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子户,是女性内生殖器官之一。子门首见于《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的记载,说明子门相当于西医的子宫颈口的部位。子门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中医中的“胞宫”
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等,属女性内生殖器的重要器官之一。女子胞一词首先于《内经》,在《素问·五脏别论》里称“女子胞”,在《灵枢·五色》里称为“子处”。在《神农本草经》里称“子宫”“子脏”。在紫石英的主治中记载了“女子风寒在子宫”。子宫一词为历代医学家所接受,在历代着作中多有记载。胞宫一词,始见于《女科百问》:“热入胞宫,寒热如疟”。以后各妇产科专着里也多有记载。
中医治疗不孕症效果好
凡在生育年龄的妇女,未避孕而婚后三年以上未怀孕者,或分娩、流产后三年以上,未能再孕者,均称为“不孕症”。只要患者无严重的生理缺陷,坚持用中药治疗调理,一般都可获效。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效果好治疗月经不调是中医的拿手好戏。中医治疗需了解患者月经的经期、颜色、经量、质地及全身症状,从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辩证治疗,确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中医对不少妇科病,都从调理月经入手,一旦月经正常则诸疾皆愈。
中医治疗习惯性流产效果好
中医称为“滑胎”,多由肾气虚衰、房事不节等因素造成,中医药对此效果显着。
中医治疗先兆流产效果好
先兆流产,中医称之为妊娠腹痛、胎漏下血。若无阴道出血,而仅有腰腹酸胀坠痛者,则称为“胎动不安”。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原因多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气固则胎有所载,血有所养,胎孕可正常生长发育;反之,则发生胎漏,胎动不安等证。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多发于已婚年轻女性,中医辩证多为痰淤互结于胞络,证属瘕瘕范畴,治宜活血化痰、软坚消徵。自拟消瘀桂苓汤化裁于复元活血汤与仲景桂枝茯苓丸,并加入三棱、莪术、皂角刺、乳香、没药等以加强化瘀消痰之功。通过直肠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因此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重视女性气血
妇女以血为用,因为女性的月经、胎孕、产育以及哺乳等生理特点皆易耗损血液,所以女性机体相对地容易处于血分不足的状态。正如《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妇女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所以,女性养生保健首先应重视保养气血。血足才能使面色红润靓丽、经血正常、精神旺盛。若不善于养血,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无华、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倦怠乏力、发枯肢麻、经血量少、经期延迟、舌淡脉细等。严重贫血时,还容易出现皱纹早生、华发早白、更年期提前等早衰状况。
神养养血法
中医认为,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则最易使血液暗耗。所以妇女保养气血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心情愉快、开朗乐观,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促进造血机能更加旺盛,使面色红润,经血调畅,精力充沛。
睡养养血法
生活规律、起居有时、劳逸结合、娱乐有度、性生活有节,特别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少酒,做到这些对保证女性的身心健康,使经血更加调畅,延缓衰老,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便影响美丽
祖国传统医学很早就观察到,经常大便燥结难解的人,皮肤也易早衰。唐代伟大医药家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记述:“便难之人,其面多晦。”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长期便秘的人,必然会“花容失色”。众所周知,人体肠道内每天都有不被利用的废物产生,这些废物不断堆积便成了“宿便”。宿便堆积肠中,不光能引起腹胀、口臭、头晕、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而且这些在肠道停滞淤积的宿便,由于细菌的作用而不断地发酵、腐败,产生有害的毒素气体,并被吸收入血液,刺激毒害皮肤,引起面部雀斑、粉刺、脓疱、疙瘩、皮肤粗糙等皮肤病。因此,女性美容还需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大便通畅的根本措施在于喝足水分,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类、全麦类食物,适当活动。
孕妇须防便秘影响
便秘是孕妇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因为怀孕期间黄体素分泌增加,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蠕动减缓,导致大肠对水分的吸收增加,粪便变硬而出现排便不畅。在怀孕后期,胎儿和子宫日益增大,对直肠产生一种机械性压迫,也会引起便秘。孕妇发生便秘时,切不可乱用泻药,否则会引起流产、早产,而采用食物疗法,既方便又可保证母子安全。
中医儿科疾病治疗与保健
儿童易于发病的特点
