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4546800000045

第45章 语文部(243种)(2)

张行孚,字子中,号乳伯。光绪举人。精六书之学,工篆书。

■《说文古籀补》

[清]吴大(1835-1903)撰。文字学。光绪刻本。见《日记·戊午/3/9》。

吴大,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斋。清同治进士,累官至广东、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罢归。酷爱金石,工诗文书画。另著有《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斋文集》等。

吴大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

■《说文古籀拾遗》

[清]孙诒让辑。文字学。即《古籀拾遗》。1部2册,西泠印社邮购,见《日记·乙卯/9/14》。

■《说文古籀疏证》

[清]庄述祖(1751-1816)撰。文字学。1部4册,购于琉璃厂,见《日记·壬子/12/7》。

庄述祖,字葆琛,号珍艺。乾隆进士。官潍县知县、桃源同知。研究经学致思精密,世儒所不经意处,颇有所见。曾著书疏解《逸周书》、《尚书大传》、《史记》、《白虎通》舛句讹字,佚文脱简。另著有《夏小正经传考释》、《尚书今古文考证》、《毛诗考证》、《五经小学述》等。

■《说文解字》

[汉]许慎(约58-147)著。该书为国学小学必读书。鲁迅从语源学角度上多次引用该书,阐发文化批判之义理。

《坟·我之节烈观》就该书卷12“妇者服也”的说法,来说明传统女性“理应服事于人”而“毫无怨言”的悲剧。又引用该书卷8“儒,柔也”的说法,来说明“异端”声音的缺乏,说明士人怯懦,“不肯用性命来换真理”的某类现实。

鲁迅最早的《说文》读本为1914年在琉璃厂购得的陈长治《说文解字附通检》,见《日记·甲寅/10/25》。参《天人感通录》条说。

■《说文解字附通检》

[汉]许慎著,[宋]徐铉校,[清]陈昌治编,黎永春撰《说文通检》。有同治年间刻本。见《日记·甲寅/10/25》。

■《说文解字系传》

[南唐]徐锴(920-974)撰。文字学。该书为最早解释《说文》的专著。1部8册,2元购得,见《日记·乙卯/1/2》。

徐锴,徐铉之弟,字楚金。仕于南唐。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

■《说文句读》

[清]王筠(1784-1854)著。此书采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二家注释,且时出己见。为《说文》研究之重要著作。14册,《日记·乙卯书帐》提及此书。

王筠,字贯山、一字友,道光举人。

■《说文释例》

[清]王筠撰。文字学。10册,购于琉璃厂,见《日记·壬子/11/2》。

■《说文系传校录》

[清]王筠撰。文字学。1部2册,1元购得,见《日记·乙卯/1/30》。

■《说文校议》

[清]姚文田、严可均撰。文字学。有同治年间刻本。15卷5册,琉璃厂购得,并《说文段注订补》1部8册,“共价四元”。见《日记·甲寅/11/15》。

■《唐均残卷》

[唐]孙撰。即《唐韵残卷》韵书。有光绪年间影印写本。1册,1元购得,见《日记·甲寅/1/18》。

孙,音韵学家。开元年间作过朝议郎行陈州司地。所编《唐韵》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部《切韵》增订本。宋代范镇《东斋记事》说:“自孙集《唐韵》诸书遂废。”《切韵》训解简单,有的字没有义训,《唐韵》字字有训解,且旁证博引,便于使用。《唐韵》共195韵,比陆法言《切韵》多出2韵。

■《文字蒙求》

[清]王筠著。文字学专著。原名《字学蒙求》。1册,琉璃厂购得,见《日记·乙卯/4/11》。

■《乡言解颐》

[清]李光庭(瓮斋老人)撰。训诂专著。有道光年间刻本。《日记·1932/4/4》提及此书。

李光庭,字大年,号朴园。乾隆举人,历官黄州知府。有《虚受斋诗钞》。本书总5卷,是作者晚年追忆故乡谣谚歌诵所作。作者故乡宝坻,距离北京不远,风俗多与北京相通处。

■《小学答问》

章太炎(1869-1936)著。根据《说文解字》解释汉字流变的书。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等提及此书。鲁迅、朱希祖等人集资为之刻印,1910年有浙江官书局刊行,见《书信·110206致许寿裳》。所著另有《新方言》、《文始》、《儒术新论》、《订孔》等,约400万言;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音鉴》

