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字
文字起源于图画。原始图画的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为绘画艺术,另一方面发展为文字技术。原始的文字材料可以分为: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画字。
刻符,是指陶文和木、石上的刻画符号。岩画,指岩洞、山崖、石壁和其他地方的事物素描。刻符和岩画都是分散的单个符号,没有上下文可以连续成词,一般认为它们不是文字。但是,刻符表示“指事”,岩画表示“象形”,它们都具有文字胚芽的性质。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刻符和岩画的遗迹。文字画(文字性的图画)使图画开始走向原始文字。图画字(图画性的文字)是最初表达长段信息的符号系列。从单幅的文字画到连环画式的图画字,书面符号和声音语言逐渐接近了。北美印第安人中遗留了不少文字画和图画字的资料,是研究文字起源珍贵的资料。
原始文字一般兼有表形和表意两种表达方式,如:画一只小船,船上画9条短线,表示有9个人在划船。小船是表形符号,9条短线则是表意符号。又如画一只貂和一头熊,它们的心脏之间画一条线连接,表示貂氏族和熊氏族是同盟关系。貂和熊是表形符号,线条是表意符号。
楔形文字
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图画文字,最初是一种刻在石头上的图画符号,它可以代表人的身体各部位,以及人们所看到的植物、动物、自然现象或接触到的工具、武器等。后来这种图画文字经过发展,改用削尖的小木棍或芦干等在柔软的湿泥板上压写,笔画成楔形,故称之为楔形文字或钉头字。泥板晒干或烘干后就成了可以长期保存的泥板文书。约公元前3000年代,楔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形成了一定的文字体系。目前已发现这样的泥板文书近25万多块。
楔形文字最初掌握在神庙的书记员手中,用于记录契约、合同书、财产清单、公文、法律条文等,不久以后就被商人所采用,作为记账目的主要手段,通过商人在社会上普遍流行开来。随着贸易的往来,楔形文字又很快传播到周边国家,为西亚各古代民族广泛采用,而且还对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西亚各民族尽管语言不一致,但他们大都采用楔形文字书写自己民族的语言。为了适合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和实用需要,他们对楔形文字都作了相应的修改。巴比伦人首先简化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用640个基本字符组成全部词语。到亚述人时期,只用了570个基本字符。楔形文字传到波斯人时已接近字母文字了,只有41个楔形符号。希腊的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公元前331年)后,楔形文字和泥板压写方法不再有人应用了。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森通过贝西斯敦铭文,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地释读了古老的楔形文字,从而诞生了一门亚述学。
埃及圣书字
公元前4000年代末,古代埃及人创造了圣书字。埃及文字的书写最初是碑铭体,大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产生了祭司体(又称僧侣体),到公元前700年左右,又出现了人民体(又称世俗体),原来的碑铭体主要成为一种装饰文字了。碑铭体是刻写在金字塔和神庙石壁上,以及绘在石器和陶器等器物上,祭司体和人民体则书写在纸草上。古埃及人把文字叫做“神文”(mdw-ntr,上帝的文字),希腊人把碑铭体称为“神圣铭刻文字”(hieroglyhika),又译“圣书字”,其狭义上指碑铭字体,广义上包括3种字体,是埃及字的总称。由于碑铭体保留了大量的图画象形符号,我国史学界习惯将埃及的文字译为“象形文字”,而文字学界则译为“圣书字”。
古代埃及第一件真正的圣书字文物,是在上埃及的希拉贡波利斯出土的那尔迈调色板,它产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年。调色板的正面,绘有头带白冠的那尔迈王,他右手持权标,左手抓住被打败的敌人酋长的头发。右上方有一头鹰站在带人头的一束(6茎)纸草上。那尔迈身后是“执履”的官吏,下端绘有被打败的企图逃跑的敌人。那尔迈的名字是鱼形(读作ner)和凿子形(读作mr)的结合,放在正上方两个牛头人面像之间的长方形框内。带有人头的一束纸草是一组表意文字,代表盛产纸草的地方,亦即尼罗河三角洲;附在土地上的人头指三角洲的居民,6束纸草意为众多的俘虏。鹰是那尔迈王的象征(即荷拉斯神鹰)。整个画面表明那尔迈王征服了三角洲,使那里的居民成为俘虏。那尔迈调色板正面所示的圣书字,既有表意符号,也有表音符号,这就证明了埃及圣书字体系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业已形成。
公元前4000年代末,埃及文字诞生以后,一直持续到公元4世纪的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现存最晚的圣书字文字资料是在菲莱岛(Philae)上发现的一件公元394年的铭文。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此后,希腊文字被定为官方文字。统治埃及的希腊人和上层埃及人讲希腊语,埃及土着居民则讲其祖先传下的语言。因为受到希腊语的影响,古老的埃及语言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从公元3世纪初开始,埃及人利用希腊字母来书写他们的语言,埃及人对希腊字母进行了改造,这种被改造过的希腊文字称为科普特文字。埃及人自己的圣书字几乎已不再使用了。公元640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科普特语又逐渐被阿拉伯语所取代,只有少数信仰基督教的埃及人不继续使用科普特文字。此后,科普特语言作为宗教语言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1798年,拿破仑率法国远征军征服埃及,第二年,法国士兵在埃及尼罗河河口的罗赛达镇附近挖掘战壕时,发现了一块刻有埃及圣书字的石碑,这块石碑因此被称为“罗赛达石碑”。碑文从上到下,分别用三种文字即碑铭体文字、人民体文字和希腊文(科普特文字)记录了同样的内容。碑文传到欧洲后,西方学者们借助于希腊文开始尝试译读埃及的碑铭体文字和人民体文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法国着名学者商坡良最后成功地译读了埃及的文字,使得一个湮没了1000多年的古老文明重现展示在世人面前,为现代埃及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印章文字
印章文字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字,存在于哈拉巴文化时期(公元前2300-前1750年),它与埃及的圣书字、西亚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一起,被认为是古代东方最早的4种文字类型。但是,印章文字至今尚未被完全解读。
这种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赤陶、象牙和铜制成的印章与护符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迄今已出土印章文字的文物多达2500件,其中有1750枚印章,通常是2.5厘米见方,也有呈长方形的。印章文字的文字符号约500多个,大多图文并茂,文字符号用直线条组成,字体清晰。印章上的铭文一般都不长,最仅五六个符号,至多不超过26个,而且多为单行,从右到左刻写。常见的基本符号是22个,有许多符号是象形的,如画有神祗和动物(包括真实的和虚构的),其中有三面神兽像、水牛、雄鹿、大象等,象征对神和兽的崇拜。据推测,印章文字的用途可能与商业活动有关(在两河流域地区就发现了一些属于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印章),例如用作商品的商标或制造者的印章;印章也可能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用印章来敬神,或用作避邪。
由于印度河流域先民的种族还没有定论,印章文字所记录的语言也存在一些争议,一说是古泰米尔语,属于达罗毗荼语系;一说是吠陀雅利安语,属于印欧语系。普遍认为该文字的创造者是达罗毗荼人,也有人推测为苏美尔人或雅利安人。所发现的印章文字的数量虽然不多,内容也没有解读出来,但它们属于文字的性质却是无人怀疑的。
玛雅文字
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是美洲唯一留下的文字,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玛雅文献属于公元328年。据统计,玛雅文字有字符800多个,分为意符、音符和定符三种,由复杂的图形和符号组成,约有词汇3万多个。和中国的甲骨文和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一样,玛雅文每个字尽可能写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方块,多数方块表示一个单音节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