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某些疾病的抗病能力较差,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所以外易为六淫之邪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肺脾两脏疾病发病率特别高。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由于小儿生理上形气未充,经脉未盛,卫外机能未固,故邪气每易由表而入,侵袭于肺,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出现咳嗽、哮喘、肺炎等。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所需水谷较成人迫切,但又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饥饱无度,均能影响脾胃运化,出现呕吐、泄泻等。
儿童病具有易于变化的特点
小儿不仅发病容易,而且变化迅速,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更显复杂,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若患病之后,调治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由于小儿机体柔弱,感邪后每易病势嚣张,出现实证。但邪气既盛,则正气易伤,又可迅速转为虚证,或虚实并见。在易寒易热的病理变化方面,其产生和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稚阴未长”,故患病后,易呈阴伤阳亢,表现热的症候群;而“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又有容易衰竭的一面,出现寒的症候群。
儿童病具有易于康复的特点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处于蒸蒸日上,不断生长的阶段,脏气清灵,充满活力,精力旺盛,患病以后,若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疾病的恢复较为迅速,早晚的变化十分明显。这种易于康复的特点,除了生理上的因素外,和病因单纯,少七情影响等也有关。明代《景岳全书·小儿则》中说: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取之,则一药可愈。”可谓是对小儿这一病理特点的概括。
中医儿科疾病治疗方针
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之体,在病理上发热容易,变化迅速,寒热虚实转化很快,稍不注意,即可轻病变重,重病转危,因此小儿患病后,必须争取时间,及时治疗,不能拖延。
小儿切脉
小儿切脉的年龄在《幼幼集成》中提出:“小儿三五岁,可以诊视。”因此3岁以前小儿可以不采用脉诊,可用察指纹的方法补充脉诊,而3岁以后,切脉比较容易进行,小儿肯与医生合作,不会出现哭吵而影响诊脉。小儿诊脉最好在安静或入睡时进行。由于小儿寸口部位短小,不可能容纳医生三个指头,因此成人切脉用三指,并按寸、关、尺进行,而小儿则采用“一指定三关”的诊脉方法以辨脉象。
“一指定三关”
“一指定三关”可用两种方法,一是医生用大拇指,另一种是医生用食指进行诊脉,后一种方法对冬季穿长袖棉袄的小儿更为合适。
什么是“息”
古代没有钟表,当时评定小儿脉息快慢,是用呼吸定脉率,即按医生平和的呼吸定病儿的脉动数,成人的一呼一吸为一息,成人约为一息四至,而小儿则在一息六至左右。
儿童的正常脉象
若成人正常呼吸一息计算:新生儿7~8至,1~3岁6~7至,4~7岁约6至,8~13岁约5至,14岁以上脉象与成人基本相同。若以每分钟心率计算:新生儿~1岁160~120次,1~3岁120~100次,3~5岁110~90次,5~7岁100~80次,7~12岁90~70次。如果测得脉象较正常快为数脉,不足为迟脉。
儿童的病脉
小儿病脉较简单,成人较复杂。成人常用到二十八种之多,这与成人疾病种类明显增多,加上气血阴阳已进入另一代谢水平有关,小儿病情相对较简单,病因单纯,少七情影响有关。小儿病脉一般用浮、沉、迟、数、无力、有力这六种脉象来概括,分别表示疾病属表、里、寒、热、虚、实。
儿童脸色发白与健康
儿童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面白有浮肿为阳虚水泛,常见于肾病综合征;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多为血虚,见于小儿贫血;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多为阳气暴脱,可见于休克。
儿童脸色发黄与健康
儿童面呈黄色,多为虚证或有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为脾胃功能失调,常见于积滞、疳证;面黄无华,并有白斑,常为肠寄生虫病;面色鲜黄,为湿热内蕴的阳黄,常见于急性肝炎和某些胆道疾患;面色黄而晦暗,为寒湿阻滞之阴黄,常见于阻塞性黄疽。新生儿一周内面目俱黄,能自行消退,为生理性胎黄,不屑病态。
儿童脸色发红与健康
儿童面呈红色,多属热证。面红目赤,咽痛红肿,为外感风热;午后颧红,潮热唇赤测为阴虚内热,可见于小儿肺结核。新生儿面色嫩红,为正常肤色,不屑病态。
儿童脸色发青与健康
儿童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淤证。面色青白并见,愁眉苦脸,为里寒腹痛;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常见于惊风和癫痫发作之际;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淤阻,如重症肺炎和心力衰竭。
儿童脸色发黑与健康
儿童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为阴寒里证;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可为药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惨暗为肾气衰绝,不论新病久病,皆属危重。若小儿肤色黑红润泽,体强无病,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
中医治疗儿科病需要辨症用药
