麻糍(年糕),前往村口夫人殿祭献,俗称“大男麻糍”。这是为答谢夫人送子、保媳顺利生产之大恩而特制的一种礼物。大男麻糍重数斤,正面染成五色,由家中大人专程送往夫人殿供奉,同时焚化五色纸制罗伞、锡纸等物,以谢夫从送子之恩。又如云和县民间,凡子女体弱多病,就要给孩子拜认个“亲娘”,以借助他人的福气或神佛的力量来保全。拜认亲娘的对象有好几种,其中就有拜陈十四夫人为亲娘的。其拜认的仪式是:用米筛一面,古铜镜一面,孩子衣衫一件,拉在长竹杆上,树立在屋檐口,备三牲祭品,由道士来祭请陈十四夫人,行认亲娘礼。孩子病好后,每年七月十五日要备办三牲祭品,仍请道士来主祭,祭后用五色彩线一束系在孩子的头颈上和手臂上,俗称“还俊”。孩子长满十岁,就要杀猪宰羊,作最后一次隆重的祭祀,俗称“满俊”,以报夫人保佑的“俊德”。凡拜认陈十四夫人为亲娘的,就号为“夫人儿”。

(4)酿冬瓜酒

冬瓜作为一种蔬菜,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能使眼睛明亮。它的食法很多,但是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在畲族流行已久的用冬瓜来酿酒。先选一只上十公斤重的大冬瓜,瓜蒂不摘,用一个支架把冬瓜的底部固定,用竹刀在冬瓜的上部开一个小口,取出待用。待蒸熟了的糯米饭变凉后,加入些红酒曲,小心的填入冬瓜里装满为止,然后把瓜封好。这样,让糯米饭红曲在冬瓜里发酵,待闻到酒香时,即可开怀畅饮。此酒有健骨强身、清凉解毒的功效。

3.开放:柳城畲族镇风景画

“开放的交通、优美的城镇、特色的旅游”的发展思路为我们描绘了柳城畲族镇繁华似锦的一幅风景画。

(1)开放的交通

一个地方要发展,就要有开放的交通。过去柳城受到区域条件的影响,发展缓慢。但是现在所见到的柳城,路宽了,车多了。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在柳城考察时,柳城畲族镇党委书记李杨勇介绍说:

“开放的交通”就是健全交通网络,实现柳城对外交通的全面辐射,提高柳城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今年,要集中力量抓好上松线四期工程建设,确保10月份建成通车;加快7.1公里吴郑线和新塘至马遂公路连接线的改造和建设,争取早日完工;全面完成三赤线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待上松线全线通车后,尽快实施三赤线改造;同时继续加大康庄工程建设力度,全面完成未完工的80个康庄工程项目。现在环城南路硬化改造工程,正组织投标;城中路改造完成了80%%路基建设;吴郑线公路已建成通车”。

开放的交通一定会给柳城畲族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优美的城镇

把柳城建设成最佳人居环境,一直是柳城镇上到政府下到农民的愿望。一个地方要发展首先要把镇区建设好,镇区怎么建?规划是龙头。通过调查分析,确立了抓城镇建设,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建设优美城镇的目标。李书记又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工作思路:

“通过积极的向省、市、县争取,上面也很支持我们的基础设施项目。我们这有两条溪,西溪去年建好了,今年我们在做东溪。东溪我也是建防洪工程,我两个都叫防洪工程,但是其实做的都是城市景观工程,把它们作为城市景观来建的。东溪我们是用城市景观的理念去建的,都是用鹅卵石铺就,群众的反应不错。沿溪岸边我们还要建一个跟我们柳城相适应的荷花主题公园,这些在大城市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我们这些乡镇,老百姓是非常满意的了。城中路还要改造,环城南路是一条30米宽的路,这条路也要硬化要改造。这样使整个镇区形成环形。然后就是污水的处理,我们要把这里所有的污水管道都集中起来,搞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再搞一个垃圾填埋厂。到年底基本整治告一个段落后,我们就下力气去管镇区的卫生、秩序、环境,把这里建设成适宜人居的环境。

循着这样的思路,今天的柳城畲族镇一定会成为洁净卫生、城区优美,适宜人居的美丽山城。

(3)特色的旅游

改革开放以来,柳城畲族镇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发展特色旅游。李书记还向我们介绍说:

“特色旅游是我们在去年搞的一个南部旅游规划。在这个规划里面,我们就提了四句口号十里荷花,百里森林,千年古刹,万亩茶园——十百千万。十里荷花就是指我们这里特有的宣莲这个特产,宣莲是全国三大名莲之一,以前我们只知道卖莲子,今年还有一个新的卖点就是莲蓬和莲花,这就是增收的一个新的渠道。通过这两个途径打开宣莲的市场,我们还考虑把荷花做成水生花卉盆景并搞深加工,加工荷叶茶,荷花茶。一方面带动农民增收,二个又是农业观光旅游的好项目。百里森林是指牛头山,牛头山是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我们也要利用这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来带动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千年古刹主要就是延福寺,是国家级的文保单位,还有台山寺,它有1400多年了,是柳城最古老的寺庙。万亩茶园也是农业项目,因为武义是中国有机茶之乡。它的产业核心区在柳城,现在武义所有这些名茶的基地都在柳城,这里就是它们的发源地。国外来拍茶基地都是在台山的茶园拍的。所以下一步我们在发展茶园、改造茶园的同时,还要开展农家乐旅游观光这种形式。我们在小黄山搞了个畲族文化村,在周处村搞了畲族歌会,就是想把畲族文化做大一点。那么现在除了畲族文化,还要跟柳城原来本地的一些文化一起来挖掘,比如下个月,就是8月18号搞第三届宣莲节。我们的想法就是用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带动经济的发展。”

