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苏黄米蔡”四家之中,对后世影响最大、拥有最广泛崇拜者的书法家,当首推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又因行为怪诞,有“米颠”之称。宣和年间宋徽宗召他为书画学博士,后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米芾出生在内忧外患的北宋时期,祖先几代多为武官,到了父亲这一代成为读书人。小时候米芾十分聪明,六岁时能背诵格律诗百余首,稍大一些,更显示出超越的天资。学习书法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集古字,即搜集临摹历代法帖,刻意求工达到可以乱真的程度。二是创造出新,自成“米体”。
米芾少年时初学颜真卿,继学柳公权,不久改学欧阳询。又因仰慕褚遂良而转学褚体,在“格体”上他花的时间最长。其后,书法家段季展的“肥美”书风吸引了他,于是便专心学习段书的“肥美”,在各种风格字体的驾驭上,米芾得心应手,显示出很高的艺术天赋。
宣和年间,米芾入宫任书画学博士,把玩字画,眼界为之大开,始对魏晋书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王家笔法,他多有领悟,对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中秋帖》情有独钟。不久,他开始大量临写商周金文、春秋战国石鼓文、汉代竹简,广泛涉及三代作品,寻找艺术上的突破口。东晋王献之和唐代褚遂良的风格米芾得益最多,可以说米芾是站在这两位巨匠的肩膀上对传统书法进行整理和变革的。
米芾的“集古字”同样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他自谓“平生写过麻笺十万”,其量之巨大可见其临摹的勤奋和投入。米芾说:“人称吾书为集古字,善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正因为有“集古”的扎实功底,日后的创新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书法家王文治对此曾作一诗赞曰:“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成家。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
对米芾“集古字”的学习方法,现代着名书法家沙孟海极为赞扬,他认为集古字“实在是学习的好方法。熟习诸家,吸取众长,融会贯通,乃成自家面目,这便是创新”。
厚积薄发,创造“米体”,是米芾集古字的目的。米芾精通各体书法,最受人称道的是米体行草。他的行草以中锋为主,大量侧锋铺姿,加上欹正变化莫测,动感强烈,故有八面出锋之说。苏轼称赞米体“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每当铺纸挥毫,米芾便以快剑砍阵的气势,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娴熟的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小品、信札,也显得天机独运,风骨超然,飘逸妍美寓于跌宕奇肆之中,使人见之不知“米体”以何为祖。
相传皇帝宋徽宗曾同米芾探讨宋代书家风格,米芾张口便道:“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韵致,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皇帝愣了半天才问他,那你的字又如何呢?
米芾说,臣乃刷字。所谓刷字,便是挥洒自如,一无做作。
米芾的笔法无疑是十分精熟的,观赏其作品,笔锋飒飒,满纸烟云,书家意气,尽在笔端,但是,这些并不仅仅是技法纯熟的结果。
历代技法纯熟的书法家比比皆是,但能够如此纵情者不多。历代都有馆阁体型的书法家,他们精于用笔,善于技法,却不能表达得如此澎湃激越,说到底,是书法家的胆气所致。米芾善于放胆,吾书抒吾情,可伸可缩,可敛可放,情感左右笔端,正侧、掩仰、向背、转折、顿挫无不随心所欲,令观者无不感受到生动变幻之姿和泼辣辣的生命。
米芾的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的吴琚、范成大,明代陈献章、王铎,清代的张照等历史上着名书法家以及现代许多书法家,无不受到米字的启发和深润。米芾书法的影响至今有增无减,远胜于苏、黄、蔡三家。
米芾着有《宝章待访录》《画史》《书史》《宝晋英光集》等。其传世书作颇多,有《苕溪诗帖》《蜀素帖》《草书九帖》《向太后挽辞》《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多景楼诗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