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4546800000044

第44章 语文部(243种)(1)

鲁迅有深厚的国学语言文字功底。这里可以看几个例子。

日本学者增田涉拟纂汉语《大辞典》,鲁迅为之提供参考书目,说到《佩文韵府》等小学经典。《书信·340511致增田涉》中说:“《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庞然巨著,书是见过的却从未仔细阅读过。我以为如非中国文学专家,则毋须购藏,但为编辑《大辞典》,也许是适用的书。//如仅用《辞源》、《通俗编》来对付,我以为太贫乏。此外,可从《子史精华》与《读书记数略》中摘录些认为必要的东西放进去如何?或从《骈雅训纂》(比《骈字类编》简明)亦可略为采择些。”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小学工具书之熟悉。

《汉文学史纲要》讨论文字文明之起源,说道:“……倘将记言行,存事功,则专凭言语,大惧遗忘,故古者尝结绳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之法,今不能知;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辞》)‘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司马贞《补史记》)颇似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于《易》,积画成象,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并引《说文解字序》说:“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但鲁迅又结论道:“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这是对文字发生学的认识,鲁迅的意见,至今犹确。

鲁迅还对金石文字广泛涉猎。《坟·说胡须》中提到“汉武梁祠石刻画像”,就认为是清代学者黄易在山东掘得。据鲁迅意见,这类石刻画像中的人物胡须“多翘上”。这是针对一些“爱国者”意见所作的讽刺。鲁迅曾在西安看过一些帝王像,胡子也多“向上翘起”,有些名士就“毅然决然地说:‘这都是日本人假造的,你看这胡子就是日本式的胡子。’”鲁迅发现这些石刻画像,以及“北魏至唐的佛教造像中的信士像”,“凡有胡子的也多翘上”,证明了日本式的胡须其实源自于中国古代;而向下的胡子“倒是蒙古式,是蒙古人带来的”。这个公案表现了鲁迅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真相的追寻精神。这是他在浏览黄易《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之后的意见。于此可见,鲁迅对语言文字并非仅限于考释,还重视其文化分析,与分析中见出义理。

更有意味的意见可以从鲁迅对古文字学研究专著《流沙坠简》的认识中考见。

《流沙坠简》另有《补遗》1册。罗振玉、王国维合编。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甘肃等地考古,得到汉晋时期的木简运回国内,法国人沙畹曾经为这一批书简做过考释。罗、王二人又将其分类编排,重加考释,分为《小学术数方技书》、《屯戍丛残》、《简牍遗文》三卷,用力甚勤。该书在国学研究中极为重要。鲁迅在《热风·不懂的音译》中说:“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作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鲁迅此文作于1922年11月,时王国维尚在世。推崇一个在世的人,这在鲁迅是极为罕见的。于此可以考见,鲁迅对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国学,确实是心存敬意的。说鲁迅反对国学,反对传统,是不确的。

鲁迅一生求“真”反“伪”,举凡伪儒、伪佛、伪道、伪国学,都在他痛贬之列;而在这类痛贬的后面,其实是对真文化的珍爱。俗见看不到这一点,以为鲁迅攻击伪儒学,就是反对儒学;攻击丑陋传统,就是在反对优秀传统;显然,这是不了解鲁迅珍爱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

语文,语言与文字之合称。语文类专著,《四库全书总目》多不载,有一些则列入子部。今将与“语文”相关者裒为一编。其中一些专著可以归入“现代部”,如罗振玉、郭沫若、容庚之甲骨金石专著,上海广仓学会辑录刊印的古代砖瓦文字等,但是考虑到类别性质的一致,还是将它们归入“语文部”,以备检索。

鲁迅读过的语文编图书,现在可以统计到243种。本卷内分为“小学”、“古字”、“蒙学”、“其他”四个部类。“小学”类,包括传统音韵学、训诂学等著作。“古字”类,包括“甲骨文”、“金石碑刻”、“敦煌卷子”三个子类。“蒙学”类,则为传统蒙学专著。“其他”类,为以上诸类未包括的语文类著作。

