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字大多刻写在石柱上,还有刻得写在木头、玉石和贝壳上。此外,玛雅人还发明了笔和纸,笔是用毛发制成的,纸是用美洲的一种无花果树皮制作而成的。玛雅人先将树皮捣成纸浆,然后渗入胶液,这种有胶的纸浆压平晒干之后就成了硬纸板,最后,玛雅人在硬纸板上涂抹一层又细又白的石灰,把灰面擦拭得平滑而光亮,一张即可以写字又可以画画的纸就制成了。把几十页甚至成百页这些的硬纸折叠成册,就是玛雅人奇特的书了。玛雅人的书籍有历法、礼仪活动、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预言等,甚至还可能有叙事诗和剧本等文学作品。玛雅人因为没有发明印刷术,每一页、每一本,都是由专门的人员即神庙的祭司去书写,由于象形文字的艰深和这种特殊纸张的昂贵,以至于书籍异常珍贵,只有祭司阶层、国王和贵族才能拥有。文字的书写技术始终掌握在神庙祭司手中,从未传到社会的其他阶层,而且自文字产生之后,书写形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16世纪以后,西班牙人入侵中美洲,殖民主义者把他们看不懂的玛雅书籍视为“魔鬼的谎言与迷信”,他们烧毁书籍,屠杀土着祭司,到了17世纪,玛雅文就成了无人认识的文字。现在,古代玛雅文献仅存三部残缺不全的写本,分别藏于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图书馆。几百年来中美洲丛林中的玛雅文化遗址陆续发现,其石碑、祭坛、建筑物的墙壁和各种器物上都存有大量的铭文,它们往往比写本更早,都是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通过近百年的努力,玛雅文献的破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800多个字符已读懂了近1/10,但大部分文字符还没有破译。因此,玛雅文明给人们留下了很多难解之迷。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汉字最早的名称。殷商时期,国王遇有重要事情,都要进行占卜,请求鬼神指示。占卜的方法是在龟甲或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钻凿许多凹槽,像指甲那么大,用火烧灼,使凹槽裂开成直的、横的、粗的、细的等不同的纹路。巫师(贞人)将不同的纹路解释成“吉兆”或“凶兆”,据此来决定国家大事如何办理。占卜和办理的结果刻记在甲骨上,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称为甲骨文。19世纪末,甲骨文首先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被发现,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最初是自然流露,没有引起人们注意。1899年,北京一位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朝廷官员王懿荣,在一味被称为“龙骨”的中药里,发现很多小碎骨片上有刻痕,他认定这是一种无人知晓的古文字,并且开始收集。于是,“甲骨文”的消息不胫而走。1903年刘鹗拓印了《铁云藏龟》,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拓片。中国早期的甲骨文研究者有孙诒让、罗振玉和王国维等。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于1928年开始,连续八九年,最大的收获是1936年夏天发掘的第127号坑,得甲骨文17000多片。在甲骨文考证和释义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的是郭沫若、唐兰和于省吾等。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汇集了1899年以来80多年间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私收藏以及流传海外的共41956片,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具体指导,编印了《甲骨文合集》。除安阳小屯村以外,在陕西、山西、北京等地也有少量有字甲骨出土,它们都属于周代以后的遗物。到目前为止,已发掘的有文字的甲骨超过10万片。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总共大约有4500个单字,目前已认识其中的1/3。它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来的汉字是一致的。与其他的象形文字相同,甲骨文掌握在巫师、祭司或僧侣手中,所记载的内容涉及征战、祭祀、狩猎、天文、地理、方志甚至疾病、生育等方面。甲骨文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的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简化汉字。汉字既是当今世界仅存的自源文字,又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汉字是华夏文明的一个象征。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汉字对中国国内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文字有过巨大的影响。历史上,契丹族、女真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以及邻国朝鲜、越南和日本等,通过直接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或借鉴汉字创造自己的文字,从而提前跨入文明时代。
