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裴多菲作,考罗卓译。长诗。世界语。《日记·1929/11/14》提及此书。
■《有轮子的世界》
[日]西胁顺三郎(1894-1982)著。随笔集。见《日记·1933/6/22》。
西胁顺三郎,日本超现实主义诗人。在日本诗坛,一般认为西胁顺三郎与R.M.里尔克、P.瓦莱里、T.S.艾略特并称为“20世纪四大诗人”。
■《右边的月亮——不平常的爱情》
[苏]玛拉式庚著,[日]太田信夫译。《日记·1929/1/7》提及此书。
■《诱惑》
[苏]卢那察尔斯基著。剧本。《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提及此书。
■《渔夫及其灵魂》
或为日文故事。《日记·1929/7/6》提及。
■《与友人书信选集》
[俄]果戈理著。德文译本出版于1920年。《日记·1934/8/13》提及此书。
■《郁文堂德日对译丛书》
[日]东京郁文堂书店出版。鲁迅购得有三种:《德国现代诗选》、《德国近代名诗选》、《史托姆小品集》。见《日记·1929/4/15》。
■《狱中记》
[波兰]柏克曼著,巴金译。回忆录。1935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黄源赠书,见《日记·1935/9/25》。
■《域外小说集》
鲁迅、周作人合译。外国短篇小说集。先在东京出版,1921年又在上海群益书社再版,用周作人名义印行。其收有俄、英、美、法、波、芬等国小说16篇,分上下两册出版。鲁迅多次提及此书,见《日记·壬子/8/14》等。
■《寓言诗》
[法]让·德·拉封丹(1621-1695)著。《花边文学·知了世界》提及该书之《知了和蚂蚁》篇。
拉封丹,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诗人。所著寓言常用民间通俗语言,通过动物形象讽刺丑行和罪恶。对后来欧洲寓言作家有很大影响。
■《原动力》
[苏]革拉特珂夫著,[日]上胁进等译。小说。《日记·1936/1/15》提及此书。
■《缘份》
[日]亲法文艺会编译。散文集。大正十三年(1924年)东京改造社出版。鲁迅于北京东亚公司购得,见《日记·1925/7/28》。
■《月界旅行》
[法]儒勒·凡尔纳(1828-1905)著。科学幻想小说。鲁迅据日人井上勤译本重译,但误以为原著者为美国人查理士·培伦。
鲁迅译后写一短文名《辩言》,文中说“: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鲁迅译本1903年10月在日本东京进化社出版,是书为最早译介西方之“科学幻想小说”。
■《月亮从右边出来》
[苏]马拉什金著。又名《异乎寻常的恋爱》。鲁迅曾据日文选译作者的《工人》,收入苏联短篇小说集《一天的工作》中。
■《越天乐》
[日]近卫直(1900-1932)著。小说。见《日记·1935/11/8》。
■《炸弹》
[日]内田鲁庵著。散文集。《日记·1927/11/20》等提及此书。
■《战后》
[德]雷马克著。《西线无战事》的续集,有沈叔之的中译本。《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等提及此书。
■《战争》
[德]雷恩著。该书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说。《二心集·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提及此书。
■《战争》
[苏]铁霍诺夫著,茅盾译。小说。鲁迅获赠书,见《日记·1936/4/13》。
■《战争的反响》
[俄]契里珂夫著。鲁迅在《译文序跋集〈·连翘〉译者附记》中说:“契里珂夫……他最擅长于戏剧,很自然,多变化,而紧凑又不下于契诃夫。做从军记者也有名,集成本子的有《巴尔干战记》和取材于这回欧战的短篇小说《战争的反响》。”
■《战争故事》
[罗马尼亚]萨多维亚努著。短篇小说集。鲁迅《译文序跋集〈·恋歌〉译者附记》提及此书,作《阵中故事》。
■《战争与和平》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花边文学·商贾的批评》等文提及此书。参《父与子》条说。
■《战争中的威尔珂》
[保加利亚]伊凡·伐佐夫著,鲁迅译。
《译文序跋集·〈战争中的威尔珂〉译者附记》中说:“跋佐夫(作者按:即伐佐夫)不但是革命的文人,也是旧文学的轨道破坏者,也是体裁家(Stilist),勃尔格利亚(作者按:即匈牙利)文书旧用一种希腊教会的人造文,轻视口语,因此口语便很不完全了,而跋佐夫是鼓吹白话,又善于运用白话的人。托尔斯泰和俄国文学是他的模范。……他没有一刻忘却巴尔干的蔷薇园,他爱他的国民,尤痛心于勃尔格利亚和塞尔比亚(作者按:即塞尔维亚)的兄弟的战争,这一篇《战争中的威尔珂》,也便是这事的悲愤的叫唤。”
■《真理之城》
[德]至尔·妙伦著。童话。柏林出版。又译《真理之堡》。见《日记·1930/4/30》。
《三闲集·〈小彼得〉译本序》中提及此书说:“作者海尔密尼亚·至尔·妙伦(HermyniaZurMueh-len),看姓氏好像德国或奥国人,但我不知道她的事迹。据同一原译者所译的同作者的别一本童话《真理之城》(一九二八年南宋书院出版)的序文上说,则是匈牙利的女作家,但现在似乎专在德国做事,一切战斗的科学底社会主义的期刊——尤其是专为青年和少年而设的页子上,总能够看见她的姓名。作品很不少,致密的观察,坚实的文章,足够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作家之一人,而使她有世界底的名声者,则大概由于那独创底的童话云。”