小学类(44种)

■《博雅》

[三国魏]张揖编撰。本书为研究古代词汇和注释的词书,篇目次序据《尔雅》。该书广收三国以前经传诸子辞赋谶纬之类的训解,周秦两汉的文字古义,赖此而得到保存。许多散佚不传的古义,也赖此而得窥端倪。但也有错误,特别经过多年流传,信息遗失较多,到清代已经很难恢复本来面貌,于是有王念孙作《疏证》,解决了很多问题。书原题《广雅》,避隋炀帝杨广讳改名。参《广雅疏证》条说。

《译文序跋集·〈小约翰〉动植物译名小记》中说,因为翻译原文一个昆虫名Ohrwurm,费了很多周折。文中说:“我的《新独和辞书》(作者按:即《新德日词典》)上注道:蠼螋。虽然明明译成了方块字,而且确是中国名,其实还是和Ohrwurm一样地不能懂,因为我终于不知道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放出‘学者’的本领来查古书,有的,《玉篇》云:

‘螋,虫名;亦名蠼螋。’还有《博雅》云:‘螋,也。’也不得要领。我也只好私淑号码博士,看见中国式的号码便算满足了。还有一个最末的手段,是译一段日本的《辞林》来说明它的形状:‘属于直翅类中蠼螋科的昆虫。体长一寸许;全身黑褐色而有黄色的脚。无翅;有触角二十节。尾端有歧,以挟小虫之类。’”于此可见鲁迅翻译工作的认真。

■《方言》

[东汉]扬雄著。训诂经典。全称是《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系因循周秦派遣轩使者调查各地风俗语言的掌故。据《风俗通义》可知,周秦时代,政府往往在秋收之后,派出使者到各地采风,借此了解民情。该书为扬雄搜集西汉各地方言和异体字编辑而成。今本存13卷。扬雄除了“下去”搜集,也向来京的士人调查记录,用了27年时间,方才告竣。

《集外集拾遗补编·文学救国法》等提及此书。购于上海来青阁。见《日记·1934/1/1》。

■《方言疏证》

[清]戴震疏证。训诂专著。该书是对扬雄《方言》的注释。1部4册,购于上海来青阁。见《日记·1934/1/1》。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宋]丁度等纂。韵书。5卷。为《礼部韵略》之增订本。礼部,宋代的政府机构,掌管教化。宋景德四年(1007年),礼部曾颁行《韵略》一书,又称《景德韵略》,专为科举考试而制定,为《广韵》的略本,所以称《韵略》。丁度等人编纂的此书是对《礼部韵略》的解释,此书于字下先列官注,后列释文。官注为主考官和应试举子所遵守,释文则为各方所参考。有《四部丛刊》本,《日记·1934/11/17》等提及此书。

■《复古编》

[宋]张有撰。文字学。1部3册,鲁迅于琉璃厂购得,“又《古学汇刊》第十编一部二册”总计“银一元五分”,见《日记·甲寅/11/7》。该书后来并《居士传》、《会稽郡故书杂集》草本,寄给周作人(见《日记·甲寅/11/10》);其中《会稽郡故书杂集》草本系鲁迅辑佚绍兴古贤文集,委托周作人交由绍兴许广记刻书铺刻印。

张有,字谦中,好篆书。晚年因时人治学疏于语言文字,离析偏旁,据许慎《说文解字》辨证文字俗体之讹误。该书共收字三千余,以平、上、去、入四声分隶诸字篆书正体,俗体附于卷下入声之后。后人又有《增修复古编》。

■《广均》

[宋]陈彭年(961-1017)等撰。即《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古代韵书。其为传统音韵学经典专著之一,是研究汉语中古语音的重要著作。《日记·1923/5/1》提及此书。

■《广雅疏证》

[清]王念孙(1744-1832)著。训诂专著。该书是对《广雅》(即《博雅》)的注释,从整体上补正《广雅》文字,辨证《广雅》误采,纠正前书误说,嘉惠后学不少。1部8册,2元5角6分购得,见《日记·乙卯/1/2》。

