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化一直是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多年来,人们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个显赫的奴隶制王国历经近5个世纪,既有人间传说,又有大量文献记载,怎么就没有留下一点痕迹给我们呢?考古界一直在努力寻找,从禹到桀这一段悠悠岁月中,它的都城到底建造在了哪里?研究者力图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相结合找出正确的答案。
要解决夏墟问题,就必须解决夏文化问题,而在解决夏文化之前首先还得把夏王朝人民活动的范围了解清楚。由文献记载推测,夏人大体在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在这一范围内活动。它的统治中心在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地区,看来夏文化在中原历史舞台中应该是十分显赫的。而且文献上记载了很多“禹居阳城”的说法,由此看来,夏禹之都不会超出以上提出的范围。但是史书上所记载的地名与现实地名出入甚大,使得说法有很多种。一种说法是阳城就是唐城(今山西巢城县西);一种说法是阳城在泽州(今山西晋城);一种是说在嵩山南(今河南登封);一种说法是在颍川郡阳翟县(今河南浔县);还有一种说法是阳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
近年来,在河南的登封境内,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城堡之一——王城岗城堡遗址。但是,要确定它是不是夏朝京都,还要解决夏文化问题。只有在确立了夏文化之后,才能进一步确定夏都所在。20世纪40年代,有人认为龙山文化是夏文化,也有人认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因为当时积累的考古资料有限,研究者只能进行一般的推论。直到1959年对“夏墟”进行调查,才正式展开对夏文化的探讨工作,随后把夏王朝的范围集中到河南境内的豫东、豫西,山西境内的汾河中下游。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学者们大胆地做出论断,提出河南二里头文化一到四期和龙山文化晚期为夏文化遗存。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和对王城岗遗址的考证是夏文化探索的重要收获,这让不少人认为所谓的“禹居阳城”与今日的王城岗一定有关系。而且文献记载中禹与阳城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且文献记载中的夏都阳城和王城岗遗址所在的地理位置基本吻合,但是,一个文化的确立,特别是一处奴隶制王国都城的确立,都要具有令人信服的材料。
可是史书中对夏墟的记载比较分散,传说较多,而且夏文化遗址的分布也较普遍,因此缺乏足够的材料加以定论。应该提及的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和夏王朝统治的区域应该轻重分开,在探索夏墟问题上,应该从大范围集中到中心方面来。不管禹居阳城,还是安邑、晋阳、阳翟,但是禹居住过的地方并不一定就是夏的都城。而且,夏是否在此建都,还应该与有无典型或大型文化遗址的材料相印证。
因此,如果用更加开阔的目光来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得到更可信的结论。或许,夏人的文化源头应该到具有游牧民族特点的北方细石器文化中去寻找。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文化,是北方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它们地域相连、特征一致,构成了我国草原、沙漠、高原地带从事农牧和狩猎的古代民族的大文化。尽管它对夏、商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它绝不是夏文化,也不是商文化。夏文化显然自有来源。
有史料记载,祟山是夏的发祥地。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汾水下游及浍水流域之间,发现了多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陶寺遗址被认为与夏文化有关。因为几座早期大墓中都出现了彩绘蟠龙盘,那显然是夏族部落崇尚龙为神物的原始标志。在祟山下,发现了一个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物品丰富而且别具特色,在地域上,又正与汾浍间的夏墟地理位置相吻合。这些证据说明,山西也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发源地。
然而,这却给我们带来了夏墟之谜。夏墟究竟在什么地方?河南?还是山西?到底哪个更有说服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