■《真象如此伪装》
[日]长谷川如是闲著。杂文集。鲁迅在东单日人商店东亚公司购得,见《日记·1924/4/8》。
■《真与美》
[日]柳宗悦(1889-1961)著。散文。《日记·1926/2/23》提及此书。
柳宗悦,日本美学家、民间艺术学家。他对东方宗教和美学有独到省悟和研究。在普通人的日用器具上,他发现了“超俗之美”,并因此创造了“民艺”一词。
■《阵中竖琴》
[日]佐藤春夫著。诗歌散文集。《书信·340723致山本初枝》等提及此书。
■《争自由的波浪》
俄国小说和散文集。其收有高尔基、托尔斯泰等小说、散文7篇。英译本改名为《大心》,董秋芳从英译本转译,鲁迅为作序推介。《集外集拾遗·〈争自由的波浪〉小引》等提及此此书。
■《政治委员》
[苏]里培进斯基著,[日]黑田辰男译。小说。《日记·1929/10/28》提及。
■《纸鱼繁昌记》
[日]内田鲁庵著。随笔集。见《日记·1932/9/30》。
■《纸鱼供养》
[日]斋藤昌三著。随笔集。见《日记·1936/9/8》。
■《致一位青年诗人的信》
[奥地利]里尔克(1879-1926)作。德国出版。《日记·1930/7/22》提及此书。
里尔克,奥地利著名诗人,著有诗集《生活与诗歌》、《祭神》、《梦幻》、《耶稣降临节》、《图象集》、《祈祷书》、《新诗集》、《新诗续集》、《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等。里尔克的诗歌对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有深刻挖掘,可以直抵人类心灵深处的精神感觉。他表达了几乎不可表达的对象,对现代诗歌的发展影响甚巨。
■《致友人书》
[法]瓦莱里著。巴黎出版。见《日记·1929/6/5》。瓦莱里,即瓦勒里。参《文学》条说。
■《滞欧印象记》
[日]本间久雄著。游记。《日记·1929/12/10》提及此书。
■《忠臣藏》
[日]竹田出云等人合作。古剧本。书中写的是复仇故事。清代有译本,题为《海外奇谈》,又名《日本忠臣库》。《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小说目录两件》等提及此书。
■《仲夏夜之梦》
[英]莎士比亚(鲁作狭斯丕尔)著。鲁迅多次提及莎氏。《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莎氏剧作,为鲁迅所熟悉。见《坟·科学史教篇》、《准风月谈·文床秋梦》等。
■《主与仆》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小说。德文版出版于1930年。见《日记·1931/8/13》。
■《著作集》
[日]有岛武郎(1878-1923)著。又称《有岛武郎著作集》。15册。鲁迅陆续购于北京东亚公司,见《日记·1926/4/9》、《4/17》等。
鲁迅曾翻译他的作品《与幼小者》、《阿末之死》等,收入《现代日本小说集》中。鲁迅曾经将《与幼者》译为中文,题为《与幼小者》;又取“与幼者”做题目,写进《热风·(随感录)六十三》,并引用该文,表达“对于一切幼者的爱”。引文中有这样的话:“……你们该从我的倒毙的所在,跨出新的脚步去。但那里走,怎么走的事,你们也可以从我的足迹上探索出来。……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前面才有路。”
■《自己发见的欢喜》
[法]波德莱尔著。散文诗。鲁迅据日文、德文参校译出。鲁迅另外译有波氏散文诗多篇。该诗附于《苦闷的象征》中。
■《自然史底国民童话》
[德]德恩哈尔特(鲁作覃哈特)著。鲁迅在《朝花夕拾》的《狗·猫·鼠》中有征引。
■《走路太郎》
[日]武井武雄著。童话。《日记·1927/12/22》。
■《最后的日记》
[日]有岛武郎著。《日记·1928/11/15》提及此书。
■《最后几天》
[苏]富曼诺夫著。鲁迅《译文序跋集〈·一天的工作〉后记》提及此书。
■《最后之光芒》
[俄]契诃夫著,漱园译。小说集。见《日记·1931/12/24》。
■《最后之叹息》
[俄]爱罗先珂著。鲁迅在《译文序跋集》多篇文章中提及此书。日本小说家江口焕曾作《忆爱罗先珂华西理君》,先发在《读卖新闻》上,而后收入《最后之叹息》印在卷首。鲁迅曾翻译江口文。
■《罪与罚》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鲁迅最初从日本相模书店邮购,后多次提及此书。见《日记·癸丑/8/8》。
《罪与罚》是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代表作。该书阅读中的压抑感来源于哲学思考的张力。书中的主角拉斯克里涅科夫先于尼采提出了“超人”理论。他的自白是超人的自白。他认为伟人都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破毁之后的建构,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但作者陀氏对此给予了质疑,不断给出问号,一层层地将问题引向人类心灵的最深处。现在可以看到,鲁迅也具有这类紧张,但鲁迅没有将问题诉诸于拷问,而是给出了一个个惊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