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儒学文化东方巨子(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5868400000045

第45章 19世纪前半叶的儒学

1.19世纪的学风。19世纪对于中国儒学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它由具有朴实学风的考据学进而发展成“经世致用”,并向西方学习,倡导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哲学上则是以进化论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思想,取代了旧的思想体系。龚自珍、魏源等成为地主阶级的革新派,他们最早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而洪秀全与洪仁玕力图用革命的行动来创建新的国家,他们代表着农民的思想。接近或者已经是资产阶级思想代表的严复,尤其是康有为、梁启超,以戊戌变法的改良思想的失败,推动了孙中山、章太炎等人的革命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正是该世纪学风的特色。

2.西学第一人魏源。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乡人。他自幼好学,常至深夜还在刻苦攻读。年轻时外出游历所见社会现实,为他以后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打下基础。道光年间,他曾在清廷内阁作中书舍人,在这里接触到许多重要文献,并结识林则徐、龚自珍、黄爵滋等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自此魏源开始接触并了解西方。第二年他写成《英吉利小记》(收入《海国图志》卷53)。其中记述了英国的地理、政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在林则徐嘱托下完成《海国图志》一书,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情况,并积极参政,提出改革措施。晚年潜心着述,把平生着作一一加以评订。

魏源所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到穷途末路,西方资本主义以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之际。社会形势的动荡不安,农民起义彼伏此起,太平天国运动把起义推向高峰。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腐败的政治、经济、军事都进一步暴露,使魏源对时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他渐渐孕育了学习西方,改革弊政的经世思想,成为鸦片战争期间进步思想家的代表。在鸦片战争中,他提出“以甲兵止甲兵”(《默觚下·治篇十回》即用装备精良的军队抵御装备精良的敌军)。而且逐渐认识到依靠民众的力量,足以抵御外侮,着名的三元里之役,他认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思想上,魏源早年受王学影响,熟悉汉宋之学,并能对其进行批判。他说“禅学佛学不能治理天下就罢了,而心性迂腐就能治理天下吗?”对于宋学家口谈心性,托玄虚之理,他斥之为“腐儒”“俗学”。而考据学繁琐的考证,摘录剖析章句却不能通晓全篇的意义,都是无用的。他学识广博,对自然科学相当重视,曾同当时周汉勋、罗士林讨论音韵、算学、史地、天文历法,他尤其爱好地理沿革。所编《海国图志》就是要向西方寻求救世“药方”以抵御外侮。

《海国图志》是林则徐嘱托魏源所编。此书引用的书籍达百余种,其中包括外国着作二十种,咸丰二年(1852年)补完一百卷。这是我国第一部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巨着,对西方的分析具有比较客观、冷静、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把西洋人称为“奇士”“良友”,重视西方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叙),号召只有学习西方的技术,才能有效地抵御外侮。斥责闭关自守的顽固派为“自画封城”不知墙外有天,舟外有地,就像井中之蛙一样(《海国图志》卷76)。魏源主张除军事外还应建立现代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以利民用,发展民间资本主义工商业。

就儒学而言,魏源早年受王守仁及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年以后治经崇尚今文经学,晚年又皈依佛教。他的宇宙观则继承了张载“太虚即气”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万物皆气化流行而成,最后又复归于太虚之气。在知行问题上,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不亲身经历,验诸实事,凭空玄想,一定会碰壁。所谓“谈沧海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瞥,以为知睬,不如庖丁一啜。”(《默觚上·学篇》意为看地图上以为知道山海,不如亲自去一趟;读食谱自以为知道美味,不如新自尝一尝)。

魏源以勇于向西方学习,而名垂青史。他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成为以后的戊戌变法的先导,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放眼世界有所启发。

3.太平天国的儒家思想。太平天国之所以不同于以往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刊印的许多重要文献和宗教理论性着作,比较集中地表现出中国农民在意识形成上的特点。而儒家思想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作用及表现,可以通过对洪秀全、洪仁玕二人的分析来窥其端倪。

洪秀全(1814~1864),原名火秀,在信仰基督教以后改名为秀全。他家世代务农,生活困苦,年轻时代目暏了国难濒仍,经历了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他屡试不第,由于偶然读了基督教读物《劝世良言》,此后就改信基督教,并决心在中国创建新宗教——拜上帝教。后付诸实践,在两广传教,吸引了一大批下层人民在他周围,并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举行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这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至同治3年(1864年)起义失败,历时14年,波澜壮阔,声势浩大。起义的指导思想绝大部分来源于洪秀全本人的思想。虽然他以自创上帝教义为宗旨,但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仍很浓厚。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其理想的平等天国的建国纲领。

这一纲领幻想建立一个无贫富之分的小国寡民的大同世界。古代儒家经典《札记·礼运》中关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对他制定此纲领影响至深。《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出农民的愿望与特性,它包含三个方面:(一)土地公有,平均财产。

(二)建立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大权由天王独揽。

(三)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洪秀全保留了这一特性,把和谐的个体劳动者家庭当做改造社会的模型并无限美化。这当然行不通,因而纲领颁布但无法施行。太平天国运动向何方去?指导思想又在哪里?洪仁玕《资政新篇》

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试图扭转局面的政见书,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从实现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

洪仁玕(1822~1864),原名谦益,号吉甫。

在避居香港时期,他的思想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接受西学,崇尚资本主义,并试图用资本主义来挽救太平天国。洪仁玕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在天京制定各项施政方略,谋求重整大业的重要人物。但是,他的哲学观、伦理观却深深根植于宋明理学。他认为“天道自然”,儒家就是孝顺、忠诚和守信义,还有仁义道德,遏制欲望就保存了“理”。而《资政新篇》一书刊行,反映了他在深受传统儒学。“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以资本主义挽救太平天国危机的愿望。他提出用人要得当,要改善君主政体,并发展近代社会生产和经济福利事业等。这些主张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尤其是他关于发展民用工业,鼓励兴办民间企业,承认财产私有权,私人发明专利权和允许雇工剥削等一系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开启了19世纪70-80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建立民族工业,发展民族经济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