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
即使是最小的婴儿,在我们能够探讨他的外部表现之前,其感知觉就已启动了他们的心理发展。
尽管这种发展是秘密进行的,例如说话,要是以为婴儿没有语言发展那就错了。当然,如果认为婴儿已经在内心具备了说话的能力,只是外部器官还没有能力把它完善地表达出来,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但是,婴儿身上确实存在着一种习得语言的天性,可以说他的心理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这样的天赋。婴儿有一种创造性的本能,那是一种积极活跃的潜能,凭借这种本能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敏感期”的发现是与特殊兴趣的发展现象有着密切联系的。
当我们谈到发展和成长时,是指外表上可以看出来的某种事实,但是,内在成长机制我们只是最近才开始探究,而且仍然没有充分理解。现代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获得此类知识的方法,其中之一主要是研究与身体生长发育有关的腺体和内分泌,这种方法已经十分流行,因为它对儿童的健康和日常照料非常重要;另一种方法是研究“敏感期”,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儿童的心理成长。
荷兰科学家雨果·德弗里斯在动物身上发现了这些敏感期,但是,正是在蒙台梭利学校里,我们发现在儿童身上也有这种敏感期,并且可以应用于教学上。
敏感期与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关,是处于进化过程中的人和动物在生命早期状态下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暂时的个性倾向,仅限于为了获得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特征,一旦获得了这种品质或特征,这个敏感期就消失了。生物每一种独有的特征,都是借助于某种转瞬即逝的冲动或潜能而获得的,因此成长并非取决于某种模糊的遗传先决条件,而是取决于周期性或暂时性的天赋本能所做的精心引导。这些本能通过为某个特定的活动提供冲动刺激来给予引导,这种活动可能与该物种成年动物的活动有明显区别。
德弗里斯①最早是在昆虫身上发现这些敏感期的,这很容易观察到,昆虫形态上的各种变化代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德弗里斯提供的一个例子就是一只可以变成蝴蝶的幼虫。我们知道昆虫的幼虫长得很快,它的贪食成性会破坏树木。不过,幼虫在刚出生的几天里还不能吃完一张大叶子,而只能吃枝头的嫩芽。
像一个好母亲所做的那样,雌蝴蝶本能地把卵产在树枝交错形成的角落里的隐蔽之处,那里既安全又能遮蔽风雨。当幼虫破卵而出时,谁会告诉它头上树梢末端的嫩叶芽就是它需要的食物呢?是光线!昆虫对光线特别敏感,光线吸引着它,使它着迷,幼虫慢慢地爬上树梢,因为那里有最明亮的光线。
在枝头的嫩叶芽中,幼虫找到了它渴求的食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幼虫长大到能吃较为粗糙的食物时,它对光线的敏感期就消失了。幼虫继续走上另一条道路去寻找其他经验和其他生存方式,并不是因为它失去了视力,而只是因为它从此对光线没有兴趣了。
与此同时,同样是这只曾经表现得那么贪吃的小虫子,转眼之间就被另一种强烈的敏感性改变,变得像禁食苦行僧一样不吃不喝了。在严格的禁食期内,它做了一个蛹把自己藏在里面,好像已经完全没有生命迹象了,但是实际上它正在紧张忙碌之中,然后它会变成蝴蝶破蛹而出,张开一双翅膀,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会经历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雌性幼蜂都可能成为蜂王,但是每个蜂群只能选出一只蜂王。工蜂为它准备了一种叫作“蜂王浆”的特殊食物,吃了这种高级美食,被选中的幼虫就长成了蜂群里的蜂王。如果工蜂选中这只幼蜂时,它的年龄偏大,那么它就不可能变成蜂王了,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极为旺盛的食欲,它的身体也不可能长成蜂王那么大了。
这些例子应该让我们理解了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身上存在着一种生命冲动,它会引导儿童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如果不依循这份生命冲动行事,就意味着他们会变得无助和无能。成年人在这些不同状态下对儿童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是如果儿童无法根据敏感期的内心指令做事,那么,一个自然的征服世界的机会就丧失了,而且是永远地丧失了。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儿童进行了真正奇迹般的征服行动,正因为我们对眼前这些奇迹熟视无睹,使我们成了麻木的旁观者。儿童是怎样从零开始,让自己适应这个复杂世界的呢?他怎样区别出各种东西,他是用什么了不起的方法,不需要老师,只是通过日常生活,就能乐此不疲地学会一门语言,并掌握其中所有微小细节的呢?反之成年人就经常需要帮助才能让自己适应新环境,并学习一门新语言,他会觉得这个过程单调乏味,而且永远不会像儿童学会说母语那样完美地掌握新语言。
