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民族发展史
45409700000035

第35章 近现代史时期汉民族的新发展(1)

(第一节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汉民族)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贯穿中国历史的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从“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革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夺取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汉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封建制民族,也随之逐步转化为一个半殖民地民族。这虽然是汉民族的不幸,但却是汉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在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过程同步兴起的民主革命中,汉民族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正如历史所表明的:自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满族贵族征服了汉民族,统一全国后,汉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是被消灭了,但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汉民族,虽然成了一个被统治民族,但因其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先进,民族内聚性和向心性强,仍然是清朝统治下的主体民族。清初汉民族人民的抗清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汉民族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火种却保存下来了,反抗外来侵赂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下来了。所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不仅使中国人民日益贫困化,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革命觉醒。在这里,首当其冲的是构成中国国家人口主体的汉民族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因此,最先觉悟,起来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把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进到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时期的也就是汉民族。从此以后,汉民族人民高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不管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汉民族在革命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体作用。

在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鸦片战争一开始,汉民族人民在广州三元里就鲜明地举起了“平英团”的旗帜,以落后的长矛和大刀,对先进的火炮和火枪,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从三元里一乡发起,进而发展到l03个乡,又发展到广州郊区几个县,把英国侵略军打得落花流水。其后虽然断送在腐败无能的清朝统治者手里,但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自发抵抗外国侵略斗争的第一声,表明了汉民族人民在反帝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汉民族人民为粉碎帝国主义强行瓜分中国的阴谋,为挽救民族危机,兴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本称“义和拳”,是具有反抗外族压迫历史特点的白莲教的一个支派。朱元璋曾组织以自莲教为核心的农民起义军灭元建明。在清朝,白莲教又进行了“反清复明”的革命活动。但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整个中华民族与外国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激化,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把斗争的锋芒集中指向了帝国主义。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从焚烧洋教堂,破坏铁路和电线,发展到抗击“八国联军”的武装斗争,以暴风骤雨之势横扫北京、天津,波及大江南北,关里关外。义和团运动最后虽然失败于清朝反动政府的叛卖和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但却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也不得不承认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汉民族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表现了其在反帝斗争是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五四”运动,更足以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的姿态,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幕。当时,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竟要把战败国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这种荒谬绝伦的规定,把中国人民近百年来蕴藏在心里的对帝国主义的愤怒激发了出来,犹如火山爆发一样,呼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因贼”、“抵制日货”、“拒绝和约签字”的反港口号,火烧了赵家楼,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撤销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汉民族人民从打先锋的学生到主力军的工人阶级,都以自己高度的革命觉悟和勇敢的革命行动,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个胜利。

此后,主要由汉民族的精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仅在理论上力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指明了道路,而且在实践上扛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梁。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汉民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鸦片战争以来的最佳“竞技状态”投入了抗战。与各族人民一道,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一次最辉煌的胜利。

同样,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汉民族也是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体作用的。从太平天国起,不仅发布了《奉天讨胡檄》,令民蓄发,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的清朝政府,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元人不饱暖”的反封建的伟大思想,实行了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经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组织了全国性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发动了武昌起义,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玉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一直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了第1次国内革命战争,实行了第1次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发动了上亿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斗争,在苏区实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经历了解放战争,全歼了中国大陆上的800多万国民党反动军队,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最后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因。

汉民族在中国近、现代史时期的这种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向全四各民族人民,以至向全世界各民族人民表明了她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造成这种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汉民族人口众多。西汉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民族后,据《通典·食货典》记载,公元2年,即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人59594978人;东汉时,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公元156年,即桓帝永寿2年,个国有人口56486856人。后虽经魏晋南北朝的大动乱,隋、唐时漏报户口又较多,但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公元740年,即开元28年,有人口48143609人。宋、元以后,从统计数字上看人口有了明显的增长,据《元史·地理志》所记载,公元1290年,即至元27年,不包括山区人口,全国有58834711人。明朝时,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公元1393年,即洪武26年,全国人口上升为60545812人。而清朝,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公元1764年,即乾隆29年,全国人口已上升到205591017人。而到公元1849年,即道光29年,竟增至412986649人。进入近代后,全国人口一直保持在4亿左右,据《申报年鉴》记载,1928年全国人口总数为474787386人。一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人口达548770000人。所方这些人口统计数字,如果扣除汉族人口,那么从西汉一直到元、明,汉族人口大致保持在5千至6千万左右,而在近、现代,汉民族人口又一直保持在4亿全5亿左右,这样众多的人口,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在自秦以来形成的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汉民族人口总是最多,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这种在人口比例上的绝对优势,使之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居主导地位,起主体作用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其次,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即是在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汉民族自西汉形成以来,在经济和文化上始终处于先进的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后,汉民族虽然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但在国内各民族之间,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文化的发展程度,仍始终高于其他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上的这种先进地位,使其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体作用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