腓尼基字母
字母的故乡不是两河流域,也不是埃及,而是“叙利亚巴勒斯坦”。
地中海是一个广阔的内湖,同大西洋相比,它风平浪静,气候宜人。当西欧大陆还沉睡在蒙昧之中的时候,地中海东部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发展水上航运和国际贸易。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字母遗迹全部是发现在这个地区的。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其沿海北部的狭长地带(后来称为腓尼基)为中心,曾经是东地中海文明区的桥梁。它的东北方向是两河流域,西南是埃及和西奈半岛,北面是阿纳托利亚(现在土耳其),西面海中有塞浦路斯岛、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这些地方都发现了古代的字母遗迹,其中已经释读成功并证明有较大的字母史料价值的,主要出土于“叙利亚巴勒斯坦”。
字母的创造跟东地中海地区的贸易有重大关系。贸易需要记账,经商需要知识,但商人们无暇十年窗下,慢读细写,他们需要的是最简单的记录,高效率的文字,至于这种文字是否受到当时上层社会的尊重,他们也无暇考虑。他们的文字主要是自己书写、自己查看、很象现代的速记,不求传之久远。至于书写高深的学问,已经有了钉头字(即楔形文字)和圣书字。所以在这一小片东地中海地区,创造了很多种字母文字,甚至一个岛上也不止一种文字。作为商业文字,钉头字显然是不适用的,那笨重的泥板,怎能携带在小小的载货的商船上呢?圣书字也不适用,学读学写过于麻烦了,这跟商人必须争取时间是格格不入的。北方闪米特人的子孙,叫作迦南人和腓尼基人,他们都是有名的商人。腓尼基这个名词是希腊人称呼这些商人用的,它的原意就是“商人”的意思。
文字的发展规律是文化发展规律的组成部分。从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来看,它们的文字和文化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衰老、死亡各阶段。死亡之后并不是就此烟消云灭了,而是文化的有效成分以种子的形式播种到邻国的土壤中去,同邻国的新兴文化杂交,产生一种全新的高一级文化。鱼类有到异地产卵的习性。语词音节文字传到异地,为了适应不同语言和不同应用的要求,脱胎出字母文字,也可说是异地产卵现象(如汉字传到日本产生“假名”字母,也是异地产卵)。北方闪米特人创造字母,虽然还没有找到跟圣书字或钉头字之间有直接关系,但是,“叙利亚巴勒斯坦”是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之间的走廊地带,必然受到两大文化的影响。字母的创造,主要依靠获得创造字母可行性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加以改进,而不是一点一划的依样画葫芦。
字母的起源有许多“假说”,其中埃及起源假说流传最广。但是字母学者认为,这个假说证据不足。圣书字中间既有表意符号,又有表音符号;表音符号中间既有双辅音符号,又有单辅音符号。只要放弃表意符号和双辅音符号,专用单辅音符号,不就是“辅音字母”文字吗?事实上,不是这样简单。圣书字从成熟到消亡经历了3500年之久,当字母文字在东地中海相当流行过后,埃及人还在字形简化,把“僧侣体”简化为“人民体”(公元前700年左右)没有向字母文字前进;圣书字的基本符号的数量不断积累,据考证,从604个增加为734个,又增加为749个,晚期多达几千个。虽然常用的不是那么多,可是并没有废除不必要的符号,不必要的符号可以随意使用。早期闪米特字母(腓尼基字母由它演化而来)跟圣书字中的音符有符形联系和读音近似的证明,只有极少的几个字母。这只能说是受到了影响,不能说是有传承关系。所以现在重提字母埃及起源说的学者不多了。字母是全新的创造,是在漫长时期的摸索之中逐渐形成的,是受圣书字和钉头字音符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书写的“急就”要求之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必然产物,也是当时东地中海的经济条件和语言特点的偶然产物。
西方的钉头字和圣书字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贵族文字、神权文字,起初只掌握在僧侣手中,后来扩大作为一般应用,也只限于贵族子弟和富裕阶级。他们把文字看作是神圣的,轻易更改是犯罪行为,帝王不容,神明狙击。他们非常保守,越是繁难的文字,越觉得珍贵,根本不允许产生创造字母的念头。文字学者认为,字母文字完全相反,它是平民文字,民主文字,在实用中生长,为商旅所掌握;不准备用来写长篇大论,只作记账录事之用;根本没有跟神权文字争地位的意思。字母后来终于代替钉头字和圣书字,这是极其缓慢地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文字史上的突变性发展,不是一个民族、一个世代所能实现,而是许多民族、许多世代积累而成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