儿童在敏感期里学习自我调整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像一束从内心发射出来的光,或是一节提供能量的电池,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尤为热切的方式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这个时候,什么都难不住他们,他们对一切都充满活力和热情。每一分努力的成果都标志着他们能力上的增强,只有当目标实现时才会使他们产生疲倦和麻木的感觉。
当一种心理激情耗尽时,另一种激情又会点燃,童年就是这样,通过持续不断的一次又一次的征服体验,给儿童带来快乐和幸福。这美丽的心灵之火燃烧不尽,人的精神世界的创造性工作才得以圆满实现。另一方面,当敏感期消失时,智力发展只能通过推理论证过程、自发的努力和辛勤的研究才能实现,而且对工作的厌倦会产生麻木冷淡的情绪,这就是儿童心理和成年人心理的本质区别。儿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让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征服困难,但是如果在他的敏感期内遇到了障碍,让他过于费力,他就会遭受某种困扰,甚至他的个性会被扭曲。我们对于这种精神折磨还知之甚少,但是大多数成年人都在无意识中背负了这些创伤。
到目前为止,我们并不怀疑这种成长,也就是说并不怀疑儿童能获得这些独特个性,然而通过长期实验我们已经发现,在他们极为重要的活动受到外部阻碍干扰时,儿童会产生悲伤和暴力反应。因为我们不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原因,就会认为这种反应是不可理喻的。在我们试图安慰孩子时他会表现出抗拒,我们只是以孩子反抗的强弱来衡量问题的严重程度,“胡思乱想”“任性”或是“发脾气”这些词语被用来形容那些确乎毫无共同之处的各种现象。我们把那些没有明显理由、顽固或无理的行为当作任性,我们也注意到某种类型的发脾气会变得更加严重,这本身就表明有一种原因在持续施加影响,因此,这个问题显然有待于我们找到一种有效的纠正方法才能解决。
敏感期可以把这些幼稚的发脾气行为解释得更清楚,但是这并不能解释儿童所有的怒气,因为在内心冲突背后有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且大量反复无常的任性行为,只是因为孩子过去的行为偏差曾经被错误对待而变得更加严重的结果。各种任性行为与敏感期内心冲突有关,像敏感期本身一样都是暂时的,它们对敏感期形成的脾气禀性并没有持久影响,但是这些任性行为会有一种不良后果,即阻碍一个人获得心理成熟。
敏感期发脾气是儿童某种需要未被满足时的外在表现,是他在某个危险情况下发出的警告,或者是他觉得有什么事情不对劲儿。一旦这种需要可以得到满足,或者消除了危险,孩子的脾气立刻就会消失。我们常常会注意到,一个刚刚还情绪焦躁近乎歇斯底里的孩子,突然之间就平静下来了。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儿童每一次幼稚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当我们找到原因时就可以洞察儿童心灵中的神秘角落,并提供理解儿童、与儿童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
敏感期的分析
对儿童“灵性实体化”以及敏感期的研究,也许可以比作一次探索性手术,能让我们看到促进儿童成长的各种器官的功能。研究告诉我们,儿童的心理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它并不是由外部刺激引起,而是受到短暂敏感性的引导,即受到与获得特殊品质密切相关的短暂本能的引导。尽管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外部环境中发生的,但是环境本身最多只是一个场所,而不是发展的原因:它只提供必要的心理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正如物质环境为生长发育中的身体提供了食物和空气。
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让他从复杂环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以及他成长所需要的东西,内在敏感性让孩子对某些东西敏感,但是也让他对另外一些东西漠不关心。当一个孩子产生某种特别的敏感性时,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某些东西,而不去照另外那些,他把这些被照亮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全部世界。这还不只是对某种情境或某种东西产生强烈渴望的问题,在儿童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潜能,即要为自身成长而利用这些东西。在敏感期里他就是这样完成心理调整,让自己适应周围环境,日益轻松而目标准确地自由活动的。
在儿童和他所处环境之间的敏感关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解开神秘谜团的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种种奇迹就在这个谜团之中。
我们可以把这一奇妙的创造性活动,设想成一系列从潜意识中产生的充满活力的强烈情感,当它们与环境相接触时,就逐步形成这个人的某些意识。这些意识开始是杂乱无章的,然后进一步区分出不同特点,最后产生创造性活动。例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儿童学说话的方式。
