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况,字卿,也叫孙卿,战国时赵国人,生活于战国末期,其生卒年已不可确考。
从事学术活动的年代约是公元前298年至前238年。荀子一生活动范围广泛,曾到过赵、燕、楚、秦、齐等国。荀子曾留在兰陵,着书数万言,流传后世有《荀子》一书。
荀子曾教过不少学生,传授他的学术思想。
荀子也像孔子、孟子那样抱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此周游列国,想从政治上施展他的抱负。其学说和思想,历史上都说“荀子之学出孔子”,把他列入儒家。但由谁传授而来,已难于考定。
荀子的性恶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它是为了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而提出的。
荀子以为人性本恶,经过教育和学习,都可以化为善,也就是使桀、跖变成与尧、禹一样的人。
荀子的天道观就是对这一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度总结,它集中反映在《荀子·天论》中。
在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荀子代表了先秦儒学思想的一个高潮,而且他也比同时代各派站得都高。
荀子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色彩。他认为,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知的。人依靠感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都是后天人为的,那么怎样才能由恶从善呢?对此,他提出了要教育和学习,认为一定要有老师的教化,有礼义法度作指导,人才能够谦让有礼,作事有条有理,天下才能够太平(《荀子·性恶》)。
荀子处于战国末期,荀子的思想正是这一历史阶段开始的标志。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批判改造了儒家孔子的唯心主义,特别是思孟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吸取了各家所长,成为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大师。他把孔子的“礼”赋予法的内容,成为中央集权主义的理论基础。荀子长期活动在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齐国稷下学宫,其思想受稷下影响很大,对各家思想都有批判的吸收。所以,他的思想标志着春秋战国思想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