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5868700000038

第38章 赵孟兆页

元代书坛的盟主地位,非赵孟兆页莫属。

赵孟兆页(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宋太祖之子赵德芳的后代。元代建立之后,统治者搜寻遗逸,赵孟兆页被召,做了集贤直学士官,仁宗时期被拜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对这位旧时王孙改仕新朝的赵孟兆页,正统的士大夫忌讳说起他来,即使要说他“书品”,也要先谴责其“人品”,对这位缺乏儒家“渐修”意识的书家表示漠视。如清代的傅山出于对民族气节的维护,坚决反对学习赵字,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写字“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艺术主张。

然而,在元代艺坛上,赵孟兆页的盟主地位却是大家所公认的。他诗文清俊,书画出类拔萃,是一位具有全面才能的艺术家。山水、竹石、人马、花鸟他无所不能,成就很高。在绘画理论上,提出了“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强调绘画要求真尚朴。他精辟地提出了书法入画的主张: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意思是说用飞白笔法画巨石能表现出坚硬的质感,用圆劲的篆法画古木能表现柔韧的姿态,写竹更要与各种书法相通,即“书画同源”。用书法笔意作画在六朝时已被画家所注意,但都不如赵孟兆页实践得彻底、理论上谈得更透彻。元代的绘画在赵孟兆页的影响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明清文人画的楷模。

在书法上,赵孟兆页诸体皆能,“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代以后,明清两代书坛上同样深受赵孟兆页书风的影响。

元代以前的书法讲究“意趣”,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则是“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他们追求“天真烂漫”、超脱凡俗的风格,与晋唐面目、法度有很大区别。元代书法家对此存有逆反心理,怒其离经叛道、不循古法,明确地提倡复古,重振晋唐书风。这一回归使书法家重新全面领略晋人的风采,使元代书坛又充满了清雅和圆润。

赵孟兆页以他过人的学识和精力,领导了这一历史潮流。

在大量的传世作品中,赵孟兆页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于王羲之书法的心领神会,篇篇浸润了兰亭韵致,有些字放人王羲之的作品中也毫不逊色。赵孟兆页学习书法以量大而着称,反复临写、反复比较,通过对王字原作外貌的熟练掌握,进而探求其精神实质,从用笔、结字乃至神采,无不毕肖。据记载,赵孟兆页每天可写小楷一万多字,元代画家黄公望钦佩地说,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他飞一样地落笔,真不敢相信世间竟有这样快的高手。

赵孟兆页达到超越前人、自成一格的,还要推其楷书和行书。在学习晋人时,赵孟兆页学得机智灵活,不断掺入自己的创作意识,如在用笔上使转更加熟稔,线条不滞不糙;在提按上重不刻板、轻不飘忽;在处理字形时泯灭棱角,增其浑圆,转折处委婉细致,具有富丽气象。

赵孟兆页的书风,后人称其“天姿英迈”,如“仪凤冲霄,祥云捧日”,既有雍容华贵态,又开朗潇洒,丰姿绰约,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站住了脚,他创造的“赵体”,同样与“柳体”“颜体”“欧体”相匹称,在元明清三代书坛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时至今日,“赵体”仍一直享有盛名,众多书法爱好者将其作为进入艺术殿堂的台阶,通过“赵体”,上追唐宋和魏晋。元代之后,“赵体”书法拥有广泛的崇拜者。

当人品与书品的聚讼又一次降临到元代赵孟兆页的头上时,对这位中国书法史上的中兴人物,由于他的书法圆转妩媚而联想到无骨力,进而联系到他俯身事元的失节行为,从而指责贬斥他,但更多的人似乎从更广阔的视野中去体察赵孟兆页,从而世世代代有膜拜者为他献上一瓣心香。

一生勤奋的赵孟兆页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墨迹,主要有《胆巴碑》《洛神赋卷》《仇锷墓碑铭稿》《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