当各种不同的声音在婴儿耳边嘈杂作响时,他突然清楚地听到一些富有魅力的迷人声音,比如一种陌生语言所发出的清晰的声音,这时,婴儿还不会思考的心灵仿佛听到一种音乐之声充满了他的世界,他的某些心弦被触动了,那些潜藏着的、至今只被阵阵哭声震动过的心弦被激发出有规律的振动,并得到一种规则和指令,改变了原来的振动方式。这标志着心灵胚胎开始进入新的生命时期,那是一种专注于当下的生活,生命的美好未来依然不得而知。
随着耳朵渐渐辨别出各种声音,婴儿的舌头开始在一种新的兴奋中做出动作。在此之前,舌头只能被用来吸吮,现在婴儿开始体验到身体内在的振动效应,他感觉到自己的喉咙、面颊和嘴唇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兴奋力量驱使,然而这些振动除了带来一种说不出的满足之外并没有什么目的。当婴儿屈起四肢,紧握双拳,抬起头转向正在说话的人,并把目光紧紧盯住这个人的嘴唇时,他就是在表现他所获得的快乐。
儿童正在经历一段敏感期:神的指令降临在这个无助的生命身上,并以自己的精神来激励他。儿童内心的戏剧化经历是一部爱的戏剧,它在心灵的舞台上悄悄呈现,并时时吸引着儿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实。这些不可思议的活动谦卑而默默地进行着,它们的发生必定会留下高贵的品质,这些品质将伴随孩子终生。
只要儿童所处的环境充分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所有这一切都会安安静静地不经意地发生。例如,说话的技能是他最难学会的技能之一,儿童的语言敏感期并没有被人注意到,因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人们通过自己的言谈话语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必要元素。唯一让我们能够识别儿童对语言敏感状态的事情就是他的微笑,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发音清晰的短语上时,他会表现出快乐。他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比如可以分辨出教学塔楼的钟声。再比如,当夜晚来临,大人为婴儿唱摇篮曲,一遍又一遍重复同样的词句,这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孩子体验到极大的快乐并因此平静下来。在这些快乐中,他渐渐离开意识状态进入梦乡。这就是我们要用温柔的言语对孩子讲话的原因,我们希望看到他们充满活力的微笑回应,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父母夜晚要陪伴在孩子身边,满足他们听歌谣或听故事的渴望的原因。
这些都是儿童具有创造性敏感力的正面证据,不过也有其他证据,尽管是反面证据,但是更为明显。当某些障碍阻止了儿童发挥内在功能时,这些证据就会明显暴露出来。敏感期本身就是通过儿童的激烈反应表现出来的,我们把这种反应看作一种无意识的绝望感,并称之为“发脾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表现为一种内心的焦躁不安,或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某种程度的紧张感,它代表着心灵提出质疑或自我保护的一种努力。
发脾气可以表现为烦躁不安和漫无目的地行动,可以把它比作孩子突然受到高烧的袭击,却毫无相应的病理原因。正如我们所知,对成年来说几乎毫无影响的小病,却会让孩子的体温高得吓人,这种情况相当普遍,但是,孩子发烧来得快去得也快。同样,在心理层面,在没有任何外部原因的情况下,儿童也会因为特殊的敏感而产生强烈的烦躁不安,这是我们一直在着重提到的反应。事实上,儿童表现出的心血来潮或发脾气,几乎从出生起就已经被当作人类任性乖张的证据。如果把每一种功能性失调都看作功能性疾病,我们就必须把心理失调称为功能性疾病了,儿童第一次发脾气就是他心灵第一次生病了。
人们已经注意到儿童发脾气的现象,因为病理状态比自然状态更明显,发脾气时从来不是平和地提出问题和要求反馈,而是找麻烦和捣乱。很明显,这些行为不是遵循自然法则,而是出于他自身本能产生的行为偏差。所以,没有人注意到那些与生命的创造性工作或保护性工作相伴而生的难以觉察的外部迹象。创造和保护的奥秘依然隐藏着。
发生在生命体身上的事情也同样会发生在人制造出来的产品上。例如:人们把制作完成的产品展示在玻璃橱窗中,而制造这些产品的工坊却对公众关闭,尽管人们对后者比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同样,与身体一起工作的各个器官的运作确实非常了不起,但是没有人看到或者谈到它们,即使靠这些器官的功能活着的人也不了解它们的运作有多么复杂。大自然的工作从不显示自己,它在执行基督教的慈善原则:“不要让你的右手知道你的左手在做什么。”工作中各种力量的和谐平衡被称为“健康”或“正常状态”。
我们注意到疾病的所有细节,但是仍然不重视健康方面的奇迹。一些疾病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认识和治疗了,从骨骼遗骸提供的证据中我们发现,史前的人类已知道怎样做外科手术,古埃及和古希腊已开始医学实践,但是有关人体内部器官功能的知识,人们是在近代才相对有所了解的。17世纪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血液循环系统,第一次解剖学意义上的人体解剖发生在1600年。对于病理学和疾病的研究,使人们逐渐间接地发现和理解了生理学的秘密,即关于人体器官正常功能的秘密。
儿童心理疾病已得到重视,然而儿童心理的正常运行方式仍模糊不清,这并不奇怪,那么,我们认为极为微妙的心理功能是在黑暗之中自我完善的,这就更容易理解了。
