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4573600000017

第17章 玛雅经济

9、玛雅人培育的西红柿。

玛雅人很会种地,对农作物也很有研究,我们现如今见到的很多作物都是经他们之手培育的,比如玉米、西红柿、南瓜、土豆、可可、香料等。在这其中,属玉米的贡献最大,还有就是火鸡。

神奇的农作物

几万年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处于旧石器时代,直到1万年前,最早在西亚地区,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的一些山丘、河谷地带,人类才开始种植农作物,那时种植的主要有小麦、大麦、豆类、蔬菜等等,也开始驯养大小牲畜,如牛、羊、猪、狗等等。西亚这块土地正好处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相连的地段,往东可到中亚和印度,往南可到非洲的埃及,往西可到欧洲,所以这是人类农业革命的发源地。此后几千年间,埃及、印度、欧洲也先后发展了自己的农业和畜牧业。不过,世界上至少还有两个重要地区独自进行了农业革命,创造了文明,那就是中国和美洲。

考古挖掘已经表明,中国几乎和西亚同时开始了农业革命,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的磁山都发现了8000年前甚至更早的小米种植和石制农具,南方各地的大米种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在黄河、长江之滨的远古祖先的独立发明,它和西亚、埃及文明的发展可谓并驾齐驱。那么,远隔重洋的美洲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印第安人的祖先千里迢迢来到美洲大陆之后,他们从北到南,越走越远,终于遍布北美、中美、南美各地,在与亚洲隔绝的情况下,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古代的美洲大陆地广人稀、情况复杂,印第安人的生活面临着更大的困难。美洲大陆实在太辽阔了,地形复杂。北美、南美的高山密林、洪川巨流和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使人感到海阔天空,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真的是难上加难。在中美洲一带,适宜培育为农作物和牲畜的动植物品种也很缺乏,这里没有亚洲的小麦、大麦和米粟。也没有牛、羊、猪、马。实际上,没有可培育成这些农作物和牲畜的野生品种。

野马在整个美洲大陆早已绝迹,所以当欧洲人把马用船千里迢迢运到美洲,骑着战马冲向印第安人的时候,印第安人却把马看作神物,把侵略者视为自己的“天神”。北美草原上有成千上万的野牛,落基山脉中也有雄壮的大角山羊,但它们都不适于驯养,何况那里距中美洲有千万里之遥!在农作物方面,米、麦这些优良品种的欠缺,无疑也为印第安人的农业革命增加了重重困难,但他们却培育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作物——玉米(又叫玉蜀黍,中国南方称之为包谷)。

据专家们研究,玉米的野生祖先可能是中美洲丘陵河谷中的一种野草,但遗憾的是,它的真实标本至今还没有找到。也有人认为这种野草可能已经绝迹。但是,这种野草却像变成天鹅的丑小鸭那样,本身具有能成为优秀作物的不少品质,比如产量高、适应性强,在干旱、贫瘠等艰难条件下也能生长,是好种保收的铁杆庄稼。此外,它还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点:品种变异较快。人们专心挑选那些产量高,营养好的种子,进行尝试、试验。过了几百年,几千年,种植的玉米和它的野生祖本发生了很大的甚至是根本的改变,小、瘦变成了大、粗,涩苦变得甘甜,无营养变成了高营养。当“野草”真正变成玉米时,印第安人的农业革命就大功告成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考古学家们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在墨西哥南部的特华甘这个长约200里,宽约60里的谷地,发现了数十万件石器,种植遗迹、种子、农具和村落遗址及居住地等遗物遗存。这个遗存清楚地反映了1万年前印第安人的活动和欧洲人的入侵。根据对特华甘谷地的研究,印第安人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前至5000年时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最初摸索,此时的“农业活动”还不是一个全过程,而是只收不种——只是把以前漫无目的的采集转向到几种人们常吃的且可贮藏的果实和种子,比如野生玉米、龙舌兰、仙人球以及豆荚之类。他们采摘之后把它们带回自己居住的洞穴和茅棚中。

