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典章制度
45703000000009

第9章 案比

《史记·陈余列传》中有“头会箕敛,以供军赋”的说法,后人对这句话的解释分歧较大。一般认为,“头会”,就是把人口集中起来查验身份;“箕敛”,就是用畚箕装取所征收的谷物。所以“头会箕敛”,有时又称“头会箕赋”,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按人头征税,用畚箕装粮。

为了征收军赋而查验人口,查验人口而征收军赋,足见古时户口与赋役制度的一致性,同时,也可看出古代在户口调查登记时对“面审”的重视。《后汉书·江革传》说,江革曾在地方上当官,后来与老母一起回到家乡。每到户口调查登记时,县上都要“案比”,即把人口集中起来审验。江革因为母亲年迈体弱,不忍让她自己走路,又怕坐车颠着老人,就不用牛马,亲自拉车,送老母到指定的地点接受“案比”。于是,周围的人都称他为“江巨孝”。

“案比”的另一形象说法,就是“貌阅”。《左传》中有“周文王之法”,只有四个字,叫“有亡荒阅”。这里的亡,指逃亡;荒,在古汉语里有“大”的意思;阅,即检阅搜查。这句话的大意是,周文王时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逃亡,就要进行大搜查,不得隐匿。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当时不少官府和私家奴隶,也可能包括一些自由民,因不堪被重役驱使,常常逃匿,故不得不下令搜查追捕。有趣的是,一个“阅”字,既有搜寻之意,又有面审之意。后世非正常时期的户口调查,有的叫“大户”,即搜捕审阅人口;有的叫“检括”,意思和作法都差不多。

貌阅,在隋唐时期也叫“团貌”或“貌定”。当时的户口编制,约百户左右为“党”,有时官府把三党或五党之人集中起来审验,称为“团貌”。至于“貌定”,顾名思义,就是面审定籍。《隋书·食货志》说,隋高祖杨坚当政时,天下尚不太平,不少地方人口铁钳和铁桎逃流,或者诈老装小,逃避赋役,于是杨坚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大规模搜查审验人口。如果地方官吏行动不力,就处以重刑。到唐代时,“貌阅”成为定制,特别是对那些丁壮人口,要求县令亲自审验,并且规定一次貌定后不得再更改。

到明清时,户口调查登记的方法和程序更为规范和严格。如明代规定,登记户口前,主管官员应将户口登记的样式刻印出来,自上而下发给里长、甲长等乡村头目,里长、甲长再分发给各个家庭,让每户照式填写户内人口、田产等情况,填后交给甲长,甲长交给里长,里长交给县衙。县衙官吏收到里长送来的报表后,先与原来的户籍对照查算,如果人口有增加,才算有效,如果无特殊情况而人口减少,就会认为无效。对于田产,买者要增加税额,卖者相应减额,总量不能少于原来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