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好书系列:消逝的世界(彩色插图版)
45870600000045

第45章 永逝的邛人

“邛人”是古代生活在四川攀西一带的西南夷中的重要民族,曾有过自己的政权,后来与巴人一样神秘消失,由于史料上记载甚少,给世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

1974年10月,几名考古专家组成安宁河流域调查考古队,到西昌礼州镇进行新石器遗址发掘。他们在发掘时发现,新石器遗址上一座墓基由众多巨石组成,搬除巨石后,出现的土陶和人骨令他们感到十分惊奇,他们确信发现了一种珍贵的古墓。这种墓用巨石砌成墓室,顶部以巨大的墓石覆盖,这种古墓遂被称为“大石墓”。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从现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计算,入葬的人数也应在2万人左右,和凉山地区同时期的其他古代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墓葬相比,他们的确是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从大石墓的分布区域和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面貌来看,基本上与古文献所记载的邛人相吻合。所以考古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邛人就是大石墓的主人。西昌古称“邛都”,其南至今还有邛海,都说明了邛人曾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

大石墓分布于安宁河谷流域约7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北至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南至攀枝花市米易县,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流域的喜德、冕宁、西昌、德昌等县。它们处在古南方丝绸之路上,是从成都平原出发,到达印度、西亚的必经之地,是四川安宁河谷流域的一道奇观。

邛人大石墓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是安宁河流域原住居民独特的墓葬形式。从西昌河西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大石墓,可以观察到古代建筑师们的智慧。这座大石墓的后部,有一条长长的用土堆积起来的“尾巴”,使整座大石墓看起来像一只巨大的蝌蚪。这条“尾巴”前高后低,形成一个缓坡,大石墓的建造者们正是利用这个办法降低了搬运道路上的坡度,慢慢地将巨石拖上墓顶,筑成墓室。据日本考古学家的研究,古埃及人建造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也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有考古学家说:可以认定大石墓就是《史记》、《汉书》等古籍记载的“邛人”、“邛都夷”的文化遗存。邛人是我国古代西南的主要民族之一,直至今天,我们使用的一些名词还带有邛人的印迹,如“邛海”、“邛都”(西昌的旧称)、“邛竹”等。成都的“邛崃”可能也与之有关。

大石墓的结构,有的是平地起建,有的是在地面上挖浅坑然后再砌上巨石。墓葬形制比较独特,是四川安宁河流域独有的墓葬形式。

大石墓墓葬形制有3种。

第一种是长方形墓穴,墓室的两壁和后壁用天然的长方型大石竖立排列而成,墓顶用几块巨石覆盖,前方有一个狭窄的墓门,墓门用碎石封闭,墓门前并排竖立着大石头,这种墓葬形制是最多的。其中,位于安宁河主干流上的这种大石墓,不论在东岸或西岸,墓门都朝着河流方向,而位于支流坡地上的大石墓墓门的方向则比较随意。它们有的有墓道,有的则没有。

第二种大石墓形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墓门是开在墓壁长边中间的位置,墓壁之间、墓壁和墓顶石之间的缝隙都以卵石填充。这两种大石墓的墓底都铺有一层卵石,都是墓底加工的形制。

第三种大石墓是非常大的墓,顶部盖有巨石,墓壁则是用小石头和封土堆砌,它们混合在一起使墓穴更坚固。

在大石墓的墓底,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人骨架堆,男女老少都有,骨架数量从数具到100多具不等。随葬物品中,生活用具有深腹瓶、带流壶、平底罐、单耳罐、双耳罐、大口尊等,其中带流壶是较典型的器物。生产工具有陶纺轮、石凿、铜刀等,饰品有铜发饰、铜手镯、玛瑙珠、铁环等。

通过研究,考古工作者发现大石墓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大石墓的开凿时代当从战国开始,到西汉末年消失,延续了约500年之久。早期的大石墓主要出土水平较差的铜器和陶器,晚期的大石墓出土的陶器水平较高,反映了制陶技术的进步。

在西昌坝河堡子大石墓底部,考古专家发现了稻壳痕迹,而在河西大石墓里则发现了稻草痕迹,专家推测邛人是定居的,以农业为主,已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普查已发现了200多座大石墓,它们分布于安宁河两岸及其支流上,大都成群组分布,最多处达十几座,它们背山面水,昂然耸立,排列有序。大石墓长度一般在10米左右,最大的长达28米,最小的也有6米多长。墓石以花岗岩居多,大的石头重达数吨乃至数十吨,最大的墓顶石厚0.6米,约有9立方米,重20多吨,墓室一般宽1米左右,深1.5~2米。目前已对其中的40多座进行了考古发掘。

现在大石墓这种神秘墓葬的面纱已初步揭开,但考古专家表示,要对大石墓有一个彻底的了解仍需要进行大量工作。

大石墓考古仍有诸多谜团待解。比如说,超重量的巨石是怎样运过来的?在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促使大石墓的建造者花费这样大的人力物力来建筑这种巨大的墓室呢?

为什么同一个墓室里埋葬着上百人?考古学者发现,在同一个墓室里埋葬着的人,骨架错乱,随葬品没有多寡贫富之分。从这些现象分析,考古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不同时期放入的,而且极有可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一氏族的成员,但也不排除家族墓葬的可能。

有的考古专家认为,大石墓作为邛人特有的丧葬方式,是将死者的尸体放在野外,待皮肉腐烂殆尽后,再将骨骼收集起来,陆续葬入墓室。这种葬式考古学上称为“二次丛葬”,是一种相当独特的埋葬习俗。但这种说法也仅仅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合理的证据令人信服。

大石墓是怎样产生的,为何到了西汉中期大石墓就消失殆尽?邛人这个人口众多,并且相对强大的民族哪里去了?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争议还比较大,还有待于考古学家的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