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父母在教孩子画画的时候,总是会以“像”与“不像”为标准,一旦看到孩子画得不像就赶紧自己画个样子或者是让孩子照着图画书上的样子画,有的干脆动手为孩子修改,想方设法让孩子画得更像一些。这种教法实际上就是为画而画,是把父母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忽视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画画的标准不是看他画得像与不像来衡量,而是看他的画中有没有他自己的意愿、想法、爱好和生活经验。所以,这个问题父母一定要明确。
明确了这两个问题之后,父母就可以放心地辅导孩子的绘画了。
那么,父母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辅导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引导他们关心周围的事物
孩子对画画的兴趣在于创造,所以,父母就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满足他们的创造欲,使他们像是做游戏一样自由发挥,这样才会使孩子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孩子手、眼、脑的协调动作得到无数次的重复后,孩子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便会有很快的提高。父母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点十分重要。孩子画画的时候思维会很活跃,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技能、技巧如何,画画也不计较后果,虽然画得幼稚,但是自我感觉良好,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这种感觉。
2.为孩子提供丰富而适当的材料
绘画是一种需要手、眼、脑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那些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都可以直接刺激孩子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孩子绘画时的工具材料有油画棒、蜡笔、彩色水笔、毛笔、水粉笔、棉签、粉笔、印章、水粉颜料、水墨、油墨、白报纸、宣纸等等。不管是什么样的工具材料,都必须能让孩子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和操作,并具有一种潜在的美感。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应当提供那种粗大而无毒的蜡笔,以及大张纸;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提供比较多样的材料及工具,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画图的时候有足够的材料可以满足他的需求。
3.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孩子头脑中“内在图式”的积累
所谓的“内在图式”,就是指以信息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种种表象以及概念,它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原材料,比如,当孩子要表现植树节活动的时候,他的头脑中必须有人们进行栽树活动的有关表象存在,否则就很难表现出来。因此,父母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去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父母可以经常带着孩子去接触一下田野、山水、公园、动物园、商店、街道、展览馆等孩子可以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平时父母还应当多和孩子谈论一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以及他们的小伙伴,让他们回忆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以便丰富孩子创作的题材。
4.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能力
如果孩子能够具备很好的观察能力的话,他就能够从真实的世界中看到更多的色彩以及更多不同的造型,这些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造型就是孩子艺术创作的基础。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观察,只有学会了观察,孩子才能够适应变化万千的世界,也只有让孩子亲自去观察事物,掌握那些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比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比如,在画人物的时候,可以让家里的三个成员分别从正面、侧面、背面对着孩子,让孩子分析一下,他们看上去有什么不同?这样,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就学会了观察、比较、归纳出这三个人不同的特点,然后再画。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品,比如画汽车,以前孩子总是会画汽车的侧面,这样就让孩子对汽车的形式概念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正面看,侧面看,顶上看,车尾声看,使孩子对汽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画出来的作品也比较生动,形象。父母还可以让孩子们观察一些相似的东西,以培养孩子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
在孩子观察物体的时候,父母要启迪孩子用他的大脑、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心去感受,去发现周围事物的“形”与“色”,“规律”与“变化”,同时也刺激孩子进行绘画的欲望,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全面素质的提高。
5.正面评价孩子的作品,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和评价能力
父母不要任意批评孩子的作品,但是适度的赞美却是必要的,赞美的内容也应该是以图画的内容或技巧为主。比如:“你用了好多的颜色,有红色、有黄色,还有绿色和蓝色。”而不是“很棒,很美”等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父母就当尽可能的给予正面的评价,哪怕是一个细小的进步也都要加以表扬,对于不足的地方可以用建议的方式或是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
让孩子走出学画误区
父母箴言
让孩子画画既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与潜能,又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所以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选择让孩子学习画画。但是,由于有的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指导孩子学画的时候往往会走进某些误区,希望父母们要小心对待。