■《汗简》

[宋]郭忠恕(?-977)撰。文字学专著。3卷。所谓“汗简”,是“杀青书简”的意思,说明书中所收“古文”(即古字)是古人用以书之简牍上的文字。有《四部丛刊》本,见《日记·1934/2/6》。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五代宋初时期文字学家、画家。

■《汗简笺正》

[宋]郭忠恕撰,[清]郑珍(1806-1864)笺正。文字学专著。郭氏《汗简》历来不被人重视,郑珍撰此专著,也是为了攻难《汗简》,认为可以不读,因为错讹太多,妄托太多,不足信。但近年来随着出土金石资料的增多,人们发现《汗简》所论往往与彝器相合。因此,《汗简》开始受到重视。该书鲁迅购于琉璃厂,见《日记·壬子/10/20》。

■《汉隶字原》

[宋]娄机(1133-1211)辑录。文字学。见《日记·丙辰/7/13》。娄机,字彦发,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累迁至资政殿学士,知福州。

深于书学。尝合蔡邕诸人笔力通神之妙,辑《汉隶字源》。

■《急就篇》

[汉]史游撰。字书。又作《急就章》。旧时童蒙读物。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该书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四言,以韵体文形式介绍姓氏、名物、职官等。该书对中国蒙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提及此书。参《百家姓》条说。

史游,精字学,善书法。因作《急就章》,后人称其书体为“章草”,又因草创之义,称为“草书”。《急就章》实开草书之先河,为传统书法的重要篇章。

■《急就章草法考》

[清]李滨(1855-1916)撰。文字学。9卷。友人郭令之赠鲁迅,见《日记·乙卯/10/12》。

■《句余土音补注》

[清]全祖望(1705-1755)撰,陈铭海补注。1922年吴兴刘氏《嘉业堂丛书》本。见《日记·1935/1/31》。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为学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对乡邦文献颇为留意。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1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书问答》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其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做出了巨大努力。

■《龙龛手鉴》

[辽]行均撰。4卷。作者为北方高僧,文字学家。该书为辨正字形、注音释义的字书,主要用于僧徒识字念经。有《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

《日记·1934/12/8》提及此书。行均,俗姓于,字广济。书原名为《龙龛手镜》,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翼祖”赵敬的“敬”字,而改刻为《龙龛手鉴》。这部书不仅传入中原,而且早在当时已传入朝鲜半岛。这也是当时辽与王氏高丽等国文化交流的又一佐证。

■《名原》

[清]孙诒让著。2卷。本书是关于文字起源及其演变的小学著作。《书信·180104致许寿裳》、《日记·戊午/3/9》提及此书。

■《佩文韵府》

[清]张玉书(1642-1711)等人编辑。分韵编排的语词总集、正集和拾遗各106卷,全书所收词语约60万个。此书旧时主要用于作诗检韵。因康熙书房名“佩文斋”,书名取自于此。

■《缪篆分均》

[清]桂馥撰。即《缪篆分韵》。字书。鲁迅代钱稻孙往琉璃厂购买,见《日记·乙卯/6/26》。

汉代玺印使用的文字,一种为笔画平正方直,字形庄严雄浑,结构或增或损,变化多端,显然受到汉代隶书的影响,这种篆字多不合“六书”之旨,所以称为缪篆,“缪”字含有谬误之意。汉印中还有一种在篆书上加鸟、鱼、虫的形象,或笔画屈曲回绕,这种文字生动灵巧,富有图画性,也有人认为这种书体才是缪篆,因为它更有绸缪之意,故名缪。清桂馥将汉、魏印文,统称“缪篆”,并类编其文为《缪篆分韵》。

■《埤雅》

[宋]陆佃著。训诂专著。20卷。该书不释语词,专释名物。作者自称辅翼《尔雅》(埤,有增加、助益的意思;雅,当指《尔雅》),但内容、形式与《尔雅》都有区别。见《日记·壬子北行以后书帐》。鲁迅寄周作人阅转周建人,《日记·癸丑/3/13》:“上午寄二弟信并《埤雅》一部四册,《尔雅翼》一部六册,缘三弟欲定中国植物之名,欲得参稽,以书来索,故付之也。”

