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开启青少年智慧的100个历史故事
4584400000056

第56章 4剃发令遭到强烈反抗

第六章4剃发令遭到强烈反抗

——不为细节末节坏了大事做大事就要有大的胸怀,不在细枝末节上过分关心、不依不挠。如果把细枝末节放大,很可能会坏了大事。

满洲习俗,男子将头顶四周的头发剃去一圈,只留顶心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背后,除家丧国丧要百日不剃外,四周头发不可蓄长。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国后,就要求投降或归附满洲的汉人和其他各族都必须剃发。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沈后,传令百姓,凡自行剃发者收养不杀,已经把剃发与否当作是不是投降的标志了。在辽东,这种强迫其他民族剃发的做法曾经激起过强烈的反抗。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大举入山海关,对于剃发问题仍然坚持传统做法。这年四月,明将吴三桂在与李自成军激战之前到清军请降,多尔衮要求吴三桂剃发盟誓,才出兵救援。击败李自成军后,多尔衮又于当日令山海关内外军民皆剃发。清军于五月入京,一路上纪律严明,百姓颇有好评,但多尔衮在沿途明令官民人等剃发,又引起极大的不满。一些官民向多尔衮请求保留旧俗,多尔衮竟说:“我存若辈头,若辈乃惜此发耶?”由于坚持剃发制度,北京及附近居民大量逃亡,有些地方的民众还组织武装抵抗。这种局面对于刚刚入关还立足未稳的清朝统治者显然是不利的。

在清军入关后不久,南京的明清官员建立起弘光南明政权。为了争取民心,一统天下,清廷接受吴三桂等人的建议,一度废除剃发之令。五月二十四日,多尔衮宣布“天下臣民,照尽束发,悉从其便”。此后对新征服地区的人民和归降人员不再强行剃发。直至第二年五月多铎率清军攻克明南都,仍于各城门张贴告示:“剃头一事,本国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但是,清军在统一战争中不断胜利刺激了满洲贵族的褊狭骄虚心理。在清军攻占南京之前,一部分降清汉官如礼部侍郎孙之獬、内翰林院学士李若琳等,受满洲贵族指使,主动提出恢复剃法,用满洲衣冠。这种主张虽然遭到一些其他汉族官僚的强烈反对,却得到清朝最高层统治者首肯。五月末,攻克南京的捷报已到北京,多尔衮在召见内阁成员时再次重申,叫官民尽皆剃发。六月五日,清廷派官员到南京,命江南各处投降官员和文武官民一律剃发。1645年六月十五日,清帝命礼部传谕京城内外,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各直省地方以部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有迟疑争辩者一律严惩不贷;各地方官中要严行核查,不许再以剃发事件上奏;剃发后衣帽装束也随之改易,悉从满洲制度。这就是所谓的“剃发令”。

剃发令下达之后,一些地方官吏又采取层层加码的方法,有的地方如江阴,限令三日剃发,有的地方如苏州,要求一日剃光。一些地方擅自将发式改变成极富侮辱性的样式:头颅四周全部剃光,仅留头顶如钱大,称为“金钱鼠尾”。对于抗拒剃发令的民众,各地官吏和清军大都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有的地方甚至“一人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这种滥施刑罚的态度引起各地人民极度不满,一些地区的人民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头可断,发决不可去”的口号。

清朝统治者在初入江南,统治完全没有巩固的情况下,强行推行剃发令,严重伤害了其他民族人民的感情,实在是做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剃发令颁布后,江南地区许多已经归顺或即将归顺的地方纷纷举行起义,江阴、嘉定、苏州等地人民武装抗清达数月之久。尽管各地起义最后都被镇压,但抗清的风潮却由江南传播到全国各地。

剃发和着满洲衣冠的规定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灭亡。这种制度虽然依靠暴力维持下来了,却一直作为民族压迫的象征,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清代的叛乱,差不多都要断辫恢复前明衣冠,以争取人心。

智慧解读:

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清政府煞费苦心,甚至“留发不留头”,但是,最终又如何,清廷依然被强大的汉族文化力量征服了。于是,皇帝虽然是唐朝的诗,用的是传统的字,甚至,乾隆帝更以“诗”的多产为荣,这不是个很好的反讽吗?

不要让剃掉的头发落进灵魂里,不要因小事呕着一口气久久不散去,从而输掉青春、成长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