如果儿童得不到帮助,如果他所处的环境被忽视,那么他的心理生活将会处境危险,他就会像世间的一个弃儿,面对受到伤害的危险,必须为自己的心理发展而斗争,并且有可能在斗争中失败。成年人没有给予儿童帮助,是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他们更是很少觉察到正在发生的奇迹,也不了解心灵生活的创造性工作表面上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
我们不能再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视而不见,必须从他们生命的最初时刻开始帮助他们。这种帮助不是要去塑造儿童,因为这个任务是属于自然本身的,但是成年人要敏锐地尊重这种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方法和工具,因为那是儿童仅凭自己的努力难以获得的。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健康儿童的秘密存在于某些隐蔽的能量之中,我们就可以想象为什么会有大量由于心理发展过程缺陷而导致的心理适应不良,以及随之而来的功能性障碍和疾病了。当我们对儿童保健原理还不了解的时候,儿童的死亡率是极高的,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那些活下来的孩子有许多人遭受到失明和佝偻病的折磨,还有的变成残疾人或瘫痪在床,许多人有严重的身体缺陷或器官功能衰弱等问题,这使他们更容易感染结核病、麻风病和淋巴结核等疾病。
同样,我们没有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计划,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保护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的设施,我们甚至对于创造和谐心灵的秘密运作机制一无所知。心理失调导致大量的畸形状态:失明、体弱多病、生长萎缩、死亡,更不用说自负、权欲、贪婪和愤怒等问题了。所有这一切不只是一种语言的描述或象征性的比喻,而是儿童心理状态的可怕现实,这些描述与前面提到的身体疾病的术语性质是相同的。最初时轻微的小错误可能在日后的生活中造成巨大的行为偏差。人可以在一个并不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精神环境中成长成熟,但是他的生活就会被天堂拒之门外,而那里才应该是属于他的世界。
观察与实例
心理学家曾试图激发儿童的动作反应,它会显示出儿童对感官刺激的心理反应,但是,这类实验不能证明很小的婴儿存在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即使尚未成熟,也一定是在任何自发运作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了。
是某种感觉提供了第一次冲动。举例来说,莱文(Levine)用电影告诉我们,当婴儿想要得到一件东西时,他会伸展开整个身体去得到它,只是后来随着动作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协调,他才能够分化各种动作,只是伸出手去拿他想要的东西了。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正在说话的成年人的嘴巴,通过婴儿自己嘴唇的动作,特别是他的脑袋一动不动的神态,这个孩子表现出他被那个说话人的声音吸引住了。6个月的时候婴儿可以发出一些独立的音节,但是在他能够发出这些声音之前,他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听,并且悄悄地促使语音器官活跃起来,这表明他具备某种能够激发行为的心理原则。这种敏感性的存在可以从观察中发现,而不是在实验中得知。对这么小的孩子做心理实验,会造成他心理能量的过多流失,只会对婴儿心理活动的秘密工作方式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儿童的心理活动同样一定要用法布尔(Fabre)观察昆虫的方式来做观察。法布尔是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样,昆虫在自然环境下忙碌工作时,就不会被打扰。我们应该在儿童的感官开始有意识地积累外部世界的映象时就开始观察他,因为从那时起,生命开始依托其所处的环境而自发成长起来。
要想帮助儿童不需要依赖煞费苦心的观察或是异想天开的解释,只须拥有帮助孩子的愿望和丰富的基本常识即可。
一些明显的例子会告诉我们这种观察是多么简单,因为婴儿还不会站立,所以许多人坚持认为应该始终向他伸出援手。婴儿必须从他的周围环境,也就是从天地之间获得最初的可以感觉到的映象,但是大人却不允许他凝望天空,他只能注视着房间的天花板,天花板的颜色和他的床单一样通常是洁白而单调的,然而,他应该有机会去观看那些能够滋养他饥渴心灵的东西。父母们常认为需要用一些东西把婴儿的注意力从单调的环境中转移开来,结果,他们用一个球或其他一些东西捆扎成一串,悬挂在婴儿的头顶上。出于从环境中吸收各种图像的强烈渴望,头部还不会移动的婴儿,就会用眼睛追随着这个摆动的物体,由于他的位置和运动物体的位置是人为摆放的,他的努力就不是自然的而是有害的。
好一点的办法是把婴儿放在一个略微倾斜的平面上,这样他就能看到周围所有的事物了。更好的办法是把孩子带到花园里,他可以在那里看到鸟儿和鲜花,还有轻轻摇曳的各种草木。
婴儿应该在不同时间被放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他可以重复地观看同样的东西,学会怎样识别它们以及识别它们所处的相应位置,并学会区别活动的和不活动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