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4546800000017

第17章 史学部(277种)(8)

《集外集拾遗·〈游仙窟〉序言》等提及此书。常璩,出生于大族,青年时期广读典籍,知识渊博。李雄在四川建立政权后,网罗旧家大族,任命常璩为散骑常侍。桓温在四川期间称他为“蜀之良也”,授以参军之职。入晋后,常璩居东晋都城建康。东晋重中原故族,轻蜀人。常璩颇受歧视,遂怀愤整理旧作,改写成《华阳国志》,意在赞誉巴蜀文化与人才,以此表示对建康士流的不满。该书资料新颖,文词典雅,遂成史学巨著。

■《会稽地志》

夏侯曾先撰。作者生卒事迹不可考,鲁迅推测作者“当是陈隋间人”。书已佚。鲁迅辑录为1卷33则,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中。

■《会稽典录》

[晋]虞预著。书已佚。鲁迅辑录为上下2卷,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中。虞预另有佚书《晋书》,也为鲁迅所钩沉辑录。参《晋书》条说。

■《会稽掇英总集》

[宋]孔延之(1013-1074)辑。20卷,4册。周作人寄鲁迅阅,鲁迅阅后寄回,又往琉璃厂购买,见《日记·甲寅/1/13》、《乙卯/4/8》、《乙卯/6/27》。

■《会稽记》

[晋]孔灵符(?-465)撰。书已佚,鲁迅辑录为1卷56则,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中。

孔灵符(?-465),南朝宋人,官任会稽太守,丹阳尹。孔靖(季恭)子,事迹附于《宋书·孔季恭传》。

■《会稽记》

[晋]贺循(260-319)撰。又名《会稽旧记》。书已佚,鲁迅辑录为1卷,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中。

■《会稽土地记》

[三国吴]朱育撰。书已佚。鲁迅辑录为1卷,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中。

《古籍序跋集·朱育〈会稽土地记〉序》说:“其书,唐宋以来,绝不见他书征引,知阙失已久。所存逸文,亦寥落不复成篇。以其为会稽地记最古之书,聊复写出,以存其目。育字嗣卿,山阴人,吴东观令。遥拜清河太守,加位侍中,见《会稽典录》。”鲁迅对会稽古郡人物山川的拳拳之心,于此可见。

■《会稽王氏银管录》

[清]王继香(1860-1925)辑。传记。《日记·癸丑/10/23》提及此书。王继香,字子献,一字止轩,会稽人。光绪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河南候补知府。有《止轩诗集》。

■《会稽续志》

[宋]张淏撰。又称《宝庆会稽续志》,系续宋施宿《嘉泰会稽志》。8卷,末卷为孙因所作《越问》。鲁迅所见当为与《嘉泰会稽志》合刻本,见《日记·1926/4/5》。

该书为越地著名方志,存续古越遗闻,讲述古越沿革,颇有功于桑梓。鲁迅对此心存感激,所以不惜下了苦功,钩沉辑录张淏佚书《云谷杂记》。张淏,开封人,后祖居金华,又为金华人,曾经侨居会稽,乃作该书。

■《嘉定屠城纪略》

[清]朱子素著。该书为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入嘉定后三次屠城的记录。鲁迅在《坟·杂忆》以及其他文章中多次提及本书。

■《嘉庆重修一统志》

[清]穆彰阿(1782-1856)等纂。地理书。560卷,200册。《日记·1934/3/31》提及此书。

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

■《嘉泰会稽志》

[南宋]施宿(?-1213)著。20卷。1920年影印。《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集外集拾遗补编·会稽禹庙窆石考》等文提及此书。

施宿,字武子,绍熙进士。知余姚县时,曾募民垦海边滩田,缮筑年久失修海堤四万余尺。

■《嘉泰会稽志及宝庆续志》

两书合刻。鲁迅预定石印1部,见《日记·1926/4/5》。参《嘉泰会稽志》、《会稽续志》各条说。

■《景定严州续志》

[宋]郑瑶等撰。方志。《日记·乙卯/10/17》提及此书,参《云窗丛刻》条说。

■《李氏五种》

[清]李兆洛(1769-1841)著。李兆洛,清代地理学家。著中有《历代地理韵编今释》,《书信·291113致汪馥泉》等提及此书。

■《南浔镇志》

[清]汪曰桢(1812-1881)纂。方志。有同治年间刻本。鲁迅与许广平南下,途次上海,与周建人“阅市”购得,1部8册,3元2角。见《日记·1926/9/1》。

汪曰桢,曾著有《二十四史月日考》及附录,总计53卷。该书集史日推算之大成,嘉惠后学不浅。又有《湖雅》9卷、《荔墙词》1卷、《随山宇方钞》1卷、《四声切韵表补正》5卷、《如积引蒙》、《甲子纪元表》等。

