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好书系列:消逝的世界(彩色插图版)
45870600000048

第48章 高句丽民族去了哪里

高句丽是古代位于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中国边疆民族政权,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满洲和朝鲜半岛的夫余人、古朝鲜人(秽貊以及汉人,女真人,鲜卑人,此外还有句骊人等)。

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的历史文化意义有多大?高句丽民族到底从何而来?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演变?这个显赫一时的民族又如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一切无不让人迷惑不解。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关于其起源,学术界也一直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

有的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认为当大部分商人入住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有的学者认为高句丽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将扶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源族;也有的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但无论如何,都一致认为高句丽是东北的古代民族。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管理,这是对东北地区实行郡县行政管理之始。居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的高句丽人负责管理四郡的户口,负责征税、征徭役,他们使用汉代铁工具、兵器进行农业和渔猎生产。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汉中央政权同意的情况下建立高句丽国,成为汉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由玄菟郡来管辖。虽然中原地区政权更迭,皇帝变更,历经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但高句丽政权始终是一个地方政权,高句丽诸侯王的地位也没有改变过。

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曾先后三次迁都,共有3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纥升骨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历时40年。公元3年,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以此为都长达425年。公元427年又迁都至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建都平壤后的240年是高句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期。公元668年,唐朝军队与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

一个存在长达700余年的王朝为何三次迁都?专家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次迁都的原因是国内城一带山水深险,土地宜植种五谷,又多产麋鹿鱼鳖,利于百姓生活,同时地势有利,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第二次迁都,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高句丽向南发展的战略决策。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王连续被东晋安帝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句丽王作为晋的征东将军,既要管理高句丽的事务,又要对东方诸国进行征讨。原乐浪地区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政权的地方。

历经700多年,高句丽都城地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遗迹,特别是集安市的国内城一带,由于作为都城的时间最长,又处在高句丽政权的改革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最多,也最富特色。国内城在集安市区西侧,南邻鸭绿江,西靠通沟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长2600多米,最高处可达4米多,城门、排水设施及城内宫殿尚存遗迹,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城北2.5千米的山上雄踞着丸都山城,石砌城墙近7千米。城内有望台、戍兵营房和宫殿遗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卫,形成了高句丽都城的建筑格局。

另外,国内城周围现有8000多座高句丽古墓。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是高句丽王的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是长寿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国壤王的陵墓。此外还有一批古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饮、出行、礼佛、歌舞、百戏、山林狩猎、攻城、斩俘、战争等生活场景。也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四神等神仙传说的图像。

然而,盛极一时的高句丽王朝终究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所碾碎,那么多的高句丽人最终走向何处?至今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