[清]李汝珍作。这是一部研究南北方言的音韵学名著。《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李汝珍代表作为小说《镜花缘》。

■《玉篇》

[南朝梁]顾野王(519-581)编撰。后人有增补重修,体例仿《说文解字》。著名文字学专著。又称《大广益会玉篇》。30卷。《译文序跋集〈·小约翰〉动植物译名小记》等提及此书。参《博雅》条说。

顾野王,字希冯,原名体伦。7岁读《五经》,明大旨。长益博洽,遍观经史,又善丹青。官太学博士,仕终黄门侍郎、光禄卿。晚悟惮。另著有《尔雅音注》、《舆地志》等。《陈书》、《南史》有传。《玉篇》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6000个,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

■《中原音韵》

[元]周德清(1277-1365)撰。曲韵。2卷。当时的散曲作家和艺人多不通音韵,因此舞台上存在不少问题,如“平仄不一”,“逢双不对”(也即不押韵)等等,作者因此根据关汉卿、马致远等散曲大家作品中的韵字汇编为韵谱,又根据自己的体会,完成了《中原音韵》。该书有1922年影印本,见《日记·1922/1/5》。

■《字说》

[清]吴大著。文字学专著。有光绪年间刻本,《日记·戊午/3/9》提及此书。

■《字学举隅》

[清]龙启瑞(1814-1858)编。此书以分析汉字为主,分“辨似、正伪、摘误”三类。书中字体,由翰林二十余人书写,因此又称“翰苑分书”。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我们现在一般读书人之所谓‘正字’,其实不过是前清取士的规定,一切指示,都在薄薄的三本所谓‘翰苑分书’的《字学举隅》中,但二十年来,在不声不响中又有了一点改变。从古讫今,什么都在改变,但必须在不声不响中,倘一道破,就一定有窒碍,维持现状说来了,复古说也来了。这些说头自然也无效。但一时不失其为一种窒碍却也是真的,它能够使一部分的有志于改革者迟疑一下子,从招潮者变为乘潮者。”

龙启瑞,道光进士,曾督学湖北、江西,迁布政使。通文字声韵之学,著有《古韵通歌》等。清科举考试,有文字狱之压力,对文章字句要求颇严格。考生常因没有避讳某些字句的写法而导致落榜或祸事。龙启瑞《字学举隅》将各种禁讳词语编辑成册,正写、别字分别罗列,提醒考生不要犯讳。此书因此被考生奉为“科举宝典”。

古字类(176种)

(一)甲骨文(16种)

■《卜辞通纂》

郭沫若(1892-1978)著。甲骨文考释专著。日本东京文求堂影印。该书将当时作者能看到的甲骨专著和散藏于日本各家的拓片,重新摹录、考释,按内容分为“通纂”、“别录”、“考释”,对已知存世之甲骨作了断代,对甲骨反映的殷商世系作了订正,对远古文明作了发明,对甲骨碎片作了缀合。成为甲骨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日记·1933/5/12》提及此书。

■《室殷契类纂》

王襄(1876-1965)辑。文字学。4册。1920年石印。鲁迅曾从中华书局预约购得此书。见《日记·1920/11/2》。

王襄,字纶阁,世居天津。王襄和王懿荣是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买者之一。王懿荣虽然最早鉴定并购买甲骨,但他在1900年自杀殉国,没来得及对所藏甲骨进行全面研究,因而没有留下此学的论述。而王襄不仅有鉴定、购买甲骨之功,还有著述传世,对甲骨学研究做出了不俗的贡献。该书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也是最早的甲骨文字典。全书二册,手写石印,由天津博物院出版。

■《甲骨契文拓本》

不著辑者姓名。《日记·己未/1/21》:“下午二弟从大学购来《甲骨契文拓本》一部四册,纸、墨及拓工费共券十六元。”