■《乾隆诸城志》

方志。记山东诸城事。《中国小说史略》引述该书,论证《续金瓶梅》作者即为《太上感应篇阴阳无字解》书之作者。

■《山阳县志》

[清]何绍基(1799-1873)等纂修。该书包括《人物志》、《艺文志》等,有关于吴承恩的资料。《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何绍基,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居士。阮元门生,道光进士,授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后主讲济南、长沙等地书院,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博学多才,对经学、文字学、金石、史地学均有造诣。又为书法大家,执笔用回腕法,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写完则“汗湿襦衣”,别有趣味。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另著有《东洲草堂诗文钞》、《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校正》等。

■《山阳志遗》

[清]吴玉(1698-1773)著。该书(卷4)误认为吴承恩的《西游记》系根据长春真人的《西游记》改写。《中国小说史略》等文多次提及此书。

吴玉,古文字和考古学家。幼承家学,喜辨识古字。少长,究心六书,博通群籍,旁及金石彝器,学有本源。著述宏富,名闻天下。游京师时,大家如翁方纲、朱筠等,向以金石考据称,闻吴至,争出所著向吴请教。参《金石存》条说。

■《剡录》

[南宋]高似孙纂。地志。有道光年间刻本。1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似孙为馆职时,上《韩胄生日诗》九首,每首皆暗用锡字,寓‘九锡’之意,为清议所不齿。知处州尤贪酷,其读书以奥僻为博,以怪涩为奇,至有甚可笑者。”但《提要》对此书评价较高,说:“统核全书,皆序述有法,简洁古雅,迥在後来武功诸志之上,殊不见其怪涩可笑。陈振孙云云,殆不可解。岂其他文奇僻,又异於此书欤?”《日记·癸丑/10/5》提及此书。参《嵊县志》条说。

■《绍兴志》

[清]平恕撰。清代乾隆时编修。鲁迅常征引此书。《集外集拾遗补编·会稽禹庙窆石考》提及此书。

平恕,字宽夫,又号余山,渐江山阴人。乾隆壬辰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有《留春书屋诗集》。

■《嵊县志》

方志。有多种版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高似孙《剡录》云:“此书乃其所作《嵊县志》也。嵊为汉剡县地,故名曰《剡录》。”是《剡录》即《嵊县志》。但鲁迅《日记·癸丑/10/5》云:“往留黎厂……见《嵊县志》一部,附《剡录》,共十四册,以银二元买之,令换面叶重订。”此说又分别二书甚明,当系不同版本。参《剡录》条说。

■《十洲记》

旧题[汉]东方朔(前154-前93)著,实为六朝方士所作。即《海内十洲记》。《中国小说史略》第4篇《今所见汉人小说》中引述该书,但并不相信它是汉人著述。东方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箭垛式”人物,“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鲁迅引《汉书·东方朔传》)。

■《蜀碧》

[清]彭遵泗著。野史。书4卷,详细地记述了张献忠在四川杀人之事,通常以为所说或有夸大,鲁迅多次提及此书。

《准风月谈·晨凉漫记》说:“《蜀碧》一类的书,记张献忠杀人的事颇详细,但也颇散漫,令人看去仿佛他是像‘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样,专在‘为杀人而杀人’了。他其实是别有目的的。他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了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我们对于别人的或公共的东西,不是也不很爱惜的么?//所以张献忠的举动,一看虽然似乎古怪,其实是极平常的。”又说:“古怪的倒是那些被杀的人们,怎么会总是束手伸颈的等他杀,一定要清朝的肃王来射死他,这才作为奴才而得救,而还说这是前定,就是所谓‘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但我想,这豫言诗是后人造出来的,我们不知道那时的人们真是怎么想。”这里说到的“豫言诗”,也载在《蜀碧》中:“成都东门外,沿江十里,有锁江桥,桥畔有回澜塔,万历中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献忠)命毁之,就其地修筑将台,穿穴取砖,至四丈余,得一古碑,上有篆文云:‘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炎兴元年,诸葛孔明记。’至肃王督师攻献,于西充射杀之,乃知‘吹箫不用竹’,盖‘肃’字也。”这个记载与《明史·张献忠传》颇类;但与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所记不同。

《花边文学·批评家的批评家》批评有偏见的批评家说:“批评家的批评家会引出张献忠考秀才的古典来:先在两柱之间横系一条绳子,叫应考的走过去,太高的杀,太矮的也杀,于是杀光了蜀中的英才。”这里关于张献忠考秀才的说法即出自于《蜀碧》,原文为:“贼诡称试士,于贡院前左右,设长绳离地四尺,按名序立,凡身过绳者,悉驱至西门外青羊宫杀之,前后近万人,笔砚委积如山。”鲁迅引述这个典故是对心存偏见的“批评家的批评家”的批评。在鲁迅看来,批评家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定评,是正常的;而“批评家的批评家”往往对此看不顺眼,鲁迅因此说:“但是,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我们不能责备他有圈子,我们只能批评他这圈子对不对。”针对这类“圈子批评”引述的张献忠案,鲁迅说:“这么一比,有定见的批评家即等于张献忠,真可以使读者发生满心的憎恨。但是,评文的圈,就是量人的绳吗?论文的合不合,就是量人的长短吗?引出这例子来的,是诬陷,更不是什么批评。”鲁迅的评论往往较时论更进一层,本案可以为例。