目前,学习绘画的孩子是越来越多了,因为学习绘画可以让孩子的智力与潜能都得到开发,并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所以父母们都希望能通过绘画让孩子加强这些方面的培养。可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父母在指导孩子画画或是评论孩子的作品时,往往会进入某些误区。
1.过分强调孩子对技能、技巧的掌握
有的父母会因为孩子画的东西不正规而觉得孩子没有掌握绘画的技巧,这些父母过于强调技巧的运用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培养。这样一来,孩子很可能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而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最终造成孩子的片面发展。想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应该转变这种不科学的认识,要知道,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自由发挥。
2.片面地认为美术就是绘画
很多父母都有一种片面的认知,他们认为美术就是绘画。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并且也是不全面的。美术不仅仅是指绘画,还包括泥工、纸工等多种多样的手工活动,它们也和绘画一样,对孩子的脑发育非常有益。比如,对于孩子来说,泥工就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喜欢玩泥土是孩子的天性。当然,父母怕孩子把家里弄脏,也怕把孩子弄脏,但是橡皮泥可以代替泥土,它卫生无毒,颜色鲜艳,并且还可以重复使用,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些,让他们尽情揉捏。父母应该知道,当孩子对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时,撕纸就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所以,当孩子对撕纸、折纸、剪纸等手工活动有兴趣时,父母不要持否定态度或是冷淡态度,而是要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因为这也是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一种方式。
3.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
父母在评论孩子的作品时,最爱用“像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当孩子画了一只和书上一样的小白兔时,父母就会对孩子说:“你今天画的小白兔真像”;当孩子凭着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父母拿着孩子的作品和老师留给的样品一对,“你怎么跟老师画的不一样呢?”如果父母用“像不像”这个标准来衡量孩子的作品,那么在指导孩子的时候往往就会犯一种错误,那就是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错误。想想看,如果父母在指导孩子的时候,一味地让孩子把作品画得“像”一些,这样一来,画是像了,但是孩子却也失去了体验成功的机会。所以,当父母在辅导孩子绘画的时候,应该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指导的人而不是一个挑剔的人。
有时候,孩子的一些作品让父母看起来确实很可笑,但是却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所以,当父母在评论孩子的作品时,不要用太过严格的理论去要求,要给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
总之,父母应当走出对孩子绘画的误区。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美术教育,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才能有效促进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走出这些误区呢?
1.父母要用平常心对待
在孩子学画的问题上,父母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把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放在主要地位,不要急于求成。
有些父母让孩子学画,总是会追求作品的真实性,要求孩子掌握一些条条框框。父母可能不知道,就是这些条框,它们会像枷锁一样,锁住孩子那一颗美好的心,把孩子那种天真无邪、天生自发的灵气都抹煞了。所以,父母要保护孩子那颗未泯的童心,不要让它扭曲、变形,也不要让孩子从此谈画色变。
2.不要重临摹,轻创作,阻碍孩子个性的发展
孩子学习绘画,不仅是在用手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去用心画。所以,父母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完全照着样本抄下来,亦步亦趋,这样只会压制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只有因势利导,指导孩子们在有趣的作画中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启发孩子不仅要画眼中的世界,同时还要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样不仅能够塑造孩子们美丽的心灵,还能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
3.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
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跳出成人偏见以及种种规范的束缚,用超越现实的眼光去欣赏孩子们的画。
“孩子的画是大师的画”,因此,父母不能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孩子的画。如果要求孩子的画像成人的画那样有一种成熟的美的话,会容易导致孩子画画的气魄越来越小,也会让孩子越来越谨小慎微。所以,父母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孩子的画,跳出成人的偏见。对于孩子的作品,父母可以让孩子告诉你他自己的想法和绘画的意图。这样你就会发现,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有一种物体形状“不似”却成了“神似”。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自由自在的意念。这种离形求神的画法,更显得纯真可爱,这也正是那些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反璞归真的境界。
4.多表扬少批评,培养孩子绘画的兴趣
孩子学画,父母要多以鼓励为主,不能有一点不好就批评一顿。只有多多表扬,才会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绘画的兴趣。
有关专家认为,12岁之前的孩子是可塑性最强的,也是孩子学画的黄金时期。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拥有这种本能。孩子画画介于游戏与心理表象之间,通过绘画训练,锻炼了手、眼、脑高度和谐统一的能力,还激发了孩子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不管将来孩子是不是可以成为一名画家,对于孩子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父母不要觉得让孩子学画就一定要画出成绩,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