■《甲骨文字研究》

郭沫若著。金石文字。李一氓赠书。郭沫若著甲骨文字专著,并不局限于文字之考证,而是循文字线索推演远古文化,立意高,格局大,开创了由甲骨文字探讨殷商文化的先河。见《日记·1931/5/14》。

■《马叔平所藏甲骨文拓本》

马衡(1881-1955)藏。金石文字。1册。“工值券四元”,见《日记·己未/5/23》。

马衡,字叔平,别署无咎,号凡将斋主人,金石学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征集员,1918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讲师,兼教体育。1923年任史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考古研究室主任。

1923年至1929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物美术部主任。1925年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负责人。1929年至1931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34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49年后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著作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汉石经集存》、《戈戟之研究》、《毓庆宫藏汉铜印》、《石鼓为秦刻石考》、《集拓新出汉魏石经残字》、《周铜封考》等。

■《商周金文拾遗》

吴东发(1747-1803)释注,褚德彝(1871-1942)校。金石文字。

鲁迅于上海中国书店购得,《日记·1932/3/4》提及此书。吴东发,字侃叔,号耘庐,经学家。他兼通金石文字,工诗文,擅长书法、篆刻。著有《群经字考》、《读经笔记》等。褚德彝,原名德仪,以避宣统帝溥仪之讳,更用今名。书工《礼器碑》,号曰礼堂,别署有松窗、汉等,所居曰食古堂、籀窟等。

■《铁云藏龟》

[清]刘鹗辑。金石文字。1部,4元,鲁迅于上海隐庐预定购得。

《日记·1931/6/7》提及此书。刘鹗为晚清最具文化保守倾向的学者、小说家。1899年,殷墟甲骨出土后,王懿荣为收藏第一人,王殁后,所藏甲骨大部分转到刘鹗手中,刘又另外购藏数千片。罗振玉见后极为赞叹,力劝刘氏整理编印成书。于是有《铁云藏龟》6册刊行于世。该书为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资料选编。刘氏从中识得甲骨单字50余,正确的有40个。这对于初期甲骨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铁云藏龟之余》

罗振玉辑。1册,《日记·戊午书帐》提及此书。金石文字。

■《殷契拾遗》

陈邦怀(1897-1986)辑。《日记·1928书帐》提及此书。金石文字。陈邦怀,字保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1954年受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79年任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顾问,同时兼任天津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

■《殷商贞卜文字考》

罗振玉撰。1册。琉璃厂购得,见《日记·丁巳/1/28》。参《历代画象传》。文字学。

■《殷文存》

罗振玉辑。1册。7元购得,见《日记·戊午/2/10》。金石文字。

■《殷虚卜辞》

佚名手拓本。金石文字。《日记·戊午/7/31》:“往日邮局以券二十三枚引换《殷虚卜辞》一册,阅之,甚劣。”后来委托刘半农卖去,“得日金券廿元”。殷虚,即殷墟。

■《殷虚书契待问编》

罗振玉辑。《日记·戊午/1/4》提及此书,参《殷虚书契考释》条说。罗振玉考释出大量的单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文做比较,进而阐释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他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先后于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300个,于1915年在《殷虚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500个,其中多得到学界认可。1916年,他还将未识别的卜辞中的千余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供大家探讨。

■《殷虚书契精华》

罗振玉辑。鲁迅于琉璃厂购得,“券三元”,见《日记·戊午/9/21》。

■《殷虚书契考释》

罗振玉撰。文字学。该书分为8章,包括都邑、帝王、人名、地名、文字、卜辞、礼制、卜法。重点在文字、卜辞两章。该书对甲骨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王国维的评价是:“此三百年来小学之一结束也。”郭沫若也说:“甲骨自出土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一,而考释之功也深赖罗氏。”

《日记·戊午/1/4》记载:“二弟往富晋书庄购得《殷墟书契考释》一册,《殷虚书契待问编》一册、《唐三藏取经诗话》一册,共泉十一元。”

■《殷墟文字类编》

罗振玉辑,商承祚(1902-1991)类次。文字学。又作《殷墟书契类编》。

1923年刊行。《日记·1928/7/19》提及此书。

(二)金石碑刻(151种)

