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儒学文化东方巨子(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5868400000003

第3章 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其先祖孔父嘉是宋国(今河南和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地区)的公室贵族。而宋国的开国者微子启,是殷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庶兄。其后代防叔为避祸乱逃奔,定居于鲁国,防叔的孙子叔梁纥,便是孔子的父亲。他是鲁国一位有名的武士,曾为陬邑大夫,所以也叫陬梁纥。他先娶施氏,生了几个女孩,其小妻生的儿子孟皮是一个跛子;于是在晚年又娶一个叫颜徵在的年轻女子为妻,婚后曾到尼丘山祈祷求子,后来得子就起名孔丘。孔子大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颜徵在带着孔子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城)。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便是在曲阜度过的。

孔子从小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而且曲阜那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陶作用。孔子童年时作儿戏,就常常摆上小碗小盘,装作祭祀用的俎豆(礼器),模仿着行礼。大约在十九岁那年,他娶宋国女子亓(音齐)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下了他们的独子鲤。

孔子因出身没落贵族的家庭,他的社会身份属于“士”,是贵族的下层。史书上曾记载他因社会地位低下而受人奚落的事。一次,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孙氏“飨(宴请)士”,孔子兴冲冲地去了。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出来挡驾,对他说:“这是宴请士的,而不是宴请你的”!给他吃了一个闭门羹。

由于家贫无靠山,迫使年轻的孔子从事于在当时被认为是鄙贱的职事。据说他当过吹鼓手。二十来岁时给贵族季氏当过管理财务的“委吏”,管理牲畜的“乘田”,属于卑微的职务。

孔子在逆境中发奋勤学,十五岁时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他在学习中不放过一切求知的机会。他曾向郯国的国君郯子求教远古的传说。坚持不懈地异常勤奋地学习,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孔子博学多识的名声愈来愈大,终于同委吏、乘田这类“鄙事”

告别,开始收授弟子,从而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孔子好学,主要不在于博闻多识,而在于研求为政和做人之道。他是主张“学而优则仕”的,他渴望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这样的机会迟至年过半百之后才到来。

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不居“乱邦”,到了齐国,为高昭子家臣,欲仕齐景公。因齐大夫欲加害于他,故仓促返鲁。而鲁国政局混乱,孔子不仕,避乱从教,弟子甚多,成为着名的教育家。至鲁国内乱平息,孔子愿意从政,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始任中都宰,后升司空、大司寇,参与国政,但因参与“堕三都”以强公室,与鲁国执政者季氏矛盾十分尖锐,他只好弃官离鲁,从政时间只有五年。

从公元前497年至前484年,孔子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以求仕并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陈、蔡、曹、宋、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他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家之犬”,甚至绝粮于陈蔡之间。最后还是回到鲁国,这时已是公元前484年。

在过了十四年漂泊生活之后,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而孔子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鲁哀公和执政者季康子以“国老(国之元老)”之礼相待,向他问为政之道。但孔子与当权者的政策背驰太远,自然无意参政。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弟子的课本。

在孔子年迈体衰的时候,他的独子和两个心爱的弟子相继死去,这在感情上实在是沉重的打击。

就在弟子子路遇害的次年,孔子在悲痛中病倒了,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对前来探望的子贡说:“你来得太晚了!”接着自喻为泰山和栋梁,自称为富有才智的哲人,但却将逝去。因此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却没有谁能崇信自己。师生见面七天之后,孔子离开人世,时年七十三岁。这一年是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哀公致以哀悼的“诔”(音垒)词。弟子们都服“心丧”(服丧不穿孝服,只在心里哀悼了三年。子贡一直在墓旁小屋里居住了六年,才依依不舍地拜墓离去。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终于在哀叹“吾道穷矣”的凄凉境遇中老病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