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好书系列:消逝的世界(彩色插图版)
45870600000033

第33章 消逝的丝绸之路

当有人提及丝绸之路的时候,一个浪漫的画面就会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一行长长的驼队,驮着成捆的丝绸,在叮当作响的驼铃声的陪伴下,艰难缓慢地在大漠之中跋涉。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古文明是因著名的丝绸之路而被世界所共知的。

丝路的格局在先秦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塔克拉玛干南、北和天山南路的两道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沙漠的阻隔。尽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可是却没有人可以准确说出它的途径。而且现代关于丝绸之路的地图没有一个是不标注“示意图”的,丝绸之路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在古代,中国人自认为它不过是一条极为普通的商路而已,所以并不把它称为“丝绸之路”,从西安直到嘉峪关,并西行到新疆的这一段被称为“皇家驿道”。而在新疆境内的路段则被称为“天山南路”,因为这条路最早的南道和北道,都位于天山的南面。而且在这一条路上并不仅仅只运送丝绸,还运送玉石、茶叶、黄金等。不过,丝绸的运量是最多的,因为欧洲人追求穿着,来自中国的丝绸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是禁止不了的。丝绸在罗马、欧洲流行开来的同时,那里的人们也渴望对生产丝绸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在早于罗马获得丝绸的希腊,有一个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写道,丝绸产自于一个东方无人涉足过的遥远的民族,这个民族就叫“赛里斯”,即“丝国”。

“丝绸之路”的称呼,首次出现于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教授于1887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我的旅行志研究》中。知名学者赫尔曼教授率先接受了这种说法。他在1910年出版的一部极有价值的著作《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路》中以丝路命名这条路。

中国的丝路延伸到了罗马,从西安至罗马,直线距离达到6720千米,加上沿途中的迂回,总长在9600千米以上,相当于赤道总长度的1/4,是当时横贯亚欧大陆最长的路,也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变化多端,形成交错的布局。以东西向为主道,南北向为支道,殊途同归,合并于里海南岸。在主道上,天山以北有天山北道和草原道,天山以南有南、北两道。重要的支道有碎叶道、车师道、赤谷道、热海道、五船道、伊吾道和弓月道等。

有人认为,古文明丝绸之路是随着沿线的环境变迁而消失的。当然,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冰川融水萎缩、河流断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动对丝绸之路的荒废有一定影响,但是土地的过度开垦、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盛唐之后民族纷争不断、战火摧残农业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也不可忽视。实际上,人类的活动加速了土地盐碱化和水资源的枯竭,如果没有人为因素,自然破坏也无从发生,可以说人为因素是导致这里古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

也许依靠这些古代遗址连线,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丝路的途径。如果选出一些路段进行适当发掘,或许可以找出被沙埋没的丝路。但是这只是我们美好的猜测,至于丝绸之路具体在什么地方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