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属偶蹄目,鹿科。野生的梅花鹿曾在我国广泛分布,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都曾有过梅花鹿栖息地。但目前华北的梅花鹿已经绝迹;在华东,仅江西彭泽县的桃花岭,据估算还有100头左右;原来产鹿数量较多的东北、中南,野生梅花鹿的数量也十分稀少了。20世纪70年代初,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处又发现了一群野生梅花鹿,但数量也只有一二百头。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的鹿类,体长125~145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70~100千克。它们体形匀称,体态优美,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在阳光下还会发出绚丽的光泽,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差不多,借以隐蔽自己。其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
梅花鹿的头部略圆,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雌兽无角,雄兽的头上有一对壮硕的大角,角分4杈,眉杈和主干成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故人们往往以为它没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2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杈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是其生存斗争的有力武器。
梅花鹿很机警,它的嗅觉、听觉都很敏锐,在觅食时它们多迎风而立,因为这样更利于嗅到敌兽的气味、听到敌兽的声音,一旦有所察觉,它们就会停止觅食和嬉戏,静听动静,如果确认有敌情,会立刻迅速奔逃。
梅花鹿多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当然,它们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迁徙。梅花鹿是反刍动物,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雄鹿间争雌的格斗很激烈。8~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为230天左右,次年4~6月份产崽,每胎l崽,幼崽身上有白色斑点。
由于梅花鹿外表娴静,所以,人们也赋予了梅花鹿许多特殊的文化内涵。比如古代常将“梅花鹿”与“梅花榜”相联系:清代时,在鲁迅故乡绍兴一带,科举考试之取录名单发榜时写成“梅花榜”——每一榜50名,第一名提高大写,第二名排在右下方,余者如是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写去,至第五十名时刚好排在第一名的左下方,构成一幅由人名编织的圆形梅花图案,即被称之为“梅花榜”或“梅花图”。
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不过现在用以制药、制革的原料,都来自人工饲养的梅花鹿。由于人类过度的捕杀,野生梅花鹿已数量极少,现人工养殖种群已达数十万只。
现在,野生梅花鹿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捕杀。为了野生梅花鹿的繁殖,国家也已划定了一些野生梅花鹿的自然保护区。
相关知识全接触
反刍动物
反刍动物是指那种分两个阶段进行消化的动物,具体的是首先咀嚼原料吞入胃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再次咀嚼。反刍动物包括牛、羊、骆驼、鹿等。反刍动物在解剖学上的共同特征是均为偶蹄类。
反刍动物的胃分为4个胃室,分别为瘤胃、网胃、重瓣胃和皱胃。前两个胃室将食物和胆汁混合,特别是使用共生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然后反刍食物,经缓慢咀嚼并混合唾液,进一步分解纤维。重新吞咽后经过瘤胃到重瓣胃,进行脱水,然后送到皱胃,最后送入小肠进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