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精编
45873400000063

第63章 乐毅列传

乐毅复燕惠王书

燕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又中了齐国的离间计,于是就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军,而把乐毅调回。乐毅知道燕惠王不是善意地派人接替他的职务,怕回燕国后被杀,于是向西投降赵国。赵国把观津封给乐毅,号为望诸君。

燕惠王后悔让骑劫代替乐毅而遭惨败,丧失了所得的齐国土地;同时,又怨乐毅归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无力之时前来攻伐。于是燕惠王便派人拜会乐毅,传话道:“先王曾以全国之兵委托将军,将军为燕国大败齐国,报了先王的仇,天下人没有不为此震动的,而我也从来没有一天忘记您的功绩!可是,恰逢先王去世,我刚继任,那些侍从耽误了我。而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不让将军经年累月地在荒郊野外忙碌,要你回来休养,并共商国是。而将军却误听传言,以为与我有怨隙而降赵。将军这样做,为自己打算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

乐毅给燕惠王回信道:“我乐毅不才,未接受大王的命令,顺从您左右的心意,是怕回到燕国会有意外,从而有损先王的英明、伤害大王为人处世的道义,所以才逃奔赵国。如今您派人前来责备我。我恐怕您左右的人不了解先王收容和恩宠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侍奉先王的用心,所以才斗胆写这封回信。”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不把俸禄私自给予自己的亲信,而是奖赏那些功劳多的人、任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所以考察才能以后授给官职的,是成功的君王;品评德行以后结交朋友的,是能够树立名誉的贤士。我当年曾私下观察先王的作为,先王表现出的境界显然高于当代君主,于是我借替魏国出使的机会,得以亲身去往燕国。承蒙先王错爱提拔了我,不和宗室长辈商议,任命我做亚卿,让我置身于宾客之中,位于群臣之上。我自己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奉命接受教导传达政令可以侥幸无罪,所以接受了任命而并未辞让。”

“先王曾说:‘我和齐国有深仇,所以纵使燕国的力量弱小,也定要向齐国报仇。’我说:‘齐国是屡战屡胜的霸国,军队训练有素,而且擅长进攻。国君如果想讨伐它,一定要协同各诸侯国。要战胜他,最好是与赵国联合,并且还要有淮河以北的地区和守地相助,因为楚、魏两国都想得到这地方。赵国如果愿意这样,就联合4国一起进攻,一定能打败齐国。’先王也认为是这样的,于是派我出使到南方的赵国去。等我完成使命回来报告后,就率兵去攻击齐国。苍天相助,加之先王的威望,赵、魏等国跟随先王一起攻齐,轻装精锐的士兵,一直打到齐国国都临淄。齐王出走莒城,仅他本人保住了性命;而一切珠玉财宝、车辆、甲胄及各种珍贵的器物,均被没收,而且送到了燕国。齐国的宝器陈列到燕国的宁台,大吕钟也安置在元英宫里,从前被齐掠去的宝鼎又回到了室殿,蓟丘一带的竹子也移种到了汶水。”

“由此可见,自从五霸以来,没有人的功业是能够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我达成了他的愿望,所以划出一块土地分封给我,使我也像一个小国诸侯。我自以为是奉行君命,遵守教诲,还算侥幸无罪,所以领受封赏而未加推辞。”

“我听说过善于创始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不错的,结局不一定圆满。从前伍子胥的建议为阖闾所采纳,吴王便一直打到楚国的郢都;夫差不赞成伍子胥的意见,不但命令他自杀,还把他的尸首装在革囊里,扔在江中漂浮。吴王不明白伍子胥先前的建议可以建立功业,所以,他杀掉伍子胥也不觉得后悔;伍子胥没有及早发现吴王夫差的才量与阖闾相去甚远,所以,他怀恨而死且精魂不散。”

“保存住生命,成全了伐齐的功绩,用以彰显先王的心迹,这是我的上上之策;遭人诽谤,败坏了先王的名誉,这是我最恐惧的事。如今面对着这样不可测度的罪名,我又怎能助赵以谋攻燕而去求取个人的私利呢?违背道义的事我是不敢做的啊。”

“我听说,过去懂得礼义的人,绝对不会以己之长道人之短的,忠臣离开一国到另外一国,绝不会说先前国君的坏话来洗刷自己的冤屈。我虽然没有才能,可是也不止一次地接受过君子们的教诲。恐怕您相信左右的游说,不了解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献书一封,希望您体察!”

燕惠王收到这封信后,封乐毅的儿子乐闲为昌国君。乐毅又与燕国通好,并经常往来于燕、赵之间,两国都任命他为客卿。乐毅后来死在赵国。