在用药时要查明病因,辨明疾病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了解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只有掌握了辩证施治的规律,才能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方药,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只要及时、正确用药,往往见效甚速。如果用药稍有不当,也极其容易损害脏腑功能,并可促使病情剧变。
中医治疗儿科病的用药时间考虑中医治疗儿科病,用药时间长短,要考虑到患儿本身体质状况,尤其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中药,更应辨明体质情况,如素体阴虚,但需服用药性温热的中药治疗某些疾病,则必须控制热性药物用药时间,并加强对症状观察,或在温热药中加入一定量养阴药物,防止进一步损伤阴津。
中医治疗儿科病强调治本
中医常强调“治疗必求其本”,这个“本”就是指疾病的主要矛盾。当然有时根据矛盾转化的具体情况,也要灵活对待,如疳证小儿,是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需健脾补气为主,但染上感冒,就应先予清热解表,把感冒治好后再去调理,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也有些疾病虽然疗程长,但不能间断治疗,如白血病有皮肤感染,皮肤感染是“标”,白血病是“本”,这时治疗必需“标本兼治”,方能奏效。
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脏腑即指五脏六腑,形气是指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说明小儿出生之后,五脏六腑均较娇嫩脆弱,其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
中医用药,要顾及孩子体内真气之本小儿如草木之方萌,气质嫩弱,又生机旺盛。治疗疾病,必须注意扶助小儿体内真气,用药不可妄加攻伐。所谓小儿体内真气,既有阳气,也有阴津,就脏腑而言,还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维护小儿真气,是促使疾病好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味攻伐,不顾体内真气,那么耗气、伤阴、损阳、散血等不必要的损害均可产生,原发疾病就不易痊愈。因此攻邪务必不能伤正,这是必须注意的。
中医治疗儿科病严格控制药量
小儿中药用量,与成人有别,在临床处方用量时,不能简单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儿,必须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用合理的用量。由于小儿用药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服时药物多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用量按年龄较成人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中药,更是如此。但对辛热、苦寒、攻代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使用时对其用量必须严格按比例用量。
儿童稚阳和纯阳的生理特点
“稚阴稚阳”和“纯阳”两个观点,是用来概括小儿机体生理功能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小儿机体柔弱,阴和阳两气和成人相较均属不足,后者则是指小儿机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生机蓬勃,往往阴液相对不足,水谷精微需求相对要多而言。两者代表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这也是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
儿科用中医药物药量计算参考
关于儿童用药,为方便临床上计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行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可按《方剂学》所制订的标准,但决非最大用量,更不是医生的个人经验用量,如黄芪、太子参、白术等为9克,麻黄、细辛等为3克等。以黄芪为例,成人用9克,新生儿在处方中用1.5克,婴儿用3~4.5克,幼儿及幼童用6~9克,学龄期儿童用9克。
中医治疗儿科病,需要掌握好煎药火候
治疗小儿疾病,中药汤剂是主要剂型,只有掌握好正确的煎服方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否则既浪费药量,又因煎法不合理,会明显影响疗效,甚至延误病情,丧失治疗时机。
疏风解表法
小儿肌肤嫩薄,腠理不密,卫外功能不固,最易感受外邪侵袭而发病,邪毒郁于肌表,与正气相争,可出现高热、恶风或无汗等。运用疏风解表的方法,通过发汗疏邪,使部于肌表的邪毒从汗而解。疏风解表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一般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辛温解表用于风寒表证,常用荆防败毒散、麻黄汤、葱鼓汤等,发汗较强的药物为麻黄配桂枝,羌活、苏叶次之,而荆防较弱;辛凉解表用于风热表证,常用有桑菊饮、银翘散等,桑菊饮主要用于发热轻而咳嗽较重之证,银翘散则主要用于发热重而咳嗽较轻之证。
止咳平喘法
小儿五脏性能表现,肺脏娇嫩,而肺主皮毛,最易感邪郁于肺经,邪郁化热,炼津为痰,痰阻肺络,肺失宣肃而咳喘。常见病症有哮喘、肺炎喘嗽等。哮喘有寒热之分,寒痰内伏常为风寒之邪束于肺经所致,可用温肺散寒、止咳平喘方法治疗,小青龙汤、三拗汤为常用方;而热痰内蕴常为风热之邪犯肺,或寒郁化热所致,需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定喘汤为常用方。肺炎喘嗽也有寒热之分,但其病机以肺气闭塞为主,故在运用止咳平喘法时,需顾及开宣肺气。
清热解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