■《骈雅训纂》

[清]魏茂林注。《骈雅》,明人朱明父所著辞书,收集古书中双音词语,依《尔雅》体例,分条解释。《书信·340511致增田涉》提及此书。参《佩文韵府》条说。

《骈雅》大体以解释双音词为主,凡两字成为一义的,以及字异义同的都类聚而加以解释,所以称为“骈雅”。魏茂林注《骈雅》,将原书7卷分为16卷,每条分别为注,引用的经史子集书有256种之多,各书都载明篇名卷数,并注明所根据的版本。魏茂林,字宾门,号笛生,晚年自号兰怀老人。乾隆、嘉庆年间人。

■《切韵》

[隋]陆法言著。中国最早的韵书。该书在中国音韵学史上地位极为隆重,隋唐的语音系统,赖此而得以考证,且可以据此而上溯下推汉语音韵实际;各种方言的语音变迁,可以据此建立关系联系。因此该书影响了后代许多音韵学家。《日记·1922/3/17》等提及此书。

■《切韵指掌图》

传[宋]司马光著。但后人有怀疑。该书不是图解《切韵》、《广韵》之作。隋唐时代,“切韵”的意思是切正语音,规范语音。宋初以后,“切韵”成了“反切”的别名:“切”是反切上字,“韵”是反切下字,因此该书反映了宋代音韵的实际情况。

鲁迅看到的是《四部丛刊》影宋本,《日记·1934/7/30》提及此书。

■《群经音辨》

[宋]贾昌朝(998-1065)撰。有《四部丛刊》本。见《日记·1934/2/3》。贾昌朝,字子明。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赐同进士出身,补常州晋陵县主簿。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以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宋史》卷285有传。《四库全书》原隶经部小学类二“字书之属”,后经纪昀再加审核,认为此书汇集群经音义,“丝牵绳贯,同异灿然”,实为训诂一类著述,便将其改隶小学类一“训诂之属”,置于“《匡谬正俗》之后,《埤雅》之前”。

■《释名》

[汉]刘熙著。解释字义之工具书。其特点是:用音近字解释字义,同时推究事物之所由来。

《汉文学史纲要》推论文词远义引用该书意见说:“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鲁迅对此结论道:“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绣矣。”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我们中国的文字,对于大众,除了身分,经济这些限制之外,却还要加上一条高门槛:难。单是这条门槛,倘不费他十来年工夫,就不容易跨过。跨过了的,就是士大夫,而这些士大夫,又竭力的要使文字更加难起来,因为这可以使他特别的尊严,超出别的一切平常的士大夫之上。汉朝的扬雄的喜欢奇字,就有这毛病的,刘歆想借他的《方言》稿子,他几乎要跳黄浦。唐朝呢,樊宗师的文章做到别人点不断,李贺的诗做到别人看不懂,也都为了这缘故。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字写得别人不认识,下焉者,是从《康熙字典》上查出几个古字来,夹进文章里面去;上焉者是钱坫的用篆字来写刘熙的《释名》,最近还有钱玄同先生的照《说文》字样给太炎先生抄《小学答问》。”

《日记·1927书帐》等也提及此书。

《释名》刊行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因其他四书皆以“雅”名,于是改《释名》为《逸雅》。从此《释名》又别称《逸雅》。

刘熙,字成国,约生活在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

■《说文段注订补》

[清]王绍兰(1760-1835)撰,[清]段玉裁(1735-1815)注。文字学。本书为《说文》的补注、订正。《日记·甲寅/11/15》提及此书,见《说文校议》条说。

王绍兰,字畹馨,号南陔。家世通儒术,少好学,深研经史,著述宏富。

■《说文发疑》

[清]张行孚撰。6卷3册,鲁迅在书摊购得,“铜元六十枚”。见《日记·甲寅/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