彭遵泗,诗人、学者。字磐泉。乾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至江防同知。著有《蜀中烟说》是研究清代前期商品经济的重要文献。

■《蜀龟鉴》

[清]刘景伯著。杂史。8卷。该书杂录明末遗闻,多记张献忠“祸蜀”事,与《蜀碧》相近。为许钦文所赠,见《日记·1934/8/6》。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记录该书张献忠剥人皮事道:“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是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可惜刻的太坏,错字颇不少。翻了一遍,在卷三里看见了这样的一条——‘又,剥皮者,从头至尻,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展翅,率逾日始绝。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466-527)撰。传统地理学名著。原有《水经》,相传[汉]桑钦撰,郦道元为之作注。

鲁迅多次征引此书,在《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中,根据书中引述《列异传》文字,因此断定《列异传》当早于《水经注》,为魏晋间人所作。《列异传》旧题魏曹丕撰,也有说晋张华撰,皆不可知。

《日记·1936/7/1》:“晚三弟来并为代卖得景印《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一部八本,十六元二角。”是时,鲁迅已经大病。

■《水经注汇校》

题[东汉]桑钦撰,[北魏]郦道元注,[清]杨希闵汇校。地理书。

1部16册,《日记·癸丑/1/12》提及此书。桑钦,北魏郦道元所注之《水经》据说就是他撰写的。他曾从平陵人涂浑受《毛诗》,而造诣极深。他还精通《古文尚书》。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就叫《水经》,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晋郭璞撰者,有说东汉桑钦撰者,又有说郭璞曾注桑钦撰者。晋郭璞为桑钦作注之《水经》和《水经注》都已失传,今本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

■《顺天通志》

缪荃孙、[清]周家楣(1835-1887)等人撰。方志。又称《顺天府志》《,光绪顺天府志》。2册,鲁迅自通俗图书馆借得,见《日记·乙卯/11/24》。

■《四明六志》

[清]徐时栋(1814-1873)辑。地理志。又称《宋元四明六志》。鲁迅从马幼舆处借阅,后来寄还;但马幼舆又令人还赠鲁迅。见《日记·甲寅/6/17》、《6/18》。

■《四明志》

[宋]罗著。地方志。21卷。鲁迅辑录东汉佚书《任子》,曾从中取材。

■《太平寰宇记》

[宋]乐史撰。地理总志。鲁迅多次征引此书。鲁迅辑录乡先贤孔灵符《会稽记》曾借助此书,考辨孔晔即是孔灵符,《古籍序跋集·孔灵符〈会稽记〉序》说:“诸书引《会稽记》,或云孔灵符,或云孔晔。晔当是灵符之名。如射的谚一条,《御览》引作灵符,《寰宇记》引作晔,而文辞无甚异,知为一人。”所谓“射的谚”,是孔著中一条记载。“射的”,山名,在浙江萧山。当地有谚语说:“射的白,斛一百;射的玄,斛一千”,这是根据“射的”山石之色来占卜米价。

■《乌青镇志》

[清]董世宁等修纂。方志书。《日记·1925/4/16》提及此书。

■《吴地记》

[唐]陆广微著。1卷。记载吴地(今江苏)有关地理沿革、人口赋税、掌故、名胜等内容,对于研究唐末五代东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颇有参考价值。《书信·282204致赵景深》等文提及此书。

■《严州图经》

[宋]陈公亮等撰。地理书。8卷。《日记·乙卯/10/17》提及此书,参《云窗丛刻》条说。该书为现存图经中年代最早的地图。卷首有图9幅:子城图、建德府内外城图、府境总图、建德县境图、淳安县境图、桐庐县境图、遂安县境图、寿昌县境图和分水县境图。严州,即今浙江建德。

■《永嘉郡记》

[南朝宋]郑缉之(1848-1920)撰,[清]孙诒让(1848-1908)辑。辑本,地理书。有光绪年间刻本,隐庐书店寄来,见《日记·1921/4/5》。孙诒让,清代大学问家,著名经学家、考据学家。字仲容,号籀,浙江瑞安人。9岁受《周礼》,13岁著《广韵姓氏勘误》,18岁写成《白虎通校补》。所著《契文举例》,为最早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一生著书三十多本,尤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最负盛名。孙氏晚年致力于办学校、兴实业、开风气。

■《舆地纪胜》

[宋]王象之撰。地理书。鲁迅考订李公佐《古岳渎经》等提及此书。见《〈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鲁迅曾从该书中辑录《绍兴府碑目》抄录之,见《日记·甲寅/1/15》。

■《元和郡县志》

[唐]李吉甫(758-814)著。40卷。《书信·282204致赵景深》等文提及此书。

■《越中先贤祠目序例》

[清]李慈铭(1830-1894)撰。专志。1册。鲁迅寄周作人阅,见《日记·壬子/11/24日》。

杂史类(34种)

■《北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