由于集中采食,人们对野生玉米的习性越来越了解,他们开始对野生玉米生长的地块进行加工培育,拔除杂草、扶植幼苗。当玉米成熟时,集中收割,人类最早的农具——石镰诞生了。由于加工的需要,又产生了石磨这些最早的工具,不过,它们与耕种无关,因为印第安人还没有发明耕种。这种萌芽状态的农业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远远不如狩猎重要。据专家研究,这些农业收获物在当时人的食物总量中只占16%左右,可见它扮演的是多么微小的角色,然而,谁能想到,它的未来却无限远大。

从特华甘谷地的情况看,大约在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野生玉米正慢慢向人工培育发展,向农作物的玉米转化,农业活动也逐渐发展为有种有收,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农作物在食物总量中的比例上升到14%。公元前850年,印第安人终于大功告成了,这时的玉米种植日益普遍,开始了定居的村落生活。农作物在食物总量中的比例达到40%,最后竟然高达50%,这在文明社会之前已经很高了。但在特华甘的印第安人这里,因为没有牛羊猪马,畜牧业无法开展,当印第安人建立文明的时候,他们的食物总量中农作物的比例非常高。玛雅人的肉食相对稀少,食物主要是玉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玉米文明。

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玉米棒只有小拇指大小,长不过两寸,比笔杆还要细;到了公元前1000年,印第安农业革命完成的时候,玉米棒增大了一倍多,中指般大了;当欧洲人到来之前,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培育,玉米有了两个指头那么粗,长近半尺,与今天的玉米棒子差不多了。

从特华甘谷地的发掘看,玉米种植可能起源于墨西哥和中美洲一带,后来传到了北美和南美。欧洲人来到美洲后,玉米又随海运开通而传入世界各地。虽然中国知道玉米是在明朝末年了,但它在中国很受农民的喜欢,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尤其在中国北方。现在,它已经和小麦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饮水思源,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印第安人民为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当然,除了玉米而外,印第安人还培育了许多美洲特有的农作物,如甜薯、马铃薯、南瓜、辣椒、烟草、可可豆等,现在它们也都传遍了世界各地。

当特华甘谷地的农业革命完成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的发展已经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文明。不过,特华甘谷地本身却没能最先迈出这一步,首先在中美洲创建文明的是墨西哥东南部、邻近墨西哥湾的奥尔梅克地区,在这时候出现的奥尔梅克文化才是中美洲文明之母。也是玛雅文明的一个重要源泉。

农业、手工业

玛雅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以农业为主。玛雅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合种植玉米,但也种植一些其他作物,比如蚕豆、西红柿、南瓜、甜薯、可可、辣椒、烟草等。种植的经济作物中,主要有棉花、龙舌兰和蓝靛草。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以玛雅人只能自食其力,亲自开垦种植玉米的土地。为了能在沼泽中种植玉米,玛雅人可谓是费了很大的气力,他们修筑了排水工程,建成了很多的台田、渠田。由于玛雅人居住的地区没有金属矿藏,也就没有出现采矿冶炼之类的活动,他们不知道金属。铁器、铜器这些金属是从其他地区输入的,数量非常的少。那么,玛雅人主要是使用什么工具呢,他们主要是使用木棒和石斧。他们常常用带有尖头的木棒掘坑种植作物,用石斧砍树开地。玛雅人也懂得休养生息。他们在同一地段播种三次之后,就不再继续播种,而是让土地“休息”,恢复其“体力”,保存土壤肥力。如果村庄周围的土地被使用完之后,玛雅人为了寻找新的肥沃土地,就会丢弃以前的村庄,等找到新的土地之后,再安营扎寨。玛雅人也饲养一些家禽,如火鸡、狗。但他们没有饲养大型的牲畜,他们还从事养蜂采蜜、捕鱼狩猎等活动。

玛雅人的手工业相当发达,他们擅长纺织、制陶等行业。很遗憾,纺织品实物保存下来的不是很多。现在遗留下来的主要是从壁画、石刻和陶器上拓下来的。纺织品一般有两种颜色,一种是单色,一般多以黑色为主;还有一种是杂色,如黑、黄、红、蓝、绿等色。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含义。黑色表示武器,黄色象征食品,红色代表鲜血,蓝色意味着献祭,绿色是首领的专用颜色。纺织品的图案一般是几何图形。玛雅人还在一些纺织品边上刺上刺绣,并且还会用羽毛修饰边缘。