对李书记讲的我们确实深有感触,小黄山的壮美、小三峡的秀丽,十里荷花的风雅给我们的柳城之行沬上了绚烂的色彩。

四、革命老区:建党与开辟革命根据地

当下说到武义,人们都知道其以温泉旅游而闻名于江浙一带,又以更香有机茶叶风靡京城上下,却鲜有人知武义还是中国革命的老根据地,这是武义人值得骄傲的历史记忆。

1.中共武义地方组织的创建

早在1926年8月,中共武义县第一个党支部宣告成立。当时在金华七中师范部读书的武义籍中共党员千家驹、徐云从同金华钱兆鹏来武义建党,先后发展李守初、何觉人、邵李清、王子如、王惠质、蒋卓南等人为中共党员,并在县城头巷李守初家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成立了中共武义县第一个党支部,推选李守初为书记,邵李清等6人为委员,隶属杭州地委领导。

武义县党支部成立后,支委分工深入城乡,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26年11月,北伐军胡公冕团挺进武义,武义党支部组织群众夹道欢迎,并组织党员为北伐军当向导,参加战时服务团支持北伐。至1927年4月,全县建立党支部9个,发展党员近百名。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先后三次“清党”,中共武义地方组织领导人被迫隐蔽他乡,留下的党员成立武义临时县委,由王子如担任书记。1927年10月,中共武义县委机关遭破坏,同年11月,省委指派徐英回武义担任县委书记,恢复党的活动。徐英回家乡后,在下王宅重新组建武义县委,推选邵李清为县委书记。至1928年底,全县共有党支部67个,党员750多人,并建立了东、南、西、北四个区委。

中共武义地方组织创建后,积极筹建工会、农民协会和妇女协会,邵李清在邵宅成立第一个农民协会,全县共建立了150个乡村农民协会,会员有2万多人。

原宣平县中共地方组织始建于“4.12”反革命政变后的1927年8月。宣平籍中共党员潘漠华在杭州参加中共浙江省委领导的秘密工作时,推荐同乡共产党员潘振武负责宣平党的通讯和组织工作,又指派同乡党员曾志达携带省委指示回宣平建党。曾志达回家乡后,与潘振武发展陈俊入党,在柳城东街协盛酱园后屋召开会议,成立了宣平最早的党组织“三人小组”。随后,发展俞契琴、吴谦、潘思源为中共党员,成立中共宣平独立支部,由曾志达任支部书记。同年10月,省委批准成立中共宣平县委,曾志达任县委书记,陈俊等4人任委员。不久,省委机关遭破坏,潘漠华在杭州被捕,出狱后回宣平上坦,避居冷泉岩进行党的活动,曾志达等前往共商建党和开展农民运动大计。县委召开活动分子会议,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至1928年底,宣平县先后建立5个区委、35个党支部,有党员500多人。各级党组织积极发动工人农民开展“二五”减租、“小土改”等革命斗争。

武义地方组织的创建与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武义县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和红军暴动、武装斗争持久的开展,奠定了最早的革命基础。

2.组建红军反围剿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武义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组建了红军打土豪反围剿。1929年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精神传到浙江,隐蔽在义乌的县委书记邵李清回到武义组建红军。1930年1月27日,邵李清等8人在今邵宅王村附近的龙潭坑秘密召开会议,面对白色恐怖,决定组建红军队伍,根据省委下达的“举行总暴动”的决定,指派红军骨干到县境内东、南、西、北四乡组建红军武装。3月,在金华、武义交界的大公山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浙武红军游击队”,建立了总指挥部,由徐金财任总指挥,邵李清任党代表兼副总指挥,下设东、南、西、北四路红军游击队指挥部。东路红军指挥部设在上茭道沙溪、三角坑一带;南路红军指挥部设在郭洞宝泉岩、清溪坑一带;西路红军指挥部设在上四保的仰天垄;北路红军指挥部设在清塘附近的野猪塘。红军游击队组建后发迅速,4月,在白姆的上桥又成立了西路红军游击队茶山营,6月,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又成立了第五路红军游击队,红军人数迅速扩大到3000多人,革命势力遍及全县山区,并影响金华、缙云等邻县边境。

与此同时,1930年5月,宣平红军在今俞源乡阳铺坪首先建立北营,邱金隆任指挥。6月上旬,宣平西营红军在今桃溪镇大河源成立,郑汝良任指挥。6月中旬,宣平南营红军在今大溪口乡山下鲍成立,潘成波任指挥。6月下旬,宣平县委在坦洪乡上周村鸡紫坪召开各营负责人会议,成立“宣平红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军事委员会”,由曾志达等7人组成,并由曾志达出任宣平红军总指挥,其时,宣平红军发展到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