■《□肱墓志》

其出土于河南安阳。志铭共十八行,行十八字,正书。鲁迅为之考辨,著《〈□肱墓志〉考》,见《集外集拾遗补编》。

■《八琼室金石补正》

[清]陆增祥(1816-1882)撰。1925年刻本,总64册,为清代重要金石学著述。《日记·1934/6/2》提及此书。

陆增祥,字星农,斋号八琼氏。道光时进士。少通篆籀之学,性好金石文字,搜罗积录既多,效法王昶《金石萃编》,成《金石补正》百余卷。

■《百汉研碑》

[清]万廉山辑录,[清]王应绶(1788-1841)摹拓。金石图录。1册,西泠印社邮购,见《日记·乙卯/6/7》。此书并《罗鄂州小集》等,寄周作人阅,见《日记·乙卯/6/10》。

万廉山,书法家。原名万承纪,字畴五,号廉山,江西南昌人。善诗文、绘画。工书,篆、行、草书皆精妙。

王应绶,江苏太仓人。王原祁之玄孙,绘画得家传,善山水,苍劲有致。书工篆隶,善治印刻碑,为万廉山摹百二十汉碑于研背,镌刻极工。研,砚的通假字。

■《百专考》

[清]吕孙撰。金石文字。1卷。鲁迅手抄光绪四年刊本。见《日记·癸丑/7/19》。

吕孙,字尧仙。道光丙申进士,改庶吉士。咸丰元年,迁贵州布政使,署巡抚。

■《碑别字》

罗振鋆辑。金石文字。鲁迅游厂甸在富晋书庄购得,见《日记·戊午/2/24》。

《碑别字》是一部采录古代碑刻中俗体别字的专著。罗振鋆,罗振玉的长兄,24岁卒。罗振玉于1893年撰有《补寰宇访碑录刊误》序说:“光绪丙戌,玉校孙季仇(作者按:即孙星衍)先生《寰宇访碑录》既卒业,拟并校吾乡赵益甫司马(作者按:即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人事牵阻,匆匆未暇。癸巳夏,反自越中,简弃烦促,尽发箧中碑版,并从侪辈借汉晋以后石墨,为先兄佩南(作者按:罗振鋆字佩南)先生校写《碑别字》。夏多霖雨,渠窦生鱼,不出户庭者逾月,因得并校勘是书。其书撰人名及时地,有夺漏舛误者,一一刊正,得三百馀则,成《刊误》一卷,写附赵录之后。讵谓遂有功于金石之学,亦用偿夙志云尔。”(见罗氏《面城精舍杂文甲编》)。

孙星衍《寰宇访碑录》为重要金石著作。全书12卷,依时序,自周迄于元末,著录各地石刻碑碣7千余通。各石刻之下注明书体、撰书人姓名、碑刻年月、后人题记及刻于碑阴的文字。此外尚著录有砖瓦拓文。清嘉庆前碑刻目录以本书最为详备。此书后来有各种续补。如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刘声木《续补寰宇访碑录》、《寰宇访碑录校勘记》、《补寰宇访碑录校勘记》、罗振玉《再续寰宇访碑录》、《寰宇访碑录刊误》、《再续寰宇访碑录校勘记》等。《碑别字》以及后来的《碑别字补》、《增订碑别字》等,也属于《寰宇访碑录》后的续作。鲁迅数十年间多有搜求、购存。

■《碑别字补》

罗振玉辑。金石文字。《日记·乙卯/10/17》提及此书,参《云窗丛刻》条说。参《碑别字》条说。

■《氏编钟图释》

徐中舒(1898-1991)编并考释。金石图录。1册。1932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及铅印本。见《日记·1932/10/19》。

■《补寰宇访碑录》

[清]赵之谦(1829-1884)辑。金石目录。4册,西泠印社邮购,见《日记·乙卯/4/20》。参《碑别字》条说。

赵之谦,字益甫,号梅庵、悲庵。会稽(今绍兴)人,书画家、篆刻家。

■《草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