玛雅人已经学会了制造绳索和粗布。他们使用的原材料一般是棉花和龙舌兰纤维。他们也会用燧石和黑耀石制造武器、工具,用黏土、木材和石头制造各种器皿,他们也能制造各种精美绝伦的首饰、神态逼真的雕刻和神像等手工艺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工匠和商人。每个城邦的中心都有规模很大的市场。在市场里,人们为了更好的进行交换,出现了定期交易。在市场里还出现了客栈。在市场里,人们经常交换的物品有布、蜂蜜、蜂蜡、燧石武器、盐、鱼及奴隶等。在交换时,除了有物物交换之外,玛雅人还是用可可豆作为交换媒介,比如一个奴隶约值1OO粒可可豆,一只兔子约值10粒等等。

贸易往来

在很早的时候,玛雅人就开始了贸易活动。他们经常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原材料和成品,慢慢地建立了一个广泛的贸易网络。16世纪时,玛雅人的贸易范围曾向北达到过墨西哥地区,向南到达过巴拿马。玛雅虽然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农产品为主,但它的商业贸易活动也极其活跃,极大地促进了玛雅文明的发展。

在奥尔美克文明的影响下,前古典时期,中美洲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贸易圈。这个贸易圈不仅仅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还极大地促进了政治上的合作和往来。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玛雅对外贸易及各邦之间各种交流的发展。

前古典时期,玛雅的商业活动主要在太平洋沿岸,到了古典时期,扩展到中央低地一带,玛雅城邦也在这一代迅速发展起来。生活、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从这条商道而来。比较大型的商品有燧石、黑曜石、染料、烟草等,陶器、纺纱品、磨具、盐、糖、蜂蜜等。这些商品因为很有地方特色而大受欢迎,成为抢手货。它们一般要从墨西哥运到玛雅,或由玛雅运到墨西哥和巴拿马。到了古典后期,出现了金属器的交易。在古典时期,奴隶也是玛雅的一种特殊商品,也是可以用来交易买卖的。

玛雅也有了长途贸易,但主要是用来奇珍异宝的交易。比如产于玛雅东边的翡翠碧玉,它从奥尔美克时期就成为中美洲各地最受欢迎的商品。产于玛雅山区的奎特查尔凤鸟羽毛,不仅在玛雅深受喜欢,还在墨西哥等地受到追捧,交易的价值也很高。由于这种鸟在玛雅古典期已濒临灭绝,所以“物以稀为贵”。它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碧玉。除此之外,还有产于玛雅山区的可可豆。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在中央低地东部沿海地带移植成功了。可可豆不仅在玛雅、墨西哥地区成为抢手的商品,在整个中美洲也是非常抢手的餐饮珍品。无论贵族,还是贱民都非常喜欢它,离不开它。它甚至在交易中充当了货币的角色。可可豆使玛雅商业如虎添翼,玛雅商人凭借它深入异国他乡,并且长期处于不败之地。此外,玛雅还有琥珀、瑚珠、牛砂纹岩等特产。它们随三大宝货融入国际贸易的洪流。外地的珍奇异宝,比如墨西哥的孔雀石、高级工艺品等也传入玛雅或者由此传到更远的地方。

由于长途贸易的发展和发达,也使玛雅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蒂卡尔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处于生产可可豆的中央低地东部,又是南部奎特查尔凤鸟羽毛集运的中转地,东南边又是碧玉的产地,而且玉石西运也从这里经过,可以说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此在这些条件下,蒂卡尔迅速发展成玛雅第一大城市。帕伦克是玛雅运往墨西哥货物的枢纽站,墨西哥和西方其他地方的商品也经过这里进入玛雅地区,因此也成为玛雅一大城市。除此之外,还有东边的科潘,也是同样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强盛起来。

玛雅的商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手中握有实权的商人,但人数比较少;另一类是没有特权,不属于统治集团的专业商人。专业商人是玛雅市场上最活跃的一群,他们行业齐全,人数众多,是商人的中流砥柱。此外还有一些小商小贩和半商半农的买卖人,他们从事买卖,主要是为了谋生,他们大多生活在商人阶层的最下层。

玛雅人频繁而活跃的商业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玛雅人各个方面,推动了玛雅文明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