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典章制度
45703000000004

第4章 料民

周宣王是西周后期的一位国王,有“中兴之主”的称号。他在位47年,颇有一番作为,但也有一些受人非议的事情。大约在公元前789年,他征伐姜戎族,在一个叫千亩(大概在今山西介休县)的地方打了败仗,所率军队损耗很大。于是,下令在太原(今甘肃平凉一带)“料民”,即调查户口,补充兵员和给养。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大臣仲山甫的反对。仲山甫对他说:你不应该调查户口。自古以来,不用调查就能知道户口情况。因为国家设有专门机构,有的管人口登记,有的管孤独老死,有的管户口迁徙,有的管社会治安,有的管财产分配,有的管扶贫赈灾,人口多少、死生、出入等,不调查都可知道,这是常制。此外,每年春、夏、秋、冬四季之时,天子要举行搜、耨、祢(为已逝祖先举行祭祀)、狩等以农事和狩猎形式进行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了解人口增减情况。你现在“料民”,既违背常制,又不是时候,恐怕不妥。

从仲山甫的这番话中,可知他反对宣王料民的理由是两个。一是推之于制,便可知民数。从现存西周史料看,当时确有较为规范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分封时,是人口和土地一起授受的。从钟鼎文的记载看,在授受人口时,通常是以“夫”或“家”为计量单位的,在其他史料中,也有“夫家”连称的,反映出从玉制奴隶“丁口”向“家户”过渡的特征。在分封制和井田制存在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了土地数量,也就知道了人口数量,反过来,知道了人口情况,也就知道了土地情况。只是到了宣王之前的厉王时期,井田之外的私田不断出现,犯上作乱的事情屡有发生,分封制和井田制维系的“上下有礼、等级有序”的礼制已经动摇,靠传统的典章制度来了解人口情况,已不大可能了。

仲山甫反对“料民”的第二个理由,是应“审之于事”,即通过搜、耨、祢、狩等大型活动来掌握户口。从史料看,西周前期,每年有“春搜、夏耨、秋祢、冬狩”等带有农牧特色的大型活动,主旨是军事训练,同时加进推举官员、制定法律、执行刑罚、清查人口、征收赋税等内容。但到后来,这些定时演习军事的制度已被奢侈生活腐化了的贵族们所厌恶,或久不举行,或借机游玩,已无从前那些实际内容。而且,对于丧师待补的周宣王来说,等到农闲时再查户口,是“急病碰上了慢郎中”,要误事的。

据《国语·周语》的记载,周宣王最终没有听仲山甫的话,实行了“料民”。之后不久,宣王去世。到周幽王时,西周便寿终了。《国语》的作者似乎认为,西周的灭亡与宣王“料民”有关。其实,宣王“料民”是时势所迫,是西周将要灭亡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从宣王“料民”事件中,可以看出西周乃至殷商后期,定时的户口调查登记制度已经形成,但一到王朝的后期,特别是随着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动摇,原来的户口调查登记制度就难以进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